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嚴于律法
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正月,房玄齡等受詔定律令,成《貞觀律》。
唐太宗即位后,在與群臣討論治國之道時,就確立了以教化為主、刑罰為輔的“仁政”,把隋末嚴刑酷法、恣意殺戮的暴政全部廢除,而體現在立法原則上就是寬法慎刑。唐初為了把隋末苛法濫刑的局面徹底改變,制定了《武德律》,大致上以開皇年間律法為藍本,而刪其苛細。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太宗又命長孫無忌、房玄齡等,本著“意在寬平”的精神,重新加以刪除制定。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書成,定律五百條,共計十二卷,一曰名例,二曰衛禁,三曰職制,四曰戶婚,五曰廄庫,六曰擅興,七曰賊盜,八曰斗訟,九曰詐偽,十曰雜律,十一曰捕亡,十二曰斷獄。《貞觀律》的刑罰比《隋律》有所減輕,如去掉了死刑九十二條,刪去流放之刑,添加的徒刑有七十一條,其他改減輕從簡的也很多,體現了唐太宗“用法重要在于寬簡”的法律思想,從而把唐朝法律的基本面貌奠定下來。此外,《貞觀律》又定令一千五百四十六條,七百條格和式。令是國家的政令和制度,格是文武百官職權的范圍,式是各政務和事務部門的工作章程。律、令、格、式的各項具體規定,是一條量刑的準則,凡是違犯律、令、格、式的,一律按此處置。
(1)刪其苛細
不久,唐太宗又想將肉刑革除。他對大臣們說:“前代很久不施用肉刑,今天增加斷人右趾的律文是十分不妥當的。”諫議大夫王珪認為:“古代以肉刑為輕罪,今陛下對被判死罪的人施以憐憫,才將本當死刑改為斷趾。這些人能死里脫生,雖失一足也感陛下恩德。況且,讓別人看見,也能引以為戒?!碧谶€是覺得不大合適,又和蕭瑀、陳叔達討論此事。這兩個人的觀點與王珪相同。貞觀元年(公元627年),蜀王府法曹參軍裴弘獻上奏,把四十余件不便治國的事指出來。太宗令之與房玄齡進一步刪改律令。他們上奏認為,古代刖刑是五刑之一。后廢肉刑,五刑改為死、流、徒、杖、笞。今再設刖足,便成了六刑。設去絞刑的律文是為了寬弘,而增此刑又加繁峻,不符合立法寬減的精神。太宗又讓其與八座共同商定奏聞,終于決定廢除斷趾,改換成流放三千里,令加勞役兩年。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見《明堂孔穴圖》中五臟都附于背,嘆道:“笞刑是五刑之中最輕的,但有許多人卻因為受這種刑罰而死亡。古代帝王不明白其中道理,是非常可悲的!”于是下詔不許鞭犯人后背。此外,為了防止在刑具上作手腳以輕重徇情,還明文規定了扭、枷、鉗、鎖的長短粗細尺寸。
唐太宗強調的立法總原則是慎刑寬法,在此基礎上他還注重立法的相對穩定性和簡明劃一性。三月初八,太宗考察囚犯的罪過記錄。有個叫劉恭的犯人,脖頸上刻有“勝”字,自稱“一定能夠在天下取勝”,因此入獄。太宗說:“如果上天要助他興起,朕是除不掉他的,假如沒有天命照應,刻有‘勝’字又有什么用!”于是把劉恭釋放了。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對大臣們說:“國家法令必須簡明,不能幾種律文定出一條罪。格式太多,官員不能盡記,奸小之人就會鉆空子:想徇私輕判就援引輕條,想報私仇就判以重罪。因此,一定要謹慎地定出每條律文,不要出現這種弊病?!贝文辏謱Υ蟪紓冋f:“若法令不穩定,則人心多惑,無所適從,從中就會產生奸邪。”太宗還肯定了漢代蕭何輔佐漢高祖制定的法律。這些立法原則的貫徹對量刑的準確性,防止貪官污吏舞弊破壞法制是十分有利的。唐太宗確立的立法原則不僅具有一定的進步性,而且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使貞觀律令能夠嚴格執行。太宗深知,如果立法者本身知法犯法,破壞法律制度,違法做事,法律定得再好,也不過是一紙空文。他曾說:“君主禁止別人為非作歹而對自己不加約束,就好像惡火燃燒,添柴止火,是根本不可能的。”他還明確地表示:“法者,并不是朕一人的法,而是天下的法律制度?!币虼耍铺诤茏⒁庖陨碜鲃t,尊重司法機關執法的權力,維護法律的權威性,一般不以自己的“言”來妨礙“法”的實施。唐太宗在執法守法方面的嚴格是有很多生動事例的。

