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之最
最早到達月球的探測器
人類最早到達的衛星是月球。第一個到達月球的探測器是蘇聯的無人登陸器“月球”2號,它于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霸虑?號”在同年10月7日拍攝了月球背面的照片?!霸虑颉?號則是第一艘在月球軟著陸的登陸器,它于1966年2月3日傳回在月面上拍攝的照片?!霸虑颉?0號于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軌,成為月球第一顆人造衛星。
最早的行星探測器
地球處在太陽系中,因而天文學家研究最多的是太陽系中的行星。太陽系有8大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人類探測的第一個行星就是離地球最近的金星。
人類發射探測器的過程經歷了多次失敗。1961年2月12日,蘇聯發射了“金星”1號探測器,但是在距離地球756萬千米的地方失去了聯系,無法得到探測結果。美國于1962年7月22日發射了“水手1號”探測器,但因火箭偏離軌道,發射失敗。1962年8月27日,“水手”2號發射成功,12月14日,“水手”2號從距離金星34800千米處飛過,探測了金星的大氣溫度。此后,人類發射了更多的金星探測器,獲得了關于金星的大量資料,對金星的了解進一步加深。
目前,人類已經發射了各大行星探測器,對太陽系的了解越來越多。
最早穿越小行星帶的人造探測器
小行星帶是太陽系內介于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天文學家估計這個區域的小行星數量多達50萬顆,已經被編號的小行星有120437顆, 98.5%的小行星都在此處被發現。因此這個區域被稱為主帶,通常稱為小行星帶。
在人類太空探索史上,第一個穿越小行星帶的探測器是“先驅者”10號,時間是在1972年,然后是“先驅者”11號、“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伽利略”號、“卡西尼”號、“NEAR”和“尤里西斯”號。
最長壽的太空探測器
美國派遣太空探測器到外層空間的歷史,已經有30多年,其中最長壽的是“旅行者”號。到2009年的8月和9月,“旅行者”2號和1號探測器已經探索太陽系32年?!奥眯姓摺碧栍泻芏嘀卮蟀l現,比如天王星高速的風、構成土星光環的扭結和幅條、木星衛星上的火山、土星可能有生命的跡象、天王星的衛星上有活噴泉等。但是它們的使命至今還未完結。兩艘航天飛船遠達神秘的天王星和海王星,現在繼續向宇宙深處繼續進發,最終脫離太陽系。
“旅行者”1號現在是距離太陽最遠的探測器,至2009年5月,約距離太陽164億千米,而“旅行者”2號的距離是133億千米。這兩艘宇宙飛船都有一張1英尺銅片鍍金唱片,旨在向可能存在的外星生命表達地球的多元文化,內容是由康內爾大學教授沙根領導下的委員會選取的116個圖像及各種音樂,以及51種語言的招呼語言。

最早的空間站
1971年的蘇聯在拜克努爾航天中心,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間站“禮炮”1號,“禮炮”1號空間站長14米,內部空間約為47立方米,重18噸,從規模和科技含量來看,“禮炮”1號空間站還相當落后,但是它畢竟是世界上第一座空間站,它的成功發射標志著空間站的建設從設想變成了現實!
最大的國際空間站
世界上最大的空間站是美國總統里根于1983年提出并著手建造的國際空間站。該空間站現由美、俄、歐洲航天局、日本、巴西、加拿大等16個國家和組織聯合建造,該工程仍在進行中,其首體部分于1998年發射升空。最初計劃建造一個翼展110米,長度80米、質量500噸的龐大空間站,并于2004年竣工。然而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和充裕的資金作后盾,如今國際空間站的規模也不斷地增大,全部完工后人類可以在上面進行資源考察、生物實驗、航天醫學等方面的研究。
壽命最長的空間站
世界上壽命最長的空間站是蘇聯的“和平號”空間站。
“和平”號空間站由核心艙和5個專業艙組成,它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多艙段組合方式的空間站,長達87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空間站。它是蘇聯于1986年成功發射的,到2001年1月29日墜落自毀止,它在太空連續工作了15年,在這15年間,它一共繞地球飛行了8萬圈,飛行距離將近35.2億千米,有12個國家的135名宇航員先后在上面工作過,其中包括創下在太空中工作時間最長紀錄的俄羅斯宇航員波利亞特夫,他連續不斷地在太空中工作了437天17個小時58分鐘17秒,曾經震驚了世界。美國女宇航員露西德也是在“和平”號上創下女子世界紀錄的,她是第一個在太空中連續工作了188天的女子。
國際空間站
空間站是一類停留在太空中的宇宙飛船,它們沿著軌道不斷繞地球運行??臻g站為宇航員、科學家以及偶爾的太空游客們提供了一個太空的家。在一系列的宇航任務中,空間站被一點一點地建造起來。目前運行的空間站——國際空間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空間站,它長達108米,所提供的生存空間足以容納2架巨大的噴氣式飛機。
“和平”號空間站在太空連續工作了15年,現在還沒有哪一座空間站的壽命能長得過它!
