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世界之最
  • 文若愚
  • 12363字
  • 2019-01-03 13:58:21

第一章 動物之最

哺乳動物之最

最大的哺乳動物

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是藍鯨,這種動物分布于世界各海域。

它體重約170噸,身長可達30米左右。藍鯨的頭非常大,舌頭上能站50個人。

藍鯨經過1年左右的妊娠期后,小藍鯨一般在冬季從母體中分娩出來。剛出生的幼鯨就重達2.6噸,長7.5米。小幼鯨體重的增長速度非常快,一般在母親喂奶后24小時,它的體重就能增加約100千克,平均每分鐘增加約70克。幼鯨在長到7個月時,其體重可達23噸左右,身長有16米,并開始學著張嘴吞食各種浮游生物。小藍鯨經過5年的成長就成年了。成年藍鯨一般能生存50~80年。

渾身是寶的藍鯨用途廣泛,其脂肪可制造肥皂;鯨肉可被制作成味道可口、富有營養的美食;鯨肝含有大量維生素;鯨骨可提煉膠水;鯨血和內臟器官又能制成優質肥料。因此,人類常常肆意捕殺藍鯨,以此牟利。這導致了藍鯨的數量急劇下降,目前藍鯨已成為世界上瀕臨滅絕的哺乳動物之一。

一次生育最多的哺乳動物

無尾猬,一種分布于非洲馬達加斯加島和柯摩羅群島上的哺乳動物,是野生動物中一次生育幼崽數量最多的。在一次生產中,無尾猬最多可產崽31頭(成活30頭)。一般情況下,無尾猬一次產崽12~15頭。排滿腹部的24個乳頭,使無尾猬能夠順利地哺育自己的幼崽。

最小的陸生哺乳動物

小型鼩鼱,是一種以昆蟲、蜘蛛和其他一些無脊椎動物為食的似鼠小動物,體形與河貍相似,它是世界上最小的陸生哺乳動物。它身長5厘米,僅尾巴就有2.5厘米長,生活在歐洲南部、亞洲和非洲北部的森林和灌木叢中。鼩鼱同時也是食蟲動物中最大的家族。它每天都要消耗掉比自身重量還重的食物,因此,不管白天還是黑夜它們都在覓食,并且需要每2~3小時進食1次,并快速消化食物,以補充身體表面喪失的熱量,保持體溫恒定。

最長壽的哺乳動物

大象在哺乳動物中是最長壽的,它能活60~70年,而人工飼養的大象比野生象壽命更長。曾經有報道稱,一種生活在哥拉帕格斯群島的長壽象能活上180~200年。

最高的哺乳動物

世界上最高的哺乳動物是長頸鹿。

長頸鹿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亞、蘇丹、肯尼亞、坦桑尼亞和贊比亞等國。但奇怪的是,長頸鹿的祖籍卻在亞洲。據研究,2000多萬年至約200百萬年前,中國和印度的一些地區長期生活著長頸鹿,雖然它們的頸和腿沒有現代長頸鹿那么長,但是它們已經完全具有現代長頸鹿的大部分特征。隨著地球生態環境和氣候的逐漸變化,曾經存在過的那些脖子稍短一點的長頸鹿已經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而長脖子的長頸鹿則依靠其自身的身體特征生存了下來。

現代長頸鹿的身高有5~6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哺乳動物。現代長頸鹿有異常敏銳的眼睛和大腦。現代長頸鹿的腦袋成了它很好的自衛武器,它前額的那塊凸出來的堅硬骨瘤,甚至能頂死一只大羚羊。現代雌性長頸鹿一般要懷胎14個月,每2年才能生1只小長頸鹿。長頸鹿的平均壽命也不是很長,一般14~15年,當然也有例外,壽命長的能活到30歲以上。

爬行最緩慢的哺乳動物

三趾蝓是一種分布在南美洲赤道地帶的哺乳動物。它在地面上爬行的速度為每分鐘1.8~2.4米。在樹上,它爬行得較快些,能達到每分鐘4.6米,是世界上爬行最緩慢的哺乳動物。

最原始的卵生哺乳動物

世界上現存最原始的卵生哺乳動物是鴨嘴獸。

鴨嘴獸僅生活于澳大利亞,是一種非常奇怪的動物。它長著獸的身體,但是卻長著一張類似鴨子的嘴巴,因此得名“鴨嘴獸”。鴨嘴獸還有一個更奇怪的地方,它能分泌乳液進行哺乳,科學家認為它是哺乳動物,但是它又能下蛋,換句話說它又是卵生的動物,是不是很奇怪?

