19.治理黃淮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五月,征討噶爾丹的戰爭勝利結束,天下沒有大事,只有黃淮水患嚴重,經常決口,淹沒了大量的土地和房屋,所以當時的主要任務就是治理黃淮。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正月,他決定第三次向南出巡,檢查河道,制定策略。二月初三出發。三月,康熙南巡再經高家堰、歸仁堤等處,親自測量洪澤湖水位,發現清口、高家堰洪澤湖水低,黃河的水位較高,導致河水逆向流入湖中,湖水則無處可流,因此泛濫成災,水淹興化、鹽城等七個州縣。要從根本上治理,必須加深河底;而河直則流急,流急則沙自刷而河自深。因此康熙帝提出將清口西黃河彎曲處浚直,并將黃河南岸近淮之堤往東延長二三里,這樣就可以使湖水斜行進入黃河,就不會使黃河的水發生倒灌現象。這是康熙經過實地考察并總結經驗教訓后提出的治河總設想,即筑壩與深挖河身共同實行。為解決下流入海問題,康熙命拆毀攔黃大壩。三月十一,康熙乘船從運河出發到了揚州,在新豐處停下來,叮囑河臣增筑運河堤岸,并提出開挖芒稻河、人字河,引水歸江的建議。這是康熙總結前人靳輔治河思想與經驗,并有所補充和發展而提出來的。靳輔重視筑堤束水攻沙,康熙在此基礎上采用了浚直河道急溜刷沙法。另外,靳輔只考慮上河,沒有顧及下河,為了護堤保運,大量利用減水壩,以致下河七州縣經常被淹;康熙則上河、下河兼顧,盡量少用減水壩或將其改成滾水壩,想盡辦法減輕和防止下河災情。至于改修清口,導黃稍北,也是康熙的新舉措。后來康熙概括自己的治河思想是:閉六壩以束淮敵黃,通??谝砸S歸海。
為安撫人心,康熙沿途還賑濟災民,大行恩蠲??滴跞四辏?699年)三月諭:“蠲免江南、浙江各省州縣康熙三十四、五、六年(1695~1697年)民間拖欠錢糧及淮安、揚州地區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未完之地丁漕項等銀十九萬兩,米麥十一萬石?!庇捎诨磽P一帶長期有水災之害,米價昂貴,很難維持生活,于是康熙又命戶部截漕糧十萬石,發往高郵、鹽城、宿遷、桃源等重災區,低價糶賣??滴醮舜文涎玻钸h到達杭州。四月十三日返回途中路過江寧,親自拜見明太祖陵,并命巡撫宋犖、江寧織造曹寅負責維修,康熙親題“治隆唐宋”殿額。五月十七日,康熙返回京城。
四十二年(1703年)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以淮黃告成,康熙進行第四次南巡,這次南巡主要是驗收張鵬翮三年來所建河工項目。檢驗結果,康熙帝對其整體上還是滿意,僅在微小地方作些補充和調整。如至桃源煙、龍窩等地,頂部十分危險,命增筑挑水壩,其中一些卑矮堤工也命增高;行至中河仲莊閘口,見其與清口相對,命改由楊家莊出口。康熙帝回鑾時,仔細檢查翟家壩、高家堰等處堤工,見王公堤單薄,命加幫高厚;高家堰大壩有一些殘缺的工程,命即興修;又命選職銜稍大、身家殷實者擔任高家堰防險;行至清口,命將西壩加長數丈康熙帝。又賜張鵬翮御制《覽淮黃成》和《河臣箴》詩。他在詩中寫道:“使清引濁須勤慎,分勢開疏在不荒。雖奏安瀾寬旰食,誡前善后奠金湯?!备嬲]他不要疏忽,要繼續努力做好善后工作??滴醯鄄①n張鵬翮父張
鮐“神清養志松齡”匾額?;氐骄┏堑诙欤麑Υ髮W士等說:“向來黃河水高六尺,淮河水低六尺,不能敵黃,所以?;加賶|。今將六壩堵閉,洪澤湖水高,力能敵黃,則運河不致有倒灌之患,此河工所以能告成也。”三月十八日,康熙五十大壽,他以“四海奠安,生民富庶,而河工適又告成”,特頒詔天下,皇恩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