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貞觀之治
李世民在擁父稱帝和統一全國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但他作為次子,不能繼承王位。通過玄武門兵變,他獲得了皇位,是為唐太宗。即位后,他經常與群臣討論時政得失,強烈要求大臣直諫,大臣們也的確敢于觸龍鱗,這為清明的政治打下了基礎。太宗特別重視農業,他深知隋亡的原因在于觸犯了農民利益,因此他特別注意優恤農民,寧可屈己也不愿耽誤農作。太宗也特別注意重用賢臣,李靖、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等都是名垂千古的賢臣。

唐太宗像
1.玄武門兵變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為爭奪皇位繼承權,互相勾心斗角。后李世民等在玄武門誅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其諸子,是為玄武門兵變。
(1)初露鋒芒
李淵建唐時,按繼承皇位的傳統立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隨著削平割據勢力的戰爭不斷告捷,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的明爭暗斗逐漸顯露出來。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生于武功別館。李世民生長在軍事貴族家庭,從小就嫻習武功,騎馬射箭及諸武藝無所不能。他所用的箭比通常的箭要大一倍,能夠在百步之外射穿門板。他也喜愛讀書,寫得一手好字。此外,他為人豪爽有見識,臨危不亂,不拘小節,進取向上。
李世民生母是隋神武公竇毅的女兒,“文有雅體。又善書法,與高祖書相雜,人不辨也”。隋煬帝大業九年(公元613年),他的母親僅四十五歲便去世了。李世民孩提時多受母親教誨,也最受母親喜愛。高祖稱帝后,李世民每侍宴宮中,懷念母后之情常常溢于言表。
李世民兄弟二十二人,竇氏所生四人,依次為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李玄霸夭折,故晉陽起兵時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人參與其謀。
“世民”一名也有來歷。四歲那年,在岐州有個書生自稱善相面,說此子“不到二十歲便能濟世安民”,李淵便“采‘濟世安民’之義以為名”。
李世民娶長孫氏為妻。長孫氏父病故后,長孫氏與兄長長孫無忌由舅父高士廉收養。高姓是渤海大族,從魏至隋俱為顯官。高士廉頗涉文史,才望素高。長孫氏年少喜愛讀書,做事通情達理,與李世民尚武喜好迥然相異。長孫氏與李世民的婚姻關系,又將渤海士族高姓牽連進來。
李世民初露鋒芒是在十六歲那年,即隋煬帝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四月,李淵攜家至河東赴任。八月,煬帝北巡,突厥始畢可汗圍煬帝于雁門郡。李世民應募入伍勤王,是屯衛將軍云定興的手下。他使用疑兵之計迷惑始畢,東都及諸郡救援趕到,突厥之圍即解。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農民軍甄翟兒與李淵在雀鼠谷作戰,李世民率領騎兵沖破義軍的包圍,從而取得了勝利。這一仗使李世民善于領兵沖鋒陷陣的才能得到充分體現。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在李淵由晉陽進軍關中的過程中,李世民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唐軍占領長安,李淵以丞相輔政,李世民為京兆尹,受封秦國公一等爵。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高祖建唐,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晉封秦王。以擊潰隴右的薛舉集團的業績又被封為右武侯大將軍、太尉、使持節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
(2)功高遭妒