最早的火箭
大約1000年前,中國最先發明了火箭,比起現在的火箭來,那時的火箭更像爆竹。據史料記載,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兵部令馮繼升提出火箭制法并進行試驗,11~13世紀宋軍在作戰中已使用火箭。蒙古軍隊西征時,將火箭傳到阿拉伯,以后又傳入歐洲。20世紀40年代后,火箭得到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
體積、威力最大的運載火箭
作為美國航空航天家族中最著名的成員之一——“土星”5號運載火箭不僅是世界上體積最大的火箭,也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運載火箭。當年,著名的“阿波羅”登月飛船就是由它送上天的。
“土星”5號運載火箭是一種使用液體燃料的三級火箭,高達110.6米,直徑為10米,起飛時的重量能達到3000噸,它由200多萬個部件構成,其中有11臺功率都在17560千瓦以上的發動機。可見,它的威力有多大!
1967~1973年,“土星”5號先后完成數次發射任務,并依靠它強大的威力,將“阿波羅”登月飛船送上太空,為人類的太空之旅做出了巨大貢獻。后來,他還連續發射了很多宇宙飛船,比如:“天空實驗室”、“先驅者”10號、“先驅者”11號和“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等。
運載能力最強的商用運載火箭
目前世界上運載能力最強的商用運載火箭是歐洲阿麗亞娜5型火箭。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是歐洲研制的不可重復使用的運載火箭阿麗亞娜火箭系列中的最新型號,主要將人造衛星發射至地球同步軌道或低地球軌道。
最初記載,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能承載5970千克的衛星至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在實際飛行后評定能承載6200千克(一枚衛星)。改良后的阿麗亞娜5號G+型運載火箭,承載能力達6950千克(一枚衛星),在2004年此型共發射了3次。阿麗亞娜5號ECA型運載火箭能承載10000千克(多枚衛星)或10500千克(一枚衛星) 至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自2006年1月起,阿麗亞娜航太公司已經發射了290枚衛星, 成功地將271枚衛星放置在軌道上,總量達575000千克。高成功率使阿麗亞娜航太公司成為世界上主要的商業發射公司, 發射了超過三分之二的商業衛星。
服役時間最長的運載火箭
服役時間最長的運載火箭是蘇聯的A-2火箭。它遠比1957年用來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火箭先進。A-2已取得了包括1961年首次把人和動物送入太空等在內的多個輝煌紀錄。在它服役的第6個10年里,它仍會為新的國際空間站提供服務,并成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現今,A-2火箭的主要工作是把“聯盟”號飛行器發射到“和平”號空間站。
最早發射成功的載人宇宙飛船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7分(格林尼治時間上午6時7分),蘇聯成功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載人太空飛行。而空軍少校(后升任上校)尤里·加加林則是首位乘坐宇宙飛船進行太空飛行的幸運者。當時,他乘坐重達4724.7千克的“東方”1號宇宙飛船完成了1次長達108分鐘的地球單軌飛行。飛船的最大飛行高度據記載為327千米,最大速度為每小時28259.3千米,共運行了40867.4千米。

“東方”1號宇宙飛船
世界上最早的人造衛星