鴨嘴獸過著兩棲生活,陸地和水里它都能生存。它的嘴的外形雖然很像鴨子,但是卻像哺乳動物的嘴巴一樣有感覺神經,并且不像鴨子的嘴巴那樣堅硬,甚至可以彎曲。它身體表面的皮毛也很有特色,遠遠地看上去是一種暗褐色,并且帶有非常漂亮的光澤,入水時也不會被弄濕。它一般都以水里的蝦、蚯蚓、昆蟲的幼蟲以及一些軟體動物為食。

最著名的有袋類哺乳動物

世界上最著名的有袋類哺乳動物是袋鼠。

袋鼠因它的身體特征而得名,因為在它的前腹部有一個袋子,科學家叫它育兒袋,育兒袋是用來哺育小袋鼠的。因為袋鼠雖然是哺乳動物,但不像其他哺乳動物那樣在體內有胎盤,所以小袋鼠出生時都是不成形的,需要在育兒袋里面進行后天哺育,這是袋鼠與其他哺乳動物的最大區別,這也表明袋鼠是世界上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之一,因為它的生育特征和早期原始哺乳動物有很多相像之處。

袋鼠素有“活化石”之稱,它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1億年。但遺憾的是,袋鼠目前只分布在澳大利亞,并且數量已經不是很多了。

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哺乳動物

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哺乳動物是棕熊。

棕熊在地球上存在的時間相當長,我國古代,人們把它叫做“羆”,大概的意思就是說棕熊的體型很大。棕熊身體的平均長度為1.8~2米,平均體重為150~250千克。當然最大的棕熊的身長和體重可就不止這么一點點了。據說最大的棕熊身體長度可達4米多,體重有757千克呢!這該是一個怎樣的龐然大物呢?因為它比較喜歡在針葉林或者針闊葉混交林生活,所以棕熊主要分布于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大陸,在我國的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就分布著大量的棕熊。

棕熊的身體龐大,但是這并不影響它捕食,因為它跑得非常快。它能輕而易舉地得到獵物,駝鹿、馴鹿、野牛、野豬等大型動物在它的眼里都是美食,有時它也捕食一些小動物。其實棕熊不僅吃肉,像蘑菇、野菜、水果和各種各樣的堅果也是它們的食物。

一只美洲棕熊正用后肢站立起來,以此恐嚇一位入侵者。棕熊在行走的時候腳掌著地,但有的時候也像圖中那樣站起來,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身高來威脅別的動物或是觀察周圍的情況。

最兇猛的海洋哺乳動物

世界上最兇猛的海洋哺乳動物是虎鯨。

虎鯨在世界各個海域都有分布。它的外表相當漂亮,軀體半白半黑,在它眼睛的后方和身體的兩側都對稱地分布著橢圓形的白斑。但是,漂亮的外表下隱藏著的卻是虎鯨兇殘的本性。虎鯨是世界上所有海域里最兇猛的動物,素有“海上霸王”和“殺人鯨”之稱,只要它那碩大的嘴巴一張開,鋒利的牙齒就會露出來,看上去非常可怕,再加上它背部巨大的背鰭,完全就是一副兇神惡煞的樣子。虎鯨主要以海豚、海豹、海獅以及海象等海洋哺乳動物為食。虎鯨喜歡群居,很多虎鯨的力量加起來甚至能吃掉比它大好幾倍的藍鯨。

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

生活在陸地上的哺乳動物中,最大的要數非洲象了。成年雄性非洲象一般體重在4噸以上,雌性非洲象的體重也能達到3~3.5噸。人們曾經發現一頭非洲公象,肩高3.5米,體重6~7噸,是有記載的最大的非洲象。按照生活地域的不同,非洲象可以分為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兩種。生活在草原的非洲象一般重達6噸,耳朵大且下部尖,不論雌雄都長有長而彎的象牙。生活在森林的非洲象體形要小一些,身高2.5米,耳朵較圓,象牙較直且呈粉紅色。非洲象也是最大的食草動物,它們的主要食物是草、草根、樹皮、樹芽、灌木、水果和蔬菜。非洲象的平均壽命為60~70歲。

跳得最高的哺乳動物

袋鼠一般身高2.6米,體重約80千克。它們前肢短小,可以抓握東西,后肢發達,經常舉起前肢,靠后肢的力量坐在地上。它們的后腿強健而有力,總是以跳代跑,最高可跳4米,最遠可跳13米以上。當袋鼠長到三四歲的時候,體力發展到極點,一個小時可以跳長達65千米的路程。可以說,袋鼠是跳得最高最遠的哺乳動物。

根據袋鼠用強健的后腿跳躍的方式很容易把它們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袋鼠在跳躍過程中用尾巴保持平衡。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長,長滿肌肉。當袋鼠休息的時候,可以用尾巴幫助支撐身體;當緩慢行走的時候,尾巴可以當做第五條腿;當袋鼠跳躍的時候,尾巴可以幫它跳得又快又遠。

皮毛最保暖的動物

北極熊生活在北極,把家安在北冰洋周圍的浮冰和島嶼上。它們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環境中卻能處之泰然,多虧了那身厚厚的皮毛。北極熊的毛非常特別,雖然看起來是白色的,實際上卻是透明中空的。人眼之所以看到白色的皮毛,是因為毛的內表面粗糙不平,把光線折射得非常凌亂而形成的。這樣的構造有助于將陽光折射到皮膚上,促進熱量的吸收,而且有隔熱的作用,可以防止身體的熱量向外散發,此外還有防水的功能。