從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開始,李建成就嫉妒世民戰績卓著,加上他又漸漸寵幸小人,所以,禮部尚書領太子詹事李綱多次進諫,但李建成均不采納。九月,李綱向李淵提出辭官,李淵予以挽留并提高李綱官銜,李綱再次上書諫太子,李建成依然拒而不聽,仍然為所欲為。這是兄弟間爭奪帝位繼承權的先聲。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劉武周被李世民平定;次年,李世民又消滅了竇建德、王世充兩大勢力,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他謀取帝位繼承權的欲望隨著戰功增高而滋長。還在討伐王世充時,李世民就曾和房玄齡微服拜訪一位著名道士王遠知。王遠知迎接兩人時驚道:“這位賢士,莫非是秦王嗎?”李世民據實相告。王遠知說:“你將來要作太平天子,你要保重自己啊!”他聽后一直牢記在心中。
李世民在率兵征戰中,注意招賢納士,將驍勇善戰的李世勣、秦叔寶、尉遲敬德、程咬金、張公謹、段志玄、侯君集等都招在自己的帳下。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李世民滅掉鄭、夏凱旋。十月,李淵因為前代官稱都不足表彰李世民的偉大功績,特創“天策上將”徽號,以李世民就任。并設“天策府”,置官員。設長史、司馬各一人,從事中郎二人,軍諮祭酒二人,主簿二人,典簽四人,錄事二人,記室參軍事二人,功、兵、倉、鎧、騎、士六曹參軍事各二人,參軍事六人。此外,李世民還兼任司徒、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管轄潼關以東地區。

十八學士圖 唐
李世民建文學館,廣攬人才,杜如晦、房玄齡、孔穎達、李玄道、于志寧、 蘇世長、姚思廉、虞世南、蔡允恭、薛收、褚亮、陳德明、李守素、蘇勖、顏相時、許敬宗、蓋文達、薛元敬十八人稱為學士。后來薛收亡去,召劉孝孫補入。令閻立本作畫,褚亮作贊,題十八人名號、籍貫,稱《十八學士圖》。此圖繪十八學士歡宴暢飲,場面宏大,人物眾多,姿態各異。倚欄賞鵝者,撫琴奏樂者,揮筆弄墨者,爛醉如泥者,如身臨其境。圖中人物栩栩如生,神態活靈活現,情景恰到好處,構圖精準,藝術水平較高。李世民手下人才輩出,文臣武士如云,這為他奪取皇位、治國強兵打下良好基礎。
李世民又以天下太平為由,設立“文學館”,延請各方文學名士。一時,麾下人才濟濟。有秦王府屬杜如晦,記室房玄齡、虞世南,文學姚思廉、褚亮,主簿李玄道,參軍蔡允恭、顏相時、薛元敬,諮議典簽蘇勖,天策府從事中郎于志寧,軍諮祭酒蘇世長,倉曹李守素,記室薛收,國子助教孔穎達、陸德明、蓋文達,宋州總管府戶曹許敬宗,他們都以本官兼文學館學士。李世民叫褚亮為他們寫贊詞,閻立本為這些人畫像,號稱十八學士。當時士大夫們都以能選入文學館為崇高榮譽,把文學館吹噓為東海三仙山的瀛洲,把入選文學館稱為“登瀛洲”。李世民把這些名士分為三組,每日輪流值班,恩禮優厚。他每日上朝后就到館中,和眾學士討論文籍,談論古今。文學館實際是李世民政治上的顧問決策機構。這些僚佐們還煞費苦心地為他招賢納士。洛陽被攻下時,曾依附王世充的杜淹投唐,他原想依附太子李建成。房玄齡知杜淹多權術,恐他為建成所用對秦王不利,于是稟告李世民,搶先引入天策府為官。李世民還在大臣中取得了蕭瑀、陳叔達的鼎力相助。
對李世民有敵視之意的李建成也早已做著準備。他首先憑借在朝輔政的條件以及自己太子的特殊位置培植自己的勢力。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竇建德被擒后,魏征和裴矩入關降唐。魏征一到,他就恭敬拜訪,引任太子洗馬,將魏征收入帳下。裴矩也被重用為太子左庶子,不久又榮升太子詹事。太子中允王珪頗受建成禮遇,一直忠心不二,助他鞏固太子地位。在大臣中,李建成爭取了宰相裴寂、封德彝的支持。東宮太子集團從而形成。
齊王李元吉成為建成的得力助手之一,他是經過一番權衡才和長兄結成聯盟的。李元吉作戰英勇,屢次打得勝仗,在隨李世民平定東都王世充討伐劉黑闥時屢立戰功。但是,他驕逸放縱,性好畋獵,自言:“我寧愿三天不進食,也不能一天不打獵。”他狩獵時,隨意踐踏田野莊稼,放縱部下殺掠百姓牲畜;甚至在街上亂放箭,看行人們慌恐地躲避箭枝而放聲大笑。加上他還有劉武周攻太原時棄城逃跑的不光彩歷史,因此名聲掃地。在東宮和秦王府劍拔弩張的斗爭中,李元吉不能不考慮自己的地位和前途。長兄李建成喜歡酒色游獵,和李元吉性格相似;建成早被立為太子,太子繼位又是名正言順的事情;秦府手下雖然有很多精兵強將,但東宮和齊王府聯合起來兵力也占優勢;李世民戰功顯赫,膽略超群,而且執法很嚴,如果繼承帝位,自己很難以自己意志行事,在李建成下面當齊王則要悠閑自在得多;特別是他也想爭帝位,認為只要除掉秦王,取東宮則易如反掌。
(3)明爭暗斗
