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吃得虧中虧,方享福中福

第一節 好漢要吃“眼前虧”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在幸福與災禍之間,我國古人已發現了它們的辯證關系,“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是最好的例證。古時有一老翁,住在兩國的邊境,不小心丟了一匹馬,鄰居們都認為是件壞事,替他惋惜。老翁卻說:“你們怎么知道這不是件好事呢?”眾人聽了之后大笑,認為老翁丟馬后急瘋了。幾天以后,老翁丟的馬自己跑了回來,而且還帶回來一群馬。鄰居們看了,都十分羨慕,紛紛前來祝賀這件從天而降的大好事。老翁卻板著臉說:“你們怎么知道這不是件壞事呢?”大伙聽了,哈哈大笑,都認為老翁是被好事樂瘋了,連好事壞事都分不出來。果然不出所料,過了幾天,老翁的兒子騎馬玩,一不小心把腿摔斷了。眾人都勸老翁不要太難過,老翁卻笑著說:“你們怎么知道這不是件好事呢?”鄰居們都糊涂了,不知老翁是什么意思。事過不久,發生戰爭,所有身體好的年輕人都被拉去當了兵,派到最危險的前線去打仗。而老翁的兒子因為腿摔斷了未被征用,他在家鄉大后方安全幸福地生活。這就是老子的《道德經》所宣揚的一種辯證思想。基于這種辯證關系,便可以明白,即使是看起來很“吃虧”的事,也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生活中總有這樣的人,他們做事時一門心思考慮不能便宜了別人,卻忽視了于自己是否有利。所以做事要有智慧,不要怕便宜了別人,“便宜”別人又得益自己,何樂而不為呢?

真正聰明的人,總是能從吃虧當中學到智慧。“吃虧是福”是一種哲學思路,其前提有兩個,一個是知足,另一個就是安分。知足則會對一切都感到滿意,對所得到的一切內心充滿感激之情;安分則使人從來不奢望那些根本就不可能得到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沒有妄想,也就不會有邪念。所以,表面上看來“吃虧是福”、“知足”、“安分”有不思進取之嫌,但是,這些思想也是在教導人們如何成為有清醒認識的人。

不要因為吃一點虧而斤斤計較,開始時吃點虧,是為以后的不吃虧打基礎,不計較眼前的得失是為了將來不必患得患失。只有那些沒有智慧的人才總怕便宜了別人,到頭來吃虧的反而是自己。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想必,你一定聽過“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這句話,它向我們形象地傳達了舍小是為謀大的智慧。小陳最近心情不好。她的團隊最近正在參加一個化妝品品牌夏季推廣會的比稿,她很努力,而且她對自己這一次的創意很滿意。她覺得這次是她在業內嶄露頭角的機會,所以,她和她的兩個搭檔連續加了好幾個周末的班。就在她通過一次次的比稿,快要把項目攬到手的時候,老板讓她把這個項目給另一個同事操作,理由是那個同事與客戶的關系更好,把這個項目攬到的把握更大一些。老板讓小陳理解,為公司利益有時需要做點個人犧牲。

眼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被同事拿走,自己的美好前景化作了泡影,小陳感到心里堵得慌。從小到大,她的長輩都這么教導她,為人要謙遜,為人要禮讓,可她現在真不知道職場到底還要不要謙讓。她懷疑,到了21世紀,到底謙讓還是不是一種美德?人非圣賢,誰都無法拋開七情六欲,但是,要成就大業,就得分清輕重緩急,該舍的就得忍痛割愛,該忍的就得從長計議。劉邦與項羽在稱雄爭霸、建立功業上,就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最終也得到了不同的結果。蘇東坡在評判楚漢之爭時就說,項羽之所以會敗,就因為他不能忍,不愿意吃虧,白白浪費自己百戰百勝的勇猛;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勝,就在于他能忍,懂得吃虧,養精蓄銳,等待時機,直攻項羽弊端,最后奪取勝利。兩王平日的為人處世之不同自不待說,楚漢戰爭中,劉邦的實力遠不如項羽。當項羽聽說劉邦已先入關,怒火沖天,決心要將劉邦的兵力消滅。當時項羽四十萬兵馬駐扎在鴻門,劉邦十萬兵馬駐扎在灞上,雙方只隔四十里,兵力懸殊,劉邦危在旦夕。在這種情況下,劉邦先是請張良陪同去見項羽的叔叔項伯,再三表白自己沒有反對項羽的意思,并與之結成兒女親家,請項伯在項羽面前說句好話。然后,第二天一清早,又帶著隨從,拿著禮物到鴻門去拜見項羽,低聲下氣地賠禮道歉,化解了項羽的怨氣,緩和了他們之間的關系。表面上看,劉邦忍氣吞聲,項羽掙足了面子,實際上劉邦以小忍換來自己和軍隊的安全,贏得了發展和壯大力量的時間。