皮毛最外面一層是粗厚的保護毛,保護毛下面是濃密的細絨毛,絨毛下面的皮膚卻是黑色的,我們可以從它們的眼睛周圍、鼻頭、嘴唇的皮膚窺見其皮膚的原貌。黑色的皮膚有助于吸收熱量。此外,皮膚下面厚厚的脂肪層也可以把嚴寒隔絕在體外。

北極熊體內有一層厚厚的脂肪,體外有一層厚厚的皮毛,這非常有助于它們對付北極地區嚴寒的冬季。它們身體上沒有厚毛覆蓋的地方只有熊掌上的肉墊和鼻尖,而鼻尖在雪白的皮毛映襯下呈現黑色。北極熊的耳朵很小,這也是為了適應北極嚴寒的氣候。

幼熊出生幾個月后,身上就會長出濃密的絨毛和粗厚的保護毛,并長出7厘米厚的皮下脂肪層,因此它們在零下幾十攝氏度的環境中也能活動自如。

最兇猛的陸地哺乳動物

孟加拉虎又叫“印度虎”,主要生活在孟加拉和印度。孟加拉虎一般生活在茂密的山林、灌木和野草叢生的地方。它們喜歡獨來獨往,一年中除了少量的時間和配偶在一起之外,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單獨行動的。一般在早晨、黃昏和夜晚活動,白天則在叢林中休息。它們是陸地上最兇猛的動物,沒有任何動物會對他們構成威脅。當孟加拉虎捕食的時候,它們會先瞄準獵物的咽喉,然后用強大的咬勁咬斷較小動物的頸椎,或者讓較大的動物窒息。

孟加拉虎可以在一天內吃掉30千克的肉,然后在接下來的幾天內不進食。它們最喜歡吃的食物是野豬、野鹿、野牛、白斑鹿、黑羚,有時候豹、狼、鬣狗等兇猛的動物也會成為它們的腹中餐。它們甚至能爬上樹捕食靈長類動物,偶爾也會攻擊小象和犀牛。

跑得最快的動物

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哺乳動物是非洲獵豹。它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是貓科類食肉動物,它主要的獵物是野兔、鹿類和羚羊。獵豹擅長奔跑,它目光敏銳、身體強悍,在追捕獵物時速度能達到每小時110多千米。它只需要2秒鐘就能從靜止狀態突然間提升到時速70千米的飛奔狀態,它的奔跑速度真是非同一般!

非洲獵豹的巢穴一般都在雜草叢生的地方、森林深處或沼澤之內,很不容易被人類和其他動物發現,這樣非常有助于獵豹繁衍生息,雌性獵豹一次能生育1~6只小獵豹,小獵豹在1歲左右就能夠獨立生活了。

最為瀕危的貓科動物

世界上最為瀕危的貓科動物是蘇門答臘虎。有人甚至預測:如果我們再不采取措施,蘇門答臘虎很可能很快就會從地球上消失!

蘇門答臘虎是一種體型相當小的老虎,平均身長大約為2.4米,體重不超過120千克。它的皮毛不像其他種類的老虎那樣油光閃亮,但還是非常漂亮的。由于它僅僅分布于蘇門答臘地區,因此得名蘇門答臘虎。現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蘇門答臘虎都分布在印度尼西亞島上的5個國立公園中,純粹野生狀態的已經很少了。隨著經濟的發展及土地的過度開發,適合蘇門答臘虎生存的野生環境已經被嚴重破壞,其獵物也越來越少了。前些年還有人捕殺蘇門答臘虎,這些都是造成蘇門答臘虎數量迅速減少的原因。

最大的貓科動物

蘇門答臘虎

東北虎又叫西伯利亞虎、亞洲虎、東亞虎,是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它們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部的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區。雄性東北虎體魄雄健,體長2.6~2.8米,尾長1米,肩高1米以上,體重300~450千克。有記錄的最大野生東北虎體重達750千克。體色夏天為棕黃色,冬天為淡黃色。東北虎頭大而圓,耳朵短,前額的黑色橫紋被一道豎紋串通起來,形似“王”字,因此有“叢林之王”的美稱。

東北虎棲居在森林、灌木和野草叢生的地帶,喜歡獨居,白天睡覺,夜間行動。它們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可以捕食大中型哺乳動物,比如野豬、黑鹿、狍子。由于野豬和狍子經常破壞森林,所以東北虎也被稱為“森林保護者”。

野生東北虎現存只有400多只,大部分在俄羅斯,在我國的數量不足20只。東北虎在我國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國際上被列為瀕危野生動物。