《唐律疏議》內頁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就有一件棘手的司法案件發生。吏部尚書長孫無忌被召見駕,進入宮中時沒有解下身佩的鋼刀,監守閣門的校尉在出閣門后才發覺。當時,太宗叫大臣們討論如何給兩人定罪。宰相封德彝考慮到長孫無忌不僅是唐太宗的妻兄,而且唐太宗十分器重他,遂提出監門校尉不能及時察覺有人帶刀入室,按照法律應當斬首;長孫無忌誤帶刀入宮是出于疏忽,應判徒刑兩年,可用銅二十斤來贖罪。太宗剛答應,掌司法的大理少卿戴胄就提出了反駁的意見:“監門校尉沒及時察覺是疏忽,長孫無忌也是由于疏忽失誤而帶刀入內。臣子對皇帝,不得稱誤。按刑律規定:‘供御飲食、湯藥、舟船,誤不如法者,皆死?!菹氯绻顭o忌功勛卓著,想特別開恩寬恕他,那是您的特殊權力;如果依法而斷,罰銅一說,是不符合法律規定的。”太宗聽后說道:“法不是朕一人之法,而是天下人都應遵守的法律。朕是不能因長孫無忌是皇親國戚就破壞法律的。”于是叫大臣再議,封德彝仍堅持原來的意見,太宗正想批準封德彝提議的時候,戴胄再次反駁道:“監門校尉是因長孫無忌才導致犯罪,按照法律應該從輕罰處;若說失誤,則情況相同,而定罪如此懸殊,臣實不敢茍同?!碧铺谟X得有理,于是校尉的死罪得以免除。
法制的貫徹,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皇帝能否執法守法。如果皇帝不以身作則,那么大臣們要奉公守法就很難了。因此,唐太宗提倡守法,認為國家的法律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因此一切要以法為準。有一次侍御史張玄素彈劾樂蟠令叱奴騭盜官糧。太宗一怒之下,想要將其斬首。中書舍人張文瓘根據法律條文的規定認為不應當判死刑。太宗堅持道:“國家倉糧,事關重大,如不殺他,恐怕以后會有更多的人觸犯此罪?!蔽赫鬟M諫說:“陛下立法,要與天下人共同遵守。今如果任意改變,人們必然認為可律外定罪,致使法律失效。況且盜官糧處死,如果有更大的犯罪事件,那怎樣才能加重處置呢?”一席話說得太宗心服口服,收回原來的成命,依法懲辦了犯人。
貞觀七年(公元633年),太宗第三子蜀王恪的岳父楊譽,仗勢奪取奴婢,觸犯律條。都官郎中薛仁方的職權之一就是審理關于奴婢的所有案件。因此,依法將楊譽拘留審查,但尚未定罪。楊譽的兒子為侍衛皇帝的千牛衛府的衛官,便在殿廷上告薛仁方非法拘留其父,并造謠說薛仁方憑著國戚的權利,搬弄是非。太宗聽信一面之詞,下令將薛仁方杖罰一百,撤其職務。魏征極力反對道:“仁方既然擔任職司,就一定會遵守國家法律,豈可枉加刑罰,以成外戚之私乎!”他還特別指出:“貴族國戚本來就很難處治,若您這次袒護他的錯誤,恐怕以后會起更多事端。洪水還未肆意橫流,自己怎么可以毀掉堤防呢?”于是太宗取消了撤薛仁方職的原議。
(2)公正無私
國君要嚴格執法,關鍵在于是否能做到不徇私情,公正嚴明。唐太宗在這方面做得也較出色,他不僅從原則上強調“朕所以公治天下是因為法律是大家的而不是我個人的”,而且身體力行。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發生了一件事:濮州刺史龐相壽因貪污被撤職,并追取贓物。他上書太宗,陳述自己原是秦王府的人,希望得到寬恕。唐太宗心有惻隱,想改變原決定,仍讓他官復原職。魏征立即諫阻,指出:“秦王幕府,舊人眾多,假如每個都能得到您的私恩,會讓好人害怕的?!碧铺邳c頭稱是。隨后,他把龐相壽召來說道:“我為秦王時,只是一府之主,今居帝位,卻是四海之主,不能袒護故舊,徇私枉法。大臣們提的意見很有道理,朕哪里敢違背呀!”于是賜給龐相壽一些絹帛,叫他另去謀生。這個貪官只得悄然退下。
