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說大唐大全集
- 周水琴
- 1710字
- 2019-01-03 13:47:32
14.制定均田租庸調法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四月,制定了均田租庸調法。
唐初經濟經過隋末戰亂凋敝不堪,全國在籍的戶口不滿三百萬,約相當于隋盛時的三分之一。黃河下游地區茫茫千里,杳無人煙,雞犬不聞。為了能夠重新召回流亡的農民在土地上進行生產,為了能從占有土地的人中征收賦稅以解決財政來源問題,正常地運轉國家機器,唐沿用和改良了北魏以來實行的均田制和租調制。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四月頒布了均田令和租庸調法。前者的主要內容是:(1)授田根據戶籍。規定三歲以下的小孩為黃、四歲至十五歲為小、中為十六歲至二十歲、二十一歲為丁、六十歲為老。戶籍由縣里每三年編寫一次。丁男和十八歲以上的中男受田一頃,其中八十畝為口分田、二十畝為永業田。老男、殘廢人、守寡的妻妾受田三十畝;戶主均增加二十畝;以二十畝為這些人的永業田,余為口分田。(2)貴族官僚授田另有規定:有爵位的貴族從男爵到最高的親王可分永業田五頃到一百頃。武官獲勛從武騎尉到最高上柱國可分永業田六十畝到三十頃。職事官從九品到一品可分永業田二頃到六十頃。另外,中央和地方官吏還有職分田,將地租充當俸祿的一部分,最低九品小官二頃、最高一品官十二頃。各級官府還有公廨田,地租作辦公費用。最高的中央官署可占二十六頃。(3)地少人稠受田不足的叫狹鄉,地多人少受田足的叫寬鄉。狹鄉占口禁止過限,口分田只授半數,但可以在寬鄉遙授土地。寬鄉有剩田處,只要申報立案,可以經當地官府批準超額占田。官人永業田和勛田要在寬鄉授給。(4)永業田不再收還,可傳給后代;口分田死后還官;職分田離任時移交下任官員。(5)嚴格控制土地買賣。一般賣口分田要受到刑罰,財產沒收,地還本主。但平民有身死家貧無法埋葬的,準許將永業田出賣;遷往寬鄉和賣充邸店、住宅、碾磑的,并準出賣口分田。官人賜田和永業田可以出賣。買地的數量不得超過法定本人應占的數額。

農民收獲圖 敦煌石窟 唐
圖中戴著席帽的農夫手持鐮刀正在割麥,而身穿上襦下裙的農婦,則手持芨芨草長掃帚在掃場。
唐的均田制是在隋末土地占有關系混亂的前提下施行的。土地名義上屬于國家,但實際上土地的占有狀況、來源以及所有權呈現了復雜的情況。對于沒有受觸動的地主土地,不管超過法定數額與否,通常是不去干涉的,實際上只不過有個均田名義。對貴族官僚,則用這個名義允許他們占有大量土地。一部分農民從地主手中奪得一部分土地,唐使之通過均田令“國有化”;也有一部分無地或少地農民因實行均田令而得到一定數量的土地?!熬铩睕Q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平均分配田地,也不保證每個農民占有的土地數目都符合法令上的規定。
租庸調制與均田制相適應,規定:丁男每年向政府交納粟二石或稻三石,叫“租”。交納絹或其他綿三兩,絲織品二丈,或交納麻三斤,布二丈五尺,叫“調”。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天,閏年加二天,若不去服役,每天折布三尺七寸五分或絹三尺,叫“庸”,也稱“輸庸代役”。中男授田的要服役并納租調,成丁后,服兵役。
唐代規定,如政府需要額外加役,加役十五天,免調;加役三十天租調全免。每年最多不超過三十天額外加役。租庸調法還規定了依照自然災害的嚴重程度減收或免收的具體辦法:水旱蟲霜災,十分損四成,免租;損六成,免租調;損七成,全免課役。唐達官貴族享有免除租庸調的特權。除租庸調外,還有兩種附加稅:一種是戶稅,按戶等征收。初分三等,唐太宗時改為九等,主要是收錢。另一種是地稅,王公以下按田數畝稅二升。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初設時名義上是義倉儲糧以備災荒救急,但久而久之成為正式稅收。
唐代的賦役令規定了最高限度的服役時間,以庸代役的辦法也逐漸成為通常的制度,這些都使農民能夠有時間專心從事生產。但租庸調的固定額是以均田令授田足數為標準計算的,一些狹鄉的農民得不到足數土地,仍要交納滿額的租庸調,實際上大大加重了農民的負擔。
唐的統治者李淵、李世民以及許多唐初期的大臣都親眼見到隋朝的覆滅,并經歷了激烈的階級斗爭,這些人具有不凡的閱歷和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唐太宗時君臣經常以隋亡為鑒,探求鞏固封建政權的理論和方法。在此前提下,上述的各種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制度的正確制定,使重新統一的政權得到鞏固,封建國家的中央集權比隋朝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