最大的靈長類動物

大猩猩是世界上最大、最強壯的靈長類動物,站立起來可達2米高,體重接近300千克。大猩猩的爆發力很強,發達的前臂能夠折斷直徑10厘米的竹子。它們丑陋的面孔和巨大的身體看起來非常嚇人,實際上它們是非常溫和的,以樹葉、嫩芽、花、果實和樹枝為食。

在非洲的熱帶雨林里才可以看到大猩猩的身影,它們以家族的形式生活在一起。一個家族大概有12個成員,由一個年長的雄性大猩猩擔任首領。成年雄性大猩猩后背有一些銀色的毛發,因而被稱做“銀背”。“銀背”白天帶領家人尋找食物,晚上折些樹枝搭一個溫暖的窩讓家族成員在樹上休息,而它則在樹下巡邏。如果遇到危險,它就會挺身而出,用前爪拍打自己的前胸并大聲吼叫,以此嚇跑敵人,保護自己的家人。

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

據統計,全球1/3的靈長類動物處于滅絕危險期,導致它們滅絕的主要原因是對其棲息環境的破壞、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和商業打獵活動。《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公布了世界上瀕危的25種靈長類動物,其中數量最少的是中國的海南黑冠長臂猿。它們主要生活在中國海南低海拔的熱帶雨林地區,目前存活的不到20只。海南黑冠長臂猿的學術分類向來存在爭議,這更顯它們的珍貴和重要。

海南黑冠長臂猿體長40~50厘米,體重7~10千克,前肢明顯長于后肢,頭上長有一頂“黑帽”,沒有尾巴。這種動物雌雄異色,雄性通體黑色,頭頂有短而直立的冠狀簇毛;雌性通體金黃,頭頂有菱形或多角形黑色冠斑。

早在1989年,海南黑冠長臂猿就被列為我國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1996年,海南黑冠長臂猿被列為全球極度瀕危物種。

世界上最小的猴子

世界上最小的猴子是侏儒狨猴,身高僅10~12厘米。剛出生的侏儒狨猴只有3厘米,成年侏儒狨猴只有成人的中指那么大,體重80~100克。猴毛呈黑色,密而長。這種猴子外形像哈巴狗,非常可愛。

侏儒狨猴生活在南美洲亞馬孫河上游的森林中,棲息在熱帶雨林樹冠上層,很少到地面活動。它們以水果、堅果,以及其他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青蛙、小蜥蜴、鳥蛋等,還喜歡捉虱子吃。它們最大的敵人是鳥類。侏儒狨猴以家族形式結群生活,3~12只生活在一起。它們白天活動,夜晚睡在樹洞里,休息的時候,肚皮貼在樹干上,有時用爪子刺進樹皮以支撐身體。

冬眠時間最長的動物

很多動物在冬天來臨之前都會吃得飽飽的,長得胖胖的,為冬眠做好準備。不同的動物冬眠的時間不等,世界上冬眠時間最長的動物要數睡鼠了。顧名思義,睡鼠就是一種特別愛睡覺的鼠類,每年有5~6個月的時間處于冬眠狀態,一年中幾乎有一半的時間都在睡覺。即使在不是冬眠時間的夏季,它們也整天呼呼大睡。睡鼠冬眠時不吃不喝,各種生理活動減慢,身體變得僵硬,連呼吸都幾乎停止了。這些小家伙睡覺的時候,任何聲音都吵不醒它們。

睡鼠的體型很小,體長8.5~12厘米,尾長7.5~11.5厘米,體重30~100克。它們的外形像老鼠,前肢短小,長有一對烏黑的大眼睛,耳朵又大又圓,但是卻像松鼠一樣身上長有長毛。它們主要棲息在樹上,在枝杈間營巢。它們以漿果、堅果、谷粒為食,有時也吃小蟲子。

普通睡鼠生活在灌木叢和次生林中,它們特別喜歡堅果樹,最擅長在堅果樹中穿行。

潛海最深的海洋哺乳動物

在深海中,有巨大的浮力和壓力。對于用肺呼吸的哺乳動物來說,潛入深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類潛入70多米的深度最多只能屏氣2~3分鐘。海豚、海豹等海洋哺乳動物都是潛水高手,一個猛子扎下去,就是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然而,真正的潛水冠軍要數抹香鯨,它以屏氣法可以潛水一個小時之久,最大的潛水深度為2200米。

抹香鯨體長18~25米,體重20~25噸,由于頭部特別大,占體長的1/3,因而又有“巨頭鯨”之稱。它們主要棲息在南北緯70°之間的海域中。它們的身體背面呈暗黑色,腹部為銀灰或白色,身體粗短,行動緩慢,易于捕殺。其腸道內能夠分泌著名的香料龍涎香,因而經常遭到捕殺,數量越來越少,目前已經被列為瀕危動物。

最稀有的水生哺乳動物

白鰭豚是我國特有的淡水豚類,數量奇少。它是研究鯨類進化的珍貴活化石,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最瀕危動物之一,被人們稱為“水中大熊貓”。

