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國志

成書年代:晉

作者:陳壽

地位:敘事可信、文筆優雅的斷代史

作者簡介

《三國志》內頁

作品評價

《三國志》在“二十四史”中,與《史記》、《漢書》、《后漢書》合稱“前四史”。《三國志》以三國并列為書,開創了紀傳體國別史的先例。全書文筆簡潔,記人敘事,生動傳神。但《三國志》的確存在不足之處,如沒有記載典章制度的“志”、記事比較簡略、提供的歷史資料不夠豐富等。

陳壽,字承祚,晉朝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生于三國蜀后主建興十年(233年),去世于晉惠帝元康七年(297年),享年64歲。他自幼好學,從小師從于譙周,譙周是當時有名的學者,歷史學家,著有《古史考》等書。在這位歷史學家的教授下,陳壽少年就有志于史學事業,對于《尚書》、《春秋》三傳、《史記》、《漢書》等史書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在蜀漢時,陳壽曾擔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朝中大臣多阿附于他,陳壽不為所屈,后受排擠去職。曹魏滅蜀以后,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建立晉朝。陳壽受到司空張華的賞識,在西晉政權中擔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侍御史等官職。在這個時期,由于中書監荀勖和中書令和山喬的奏請,要他整理諸葛亮文集。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孫吳降晉,三國鼎立的局面最后統一于晉。從這個時候開始,陳壽著手撰寫《三國志》。陳壽還著有《益都舊傳》、《古國志》等書,可惜這些書后來都亡佚了。《三國志》成書以后,張華、杜預等都很贊賞陳壽的才華,紛紛向皇帝推薦他出任要職。張華推薦陳壽為中書郎,由于荀勖與張華有矛盾而對陳壽也有不滿,將陳壽調任長平太守。因為此地與洛陽相距較遠,陳壽以母親年老為由,辭去了這個職務。鎮南將軍杜預表薦他可任散騎侍郎,但此職已有壽良擔任,后任陳壽為治書侍御史。兩個職位都是皇帝左右的侍從官,職位都很重要。不久陳壽因母病危去職。接著母親死后葬在洛陽而不葬于蜀,受到貶議。其實是他母親有遺言要葬在洛陽。數年后擔任太子中庶子,還來不及就職,即因病去世。

相關鏈接

魏晉南北朝時期,史學的發達還表現在對重要史書注釋工作的重視。裴松之的《三國志注》便是這個時期所完成的著名史注。宋文帝稱《三國志注》是一部不朽的著作。由于陳壽的《三國志》過于簡略,因此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就顯得特別重要,加之他所使用的那些歷史著作后來大多都失傳。裴松之注《三國志》重點不在于訓詁名物,而在于對史料的補缺和糾謬。《三國志注》還大量補充史實,匯集異同,進行評論,為史書注釋工作開拓了新的途徑。

背景介紹

陳壽能編撰出《三國志》與他當時所處的時代和具有的主客觀條件是分不開的。從主觀方面看,陳壽從小對歷史就有興趣,精研了《尚書》、《春秋》三傳、《史記》、《漢書》等。其中如《春秋左氏傳》,是編年體史書的范例,《史記》和《漢書》,是紀傳體史書的典型。《三國志》從體例上來看,可以說完全取法《史記》和《漢書》,但又有所改變。從客觀環境來看,陳壽的歷官行事,也有助于他研究歷史,從事著述。在仕蜀期間,曾任東觀秘書郎,入晉以后,歷任著作佐郎、著作郎等職。而這些職務,即是史官之職。陳壽任著作郎的時候,受命整理諸葛亮的文集,并且寫了一篇全面評價諸葛亮的文章,呈給晉武帝。由此可見,陳壽有不少時間,擔任的是史官之職。陳壽生活在三國后期和西晉前期,由他撰寫三國史,有其便利條件。當代人寫當代史,對不少史事,可以說是耳聞目睹、聞見真切。由于陳壽所具備的各種條件,決定了《三國志》這部書能成為傳世之作。