東宮、秦府集團在后宮爭取支持者的斗爭也愈演愈烈。高祖晚年寵幸很多妃嬪,有近二十位小王子,妃嬪們為鞏固自己的地位爭相結交東宮太子李建成。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曲意侍奉各位妃嬪,賄賂、奉承獻媚、饋贈,無所不用,以此得到皇上的寵愛。也有人說他們與尹德妃、張婕妤私通,宮禁幽深神秘,無法找到確鑿證據。當時,太子東宮、各王公和后宮妃嬪的親屬,在長安魚肉百姓,為非作歹,主管部門卻視而不見。李世民住在承乾殿,武德殿后院住的是李元吉,他們的住處與皇帝寢宮、太子東宮之間不再有所限制。太子李建成和秦、齊二王在皇帝寢宮出入時都身負兵器,他們之間相遇只按家人行禮。太子的令,秦、齊二王的教與皇帝的詔敕并行,有關部門不知如何對待,只好以收知令、教的先后為準。唯有李世民不去討好諸位妃嬪,諸妃嬪爭相吹噓李建成、李元吉而詆毀李世民,挑撥李淵和世民父子之間的關系。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十一月的事件又加深了李世民同李淵妃嬪的矛盾。那是在李世民平定洛陽后,李淵派貴妃數人到洛陽挑選隋朝的奴婢和府庫珍寶。貴妃們私下向李世民要寶物并為親屬求官。李世民說:“珍寶已登記入冊上奏朝廷,官職賞有功的人或授賢德之人。”這些遭拒絕的妃嬪們更加不滿。另外,李世民因淮安王李神通在平洛陽時有戰功賜良田數十頃。張婕妤的父親也要這塊地,李淵當時不知這塊地已被李世民賜給了神通,于是要賜予張婕妤的父親。李神通說這地秦王已先賜給了自己,堅決不給張婕妤父親。婕妤向李淵誣告說:“陛下手敕賜給我父的土地,反而被秦王奪去給了李神通。”李淵聞后勃然大怒,訓斥李世民道:“難道我的手敕還不如你的令作用大嗎?”隨后對左仆射裴寂說:“世民長期在外,被手下的一群人寵壞了,已不是過去聽話的世民了。”
不久又出了一件事。尹德妃的父親尹阿鼠飛揚跋扈,秦王府的官員杜如晦經過他門前時,被尹阿鼠的幾名家童拽下馬揍了一頓并打斷了他的一根手指。尹阿鼠惡狠狠地說:“你是個什么東西,敢騎馬在我門前行走。”尹阿鼠擔心李世民告訴皇上,先讓尹德妃對皇上說:“秦王的親信仗勢欺壓我家人。”高祖又生氣地責備李世民說:“我妃嬪的家人都受到你身邊人的欺凌,老百姓更不用說了。”李世民極力為自己辯解,但自始至終李淵都不聽他的。
李世民每次在宮中侍奉高祖飲酒,面對諸位妃嬪,想起死得早的太穆皇后有時不免暗自流淚,高祖見后大為不滿。各位妃嬪于是暗中一同詆毀李世民說:“天下一片太平,而陛下年壽已高,正需要娛樂調養,而秦王總是暗自流淚。這實際是對我們的忌恨,陛下百年之后,我們一定不為秦王所留,都會被殺掉的!”說罷相互悲啼。又哭訴道:“皇太子仁孝慈愛,陛下要把我們母子托付給他,才能保我們安全。”寵妃們的嬌啼悲訴,使李淵黯然神傷。此后,待世民漸漸疏遠,而漸漸親近了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也深知父親的妃嬪是一股龐大的力量,也使盡手段對她們進行收買,以求得李淵和一些妃嬪的同情和諒解。
為使李建成在和李世民的角斗中充實黨羽增加政治資本,太子洗馬魏征、太子中允王珪勸他主動請求征討再起河北的劉黑闥。他們說:“秦王功蓋天下,天下百姓都擁護他;而殿下不過是因為年長才被立為太子,沒有卓越戰功能夠鎮服天下。現在劉黑闥的兵力潰散鼠竄之后,不到一萬人,又面臨著資源缺乏,如果用大軍進逼,勢如破竹,殿下應當親自去攻打以建立軍功聲望,乘機結交山東的豪杰。這可能會提高自己的威望。”于是太子向高祖請求帶兵出征。高祖準奏,命太子統兵東討,山東道行軍元帥、陜東道大行臺、河南河北諸州并受太子節制,并得以全權處理軍政要務。一道東征的還有齊王李元吉,大約在此時他被太子拉攏。
這是李建成在統一全國戰爭中所建的唯一戰功。他還借機外結了鎮守幽州的燕王羅藝。后來,廬江王李瑗調任幽州大都督,也被建成所收買。建成在河北地區發展了自己的勢力。
(4)李淵食言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雙方斗爭愈演愈烈。李世民后來回憶說:“當時,我不為兄弟所容,雖然功勛卓越,但沒有犒賞。”次年三月,輔公祏反唐失敗,江南趨于安定,戰亂較少。隨著統一戰爭的完成,爭奪皇位繼承權的傾軋已公開。李元吉曾勸建成除掉李世民,并夸下海口要親手為建成除去李世民。六月,李世民隨李淵到齊王府第,李元吉竟將護軍宇文寶埋伏在寢室內,要行刺李世民。這時李建成還不忍手足相殘,由于他的制止,暗殺才沒進行。李元吉對李建成說:“我是為了你,對自己并沒有什么好處!”隨后,他又多次說以利害,終于使李建成點頭。
李建成在全國招募了兩千多名武士充當東宮衛士,讓他們分別在東宮左右長林門駐扎下來。還在背后指使右虞候可達志從燕王羅藝那里調集來幽州驍勇精銳的騎兵三百人,將他們在東宮東面的各個坊市中安插下來,打算用他們補充在東宮擔任警衛的低級軍官,后因人告發而事敗。于是,高祖把李建成叫去加以責備,并將可達志流放到嶲州。