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我們不一定會遇到這樣的敵我關系,但無論在怎樣的條件下,懂得“吃虧”是一種隱性投資。

不怕吃虧才是真正的聰明者

一個猶太人走進紐約的一家銀行,來到貸款部,大模大樣地坐了下來。

“請問先生,我可以為你做點什么?”貸款部經理一邊問,一邊打量著這個西裝革履、滿身名牌的來者。

“我想借些錢。”

“好啊,你要借多少?”

“1美元。”

“只需要1美元?”

“不錯,只借1美元,不可以嗎?”

“噢,當然,不過只要你有足夠的保險,再多點也無妨。”經理聳了聳肩,漫不經心地說。

“好吧,這些做擔保可以嗎?”

猶太人接著從豪華的皮包里取出一堆股票、國債等,放在經理的寫字臺上。

“總共50萬美元,夠了吧?”

“當然,當然!不過,你真的只要借1美元嗎?”經理疑惑地看著眼前的怪人。

“是的。”說著,猶太人接過了1美元。

“年息為6%,只要你付出6%的利息,1年后歸還,我們就可以把這些股票退還給你。”

“謝謝。”

猶太人說完準備離開銀行。

一直站在旁邊觀看的分行長,怎么也弄不明白,擁有50萬美元的人,怎么會來銀行借1美元,于是他急忙追上前去,對猶太人說:“啊,這位先生……”

“有什么事嗎?”

“我實在弄不清楚,你擁有50萬美元,為什么只借1美元呢?要是你想借30萬或40萬元的話,我們也會很樂意……”

“請不必為我操心。在我來貴行之前,已問過了幾家金庫,他們保險箱的租金都很昂貴。所以嘛,我就準備在貴行寄存這些東西,一年只需要花6美分,租金簡直太便宜了。”看到這里,我們不得不感嘆這個猶太商人的精明,他雖然吃小虧,卻占了“大便宜”。事實往往就是這樣,那種不怕吃虧的人,其實才是真正聰明的人。

不怕吃虧是做人的一種境界,也是處事的一種睿智。人生一世,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在乎“裝傻充愚”的表面性吃虧,而是看重實質性的“福利”。正如古語所言:吃得虧中虧,方得福外福。貪看無邊月,失落手中珠。

個性靈活

現代社會是一個激烈競爭的社會,競爭各方為了躋身競爭前列,無不使出渾身解數,不斷推出新思想、新辦法、新技術、新產品。激烈的角逐和競爭,使社會變化迅速異常。現代社會變化的速度,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比擬的。生活于這樣一個變化多端的社會,需要人們具有靈活、敏捷的應變能力,審時度勢,縱觀全局,于千頭萬緒之中找出關鍵所在,權衡利弊,及時做出可行、有效的決斷。從某種意義上可以這樣說,在現代社會中,這種素質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生存能力。誰能最及時地正確洞察社會變化,并能最迅速地做出反應,誰就將走在前頭。而頭腦封閉、反應遲鈍、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人,會一再地坐失良機。不能深察明辨、盲目輕率地追隨潮流的人,也會“差之毫厘,謬以千里”,造成決策的失誤。這就要求我們學會變通為人,做到方圓通融。

20世紀80年代中期,有一部題為《讓這個世界停下來吧——我要離它而去》的音樂喜劇片轟動了倫敦和紐約,反映了一部分西方社會的人對節奏加快的生活的反感。托夫勒說,他們是“情愿和這個世界脫離,也要按自己慣有的速度閑混下去”。在變化面前無法入門的人,自己也難以享受新生活帶來的樂趣。老年人害怕變化,希望按照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安度晚年,這沒有什么奇怪。害怕變化,這是心理衰老的一種標志。但是,青年人卻應當歡迎變化,不應當對變化采取漠視甚至固執的態度,因為那將有使自己的心理發生衰老的危險。