世界上最早的人造地球衛星名為“人造地球衛星”1號,于1957年10月4日夜晚,在距咸海東面273.6千米的秋拉塔姆發射場,由蘇聯發射成功。其速度為每小時28565.1千米,高度為228.5/946.3千米。這顆衛星直徑57.9厘米,重83.6千克,在空間運行了92天,于1985年1月4日結束飛行。其總設計師是瑟奇·帕夫洛維奇·科羅里夫博士。
世界上最早的氣象衛星
1960年4月1日,美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氣象衛星“蒂羅斯”1號,它在750千米的軌道上拍攝了2.3萬張云圖,包括第一張從太空拍攝的云層運動圖片?!暗倭_斯”1號氣象衛星的發射成功使得氣象學家們第一次有機會看到地球整體天氣布局的情況。但它的云圖分辨率不高,隨發隨收的功能也不夠理想,因而只能作為實驗衛星。到1965年止,美國共發射了10顆“蒂羅斯”系列氣象衛星。
使用壽命最長的人造衛星
目前仍在繞軌道運行的世界上最老的人造衛星是由美國發射的“先鋒”1號。該衛星直徑為15.2厘米,質量僅為1.47千克,其設計使用壽限為1000年,自1958年3月17日被發射到繞地軌道之日起,這顆人造衛星就一直在繞軌道運行。
最早的宇航員
一枚有6個發動機的重型火箭在拜克努爾發射中心于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7分起飛了。一個直徑為2.3米的球形容器連接在末級火箭的頂端,這就是“東方”1號宇宙飛船。當時剛滿27歲的世界上最早的宇航員——蘇聯空軍少校尤里·加加林坐在球形容器中。
“東方”1號是蘇聯的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它連同末級火箭在內,重4724.7千克,總長7.35米。飛船用了108分鐘在繞地球的軌道上飛行,其中有89分鐘加加林是在失重狀態下度過的。他在這次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太空失重試驗中沒有受到任何損傷。他從宇宙飛船上報告說:“飛行正常,經受失重狀況的情況良好?!奔蛹恿窒蚴廊俗鞒隽俗C明,人體機能完全能勝任火箭起飛時的超重負載,也能適應宇宙飛行中的失重環境。
加加林在繞地球飛行一周后,安全地降落在莫斯科東南805千米的薩拉托夫。當時,他的照片幾乎刊登在全世界所有的報紙上。加加林在1968年3月的一次意外飛機失事中遇難,時年僅34歲。
為表彰加加林所做出的突出貢獻,蘇聯政府作出決定:在莫斯科繁華的列寧大街上,建立一座高40米的加加林紀念碑,上面站立著12米高的加加林塑像。
最早在太空漫步的人
蘇聯列昂諾夫中校(1934年5月30日生)于1965年3月18日與別利亞耶夫一起乘“上升”2號宇宙飛船在拜克努爾升空。在格林尼治時間8時30分,列昂諾夫離開坐椅,穿好宇航服,身背氧氣筒,從連接在宇宙飛船一端的一個氣閘室經過,走出飛船船艙,進入了宇宙空間。他的動作過程與潛水員從潛水艇中進入海底很像,只不過潛水員通過的是一個水閘,但是危險性要遠遠大于前者。由于處于失重狀態,飛船和宇航員就可能在空間不是走,而是在飄,稍微不注意,宇航員就會永遠飄離飛船。因此,必須用一根長5米的纜索把宇航員緊緊拴住以保證安全。艙內外兩名宇航員可以借助纜索中的電話線通話,艙外宇航員在宇宙空間的一切生理測量數據也能通過電纜線傳回坐艙并發回地球。在空中停留20分鐘后,列昂諾夫由原通道回到了艙內,他在20分鐘內飄了12分9秒。從發回的電視圖像上能看到他那“笨拙”的動作。人可以在宇宙空間中停留并活動這一點得到了證實。這次宇宙航行為以后的宇宙航行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1965年3月,首位漫步太空的蘇聯人列昂諾夫在太空進行“人在宇宙飛船外是否能夠生存”的試驗,一根特制的繩子將他連到了宇宙飛船上。飛船給他提供氧氣呼吸,他在繩子的另一端自由地飄浮。大約20分鐘以后,他不得不返回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