李建成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曾宿衛東宮的慶州都督楊文干和太子關系親密,建成便暗中指使他私自在慶州(今甘肅慶陽)招募士兵進入長安。這時,李淵將要到宜君縣新落成的仁智宮休養,讓李建成留守長安,讓李世民、李元吉前往。李建成認為良機已到,對李元吉說:“生死存亡,就在此一舉了。”他叫李元吉尋機暗殺世民,又派校尉橋公山、郎將爾朱煥到慶州送給楊文干鎧甲,令他速速舉兵和自己內外相應,力圖政變篡位。爾朱煥、橋公山走到豳州覺得此事不可輕于嘗試,因恐怕獲罪而馳往仁智宮告密。又有寧州人杜鳳舉也到行宮揭發此事。李淵知道平素東宮、秦府有隔閡,但萬沒想到形勢發展如此迅速而險惡,非常生氣,假托他事,親筆寫詔令建成速來仁智宮。
李建成見詔后心里非常害怕,不敢前去。太子舍人徐師暮勸他發兵起事,占據京城,以成其蓄謀已久的霸業;詹事主簿趙弘智勸他免去太子的禮制,摒除隨從人員,去高祖面前承認罪責。于是,李建成決定前往仁智宮。還未到達,李建成便將所屬官員,全留在北魏的毛鴻賓遺留下來的堡柵里,帶領十余人騎馬前去覲見皇帝,向皇帝承認罪責,猛力地伏地叩頭,弄得幾乎暈死過去。但是,高祖仍然怒氣未消。這天夜里,高祖將他放在帳篷里,只給他麥飯吃,讓殿中監陳福看守著他,司農卿宇文穎被派去傳召楊文干。宇文穎急速來到慶州,將情況告訴了楊文干。當即,楊文干起兵反唐。高祖派遣左武衛將軍錢九隴和靈州都督楊師道平息叛亂。

晉祠雪景
當年李世民誓志反隋時,曾來晉祠卜卦,得取天下后,大修晉祠,使之成為晉中名勝。
事態發展很快,二十六日,李淵召李世民商量對策。李世民說:“楊文干造反,不用費太大力氣,州府官員便可將他平息,若不行,也只需一名將領就足以擒獲反賊。”李淵說:“事情并不如你所想,文干的事牽連建成,恐怕會有不少人響應。你還是親赴戰場,事成之后,太子位我會讓你坐。但我不能仿效隋文帝,要封建成為蜀王,蜀地兵弱,如果他日建成順從,你要保全他的性命;反之,你除掉他也很容易。”這是李淵第一次正式答應立李世民為太子。
建造在山中的仁智宮,地形不太有利,高祖擔憂盜兵突然發難,連夜出山。走了數十里地的時候,太子東宮所屬的一些官員也相繼趕來,高祖讓大家以三十人為一隊,派軍隊分別包圍、看守著他們。第二天,高祖才又返回仁智宮。
李世民奉命后欣然前往,李元吉和傾向太子的妃嬪們則整日整夜地向李淵為建成求情。
封德彝本是降唐的隋朝舊臣,為人智略過人但卻有陰險狡猾的一面。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任中書令,執掌機要大權,曾多次隨李世民征討,李世民對他恩寵有加。在太子和秦王的傾軋中,他不時獻策李世民,李世民以為忠于自己,前后賞賜以萬計。但他也受到太子的重金收買。他表面腳踏兩只船,骨子里實際傾向李建成。此時,封德彝在外暗中配合李元吉和妃嬪們活動。當李淵征求廢立太子的意見時,他認為堅決不可。在內外兩股勢力的夾攻下,于是,高祖改變了原來的主意,又使李建成回去駐守京城。李淵只是輕描淡寫地責備他兄弟不和,而歸責任于太子中允王珪、天策兵曹參軍杜淹以及左衛率韋挺三人身上。事后三人被流放到嶲州。
七月,寧州(今甘肅寧縣)被楊文干攻陷。但李世民大軍一到,其黨羽便四處潰逃。五日,楊文干被部下所殺,宇文穎也被擒斬首。可是另立李世民為太子之事,李淵已不再提及。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初十,原州受突厥侵犯,高祖派遣寧州刺史鹿大師前去援救,楊師道被派去奔赴大木根山。十二日,突厥侵犯隴州,護軍尉遲敬德前去迎擊突厥。突厥十五日攻陰盤,二十一日攻并州,關中安全頻頻受到危脅。二十六日李淵忙回長安商議對策。有人勸李淵說:“因為子女金帛都在長安,所以突厥才接連攻擾關中。若燒毀長安遷都遠處,突厥之患自然就煙消云散。”李淵同意這一看法,中書侍郎宇文士及被派出逾南山至樊、鄧等地尋找新都地點。李建成、李元吉、裴寂順旨贊同,雖知不可,但蕭瑀等人也不敢諫阻。
這時,秦王李世民勸諫說:“戎狄造成的禍事,從古時起就經常發生。陛下憑著自己的圣明英武,開創大唐王朝,統轄著中國的領土,擁兵百萬,所向無敵,怎么能夠因有胡人攪擾邊境,就想遷都躲避呢?這會在全國上下留下羞辱,使后世譏笑陛下。那霍去病不過是漢朝的一員將領,尚且決心消滅匈奴,何況您還封我為王呢!希望皇上給我幾年時間,請讓我把繩索套在頡利的脖子上,把他制服。假如不能獲得成功,再遷徙都城,也為時不晚。”高祖說:“好。”于是,高祖不再遷徙都城。李建成與妃嬪因而向高祖共同誣陷李世民說:“雖然多次遭到突厥的進攻,但并無大礙,并且他們只要得到財物就會撤軍。秦王表面上假托抵御突厥的名義,實際上是通過此事獨掌軍權,成就他篡奪帝位的陰謀罷了!”