白鰭豚僅分布在長江中下游的干流江段,它們以魚為食,結群活動,小群2~3頭,大群10~16頭。白鰭豚體長2米,體重100~200千克,吻突狹長,約30厘米,皮膚細膩光滑,背部為淺灰藍色,腹部為潔白色,體表呈流線形。白鰭豚的視覺器官已經退化,眼小如瞎子,耳孔如針眼,但是大腦特別發達,有敏銳的聲吶系統,頭部還有超聲波功能,能夠將幾萬米遠的聲音傳入腦中。

2006年,由中國、美國、英國、德國、瑞士和日本的專家組成的聯合調查組在長江進行了為期38天的搜尋,結果沒有發現白鰭豚,可能白鰭豚已經成為第一種被人類滅絕的鯨類。

繁殖能力最強的哺乳動物

旅鼠是小型嚙齒動物,是哺乳動物中種類和數量最多的一類,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歐亞大陸和北極地區。它們體形橢圓,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體長10~18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上下各有一對門牙,沒有犬齒,吃東西的時候下頜前后運動。

旅鼠是世界上繁殖能力最強的哺乳動物,從春季到秋季都可以繁殖。成熟旅鼠是哺乳動物中最年輕的父母,雌鼠20~40天就可成熟并開始生育,雄鼠44天可成熟。妊娠期20~22天,一胎可產9仔,一年多胎。如果一對旅鼠從3月份開始繁殖,那么到8月底9月初就會變成160多萬只的龐大隊伍!就算因為氣候、疾病、天敵等原因死掉一半,也還有80多萬只存活下來。

旅鼠的數量急劇膨脹,破壞了植被,導致食物減少,這時它們就會用一種奇怪的方式來減少群體的數量。首先,它們在天敵面前變得無所畏懼,甚至具有挑釁性,它們的毛色由灰黑色變為醒目的橘紅色,使天敵更容易發現它們,以便多多地消滅它們。如果暴露的方式不能減少旅鼠的數量,它們就會選擇“死亡大遷移”——幾十萬旅鼠大軍聚集在一起,朝著同一個方向遷移,只留下少數負責傳宗接代。它們白天休息,晚上前進,沿途不斷有旅鼠加入,最后形成幾百萬只組成的大軍。它們一直沿著筆直的路線前進,爬過高山峻嶺,游過河流湖泊,絕不繞道。到了大海,它們就紛紛跳下去,直到被海浪吞沒。

嘴巴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

世界上嘴巴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是河馬。如果一個成年河馬張開嘴巴,一個成年人的身體都塞不滿。河馬嘴里長著稀疏的獠牙,當它們自衛攻擊時足以將粗大的尼羅鱷咬成兩半。河馬嘴巴大,食量也大,一天最多可以吃掉130千克短草。

河馬主要生活在非洲的大河和湖沼附近,以草、水草、樹葉、水果等植物為食。河馬覓食、交配、產仔、哺乳都在水中進行。

成年雄性河馬體長3.75~4.6米,體重可達2500~4000千克。雌性比雄性小,體重不會超過1500千克。它們四肢粗短,身體像個粗圓筒。鼻孔在嘴的上面,與眼睛、耳朵在一條直線上。當它們泡在水里的時候,就可以兼顧呼吸、視覺和聽覺了。

舌頭最長的動物

食蟻獸主要生活在中美和南美,從墨西哥到阿根廷北部的草原和森林中都有它們的身影。它們以蟻類為食,所以叫做“食蟻獸”。食蟻獸專門捕食螞蟻和白蟻,為了獲得更多的食物,它們的身體特征高度特化:骨長并且大致呈圓筒形,長長的鼻吻部長有復雜的鼻甲,齒骨細長,沒有牙齒。食蟻獸最特別的地方在于它們長有世界上最長的舌頭,可以伸進蟻窩的通道。舌頭上有一層黏液,可以把螞蟻沾在舌頭上,美餐一頓。食蟻獸的舌頭長達60厘米,每分鐘可伸縮150次。它的尾巴還可以像掃帚一樣把螞蟻掃到一起,然后吃掉。

食蟻獸的嗅覺非常靈敏,它們靠鼻子找到蟻穴,用爪子把蟻穴扒開,然后把長鼻子伸進蟻穴,用舌頭舔食螞蟻。一頭食蟻獸在一個蟻穴只吃140天左右,然后換一個蟻穴。這樣可以保證自己領地內蟻穴中的螞蟻存活下來,過段時間再美餐一頓。

最耐渴的動物

樹袋熊,又叫考拉、無尾熊,是澳大利亞珍貴的原始樹棲動物。考拉源自澳大利亞土著語言,意思是“不喝水”。樹袋熊從它們取食的桉樹葉中獲得90%的水分,它們只在生病或干旱的時候才喝水,有些樹袋熊能夠一生不飲水。

