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與圓的人生智慧課大全集
- 德群 若谷
- 12字
- 2019-01-03 14:04:47
第一章 糊涂做人,精明做事
第一節 機關不可算盡,聰明適量即可
大智若愚,該糊涂時就糊涂
《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可謂是家喻戶曉。王熙鳳何等的冰雪聰明,簡直就是女人中的精品,恐怕這世上有很多男人都不及她。她八面玲瓏、九面處世、外柔內剛;她笑里藏刀,表面向你微笑,心里卻在給你下套子。迷上她美色的賈瑞被她整得一縷孤魂上青天;看上她老公的尤二姐被她給逼得吞金自盡;而她的“偷梁換柱掉包計”李代桃僵,則送掉了顰兒脆弱的性命。
王熙鳳的能耐大,榮寧兩府在她的整治下服服帖帖,一個秦可卿出殯這樣的大事到了她手里簡直是小菜一碟。她能說會道,賈府上下無人不曉她璉二奶奶的。
可王熙鳳卻是一個精明過火的女人,精明到處處好強、事事爭勝,哪兒都落不下她,終于得罪了大太太,加之賈母撒手人寰,她的靠山沒了,終于反送了卿卿性命。紅學家們感慨這樣一個精明能干的女人最終結局如此悲慘,全在于她畢竟是一介女流,畢竟沒有看透官場上的處世哲學——難得糊涂。
為人處世,是精明一點好,還是糊涂一點好,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答案。但是卡耐基認為,人脈中還是“糊涂”一點好,當然這種糊涂并不是真的糊涂,而是希望我們學會一點大智若愚的技巧,避免一些弄巧成拙的尷尬。英國首相丘吉爾頻頻向羅斯福發出告急求救,懇求美國伸出援助之手,面對整個社會對戰爭的反對態度和國會的僵硬立場,羅斯福總統心有同情卻無力行動。但羅斯福一方面順應人們的和平愿望,另一方面又以政治家的智慧注視著戰爭形勢的發展,保持對希特勒德國和日本軍國主義的理性認識。在1940年最后幾個星期,美國國會通過了租借法案,羅斯福終于贏得了一次勝利。
其實“糊涂學”就是做人的智慧,這包括了知、情、意三個方面的綜合體現,在“知”的方面,“糊涂”就是承認人的認識的有限性,不過分依靠和賣弄自己的智慧。勿恃小智,勿弄奇巧,息競爭心,它包含了大智若愚、藏巧于拙,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謹言慎行、因勢利導,精益求精、善于其技,虛心納諫、博采眾長,居安思危、留有余地等范疇。在“情”的方面,就是安貧樂道、隱忍退讓、息貪婪欲,它包含安守本分不要凡事強做,淡泊名利,寧靜致遠,樂天知命等。在“意”的方面,就是淡泊明志、立身端方、守清正節,包含寵辱不驚、功成不居,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剛正不阿、潔身自好等。
當然,糊涂的范疇很廣,我們在這里無法把所有的都涵蓋,只能說真正的大智若愚還要在日常的積累中感悟。真正能巧用模糊語言,偶爾裝裝糊涂,將有助于經營你的人脈,改善你的人際關系。
看穿是非得失,心中有數即可
雖然說人生如戲,但是真正的高人,不在戲中迷失自己。是是非非、紛紛擾擾不過是過眼云煙,不值得掛懷。面對再多的誘惑,也知道該放棄時則放棄,在混雜中活得清楚明白。一切勢態,一切將來,都心中有數,智慧者當如是。
其實,什么是看穿是非,說直白一點就是懂得跳出來,懂得放棄。平日里,我們的心像鐘擺一樣在得失間搖擺,懂得放棄是一種智慧。
莊子提出,人得了道就是真人,真人有真智慧。什么叫真人?“不逆寡”,即順其自然,一切不貪求,擺脫常人貪多的通病。“不雄成”,走出自大的機械心理,得道的人不覺得自己了不起,一切的成功都是自然,看淡成敗得失。
漢代司馬相如所著《諫獵書》有云:“明者遠見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未形。”意思是,明理的人在事物還沒有發生之前就預見到了事情的發生,聰明的人可以在危險出現之前就已經安排好了避免危險的方法。
得失都是一樣,有得就有失,得就是失,失就是得,所以一個人的最高的境界,應該是無得無失,但是人們通常都是患得患失,未得患得,既得患失。我們的心,就像鐘擺一樣,得失、得失,就這樣擺,非常痛苦。塞翁失馬,你怎么曉得是福還是禍呢?所以,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