(5)太子得勢
李建成和李元吉加緊謀害李世民的活動。一次,李淵到城南打獵,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隨從。李淵令他們比賽射騎,李建成有匹胡馬,體肥壯、性暴烈而喜蹶,他把這匹馬牽給李世民說:“此乃良馬,能騰躍幾丈。你技藝高超,騎騎看。”李世民明知太子心懷鬼胎,但身經百戰的他,有何懼怕?聞聽此言,一躍上馬追逐野鹿。果然在奔馳中馬突然撲地而臥;但在馬撲地之前,李世民已騰身離鞍,躍立于數步之外;馬剛站起,他又翻身而上。一連三次,沒傷他一根毫毛。李世民對宇文士及說:“想用這種手段害死我,可死生有命,暗算豈能左右。”李建成知后,心中暗恨,唆使妃嬪們向李淵詆毀道:“秦王自稱有天命,要稱天下之主。”李淵聽罷大怒,先召李建成、李元吉詢問,然后召來李世民大肆訓斥道:“天子自有天命,靠智力強求是無力回天的,你謀取帝位的心也太急了吧!”李世民大驚,免冠叩頭,連稱冤枉,請求將這事交司法衙門審問清楚。李淵怒氣沖沖,正巧此時突厥入侵,才改容安慰李世民,叫他冠帶整齊,共商對策。閏七月二十五日,詔令李世民、李元吉率兵出豳州抵御突厥。此后,每有寇盜,就令李世民征討;國家安定之后,對李世民的猜忌卻總是更加嚴重了。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李世民深知和東宮集團的斗爭已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洛陽是形勝之地,必須牢固占有作為自己根基,以防政變時的不測事件。所以就讓行臺工部尚書溫大雅鎮守洛陽,派秦王手下車騎將軍滎陽人張亮率五保等親信一千多人前往洛陽,暗中結交山東的豪杰,等待時勢的變化,拿出大量的金銀布帛,任憑他們使用。李元吉告發張亮,張亮被交付法官考察驗證。但是張亮始終不發一言,朝廷無奈便釋放了他,讓他返回了洛陽。
李建成召李世民夜宴,在酒里下了毒。李世民不知,飲酒中毒,吐血數升。李淵得信前來探望,試圖采取平衡的辦法使三子不至骨肉相殘。于是寫敕給李建成說:“秦王素來不善于飲酒,以后不準與他飲酒。”高祖因此對李世民說:“首先提出反隋策略,消滅國內的敵人,都是你的功勞。我準備將你立為繼承人,你卻不愿接受。李建成年紀最大,作為繼承人,為時已久,我也不能將他廢除。我看你們兄弟似乎難以相容,同處京城,必定要發生紛爭,我決定派你返回行臺,讓你留居洛陽,陜州以東都由你主持。我還要讓你設置天子的旌旗,仿效漢梁孝王。”李世民哭泣著,不愿意遠離高祖,表示推辭。高祖說:“天下一家。東都和西都兩地,不算太遠,只要我想念你,就可動身前去,你不用煩惱悲傷。”
李世民剛要走,李建成、李元吉商議道:“秦王如到洛陽,有了土地軍隊,想控制就困難了。留他在長安,除掉很容易。”就密令數人上奏,說:“秦王的謀臣都是山東人,讓他們去洛陽他們肯定如魚得水不愿再回來了。”又托近幸大臣從中勸阻。結果李淵又改變了主意,此事不再提及。

溫泉銘 唐 李世民
李世民書法造詣精深,崇尚提倡王右軍書風,極大地推動了唐代書法乃至整個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說他為了得“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由宰相房玄齡獻計,智士蕭翼騙取,將《蘭亭集序》從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的嫡傳弟子辨才手中賺到,每日置于座側,朝夕觀覽,并對太子李治說:“吾千秋萬歲后,與吾《蘭亭》將去也。”
爭奪皇位繼承權使兄弟三人走到不共戴天的地步,宰相陳叔達為防止高祖貶黜李世民,力諫道:“秦王對建立大唐天下有赫赫戰功,不可貶黜。而且他的性格剛烈,若加壓抑,恐怕他身體難以承受,一旦得了不治之疾,皇上悔之晚矣。”李淵覺得有理,打消原來的念頭。李元吉還上奏請殺秦王,李淵問:“他有平定天下戰功,沒有什么謀反罪證,以什么理由殺他?”李元吉道:“他初平定東都時,觀望不回。散錢帛網羅私人勢力,這不是謀反嗎!當你想要他死,理由是很輕易就可以找到的。”李淵難以勾銷父子之情,沒有答應。
李淵傾向東宮,形勢對李世民愈來愈不利。秦王府所屬的官員都憂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行臺考功郎中房玄齡對長孫無忌說:“事已至此,一旦發生禍患豈只是秦王府!實際上國家的存亡都成問題。應采取周公平定管叔與蔡叔的行動,以安定國家宗室。存亡的樞機,就在今天!”長孫無忌說:“我有這一想法已經很久了,可一直沒膽量說出來。你說的這一番話,正好符合我的心愿。我定會稟報秦王。”于是,長孫無忌進去告訴了李世民。李世民傳召房玄齡計議此事,房玄齡說:“大王神功蓋世,應為天子。如今大王心懷憂慮戒懼,但不知現在正是天助您時。請您不要再舉棋不定了!”于是,房玄齡與秦王府屬杜如晦共同勸說李世民誅殺太子、齊王。但世民一時還下不了決心。