樹袋熊的名字里雖然有個“熊”字,但是它不屬于熊科動物,而屬于有袋動物。它們像袋鼠一樣在育兒袋里哺育幼仔,大約一年之后,小樹袋熊才開始獨立生活。樹袋熊身長70~80厘米,體重8~15千克,身上覆蓋著淺灰色皮毛,鼻子大而圓,一雙圓溜溜的眼睛和兩只毛茸茸的耳朵,樣子非常可愛。它們雖然看起來笨笨的,但是行動非常敏捷,對它們來說從一棵樹上跳到另一棵樹上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它們白天在樹上睡大覺,晚上才尋找食物,桉樹葉就是它們的美味佳肴。

最會挖洞的動物

土撥鼠又叫旱獺,生活在北美洲和歐洲大陸的山林中,是動物界中最會挖洞的動物。土撥鼠體長37~65厘米,體重4.5千克左右。它們沒有頸部,耳朵很小,尾巴像兔子的尾巴,四肢短短胖胖的,嘴巴前排長著一對大大的門牙,體色為棕黃色。它們用前爪進食的樣子非常可愛。雖然土撥鼠看起來呆呆傻傻的,其實它們行動非常敏捷,一旦有什么風吹草動,就會立即鉆到地下。

一只樹袋熊正在樹枝間進食。桉樹葉對大多數食葉動物而言是有毒的,但是樹袋熊的腎已經進化到能夠處理這些樹葉中的某些毒素的地步。因此這種進化向樹袋熊提供了一種相對無競爭的、全年都可利用的食物資源。

土撥鼠集群穴居,它們挖洞的本領非常強,挖的地道深達數米,里面干凈舒適。它們的洞穴構造復雜,分為主洞、副洞、避敵洞。主洞很深而且有多個出口,是它們冬眠的時候居住的地方,副洞則用于夏天居住。一年中,它們要在洞穴內蟄伏半年之久。它們夏天和秋天吃很多東西,長得胖胖的,為冬眠做準備。冬眠的時候,它們的新陳代謝活動降到最低。但是,第二年冬眠結束的時候,土撥鼠就會變得很瘦。

最愛干凈的動物

浣熊生活在美洲靠近河流、湖泊的叢林中。它們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習慣,每次吃東西之前都要把食物放在水里洗一洗再吃,有時候用來清洗的水比食物還臟,它們也要洗洗再吃。浣熊正是因為這個習性而得名的,它們算得上最愛干凈的動物了。

浣熊的體型很小,只有7~14千克。它們的嘴巴像狐貍,胡須像貓,前爪像猴子,體色由灰、黃、褐等顏色混雜在一起,全身毛茸茸的,非常可愛。浣熊的種類很多,有長鼻浣熊、長尾浣熊、蜜浣熊、食蟹浣熊等。有些浣熊的尾巴上有黑白相間的環紋。浣熊通常吃魚、蛙和小型陸生動物,也吃野果、堅果和種子。生活在都市近郊的浣熊常常潛入人類居住的地方偷竊食物,加上它們眼睛周圍的毛色是黑色的,好像戴了一個面罩,因而被人們稱為“食物小偷”。

形態最特殊的鹿

有一種鹿長得非常特殊,它的犄角像鹿,面部像馬,蹄子像牛,尾巴像驢。因此這種鹿被叫做“四不像”,也叫麋鹿。麋鹿是我國特有的動物,是與大熊貓齊名的世界珍稀動物。

麋鹿曾廣泛分布在我國華北低洼的沼澤地區,到了明清時代,在野外滅絕,成為園林動物。最后一群麋鹿保留在“南海子”皇家獵苑,僅有120只。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把麋鹿搶殺一空,從此麋鹿在我國絕跡。有些麋鹿被運往歐洲一些國家,英國烏邦寺莊園把麋鹿豢養起來,并讓它們繁衍生息。1985年,在世界保護自然國際組織的協助下,英國烏邦寺莊園贈送給中國第一批麋鹿,從此麋鹿回到它們的祖先生活的地方。經過科研人員的努力,麋鹿成功繁衍,現在已經有五六百只。麋鹿屬于我國一級保護動物,被列為瀕危動物。

最大的鹿

世界上最大的鹿是駝鹿,駝鹿的肩高近2米,體長2.5米,體重500千克,個頭僅次于長頸鹿和大象。迄今發現的最重的駝鹿重達1噸。它的體形像牛,但是比牛高大。因為背部明顯高于臀部,像駝峰,所以叫做“駝鹿”。駝鹿的頭大,頸粗,吻部突出,鼻孔較大,鼻形像駱駝,四肢高大,尾部較小,毛色為黑棕色。雄性有角,角上部為鏟形,上面有很多小叉,最多可達30個。雄駝鹿的角非常大,有的超過1.8米長,寬度達到0.4米。

鹿的代表性種類

1.駝鹿;2. (狍子);3.花鹿;4.小黃;5.梅花鹿;6.青麂;7.四不像(麋鹿);8.河麂。

駝鹿分布在北半球的高寒地帶,在我國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地區。它們最喜歡吃植物的嫩枝條,夏季大量采食多汁的草本植物。在春夏季節,它們喜歡在鹽堿地舔食泥漿。雄鹿單獨活動,雌鹿和幼仔生活在一起。它們雖然拖著巨大的身軀,但是行動非常敏捷,還可以游泳、潛水,甚至能潛入5米深的水下吃水草。