中國有句古語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偏偏有人就執迷不悟,因此,煩惱都是自找的。
超然忘我,放下得失之心,不苦苦執著于自己的得與失、喜與悲,便不會活得那么累。有人說,人的一生之中只有三件事,一件是“自己的事”,一件是“別人的事”,一件是“老天爺的事”。
今天做什么,今天吃什么,開不開心,要不要助人,皆由自己決定;別人有了難題,他人故意刁難,對你的好心施以惡言,別人的事與自己無干;天氣如何,狂風暴雨,山石崩塌,人能力所不能及的事,只能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過于煩惱,也是于事無補。人活得累,離道越來越遠,只是因為,人總是忘了自己的事,愛管別人的事,擔心老天爺的事。所以要想輕松自在很簡單: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別人的事”,不操心“老天爺的事”。
游戲人間不是玩世不恭,而是讓自己的心境輕松,守住做人的本分,從俗事中解脫出來,不被物質所累。
生而為人,便應遵循人生的價值,為了國家、為了天下,乃至宗教所說的為了救人救世,明知道這條命要賠進去,也要活得十分坦然的,是“托不得已”的命之所在、義之所在。“以養中”這個“中”,即內心的道,自己修的道。誠心修道,掌握了為人處世的原則,就是真正的有道之士。
智者守愚
清代著名的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一生中,皓首窮經,從世態炎涼和官場丑惡中總結出了一句至理名言——難得糊涂。
中國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張“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孔子的弟子顏回會“守愚”,深得其師的喜愛。他表面上唯唯諾諾、迷迷糊糊,其實他在用心功,所以課后他總能把先生的教導清楚而有條理地講出來,可見若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給人的印象是:虛懷若谷、寬厚敦和、不露鋒芒,甚至有點木訥。其實在“若愚”的背后,隱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
孔子年輕氣盛之時,曾受教于老子。老子對孔子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于做生意的商人,總是隱藏其寶貨,不叫人輕易看見;君子之人,品德高尚,容貌卻顯得愚笨拙劣。
因此,老子警告世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代者無功,自夸者不長。”
老子是第一個推崇“愚”的含義的人——寬容、簡樸、知足的最高理想。
這種處世態度包括了愚者的智慧、隱者的利益、柔弱者的力量和真正熟識世故者的簡樸。這種境界的達到,往往是一個高尚的智者在人生的迷戀中翻然悔悟后得來的。
即使在儒家思想中,沒有任何東西比炫耀、漂亮、有意顯示更遭批評的了。
金熙宗時期,石琚任邢臺縣令時,官場腐敗、貪污成風,獨石琚潔身自好,還常告誡別人不要見利忘義。
石琚曾經規勸邢臺守吏說:“一個人到了見利不見害的地步,他就要大禍臨頭了。你斂財無度,不計利害,你自以為計,在我看來卻是愚蠢至極。回頭是岸,我實不忍見到你東窗事發的那一天。”
邢臺守吏拒不認錯,私下竟反咬一口,向朝廷上書誣陷石琚貪贓枉法。結果,邢臺守吏終因貪污受到嚴懲,其他違法官吏也一一治罪,石琚因清廉無私,雖多受誣陷卻平安無事。
石琚官職屢屢升遷,有人便私下向他討教升官的秘訣,石琚總是笑一笑說:“我不想升遷,凡事憑良心無私,這個人人都能做到,只是他們不屑做罷了。人們過分相信智慧之說,卻輕視不用智慧的功效,這就是所謂的偏見吧。”
金世宗時,任命石琚為參知政事,萬不想石琚卻百般推辭,金世宗十分驚異,私下對他說:“如此高位,人人朝思暮想,你卻不思謝恩,這是何故?”