個性的靈活主要表現在為人處世的適應與變通上。大致可以歸為三個不苛求。

1.不苛求環境

現代社會的發展為社會成員的自由流動提供了日益充分的物質條件,人們對環境的選擇要求日益強烈。然而,即使是高度現代化的社會,人對環境的選擇卻總是有一定限度的。在我們這個正在從事現代化建設的國家,由于歷史的原因,更由于生產力水平的限制,在一個不短的時期內,環境與人的交互作用的主導面,恐怕還是通過人對環境的適應來改變環境,而不是通過新的選擇來調換環境。

善于適應環境表現了人的個性靈活,它具有多方面好處:

(1)能協調自己與環境的關系;

(2)能優化自己的心境與情緒;

(3)能調動自己內在的積極性;

(4)能為進一步發展準備條件。

所以,適應有積極與消極、主動與被動之分。我們提倡積極、主動地適應環境,而不是消極、被動地順應環境。因此,適應環境與改造環境又是一個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

2.不苛求他人

與適應環境同步存在的問題是人也不應苛求他人。就是要承認別人能同自己一樣選擇、保護、發展他們的個性、習慣、興趣和觀念等。這是不苛求他人的第一個要求,也是靈活性格的重要表現。

現代心理學認為男性的女性性格化、女性的男性性格化,具有適應環境、適應他人的更大靈活性,因而在現代社會中也就能獲得更大的生活自由度。

在人際交往中,和諧融洽是人人希望的,但是矛盾、隔閡常要光顧我們的生活,于是,對不苛求他人的靈活性格,又提出了寬容待人的要求。尊重別人的個性、習慣等,是一種寬容;當別人對自己表現出進攻的姿態時,能做到合理的諒解、忍讓,則是更大的寬容。當然,寬容并不是不講原則,更不是寄人籬下,而是以退為進,能寬容別人,在人際交往中保持性格的靈活性,是有益的交往態度。

3.不苛求自己

不苛求自己,首先要做到情感上的超脫。生活中有快樂、幸福,也有痛苦和不幸,生活是痛并快樂著的。當面對挫折和失敗的時候,不要被低落的自責情緒左右,要理性地去分析使自己陷入困境的各種原因并積極尋找走出困境的方法,相信失敗是成就事業必不可少的磨煉,樂觀圓融地去看待人生的苦與痛,這樣才能超脫一味的情感折磨,理性地去籌劃你的生活,克服挫折,邁向人生的新境界。

其次,不苛求自己還要做到在不同的環境之中善于調整自己的人生目標,給自己一個適合的人生定位,不做自己難以企及的事,腳踏實地,從客觀情況出發,制定人生奮斗目標。切記,只有適合自己的目標才能激發你去不斷奮斗。

在現代社會,如果單單向前人討教怎樣生活、怎樣做人已經遠遠不夠了,更需要自己在社會生活中去探索、去體會、去總結。對于生活和做人的道理,前人確實探索過、研究過,留下了極其豐富的著述,充滿了哲理和心得。但是倘若以為憑了前人的經驗之談,就可以順順當當地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那就可能要大吃苦頭。在多變的社會里,真正的危險不在于生活經驗的缺乏,而在于認識不到做人要保持靈活的個性,去積極適應環境,變通為人,這樣才能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現代生活中與生活共舞,越舞越精彩。

機智的能量

有人曾經說過:“每一條魚都有它的釣餌。”正如任何魚都有它的釣餌一樣,只要我們具備足夠的機智,就可以在任何人身上找到突破的地方,從而接近他們,不管他們是如何地怪癖乖戾,如何地難以靠近。所以,圓融變通是人離不開發揮機智的力量。

誰能夠精確地估算出由于缺乏機智而導致的損失呢?——那些人生旅途上的跌跌撞撞、磕磕碰碰,那些生活中的彎路和陷阱,那些跌倒后的辛酸、苦澀與困惑,那些由于人們不知道怎樣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而導致的致命錯誤!你經常可以看到蓬勃橫溢的才華被無謂地浪費,或者是得不到有效地利用,因為這些才華的擁有者缺乏這種被我們稱之為“機智”的微妙品質。

他們僅僅因為不能主動尋找制勝的契機而備受挫折,遭受友誼、客戶和金錢方面的巨大損失,他們所付出的代價是極其慘重的。由于缺乏機智,商人因此流失了自己的顧客;律師因此而失去了富有的客戶;醫生則因此病人驟減、門庭冷落;牧師則喪失了他在講道壇上的說服力和在公眾心目中的崇高形象;教師在學生中的地位為此一落千丈;政治家也為此失去民眾的支持和信任。