最大的犀牛

犀牛是非常珍貴的大型野獸。世界上的犀牛主要有五種,白犀和黑犀產于非洲,印度犀、爪哇犀、蘇門犀產于亞洲。其中體形最大的要數白犀,它們身高1.5~1.8米,身長3.6~4.2米,雌性重約1.8噸,雄性重約2.3噸。在陸地動物中,白犀牛的體形僅次于大象。剛出生的小白犀體重就達65千克。

白犀的前額扁平,肩部突出,上嘴皮扁平,嘴呈方形,從前額到鼻子長著兩個角,前角大于后角,前角長約0.8米,后角長約0.5米。雌白犀的角要比雄白犀的角長一些。白犀并不是白色的,而是藍灰色或棕灰色的。它們雖然是大塊頭,但是性情比較溫順,很愛睡覺,喜歡群居。它們生活在非洲中部和南部的大草原和林地,用寬平的唇部,像割草機一樣啃食青草。

最大和最小的斑馬

斑馬是最著名的非洲動物之一,因身上布滿起保護作用的條紋而得名。斑馬的條紋漂亮而雅致,是適應環境的保護色,也是同類之間互相識別的標志。斑馬有三種,一種是普通斑馬,一種是個頭較小的山斑馬,另一種是世界上最大的細紋斑馬。

在肯尼亞的安博塞利國家公園,兩只雄性平原斑馬正在激烈爭斗。為了贏得與雌性斑馬的交配權,它們有時會爆發異常慘烈的爭斗,包括兇狠的撕咬和踢踹。

山斑馬是最小的斑馬,肩高1.2米左右,鬃特別短,吻呈棕黃色,喉部有一個喉袋,耳朵像驢耳朵一樣大。身上的條紋黑色多于白色,腹部沒有條紋。從腹部到尾巴基部有幾條橫的短紋和大腿上的長寬條紋形成對比。這是其他斑馬所沒有的。山斑馬的數量已經很少了。

細紋斑馬是最大的,也是大家認為最漂亮的一種斑馬。它們肩高1.4~1.6米,耳朵又大又圓,吻部呈灰色,鬃長而發達,身上的條紋又細又密又多,四肢上的條紋特別細密,腹部為白色,沒有條紋,背部有一條很寬的縱紋。這種大斑馬產于肯尼亞北部、索馬里和埃塞俄比亞,常常10~12只結成小群。

最大的嚙齒動物

水豚因體型像豬且水性好而得名。水豚是世界上最大的嚙齒動物,體長1~1.3米,身高0.5米左右,體重27~50千克。背部從紅褐色到暗灰色,腹部為黃褐色,臉部、四肢外緣和臀部有些黑毛。水豚身體粗笨,頭大頸短,耳朵小而圓,眼睛的位置接近頭頂,鼻吻部異常膨大,末端粗鈍,上唇肥大,裂為兩半,尾巴短。前肢4趾,后肢3趾,趾間有半蹼,適合劃水,趾端有蹄狀的爪。

水豚生活在巴拿馬運河以南植物茂盛的沼澤地中,它們以家族群居,每群不超過20頭。它們喜歡晨昏活動,但是因為人類的捕殺,轉為夜間活動。水豚主要吃野生植物,也吃牧草、水稻、甘蔗、各種瓜類和小樹的嫩皮。它們善于游泳和潛水,經常站在齊腰的水中吃水草,或者長時間隱匿在水草中一動不動。

最懶的動物

世界上最懶的動物是樹懶。它可以用爪子倒掛在樹枝上幾個小時不移動,所以叫做“樹懶”。樹懶生活在南美洲的熱帶雨林中,它們的腦袋圓圓的,耳朵很小,尾巴很短,毛色為灰褐色,與樹皮的顏色很接近。由于長時間不動,它們身上竟然長出了綠苔,這些綠苔成了保護色,使它們很難被別的動物發現。

樹懶以果實和樹葉為食,它們從來不用為吃喝發愁,因為熱帶雨林中一年四季都有充足的樹葉,樹葉里有充足的水分,所以它們也不用找水喝。吃飽之后,它們就用爪子倒掛在樹枝或樹藤上睡覺,每天睡十七八個小時。長期生活在樹上,使它們喪失了地面活動的能力。如果把一只樹懶從樹枝上捉下來,放在地面上,它連站都站不穩,只能靠前肢拖著身體前行。它們移動2千米的距離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比烏龜還慢。