石琚以才德不堪作答,金世宗仍不改初衷。石琚的親朋好友力勸石琚道:“這是天下的喜事,只有傻瓜才會避之再三。你一生聰明過人,怎會這樣愚鈍呢?萬一惹惱了皇上,我們家族都要受到牽連,天下人更會笑你不識好歹。”
石琚長嘆說:“俗話說,身不由己,看來我是不能堅持己見了。”
石琚無奈地接受了朝廷的任命,私下卻對妻子憂慮地說:“樹大招風,位高多難,我是擔心無妄之災啊。”
他的妻子不以為然,說道:“你不貪不占,正義無私,皇上又寵信于你,你還怕什么呢?”
石琚苦笑道:“身處高位,便是眾矢之的,無端被害者比比皆是,豈是有罪與無罪那么簡單?再說皇上的寵信也是多變的,看不透這一點,就是不智啊。”
石琚在任太子少師之時,他曾奏請皇上讓太子熟習政事,嫉恨他的人便就此事攻擊他別有用心,想借此贏取太子的恩寵。金世宗聽來十分生氣,后細心觀察,才認定石琚不是這樣的人。
金世宗把別人誣陷他的話對石琚說了,石琚所受的震撼十分強烈,他趁此堅辭太子少師之位,再不敢輕易進言。大定十八年,石琚升任右丞相,位極人臣,前來賀喜的人絡繹不絕。石琚表面上虛與委蛇,私下卻決心辭官歸居。他開導不解的家人、故舊說:“我一生勤勉,所幸得此高位,這都是皇上的恩典,心愿已足。人生在世,禍在當止不止,貪心戀棧。”
他一次又一次地上書辭官,金世宗見挽留不住,只好答應了他的請求。世人對此事議論紛紛,金世宗卻感嘆說:“石琚大智若愚,這樣的人才天下再無二人了,凡夫俗子怎知他的心意呢?”
裝“糊涂”有時候也是一種無奈之舉,特別是當弱者面對強大的敵人時,裝糊涂就成為一種重要的智慧了。
1864年,在日本的德川幕府時代。西方列強瓜分了中國之后,又對日本虎視眈眈,他們用武力要挾日本簽訂割讓日本彥島的條約。日本方面派高杉普作為談判代表。高杉普作曾到過中國,親眼見到中國國土被列強割據的慘狀。為了國家的安危,他盡自己的能力與列強在談判桌上周旋。在簽字儀式上,他滔滔不絕地說:“我日本國,自從天照大神以來,就……”把日本的歷史一一述說出來。歷史文字一般高深難懂,假若再譯成其他語言,則更要費時費力。因為高杉普作的這一做法,使翻譯大為頭痛,很多地方不知如何用英語表達。而西方列強代表聽得更是云山霧罩。談判最終無法分出誰勝誰負,據說簽字之事也就不了了之,日本國土得以保全。
一個人應該有遠大的志向,偉人從來都是志向遠大而豪爽的。與他人交談,尤其談論的主題令人不快時,最好不要過于注重一些不必要的細節,即使是需要注意的一些事情也應該隨意一點,因為把談話變成瑣碎的詢問總是不好的。在與人交往的時候,需要的是彬彬有禮和寬宏大量,因為這是一種高雅的風度。善于支配他人的一大要訣就在于對事情表現出漠不關心。學會忽視發生在好友、熟人,特別是對手中的大多數事情,因為過分的謹小慎微是令人不快的。
每個人都有缺陷,對于別人的缺點,我們有時候需要“糊涂”一點。這種對人們缺點的“糊涂”,是一種難得的糊涂。有時候“糊涂”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音符,“糊涂”是為人處世時刻都用得上的。
這里所說的“糊涂”,是指在待人接物時,裝裝糊涂,講點藝術。
蘇軾在《賀歐陽少師致任啟》中說:“力辭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對于那些不情愿去做的事,可以以智回避。有大勇,卻裝出怯懦的樣子,聰敏,裝出很愚拙的樣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時也可不做隨波逐流之事。真正的大智大勇者未必要大肆張揚,徒有其表,而要看其實力。李贄也有類似的觀點:“蓋眾川合流,務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務以實其堅。是故大智若愚焉耳。”百川合流,而成其大;土石并砌,以實其堅,這才是大智若愚。