機智在商業活動中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對一個商人來說那就更是如此。在現代的大都市里,有無數的誘惑在吸引著顧客的注意力,因而機智所起的作用就更為重要。

一位著名的商界人士把機智列為促使其成功的首要因素,另外的三大因素是:遠大的抱負、專門的商業知識和得體的穿著打扮。

如果一個人想要在自己的業務活動或職業中獲得成功的話,那他就必須擁有這種能贏得同事信任并幫助他結交可靠朋友的才能。一個真誠的友人會利用一切機會贊揚我們所寫的書,會不遺余力地向他人仔細描述我們在最近一次開庭中的精彩辯護,或者是我們在治療某個病人時的神妙醫術;他們會在我們的名譽受到惡意的誹謗時挺身而出、仗義執言,并反駁和痛斥那些卑劣的小人。然而,如果缺乏機智,我們是不可能交到這樣肝膽相照、莫逆于心的知己好友的。

某位先生盡管極具才干,并過著刻苦努力的生活,然而,由于個性中缺乏機智這種卓越的品質,他的努力幾乎完全付諸東流。他好像永遠都無法與他人和平共處。盡管除了機智之外,他似乎具備成為一個杰出人物、成為一個領導者的全部品質,然而正是這一不足構成了他的致命缺陷,使得他的生活波折重重、坎坷頗多。他總是做那些不該做的事,說那些不該說的話,并在無意之中傷害他人的感情,所有的這一切都抵消了他的刻苦努力所取得的結果,使得其他的努力變得毫無意義,因為在他的頭腦里壓根就沒有“機智”這樣一個概念。他一直都在不斷地得罪和冒犯他人。

關于這個問題,還有下面的論述:

“一個機智靈活的人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他所知道的一切事物,而且能夠巧妙地利用許多他所不了解的事物,通過熟練圓滑的技巧,他可以機敏地掩飾自己的無知,并比一個企圖展示自己博學的老學究更能贏得人們的尊敬。”

在歷史上,借助于機智成就大事者不勝枚舉。以林肯為例,機智使他得以從內戰期間無數不利的困境中解脫出來。

“在運用機智和謀略的過程中,幽默始終在發生著作用,幽默還會滋養我們的心靈。很多時候,我們在想到那些靈巧高明的技法時,情不自禁地想笑,這些技法在日后總是被證明為恰當的。在機智地運用謀略時,并不需要任何欺騙,我們所需做的就是展示一種正確的誘導,從而最有效地吸引和說服那些尚在徘徊觀望的人。應該說,這種在恰當的時間內把應當完成的事情處理好的技巧是一種藝術。”

或許你接受過高等教育,或許你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受到過最尖端的訓練,或許你在自己所從事的行業是一個真正的天才,然而,你仍然可能在這個世界上郁郁不得志或是難展宏圖。但是,一旦你能夠在原有才干的基礎上增加機智這種品質,并與才干結合起來,你將驚奇地發現前途是多么的坦蕩光明,而你在發展自己的事業時又是多么的得心應手。

所以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事業拼搏的過程中,請不要忽視機智的力量,只有發揮了你的機智,你才能少走彎路,輕松處世為人,并獲得人生的成功。

以退為進

從處理事物的步驟來看,退卻是進攻的第一步。現實中常會見到這樣的事,雙方爭斗,各不相讓。最后小事變為大事,大事轉為禍事,這樣往往導致問題不能解決,反而落得個兩敗俱傷的結果。其實,如果采取較為溫和的處理方法。先退一步,使自己處于比較有利有理的地位。待時機成熟,便可以退為進,成功達到自己的目的了。

何為退呢?即當形勢對己不利時,如果全力攻擊,也可能不奏效時,就應采取退卻的方法。軍事家指出學會退卻的統帥是最優秀的統帥,戰而不利,不如早退,退是為了更好的勝利。

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突厥兵時常來犯,突厥兵能征善戰,李淵與之交戰,敗多勝少,于是視突厥為不共戴天之敵。

部屬都以為李淵這次會與突厥決一死戰,可李淵卻是另有打算,他早就欲起兵反隋,可太原雖是軍事重鎮,卻不足為號令天下之地,而又不能離了這個根據地。如果離開太原西進,則不免將一個孤城留給突厥。經過這番思考,李淵就派劉文靜為使臣,向突厥稱臣,書中寫道:“欲大舉義兵,遠迎圣上,復與貴國和親,如文帝時故例。大汗肯發兵相應,助我南行,幸而侵暴百姓,若但俗和親,坐受金帛,亦惟大汗是命。”