東宮集團也在緊張策劃著。秦王府擁有許多勇猛的將領,李建成與李元吉準備誘為己用,便暗中贈送金銀器物給左二副護軍尉遲敬德,并且寫書信招引他說:“希望您能夠屈駕眷顧,以便加深我們的交情。”尉遲敬德推辭說:“我本來只是一介小民,遭遇了隋末的戰亂,長期淪落在抗拒朝廷的逆境,罪大惡極,死有余辜。秦王賜我再生的恩澤,今為秦王府官,只能盡忠秦王,不敢對秦王懷有二心。如只因貪圖財利而忘掉忠義,殿下要我這種人又有何用處呢!”李建成大怒,斷絕同他的往來。尉遲敬德把此事告訴了李世民。不久,李元吉指使勇士想夜間殺死尉遲敬德,尉遲敬德得知以后,將所有的門戶都層層打開,自己卻泰然地躺在床上,刺客到他的院子多次,而最終還是未敢進屋動手刺殺。謀刺一招不行,李元吉又誣告敬德謀反。李淵令逮捕審訊,竟定成死罪,幸虧李世民據理力爭,才使他逃過此劫。接著,李建成、李元吉又想收買秦王府右二護軍段志玄,段志玄也不為之動心,暗將此事稟告了李世民。因此盡管太子集團不斷對李世民手下重臣進行收買,卻結果很難成功。
李建成為了瓦解秦王集團,剪除李世民的羽翼,詆毀秦王府左一馬軍總管程咬金,遠調他為康州刺史。程咬金拒不赴任,勸李世民早做打算。

程咬金像
李建成、李元吉分析秦王府謀士中最厲害的是房玄齡和杜如晦,于是又加以誹謗。結果兩人被革去官職。
秦王府黨羽接連被調被逐,形勢逼人。李世民只剩下親信長孫無忌還在秦王府中,以及秦王府外的其舅父高士廉,右侯車騎將軍侯君集及尉遲敬德等人。他們日夜地勸說李世民誅討太子、齊王,李世民猶豫不決。后來,李世民向靈州大都督李靖以及行軍總管李世勣問計,都得到嚴辭拒絕,不肯參與。兩人都看到秦王集團處于劣勢,難料事變結局。
(6)激戰玄武門
在這關鍵時刻,關中又受突厥侵擾,數萬騎兵入塞后圍攻烏城,李建成立即推薦李元吉督帥諸軍北征。李淵同意了他的建議,命李元吉率右武衛大將軍羅藝、天紀將軍張公瑾等救烏城。這正是削弱秦府勢力的良機,李元吉還要求將尉遲敬德、程咬金、段志玄及秦府所有的軍事力量歸自己調遣。李建成與李元吉私下里商議:當他和李世民一起到昆明餞行時,要安排伏兵,將秦王刺殺,謊稱秦王暴病而死;然后再坑殺尉遲敬德等秦府猛將。李建成還答應自己即帝位后,讓李元吉做皇太弟。不料王晊得知此陰謀后秘密報告了李世民。
王晊是東宮的低級官員,任東宮率更丞,暗中已被李世民收買。玄武門亡變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是常何,此人在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隨李建成平定劉黑闥第二次起兵,因此被建成收為部下,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調入京城守衛宮城北門即玄武門。玄武門是進入禁內的必經之路,是政變的必爭之地。常何也被李世民收買了。此外,屯守玄武門的將領敬君弘、呂世衡也被收買,成為秦府死黨。李世民主要收買李建成手下的次要人物,因為這些人既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無足輕重的,所以一方面容易達到目的,另一方面也能夠發揮內應的功用。特別是他精心收買的駐守玄武門的禁衛軍將領,在政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李世民的勢力和地位處于劣勢的情況下,最后能誅殺太子,這一策略起了關鍵作用。
聽了王 的密告,李世民忙召集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商議。長孫無忌等人勸說李世民設法在事發以前對付他們。李世民嘆息著說:“骨肉兄弟相殘,自古以來就是大逆不道的事。我誠然知道禍事就要來臨,但我準備在禍事發動以后,再以正義的名義聲討二人,這不也是可以的嗎!”尉遲敬德說:“人之常情,又有誰愿意去死?但是大家都誓死擁護大王,這是天意。禍患就要發生,大王卻仍舊安然處之,不為此事擔憂。即使大王看輕自身,又如何對得起宗廟社稷呢!如果大王不肯接納臣下的建議,我就打算隱居野外了。我是不能留在大王身邊,任人宰割的!”長孫無忌說:“假如大王不肯聽從尉遲敬德的主張,事情便無法成功。尉遲敬德等人必定不會再追隨大王,我也應離開大王,不能夠再侍奉大王了!”李世民說:“我講的這些意見并不能完全舍棄,還是再商量一下,仔細考慮吧!”尉遲敬德說:“現在大王處理事情搖擺不定,這是不明智的。面臨危難,不能決斷,這最終會壞事的。況且,大王平時蓄養的勇士全都整裝以待,一觸即發,怎么能制止得住呢?”