人們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并不是筆直平坦的,它是由許多曲折和迂回鑄成的。聰明的人在不能直達成功彼岸的時候,就會采取迂回前進的辦法,不斷克服困難,最終走向成功。當面臨困難,面對無奈和尷尬時,不妨學糊涂一些,只有這樣,成功才會最終屬于你。
為人切莫太聰明
伊索寓言里有一篇關于鳥、獸和蝙蝠的寓言。
鳥族與獸類宣戰,雙方各有勝負。蝙蝠總是站在勝利的一方。經過一段時間,鳥族和獸類宣告停戰,爭取和平,交戰雙方最終知道了蝙蝠的欺騙行為。雙方都把很多罪名加在蝙蝠頭上:內奸、叛徒、間諜……
因此,雙方一致決定把蝙蝠趕出日光之外。從此以后,蝙蝠總是躲藏在黑暗的地方,只是到了晚上才能獨自出來覓食果腹。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為人切莫太聰明,巧詐不如拙誠。真正會圓潤為人的人不會讓自己的聰明太外露,聰明過了頭,反而會招來大麻煩。
三國時期,楊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起初曹操很重用他,楊修卻不安分起來。有一次,有人送給曹操一盒奶酪,曹操吃了一些,就又蓋好,并在蓋上寫了一個“合”字,大家都弄不懂這是什么意思,楊修見了,就拿起匙子和大家分吃,并說:“這‘合’字是叫人各吃一口啊,有什么可懷疑的!”
還有一次,建造相府,才造好大門的構架,曹操親自來察看了一下,沒說話,只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就走了。楊修一見,就令工人把門造窄。別人問為什么,他說門中加個“活”字不是“闊”嗎,丞相是嫌門太大了。
楊修不看場合,不分析別人的好惡,只管賣弄自己的小聰明,引起曹操不滿。
在封建時代,統治者都要為自己選擇接班人,而那些有希望成為接班者的人,也不管是兄弟還是叔侄,都明爭暗斗,所以這種斗爭往往是最兇殘、最激烈的。但是,楊修卻擠到這場危險的斗爭里去,而且還忘不了時時地賣弄自己的小聰明。
曹操的長子曹丕、三子曹植,都是曹操選擇繼承人的對象。曹植能詩賦、善應對,很得曹操歡心。曹操想立他為太子。曹丕知道后,就秘密地請歌長(官名)吳質到府中來商議對策,但害怕曹操知道,就把吳質藏在大竹片箱內抬進府來,對外只說抬的是綢緞布匹。這事被楊修察覺,他不加思考,就直接去向曹操報告,于是曹操派人到曹丕府前盤查。曹丕聞知后十分驚慌,趕緊派人報告吳質,并請他快想辦法。吳質聽后很冷靜,讓來人轉告曹丕說:“沒關系,明天你只要用大竹片箱裝上綢緞布匹抬進府里去就行了。”結果,曹操因此懷疑是楊修幫助曹植來陷害曹丕,十分氣憤,就更討厭楊修了。
曹操經常要試探曹丕、曹植的才干,每每拿軍國大事來征詢他們的意見,楊修就替曹植寫了十多條答案,曹操一有問題,曹植就根據條文來回答,因為楊修是相府主簿,深知軍國內情,曹植按他寫的回答當然事事中的,曹操心中難免又產生懷疑。后來,曹丕買通曹植的隨從,把楊修寫的答案呈送給曹操,曹操氣得兩眼冒火,憤憤地說:“匹夫安敢欺我耶!”