突厥可汗不僅接受了李淵的妥協,還為李淵送去了不少馬匹及士兵,增強了李淵的戰斗力。而李淵只留下了第三子李元吉固守太原,由于沒有受到突厥的侵襲,李淵得以不斷從太原得到給養。終于戰勝了隋煬帝楊廣,建立了大唐王朝。而唐朝興盛之后,突厥不得不向唐朝乞和稱臣。

唐高祖李淵以退為進,為自己雄心大志贏得了時間。如果不能忍那一時,李淵外不能敵突厥之犯,內不能脫失守行宮之責,其境險矣,忍一時而成了大謀。

從軍事進攻的謀略來看,退卻可避免失敗。三國時期曹爽帶兵攻戰興久而不下,而急忙回兵,避免了蜀兵的伏擊。

從人生的態度來看,退卻有時也是一種進攻的策略。現代社會中,以退為進表現自我也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方法。

有一位計算機博士,畢業后找工作,結果好多家公司都不錄用他,于是他不用學位證明去求職。很快他就被一家公司錄用為程序輸入員。不久,老板發現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錯誤,非一般的程序輸入員可比,這時,他亮出了學士證。過一段時間,老板發現他遠比一般的大學生要高明,這時,他亮出了碩士證。再過了一段時間,老板覺得他還是與別人不一樣,就對他“質問”,此時他才拿出了博士證。于是老板毫不猶豫地重用了他。

可見,以退為進,由低到高,這是一種穩妥的進攻之術。

石橋正二郎是日本著名的大企業家,在他所寫的《隨想集》中,記述了這樣一件事。二次大戰后,位于京橋的石橋總公司的廢墟中,有十多家違章建筑。因此律師顧問提出,若不及早下令禁止的話,后果將不堪設想。但在當時的情景下,如果硬性要求那些違章戶立即搬走,必招致他們堅決的拒絕。石橋公司沒有出此下策,石橋夫人還來到現場和那些違章戶談話。對他們說:“你們的遭遇實在值得同情,那么,你們就暫住在這里,先多賺點錢,等公司要改建大廈時,再搬到別的地方去吧。”她這樣專程地去拜訪那些違章戶,并且贈送慰勞品,如此體貼別人的難處,使那些居住在石橋總公司內的人,心里十分感動。因此,當石橋大廈真的開工時,這些人不僅不抱怨,而且還心懷感激地遷到別的地方去住了。

以退為進收到的效果有時候能獲得極佳的效果。1812年6月,拿破侖親自率領60萬步兵、騎兵和炮兵組成的合成部隊,向俄國發動進攻。俄國用于前線作戰的部隊僅21萬,處于明顯劣勢。俄軍元帥庫圖佐夫根據敵強己弱的局勢,采取后發制人的策略,實行戰略退卻,避免過早地與敵軍決戰。在俄軍東撤的過程中,庫圖佐夫指揮部隊采取堅壁清野、襲擊騷擾等種種方法,打擊遲滯法軍,削弱法軍的進攻氣勢。9月5日,俄軍利用博羅季諾地區的有利地形。給予敵軍大量殺傷。接著,又將莫斯科的軍民撤出,讓一座空城給法軍。10月中旬,法軍在莫斯科受到嚴寒和饑餓的巨大威脅,不得不撤退。此時,庫圖佐夫抓住戰機,予以反擊,將法軍打得大敗。幾十萬法軍,幸存者只有3萬人。

有時候表面的退讓只是一種應世的策略,為了追求更高的目標作出一些退讓是作為善于變通之人的成熟表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根河市| 苍南县| 泰和县| 游戏| 龙游县| 卫辉市| 遂平县| 昌乐县| 孝感市| 怀集县| 宝兴县| 姚安县| 泰安市| 嵊州市| 汽车| 龙胜| 怀柔区| 花垣县| 三门峡市| 晋中市| 琼中| 正阳县| 佛山市| 闻喜县| 昌邑市| 革吉县| 泊头市| 南川市| 元氏县| 阳信县| 北流市| 晴隆县| 宝鸡市| 米脂县| 银川市| 吴桥县| 繁峙县| 兴仁县| 固安县| 隆林| 商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