生死攸關,李世民又訪問秦府其他幕僚的意見。大家都說:“齊王生性暴虐,將來也決不會順從他的長兄。聽說,薛實曾對他講,‘大王之名,合起來恰成唐字,最終要成為天子’。齊王聽后高興地說:‘只要能把秦王除掉,奪取江山易如反掌。’他和太子謀亂未成,就有取代之心,像這種狼子野心的人,沒有什么下不了手的。若兩人陰謀得逞,大唐的社稷就不保了。憑您的賢德才能,殺二人如拾草芥,為何要拘泥匹夫之節,而不顧江山社稷呢!”李世民仍然沒有做出決定。大家說:“大王認為虞舜如何?”李世民說:“是圣人。”大家說:“如果虞舜在疏浚水井的時候沒有躲過父親與哥哥在上面填土的毒手,如果他在涂飾糧倉的時候沒有逃過父親和哥哥在下面放火的毒手,又如何能夠使自己恩澤遍及天下,法度流傳后世呢!所以,虞舜忍受父親用棍棒笞打時,虞舜心里所想的大事大概就是被父親用大棍棒笞時逃走了。”李世民仍然感到沒有把握取勝,就命人取來龜甲,以卜兇吉。正好幕僚張公謹進來,見此情景,抓起龜甲扔到地上,說:“卜是用來解決疑惑的,而今天之事已不再令人迷惑,還用來卜什么呢!難道說卜后不吉利就罷手不成!”這時,李世民才終于下了立即政變的決心。
長孫無忌秘密地把房玄齡等人召來,房玄齡等人說:“皇上下敕書是不允許我們大家再侍奉秦王。如果我們如今私下去謁見秦王,必定要因此而被降罪致死,因為如此我們不敢接受秦王的教令。”李世民生氣地對尉遲敬德說:“難道房玄齡與杜如晦要背叛我嗎!”他交給尉遲敬德佩刀說:“您去察看一下,如果他們不愿意來,您可以砍下他們的頭顱。”尉遲敬德前去,與長孫無忌一起暗示房玄齡等人說:“秦王已經決定采取行動,你們最好趕緊前去共同計議大事。”于是房玄齡與杜如晦和長孫無忌一同進入秦王府。尉遲敬德則繞道返回。房玄齡、杜如晦面見世民后,隨即制定了周密的政變計劃。

玄武門壁畫 唐
六月初三,李世民突然密奏李建成、李元吉淫亂后宮,并說:“我沒有做對不起他們的事,可他們卻要謀害我,我如含冤而死,永離君親,魂歸地下,實在死不瞑目。”李淵看罷奏章,大驚失色,半晌才說:“明日朝會當面審問,你要來與建成、元吉對質。”初四,李世民事先部署妥當,親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張公謹、侯君集、公孫武達、劉師立、杜君綽、獨孤彥云、鄭仁泰、李孟嘗等十人,在玄武門內伏兵。不料,張婕妤暗中得知了李世民上表的大意,忙告訴了李建成。李元吉被李建成叫來商議此事,李元吉說:“我們應當統率好各自的軍隊,假稱有病,避免和李世民相見,以便見機行事。”李建成說:“軍隊的防備已很嚴密了,你我應當親自入朝看個究竟。”于是,二人一起入朝,向玄武門走來。當時,李淵召來了裴寂、蕭瑀、封德彝、陳叔達、竇誕、宇文士及、顏師古等,準備會審,查清真假。

張公謹像
李建成、李元吉行至臨湖殿,感覺情況不正常,立即撥馬掉頭,東歸宮、府。李世民突然出現,在背后大聲呼喊著追趕。李元吉回頭張弓就射,情勢危急之下總是無法拉滿弓,連射三箭不中,李世民突發一箭先射死李建成。尉遲敬德率七十騎兵趕到,亂箭齊發,李元吉被射下馬,逃入園林。李世民躍馬向前,緊緊跟隨,不料馬被樹枝所掛,人重重摔在地上,李元吉見狀,奪過李世民手中弓要扼殺他。尉遲敬德飛馬前來救李世民,李元吉慌忙棄了李世民,向宮內逃去。尉遲敬德縱馬追殺,背后一箭射死。李建成死時三十八歲,李元吉僅二十四歲。東宮將軍薛萬徹、馮立和齊府親將謝叔方聞聽李建成死,要為他報仇,率東宮、齊府精兵兩千急馳玄武門。力量超群的張公謹,獨閉城門擋住來兵。東宮、齊府拼死猛攻。駐守玄武門的宿衛將領敬君弘也挺身而出,有的親信制止道:“事情結局如何尚不明朗,不如靜觀變化,等軍隊集中以后再戰不遲。”君弘不從,與中朗將呂世衡大呼而進,寡難抵眾,戰死沙場,形勢險惡。李世民在玄武門,急忙將秦府中的將士帶入宮支援。李世民妻長孫氏親自慰勉,將士們斗志高昂。高士廉甚至將獄中囚犯放出,授給兵甲,編入軍隊,迅速趕到芳林門,打算與秦王府兵聯手。秦府兵、玄武門宿衛軍和東宮、齊府兵激戰多時,不分勝負。薛萬徹要進攻秦王府。秦府空虛,臨戰的秦府將士大為驚恐。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尉遲敬德持李建成、李元吉首級示眾。宮、府兵全體將士都知主人已死,紛紛逃亡。薛萬徹帶數十騎逃入終南山。因為斬了敬君弘等,這時馮立對隨從將士說:“總算報了太子知遇之恩。”
玄武門刀兵相見,激戰之時,李淵和應詔來會審的大臣們正在太極宮中的海池內泛舟。李世民讓尉遲敬德入宮擔任警衛,尉遲敬德手握長矛,身披鎧甲徑直來到高祖所在之處。高祖極為震驚,便問他:“你為何這般打扮,出了什么事?”尉遲敬德回答說:“由于太子和齊王作亂,秦王誅殺了他們。秦王恐怕驚動陛下,將我派來擔任警衛。”高祖對裴寂等人說:“怎么會這樣呢?你們認為應當如何呢?”陳叔達和蕭瑀說:“李建成與李元吉原來就沒有參與謀劃反隋,又沒有為天下立下功勞。他們對秦王功勛大、威望高十分嫉妒,才發生了今天的事情。如今,秦王已經聲討并誅殺了他們,他的功績布滿天下,人們都誠心歸附于他。如果陛下能夠決定立他為太子,交給他國家大事,就不會再發生事端了。”高祖說:“好!這也是我的想法。”當時秦王府的兵馬和宿衛軍與東宮和齊王府的親信交戰還未停止,尉遲敬德請求高祖命令各軍都接受秦王的處置,高祖接受了建議,妥善安置了人馬。天策府司馬宇文士及由東上閣門出來宣布敕令,戰事才得以停止。高祖又讓黃門侍郎裴矩開導東宮和各位將士,將士們便都紛紛潰散。
李淵召見李世民,安撫道:“由于建成頻頻詆毀,我幾乎像曾母投杼,不能分辨真假,實在委屈你了。”李世民跪地痛哭了許久。