有一次,曹操讓曹丕、曹植出鄴城的城門,卻又暗地里告訴門官不要放他們出去。曹丕第一個碰了釘子,只好乖乖回去,曹植聞知后,又向他的智囊楊修問計,楊修干脆告訴他:“你是奉魏王之命出城的,誰敢攔阻,殺掉就行了。”曹植領計而去,果然殺了門官,走出城去,曹操知道以后,先是驚奇,后來得知事情真相,愈加氣惱,于是決定除掉楊修。
建安24年(公元219年),劉備進軍定軍山,他的大將黃忠殺死了曹操的愛將夏侯淵,曹操親自率軍到漢中來和劉備決戰,但戰事不利,若前進害怕劉備,若撤退又怕被人恥笑。一天晚上,護軍來請示夜間的口令,曹操正在喝雞湯,就順便說“雞肋”,楊修聽到以后,便又耍起自己的小聰明來,居然不等上級命令,只管叫隨從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撤退。曹操知道以后,他竟說:“魏王傳下的口令是‘雞肋’,可雞肋這玩藝兒,棄之可惜,食之無味,正和我們現在的處境一樣,進不能勝,退恐人笑,久駐無益,不如早歸,所以才先準備起來,免得臨時慌亂。”曹操一聽,大怒道:“匹夫怎敢造謠亂我軍心!”于是喝令刀斧手,推出斬首,并把首級懸掛在轅門之外,以為不聽軍令者戒。
試想兩軍對壘,是何等重大之事,怎么能根據一句口令,就賣弄自己的小聰明,隨便行動呢?無論有沒有前面所說的那些芥蒂,單這一點也足以說明楊修其人是恃才傲物,我行我素,只相信自己,不考慮事情后果的人。楊修的辦事為人,引來殺身之禍,我們只應把他作為前車之鑒,切不可把他當成聰明的楷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做人原則,有些人可能喜歡平淡從容,有些人可能喜歡鋒芒畢露。我們會發現踏踏實實的人很容易與人共處,而鋒芒畢露的人則沒有什么太好的人緣。人緣可不是小問題,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你社交的成敗。因此,要學會控制住你的聰明。
凡事不要太較真
處理事情的時候,一味地強調細枝末節,以偏蓋全,就會抓不住問題的要害,沒有重點,頭緒雜亂,不知道從哪里下手才是正確的。因此,無論是用人還是做事,都應注重主流,不要因為一點小事而妨礙了事業的發展。須知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要用的是一個人的才能,不是他的過失,那為什么還總把眼光盯在過失上呢?忍小節,就是不去糾纏小節、小問題,要寬恕待人,用人之長。
《勸忍百箴》中認為:顧全大局的人,不拘泥于區區小節;要做大事的人,不追究一些細碎小事;觀賞大玉圭的人,不細考察它的小疵;得巨材的人,不為其上的蠹蛀而怏怏不樂。因為一點瑕疵就扔掉玉圭,就永遠也得不到完美的美玉;因為一點蠹蝕就扔掉木材,天下就沒有完美的良材。
有一則關于“伯樂相馬”的故事。秦穆公對伯樂說:“您的年紀大了,您的家里,有能去尋找千里馬的人嗎?”伯樂回答說:“好馬可以從外貌、筋骨上看出來。但千里馬很難捉摸,其特點若隱若現,若有若無,我的兒子們都是才能低下的人,我可以告訴他們什么是好馬,但沒有辦法告訴他們什么才是天下的千里馬。我有一個朋友,名字叫九方皋。他相馬的本領,不比我差,請您召見他吧!”
