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名著全知道
  • 文若愚
  • 2495字
  • 2019-01-03 13:34:32

論衡

成書年代:東漢

作者:王充

地位:中國古代哲學劃時代的著作

作者簡介

王充(27~104年),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王充的祖籍本是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先祖因立軍功受封于會稽陽亭,但只過了一年就失去了爵位。隨后就在當地安家,以農桑為業。王充的家庭非常重義氣,好行俠。他的祖先因為要避開仇敵,遷到了錢塘,后來就棄農經商。王充的父親與伯父因為與豪族結怨,最后遷居到上虞。王充6歲開始學習讀書寫字,8歲到書館學習,從小品學兼優。18歲左右,到京師洛陽上太學。王充聰穎好學,勤奮刻苦,博覽群書,興趣極為廣泛。因為家境貧困,他經常在洛陽書市上閱讀別人賣的書籍,并且能夠過目不忘,因而他通曉諸子百家的學說,注意力并沒有局限在儒家經典上。后來,王充回到鄉里教書。他也曾在縣、郡、州里做過一些小官,但在職時間均不長,往往因意見不合得罪當權者,最終棄官而去。王充的晚年與仕途無緣,孤獨無靠,貧無供養,郁郁不得志。他一生著作多種,流傳至今的只有《論衡》一書。

王充像

作品評價

《論衡》是東漢思想界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激烈對抗的集中體現,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該書的基本精神是追求真知,反對迷信。它對先秦各家的思想,如儒、墨、道、法,進行了批判的繼承,把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論衡》極具戰斗性的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成為后來中國無神論的重要理論營養。但《論衡》一書不可能擺脫當時時代的局限,用自然主義和直觀的觀察來描述世界,特別是在社會歷史觀上基本是唯心論的,但它畢竟在歷史上起了劃時代的作用。

背景介紹

王充所處的時代是東漢之初,儒家思想在社會思想領域占支配地位,但與春秋戰國時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學說上打上了神秘主義的色彩,摻進了讖緯學說,使儒學變成了“儒術”。所謂讖,是關于政治的宗教語言,所謂緯,是相對“經”而言,即對儒家經典的解說和補充,以此宣揚迷信。讖緯迷信在漢代就開始盛行。漢章帝時,為了加強思想統治,召令諸儒在白虎觀聚會,編撰了帶有濃厚神學味的著作《白虎通義》,大肆宣揚迷信。東漢的思想界一片混亂。在這種情況下《論衡》問世。

名著概要

《論衡》一書共38卷,計85篇。其中《招致》篇已失,實存84篇。《論衡》細說微論,解釋世俗之疑,辨明是非之理,即以“實”為根據,疾虛妄之言。“衡”字本義是天平,《論衡》就是評定當時言論價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論衡》的基本思想包括唯物主義的元氣自然論,反對迷信的無神論思想,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歷史觀。

一、唯物主義的元氣自然論。漢儒思想體系是董仲舒提出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其核心是“天人感應”說,并由此生發出其對其他一切事物的神秘主義的解釋和看法。漢儒唯心主義者認為天地是由“太初”產生的,這個“太初”是虛無縹緲的本原。針對這種觀點,王充提出:天地萬物(包括人在內)都是由“氣”構成,“氣”是一種統一的物質元素,天和地都是從元氣中分化而來的,天氣和地氣交合就產生出人和物來。“氣”有“陰氣”和“陽氣”,有有形和無形,人、物的生都是“元氣”的凝結,死滅則復歸“元氣”,這是個自然發生的過程。在此基礎上,王充進一步提出了自然無為論。他認為“元氣”產生萬物是一種無意識的過程,不可能是天的故意安排和制作。他以“元氣”自然論為武器,否定了天地生人、派生萬物的神學目的論。他認為天地生人,就如同夫婦生子一樣,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嬰兒的耳目口鼻、發膚紋理、肌肉血脈和骨骼是在母親腹中自然形成的。這就否認了造物者的存在,堅持了以自然的原因說明自然的唯物主義觀點。

二、反對迷信的無神論思想。當時流行的災異譴告說認為,如果君主統治無道,老天就會用寒溫不節、風雨失調來譴告。王充認為,譴告說與自然無為的天道是相違背的,是否認大自然的客觀規律性的。他指出,自然災害并非政治黑暗所導致的上天譴告,而是一種自然現象。《論衡》反對迷信的思想還體現在他的無鬼論。他首先用“元氣”自然論的觀點來解釋人的生命現象,提出了唯物主義的形知觀。他認為人的生命乃是陰氣和陽氣交合而成的。陰氣構成骨肉形體,陽氣構成精神意識。由陽氣構成的精神,只有依賴于由陰氣構成的五臟器官,才能產生出聰明智慧等精神現象。《論衡》明確肯定了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原則,并為其無鬼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認為,人之所以存在是由于陰陽二氣結合在一起的緣故。人死之后,精神離散而形體腐朽,人就又還原為本來的氣。正是由于物質變化的不可逆性,決定了人死之后不能復生為人之形。王充進一步指出,人們所見的“鬼”只是一種幻覺。“鬼”的出現是人身體患病、思想恐懼、精神恍惚所致。

《論衡》書影

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在認識論上,《論衡》反對神化圣人,否定了圣人生而知之的先驗論,提出了注重效驗的唯物主義認識論。王充指出,世上沒有什么生而知之的圣人,任何人大都必須依靠感覺經驗,才能了解事實獲得知識。圣人也是通過后天的學習而成的,他反對把圣人偶像化,反對把圣人之言奉為圭臬。同時,王充認為感性經驗是知識的來源,而且也是檢驗知識的必要手段,這就是“效驗”。

四、歷史觀。王充認為,國家的治亂、朝代的興衰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有其內在的客觀規律。歷史是進化的,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是由自然原因所決定的治亂往復的規律。《論衡》不僅對儒家思想進行了尖銳而猛烈的抨擊,而且還批判地吸取了先秦以來各家各派的思想,特別是道家黃老學派的思想。

閱讀指導

《論衡》一書是站在唯物主義無神論立場上,運用當時的自然科學成果和豐富的歷史知識,對讖緯學說進行批判,因而讀者可以拿《春秋繁露》、《白虎通義》對照閱讀,這樣王充的觀點更鮮明,更容易掌握。

相關鏈接

《白虎通義》又稱《白虎通》,是公元79年漢章帝裁決儒生的經義奏議,而由班固編輯整理而成的一部神學法典。它把《易》、《詩》、《書》、《禮》、《春秋》、《論語》和圖讖緯書雜糅混合在一起,望文附會,構成了一個庸俗的經學和神學的混合物,形成了一套宗教化的理論體系。此書堅持神創造世界的唯心主義觀點,正式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封建社會最高的倫理規范和政治準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庄河市| 江城| 徐汇区| 兴和县| 深水埗区| 股票| 六盘水市| 宜阳县| 千阳县| 英吉沙县| 阜宁县| 田林县| 拉孜县| 高雄县| 福清市| 柞水县| 龙泉市| 安多县| 塘沽区| 花莲市| 精河县| 新源县| 鄯善县| 海原县| 舟山市| 万盛区| 竹山县| 利津县| 甘南县| 云安县| 新乡市| 海城市| 绥德县| 邵阳县| 凤城市| 敦煌市| 资阳市| 井冈山市| 鄂伦春自治旗| 巩留县| 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