最臭的動物

世界上最臭的動物是臭鼬。臭鼬體形如家貓,體長51~61厘米,體重0.9~2.4千克。頭、眼、耳都很小,四肢短,尾巴長呈刷狀。兩眼間長著一道白色紋,兩條寬闊的白背紋從頸背一直延伸到尾基,非常醒目,好像在警告敵人:“離我遠點!”如果敵人繼續進攻,它就會使出拿手絕活,掉轉身體,豎起尾巴,對敵人噴出一種惡臭的液體。這種液體是由尾巴旁的腺體分泌出來的。如果被這種液體噴到眼睛,就會造成短時間的失明。這種強烈的臭味在800米范圍內都能聞到。大部分獵食者見到臭鼬之后都會轉身離開,除非它們太餓了。

臭鼬一般生活在樹林、草原或沙漠中,它們白天在洞穴中睡覺,晚上外出覓食,以青蛙、 鳥類、鳥蛋和昆蟲為食。

最狡猾的動物

狐貍是舉世公認的狡猾的代名詞,它們確實是世界上最狡猾的動物。如果看到獵人在布置陷阱,它們會悄悄地跟在獵人后面,等獵人設好陷阱離開后,它們會在陷阱旁邊留下一種特殊的氣味,告訴同伴“這里有陷阱,請繞行”。

這是南美狐屬的幾種狐貍。標號為“1”的是小耳狐,標號為“2”的是山狐,標號為“3”的是阿根廷狐,標號為“4”的是河狐,標號為“5”的是食蟹狐。

狐貍是肉食性動物,以蛙、魚、蝦、蟹、鳥類及其卵、昆蟲以及健康動物的尸體為食。美洲鴕的蛋對狐貍來說有點大,沒有辦法一口吞下去,狡猾的狐貍就把它踢開或者用“以卵擊石”的方法把它敲碎。很多食肉動物在面對刺猬那身尖利的刺時會感到無可奈何,但是狐貍有辦法。它把刺猬拖到水里,當刺猬伸出頭來呼吸的時候, 就一口咬住它,慢慢吃掉。如果看到鴨子在河里游水,狐貍還會用草做掩護,偷偷潛入河里把鴨子抓住吃掉。

此外,狡猾的狐貍把自己的洞穴弄得像個大迷宮一樣,曲曲折折,有很多出口。

最耐久的馬

蒙古馬主要產于內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它們體形不大,身高1.2~1.35米,體重267~370千克。它們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頭大額寬,胸闊身長,腿短,關節和肌腱發達,體毛濃密,毛色復雜。

蒙古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種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耐久的馬。它們8小時可以走60千米的路,在草原上馳騁可日行50~100千米,連續跑10余天都沒問題。經過訓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英勇無畏,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它們耐勞,而且不畏寒冷,生命力極強,能夠適應非常粗放的飼養管理。

蒙古馬,所有家馴馬的祖先,圖中為正在展現種馬的撕咬性威脅。

最大的牛

印度野牛也叫野牛、野黃牛、白肢野牛等,主要產于亞洲南部和東南部的山地森林和草原中。它們是世界上現存牛類中體形最大的一種。雄性印度野牛體長2.5~3.3米,尾長0.7~1米,肩高1.9~2.2米,體重800千克左右。雌性印度野牛比雄性印度野牛小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印度野牛的頭部和耳朵都很大,眼睛瞳孔為褐色,但是由于反光,看起來像藍綠色,鼻子和嘴唇都是灰白色,額頂突出隆起,肩部隆起,延伸到脊背中部然后逐漸下降,尾巴很長。四肢粗而短,下半截呈白色,被當地人形象地稱為“白襪子”,所以印度野牛也叫“白肢野牛”。雄性印度野牛的體色接近黑色,雌性印度野牛的體色為烏褐色,幼仔的體色為淡褐色或赤褐色。印度野牛無論雌雄都有角,雌性的角比雄性小一些。雄性印度野牛的角長達0.6~0.75米,彎度相當大,兩角之間的寬度達0.9米。角的顏色為淡綠色,角尖為黑色。

印度野牛喜歡群居,以一頭體形較大的雌性野牛為首領。如果發現異常情況,首領就會用鼻子哼氣,發出信號之后,整個牛群就會立即奔逃,它們雖然身體笨重,逃跑時卻異常迅速。它們非常有團隊精神,跑在前面的野牛會等后面的個體追上來再一起奔跑。它們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除非它們受了傷,或者被逼得走投無路的時候,才會變得十分兇狠。照顧幼仔的雌印度野牛也會非常勇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东市| 瓮安县| 浪卡子县| 石屏县| 孟村| 蒙自县| 太原市| 凤阳县| 高淳县| 潞西市| 敦煌市| 景德镇市| 三穗县| 济宁市| 横峰县| 万安县| 饶平县| 清水县| 城步| 苏尼特左旗| 寿光市| 文水县| 江门市| 霍林郭勒市| 中山市| 双牌县| 家居| 海宁市| 平南县| 房产| 石棉县| 化州市| 盐亭县| 轮台县| 大埔区| 色达县| 兴义市| 松阳县| 特克斯县| 化州市| 和林格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