于是秦穆公召見了九方皋,派遣他去尋找千里馬。三個月之后,九方皋回來了,向秦穆公報告說:“千里馬已經找到了,現在沙丘那個地方。”穆公問他:“是一匹什么樣的馬呢?”九方皋回答說:“是一匹黃色的母馬。”秦穆公派人去取,結果是一匹公馬,而且是黑色的。秦穆公非常不高興,于是將伯樂召來,對他說:“真是糟糕極了,您讓我派去的那個尋找千里馬的人,連馬的顏色和雌雄都分辨不出來,又怎么能知道是不是千里馬呢?”伯樂長嘆一聲說道:“他相馬的本領竟然高到了這種程度!這正是他超過我的原因啊!他抓住了千里馬的主要特征,而忽略了它的表面現象;注意到了它的本領,而忘記了它的外表。他看到他應該看到的,而沒有看到不必要看到的;他觀察到了他所要觀察的,而放棄了他所不必觀察的。像九方皋這樣相馬的人,才真正達到了最高的境界!”那匹馬牽來了,果然是天下難得的千里馬。
很多男人常常會埋怨陪伴自己的妻子買東西,既費時間,又很勞累。因為她們不是對花紋不滿意,就是對式樣百般挑剔,或者覺得雖然式樣勉強過得去,可惜質料實在不行,因為各種因素而猶豫不決,結果常常空手而歸。其實,這些毛病并非只有婦女才有,一般人在工作或讀書的時候,也會由于某種原因而產生迷惑。
一個人對于某事猶豫不決時,就會發生如上的迷惑或彷徨。這時候,如能針對自己的目的,抓住核心問題來研究,就可以發現一條排除迷惑的大道。例如,你要選購西裝,不妨先明確地限定是何種花紋、式樣、布料,如果決定以花紋為主,那么,式樣和質料就可以作為次要考慮的條件。如果抓住重點來研究,自然能果斷地選購,而且,以后也不會遭到別人的埋怨,自己也不會后悔。
俗語說的“眼花繚亂”這句話,正是上述的狀況,但只要能有意識地視若無睹,就不會被眼前的情況所迷惑。總之,最重要的是要先抓住問題的核心,其他問題則可列為次要。
我們應該做到下面的幾點:
把著眼點放在較大目標上。一個沒有做成生意的售貨員向經理報告說:“買賣沒做成,但我和那位客人吵嘴贏了。”在銷售中,重要的是做成生意,而不是分辨誰對誰錯。
在與員工一起工作中,重要的是發揮他的潛力,而不是就他們犯的小錯誤大做文章。
在與鄰居相處時,重要的是互相尊重與友好相處,而不是總盯著他們是否在說別人的閑話。
如果用部隊里的術語來說,我們寧愿失去一場戰斗,而贏得一場戰爭;也不愿因贏得一場戰斗而失去戰爭。
在每次激動之前,問問自己:“這事值得我那樣大動干戈嗎?”沒有比這一提問更好地治療為麻煩事而煩惱、激動的藥方了。如果我們碰到麻煩事時,問自己一聲:“這事真的重要嗎?”則最少90%的爭吵與不和將不會發生。
不要掉進瑣事的圈套中。在解決問題時,多想那些重要的事。不要為一些表象、膚淺的事情所淹沒,集中精力于大事上。
另外,愛較真的人,經常沒法轉變思想,不會圓潤說話,這樣即使坦誠的話語,也可能招致不滿。
比如,同事甲認為同事乙的衣服難看,便馬上對她說,腿短而粗的人不適合穿這種裙子。結果乙臉一沉,扭頭便走,留下甲發愣。或者同事小李當著處長的面指點小王說:“你的稿子里錯別字很多,以后要仔細些。”實話固然是實話,但不久后公司卻隱約有人傳言:小李慣于在上司面前打擊別人、抬高自己……倘若如此,小李恐怕會意識到自己的真誠并不那么受人歡迎,既然這樣,又何苦呢?
真誠并不等于不假思索地將自己的感覺說出來,因為你的感覺是否正確尚是一個需要判斷的問題。人們對事物的看法都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沒有絕對的對錯。所以,有些事其實不用那么去較真,這樣的人經常會把自己的生活弄得混亂不堪。圓潤為人要學會不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