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岷州都督高甄生因貽誤軍期,受到主將李靖的責罰。他記下了這個仇恨,并誣告李靖謀反,事敗被判處“減死徒邊”。這時有人因為高甄生是秦王府舊功臣,請求寬大處理。唐太宗斷然道:“高甄生在秦王府時的功勞誠不可忘。但理國守法,事須劃一。他不聽李靖勸告,又進行誣陷,此若寬免,法將如何執行!國家自太原起兵以來,很多人建立了卓越功勛,若高甄生獲免,則有功之人都可犯法了。這就是不能赦免他的原因?!毕惹胺啃g受詔修定律令,認為:“根據舊法,兄弟分了家,門庭蔭庇就互不相干了,而謀反連坐時卻都被處死;祖孫有蔭親,連坐時卻只處以流刑。根據禮義,考慮人情,深覺有不妥之處?,F在重新制定法令,祖孫和兄弟株連犯罪都要發配勞役?!碧谂鷾柿?。自此比照古代刑法,已去掉了一大半,全國上下拍手稱快。房玄齡等人定律五百條,立刑名二十等,減掉大辟九十二條,減流放為勞役七十一條,凡由復雜改為簡單的,改重罪為輕罪的,數不勝數。又制定令一千五百九十多條。依照高祖舊制,在太學行釋奠禮,讓周公做為先圣,讓孔子作為配補的從祀;房玄齡等人建議以孔子為圣,顏回配享取代祭祀周公。又刪減武德以降敕格,確定留下七百條,還確定了枷、鉗鎖、杻、杖、笞等刑具,都有大小規格。
后來,為唐朝立下汗馬功勞的黨仁弘貪贓一百多萬,罪該處死。太宗本想赦免他,但為群臣阻攔。太宗若有所悟,將黨仁弘廢黜為平民,流放欽州。說明了其在左右為難的情況下,盡了維護法律尊嚴的職責。對宗室皇親,唐太宗也不允許居于法律之上。為了預防子弟們破壞法度,他選擇正直的官員做師傅,教訓疏導各位王侯,若發現有違法行為,必須及時上奏,以便及時制止。其中嚴重的,也嚴懲不貸。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子反叛篡位。太宗姐長廣公主之子、洋州刺史趙節,也想要和他一塊兒謀反,按律當誅。長廣公主的丈夫、中書令楊師道奉詔與長孫無忌等一塊對承乾謀反案進行審理。楊師道私下為趙節求情,太宗立即將宰相楊師道罷為吏部尚書,停止其審理此案。長廣公主見丈夫救不了自己的兒子,便親自出面,伏在地上磕頭不止,哭泣著替兒子認罪。太宗也淚流滿面,但對姐姐說:“賞不避仇讎,罰不阿親戚,此天下至公之道,不敢違也,以是負姐。”趙節與其他主謀,都要被誅殺。罷免姐夫、斬殺外甥,在情與法之間,太宗仍然不徇私情,嚴格執法,確實難能可貴!這也是他關于法律是全天下的制度,而非皇帝一人的思想的一個典型實證。這樣唐太宗就恰當地處理了人情對法律的干擾。
對死刑的處理唐太宗特別慎重。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他就對大臣們鄭重地說:“生命對于每個人都十分珍貴。自今以后,死罪都經中書、門下省四品以上官及尚書、九卿合議斷定,這樣就可以免除些冤枉案了?!睋涊d,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全國僅有二十九人判處死刑。
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張蘊古被任命為大理丞。有一個叫李好德的人患有瘋病,“言涉妖妄”,詔令下獄。張蘊古卻以為這個人瘋顛是有證據的,不應治罪。太宗遂準備寬赦,而張蘊古即向李好德通風報信,并與之“博戲”,被持書侍御史權萬紀發現。太宗大怒,命令在東市將張蘊古斬首。過后,太宗對這件事非常后悔,對房玄齡說:“蘊古身為法官,與囚博戲,漏泄朕言,此亦罪狀甚重,若據常律,未至極刑。由于我當時怒不可遏,即令處置”,“遂即決之,豈是道理”。于是下詔:“凡是有判死刑當立即處決的,皆須五復奏?!睆拇耍@便成為制度。用制度來制約自己的威權,確?;实勰軌蜚∈芈闪?,這在古代帝王中實屬罕見。