接著,李世民把李建成、李元吉之后都以謀反者家屬而坐誅,并除去皇室原籍。當時李世民未即位,他和李建成、李元吉相殺只是兄弟間的恩怨,不屬謀反罪,但唐高祖坐視眾孫以反律株連而不能相救,說明秦王威勢之大,李淵也自身難保。
(7)李世民主政
當年,李建成同意李元吉在自己即位后封他為皇太弟,所以李元吉為李建成盡死效力。李世民手下打算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一百多名親信全部誅除,并且抄家,將他們所有家產充公。尉遲敬德再三爭辯說:“罪過都在兩個元兇身上,他們的死已經是對他們的處罰。假如還要牽連他們的黨羽,就不是要國家穩定的做法了!”于是各位將領停止追殺黨羽。當天,高祖頒詔赦免天下罪囚,只是不肯放過李建成和李元吉兩個人叛逆的罪名,對其余的黨羽全部不加追究。同時把國家一般行政事務的處理權交給了秦王。
五日,馮立到李世民那里自首請罪。李世民責問他道:“你在東宮挑撥離間,離析我們兄弟之間的感情,此罪一;昨日又出兵來戰,殺傷我將士,此罪二。如此罪責,怎能饒你一死?”答道:“我侍奉主人,就應一片忠心。任職之日,無所畏懼。”李世民聽其言后大為感動,表情由陰轉晴,并安慰一番,令馮立大為感激,決心效忠李世民。謝叔方也到秦府請罪。經秦王數次派人曉諭,薛萬徹才敢出來。李世民說這些人都忠于職守,對他們都不再追究。
初七,李世民被唐高祖立為皇太子,還頒布詔書說:“自即日起國家的行政、軍事等大權都交付太子處理。事后報告朕即可。”李世民實際開始執掌了國家大權。十二日,原秦王府重要文武官員加官晉級,組成新的東宮班子:宇文士及為太子詹事,杜如晦為左庶子,房玄齡、高士廉為右庶子,尉遲敬德為左衛率,程咬金為右衛率,褚亮為舍人,虞世南為中舍人,姚思廉為太子洗馬。并賜給尉遲敬德齊王府所有的金玉器物。
李世民是個眼光長遠、胸懷寬闊的政治家,在即太子位后,對原東宮集團的文武人才,盡力爭取,為自己效力。太子洗馬魏征經常勸告太子李建成趁早除掉秦王,李建成被誅殺以后,李世民便傳召魏征說:“你為什么挑撥我們兄弟之間的關系呢?”大家都為他擔驚受怕,魏征卻面不改色地回答說:“如果已故去的太子早點聽從我的進言,肯定不會有現在的情況。”李世民一向器重他的才能,于是態度大為轉變,對他倍加禮遇,引薦他擔任了詹事主簿。
李世民命令將宮苑的鷹犬放生,免除各地進獻貢物,任憑百官陳述自己認為合適的治理國家的策略,行政措施與法令簡單明晰、緊密嚴整,朝廷內外的人士大加贊賞。十六日,李淵賜裴寂手詔:“朕當加尊號太上皇。”表示出想退位的意愿。李建成死后,幽州大都督李瑗被召歸京城。李瑗本建成黨羽,知道建成被誅殺,心中疑懼。部將王君廓想出賣李瑗取功,于是慫恿他起兵。李瑗十七日反叛,二十五日,李瑗被王君廓殺掉,并取得幽州都督一職。

秦叔寶像
七月初三,秦叔寶被任命為左衛大將軍,程咬金被任命為右衛大將軍,尉遲敬德為右武侯大將軍。
初六,任命高士廉為侍中,蕭瑀為左仆射,房玄齡為中書令,長孫無忌為吏部尚書,杜如晦為兵部尚書。初七,又任命宇文士及為中書令,封德彝為右仆射,杜淹為御史大夫,劉林甫、顏師古為中書侍郎,侯君集為左衛將軍,薛萬徹為右領軍將軍,段志玄為左驍衛將軍,長孫安業為右監門將軍,張公謹為右武候將軍,李客師為領左右軍將軍。從而正式形成了李世民自己的“新內閣”。
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余黨都潰敗四散民間,盡管有連續頒布的赦令,仍有圖利的人去告發捕捉他們,以此邀功請賞。在諫議大夫王珪進諫太子李世民后,李世民下令:“六月初四以前與建成、元吉有牽連的人,同月十七日以前與李瑗有牽連的人,互相告發將被禁止,違反規定的人以誣告治罪。”

宮中儀仗隊 唐
朝廷派諫議大夫魏征安撫山東,準許他見機行事。魏征到達磁州時,遇到州縣枷送以前的齊王護軍李思行、太子千牛李志安去長安。魏征說:“我奉命出使的時候,太子已赦免了原來的東宮與齊王府的屬官。如今又押送李思行等人,那么誰會相信赦令呢?雖然朝廷為此派遣了使者,又有誰不會懷疑他呢?我不能夠因自身安危遭受嫌疑,便不為國家著急。”于是果斷地將兩人釋放了。李世民聽此消息,很是賞識。八月初八,李淵下詔傳位給太子。初九李世民在東宮顯德殿即皇帝位,時年二十七歲。他也就是成就“貞觀之治”的唐太宗。十月,李世民下詔追封李建成為息王,李元吉為海陵郡王,他在千秋殿西宜秋門痛哭,還把自己第十三子李福作為建成的后嗣。同時答應原太子東宮王珪、魏征送葬到墓地的請求,并讓所有宮、府舊僚都送葬到墓地。李世民賜李建成、李元吉帶有貶意的謚號,前者為隱,后者為刺,目的在申明玄武門之變的正義性,其他做法則為表白自己博大胸襟,力圖彌補以殺兄逼父獲得帝位而在封建道德上留下的難以消除的罪孽。李淵退位后九年,病死,年七十歲,被葬于獻陵。
玄武門事變的第二年正月,李世民改年號貞觀,歷史進入了“貞觀之治”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