名家點評

然吾所以重承祚者,又在乎敘事之可信……予性喜史學,馬班而外,即推此書。

——清·錢大昕

名著概要

《三國志》是我國古代一部著名的紀傳體史書,名為志,其實無志。全書共65卷,分為《魏志》30卷,《蜀志》15卷,《吳志》20卷,記載了漢獻帝初平元年到晉太康元年之間共90年的歷史。其中《魏志》1~4卷是帝紀,《魏志》其他部分和《蜀志》、《吳志》全部是列傳。《三國志》成書后就受人推崇,人們贊譽它“善敘事,有良史之才”, “辭多勸戒,明乎得失,有益風化”。這確實道出了《三國志》的特點。

《三國志》在史學方面的成就和貢獻,可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三國并列為書,創紀傳體國別史的典范。東漢末年,由于軍閥割據,最后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記載這一時期歷史,也以三國并列,成《魏》、《蜀》、《吳》三書,是切合當時的歷史實際的。《魏》、《蜀》、《吳》三書合起來就是一部書——《三國志》。由于這種可分可合的特點,因此說它是紀傳體國別史,是切合實際的。

三國鼎立圖

第二,記事以歷史時期的特點為斷限標準,不為王朝年限所約束。《三國志》也是一部斷代史,它所記錄的歷史就是三國時期的歷史。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的建立和滅亡,各不相同。魏國建立最早,曹丕稱帝在220年,緊接著第二年劉備建立了蜀國,第三年孫權建立了吳國。最先滅亡的是蜀國,263年為魏所吞并,兩年以后,魏國為司馬炎所取代,建立了晉朝,最后滅亡的是吳國,直到280年,投降于晉。陳壽撰《三國志》時,正視了這個歷史實際,所以斷限的起點不定在曹丕建國,而是從漢靈帝末年開始,上溯了將近四十年。這是很有卓見的。

第三,取材謹慎,史事編排詳略互見,少彼此矛盾、重復之嫌。《三國志》在敘事方面,對于史事的安排是比較嚴密的。同是一事,采取詳略互見,既避免了重復,又充分再現了當時的歷史。

第四,全書文筆簡潔,記人敘事,生動傳神,在傳記文學方面,亦有較大的貢獻。作為一個史學家,如果沒有較高的文學修養,是寫不出著名史書的。陳壽從小就以“屬文富艷”著稱。

陳壽對三國歷史有個總攬全局的看法和處理方式。三國時期歷史復雜,三個政權并存,在史書上如何恰當地反映這種情況,是頗費斟酌的,陳壽對此處理得比較得當。《三國志》以魏為中心,為其帝王立紀,也是符合歷史實際的。同時陳壽又為蜀和吳單獨寫書,與《魏書》實際上并無統屬關系。三書分開各自是國別史,合起來則是三國史,用三國并敘的方法,反映了三國鼎立的歷史局面。

陳壽還能在敘事中做到隱諱而不失實錄,揚善而不隱蔽缺點。陳壽所處時代,各種政治關系復雜,歷史與現實問題糾纏在一起,陳壽在用曲折方式反映歷史真實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三國志》對漢魏關系有所隱諱,但指詞微而不誣,并于別處透露出一些真實情況。如他在《荀彧傳》、《董昭傳》和《周瑜魯肅呂蒙傳》中都反映了當時的真實情況。陳壽對蜀漢雖懷故國之情卻不隱諱劉備、諸葛亮的過失,記下了劉備以私怨張裕和諸葛亮錯用馬謖等事。這也是良史之才的一個表現。

閱讀指導

《三國志》的全文文筆比較簡潔,記人敘事,生動傳神,讀者在閱讀此書時,可以把它當作傳記文學看待。《三國志》的記事以歷史時期的特點為斷限標準,讀者在閱讀時,不要因各王朝存在的年限而限制了事件的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杭锦后旗| 牙克石市| 皮山县| 通州区| 石柱| 浮梁县| 南宫市| 岐山县| 武陟县| 华安县| 松江区| 凤城市| 沙湾县| 五河县| 卢湾区| 长岛县| 酒泉市| 灵丘县| 齐河县| 理塘县| 大竹县| 拜城县| 翼城县| 绥芬河市| 巴中市| 普格县| 水城县| 双柏县| 麦盖提县| 锡林浩特市| 佛山市| 榕江县| 拉萨市| 锦屏县| 柘荣县| 临夏县| 剑川县| 德化县| 多伦县| 科技| 达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