從《北魏律》到《隋律》,都有處決死囚需“三復奏”的條文。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十二月,唐太宗進一步完善死刑審批手續。他對大臣們說:“死刑事關重大,為了避免殺錯人,所以規定了三復奏。以前一天就能上奏三次,使人無暇思考,沒有什么實際效用?!庇谑且幎?,自今以后在京諸司奏決死囚要“五復奏”,即在處決前一日復奏兩次,處決當天復奏三次;天下諸州三復奏。還規定,在門下省審核囚犯,有據法當死而情可寬恕的,要把奏聞記錄下來。此外,為了突出審批案件的嚴肅性,唐太宗又規定行刑日宮中不奏樂曲,皇帝不食酒肉。
在處決張蘊古之際,大臣們竟沒有任何人有異議。為記取這一教訓,太宗還要求大臣經常提醒他以法治國。如對大理少卿戴胄說:“朕在執法方面有所失誤,卿能夠對其校正,朕又有什么擔憂呢?”
(3)精選辦案人員
全國最高的審判機關是大理寺,負責審理從刑部轉來的各地疑案、死刑及中央百官的犯法案件。由于這一機構的職責關系著人的生死性命,從慎刑原則出發,唐太宗確立了大理寺官員必須精選的嚴格標準。戴胄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他不但性剛正且才華橫溢,又精通律令。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他就被任命為大理少卿。戴胄任此官后,犯龍顏,執法令,他判的案子沒有一件是冤案或濫殺無辜的,而工作效率極高,審訊時引用律文,下筆如有神。大理寺卿唐臨也是一個典型。他在任萬泉縣丞時在執法方面就有很高威信。有一年,有十余名年輕犯人關押在縣中監獄,到春末時,雖及時降雨,可家里的土地仍沒有耕種。唐臨請縣令暫放他們出去,縣令最初沒答應,后因唐臨挺身擔保,縣令才應允。他于是和犯人約定,必須在春耕結束后立即回到監獄,這些人深受感動果然按時返回。唐臨被提升大理寺卿后依然秉公執法,量刑準確。唐太宗為了盡量避免冤獄,有時還親到大理寺查問被判死罪的囚犯有無冤屈。太宗在唐臨剛任大理卿的時候,就親自查訪,發現前任官所判的十幾名死囚都在大喊冤枉,而唐臨判處的一名死囚卻默默不語。太宗很是驚訝,因為見了皇帝畏死喊冤是一般現象,默默不語實屬反常,所以就問他原因。這一死囚犯答道:“唐大人斷我死罪,一定不會冤枉,所以甘愿服法?!碧谫潎@良久,自言自語地說:“判刑斷案能夠達到這樣程度就好了。”隨后,唐臨被太宗提拔為御史大夫,還親自給他寫政績評語為:“形若死灰,心如鐵石。”唐太宗選取大理寺的官員十分慎重,并加以鼓勵,無疑對公正執法的作用是很大的。
唐太宗還吸取了前代刑訊拷掠造成冤案的教訓,將刑訊制度加以完善?!敦懹^律·斷獄律》中規定,審案時必須首先詳察訊查,如果法官違法進行拷訊,要對其進行六十大板的刑事處分。并進一步對拷訊也作了限制:對囚犯進行拷打不得過三次,總數不得過二百;杖罪以下,不得超過他所犯法的數量;拷訊數滿不承認罪狀的,取保釋放。此外,還規定法官濫用酷刑,拷打致死者,要以過失殺人量刑。體現唐太宗慎刑思想的這些法律條文,有力地減少了屈打成招、含冤而死的現象,是刑訊制度的進步。在封建君主專制的政治體制下,皇帝憑著一時的喜怒而踐踏法律是常有的。唐太宗的政治生涯中也偶有出現。但難能可貴的是,他總能總結教訓,公開悔過。這從另一個角度體現了唐太宗的執法慎刑。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太宗認為兵部郎中戴胄清正忠誠耿直,將他提升為大理寺少卿。當時很多候選官員都假冒門蔭和資歷,太宗命他們自省,否則就處死。沒過幾天,發覺了一些假冒資歷的官員沒有自省,太宗要殺掉他們,戴胄上奏道:“應當按照法律處以流刑?!碧诖笈骸澳阆胱屛沂庞谔煜聠??”戴胄回答道:“敕令出于君主一時的感情用事,法律則是國家用來昭示天下人的最大信用。陛下所以要殺候選官員,是因為氣憤他們的假冒,但是現在已知道這樣做不適宜,再根據法律來裁斷,這就是保全大的信用?。 碧谡f:“你能夠這樣執行法律,朕就不必再擔憂了!”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而執行法律,奏答時口若懸河,太宗都聽從了他的意見,而使得國內沒有冤案。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交州都督李壽因貪污治罪,太宗因瀛州刺史盧祖尚廉平公直,才兼文武,招入朝,提升他為交州都督。盧祖尚開始滿口答應,拜謝而出。隨后,盧祖尚考慮到交州路途艱險,又稱自己有病而不去任職。太宗派宰相杜如晦宣旨勸諭道:“匹夫猶重然諾,卿不應該答應了朕而又反悔!”祖尚不聽。太宗再次面見,曉以道理,可盧祖尚仍然堅持己見。太宗不由大怒道:“我派人不行,如何執政!”在朝堂斬了祖尚。不久,他后悔量刑太重,對魏征說:“前時盧祖尚違背了臣子之道,可是朕殺他也實在是過于暴躁了。這是朕的過失?!庇谑?,太宗追復了盧祖尚的官職,并根據制度將他的后代門蔭受官。
(4)司法官員勇于執法
唐太宗能執法慎刑,也帶動起一批勇于執法的官員。有的為守法不怕犯龍顏。如貞觀初,鄃縣令裴仁軌私下里違法奴役門夫,太宗大怒,要斬了他。殿中侍御史李乾佑諫道:“法令是陛下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現在仁軌犯了輕罪卻要處之以極刑,這是刑罰不當;若此,則天下人手足無所措。臣身為司法官,就應該依法辦事?!碧谛盐颍馀崛受壦雷?,并提升李乾佑的官職。
更值得一提的是崔仁師審理冤獄,不考慮個人得失。有一次,一起“謀逆”案件發生在青州,當地州、縣濫肆逮捕,個個帶上枷鎖。有誰能夠在嚴刑之下不招呢?于是死囚填滿了監獄。太宗令殿中侍御史崔仁師去復核。到青州后,他一反原地方官吏的作法,將被捕犯人所帶的枷鎖除去,給以飲食,還讓沐洗干凈。他以事實為依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最后只將十余名魁首定罪,其余全部釋放回家。復審結束后,崔仁師回京師奏聞。隨后敕使受命前往處決犯人。這時大理少卿孫伏伽擔心地對崔仁師道:“您平反了這么多人,但人情誰不貪生,恐那些死囚見同伴獲免,不肯甘心,倒打一耙,您恐怕就有口難辯了。”崔仁師安然地答道:“凡治獄當以平恕為本,豈能為容身保位,明明知道他是冤案而不申理。萬一因本人才能不高,判案中出現失誤,但能以我一人性命換十名囚犯之死,也心甘情愿?!睂O伏伽聽到這大義凜然的話,對其十分欽佩。而敕使到州再次審訊死囚時,死囚們都異口同聲地說:“崔公秉公執法,事無冤濫,情愿速死。”由于唐太宗執法慎刑,使他在執法方面威望極高。
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十二月,唐太宗將罪犯名單親自過目,其中被判死罪的有三百九十人,一時動了憐憫之心,為了能讓這些死囚和家人團聚一段時間,敕令將他們全部放出,定于次年秋季都到京受刑。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年九月,這些暫時放出的死囚都如期來到朝堂,沒有一個人逃走。太宗對他們的誠信十分感嘆,便下令赦免了他們。這件事簡直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后的奇跡,它只能是公平執法的結果。
由于唐太宗時期的法制健全,皇帝執法如山,以身作則,一般官吏也能清正廉明,依法辦事,所以貞觀時期形成了執法嚴明的好風氣。王公貴戚和豪族大姓也不敢違法亂紀,侵欺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