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名著全知道
  • 文若愚
  • 4111字
  • 2019-01-03 13:34:25

論語

成書年代:春秋末期

作者:孔子

地位:“五經之管轄,六藝之吼吟”

作者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先世是宋國的大臣,后遷于魯,但孔子出生時家境已衰落。他父親孔紇,又名叔梁紇,曾做過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宰,本身屬于貴族階級下層的“士”。他的母親姓顏,名叫征在。孔子早年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十分熟悉六藝,加上孔子天資聰明,謙虛好學,因此學識日進。孔子30歲時,他的博學舉世聞名,并且開始招收門徒,傳授古代文化典籍。孔子早年在魯國執政季氏手下擔任管理倉儲、牛羊的小官,都能恪盡職守。后因魯國內亂,旅居齊國,后又回魯國收徒講學,門下弟子達三千之眾。50歲后,一度被魯國國君委以官職,做到司寇,主管魯國的司法工作。但由于他的主張與當政的季氏等三家大夫產生了矛盾,被迫離開魯國。此后,孔子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先后到過衛、曹、宋、鄭、陳、蔡、楚等諸侯國,并在衛國、陳國停留了較長的時間,但他始終沒有找到賢明君主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在奔走于各國期間,孔子仍堅持不懈地進行治學和教育,留下了很多著名的言論。公元前484年,浪跡約40年的孔子重返魯國,此后他一邊繼續講學,一邊整理文化典籍,對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典籍進行刪訂,編成最后的定本。孔子晚年生活屢遭不幸,獨子孔鯉、得意門生顏淵和子路都先他而去世。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于家中,弟子們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葬禮。然而終其一生,他沒有為自己著書立說。他逝世之后,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根據其平日的言傳身教收集整理,編輯成《論語》。

孔子像

背景介紹

春秋時期,是一個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的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奴隸和自由民的反抗斗爭不斷,一些主要大國,在爭霸的形勢下,為了順應社會變革的潮流,都實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社會變革的結果是:諸侯的逐漸崛起和周王室的日益衰落,一些大國盡力發展自己的實力,出現了曠日持久、錯綜復雜的“大國爭霸”局面。這個時期各諸侯之間兼并爭霸戰爭以及相互交往的頻繁,構成了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

作品評價

《論語》在漢代就是學者的必讀之書。到南宋時,理學家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為“四書”。到了明清兩朝,規定科舉考試中,八股文的題目必須從四書中選取,因而當時的讀書人把《論語》奉為“圣典”。《論語》不僅影響中國歷史兩千多年,而且很早就流傳到海外,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在世界范圍內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誠可謂東方的“《圣經》”。

名著概要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全書總共20篇,計有《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黨》、《先進》、《顏淵》、《子路》、《憲問》、《衛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等,篇名取篇首的前兩三字為題,無意義。全書言簡意賅,古樸生動,既富于啟發性、哲理性,又幽默詼諧,口語化,體現出語錄體散文的獨特魅力。

《論語》的核心是仁的精神和境界。而在《論語》中對“仁”這個概念作了多角度的闡釋,一是“仁者愛人”;二是“克己復禮為仁”;三是“仁者人也”。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仁”的最簡單表述就是“愛人”,即對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想達到“仁”的標準,就必須“克己復禮”,通過對自己的克制和約束以提高道德水平,從而符合禮的要求。孔子將“仁”看作道德的最高準則,也是道德的主體。孔子還提到很多其他道德名目,如忠、孝、義、信、廉等。但他認為這些都是局部性的東西,能做到某項或幾項,值得肯定,但還不能算是達到“仁”。孔子把求仁看作是人生的根本原則。他認為,禮和樂固然能陶冶性情,加強修養,但一個人能否成為品質高尚的君子,關鍵還在于他能否自覺地按照“仁”的要求去進行實踐活動。孔子反對“過”和“不及”,以中庸為至德,對人處事常采取“無可無不可”的態度,但在求仁行義問題上,他認為求仁或違仁是君子與小人的分水嶺,有志之士應當為實現崇高的道德理想而奮斗。

孔子杏林講學圖 明

孔子把以“仁”為核心的倫理道德思想貫徹到政治領域,提出“仁政”的學說。他希望統治者“節用以愛人,使民以時”,反對對人民過分剝削壓榨,而提出富民惠民的主張。他又希望統治者“為政以德”,反對一味使用嚴刑峻法,而要先用嚴格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以身作則,通過道德感化搞好政治。綜觀《論語》,孔子以德治天下的決心和構想昭然可見。在禮崩樂壞的春秋亂世,孔子的德治主義自然是四處碰壁,但孔子并不因此而改變初衷。

在天道觀上,孔子不否認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對其持懷疑態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相對天命而言,孔子更加注重人事,強調人的主觀努力,把探討和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放在優先地位。

相關鏈接

語錄體是先秦諸子散文的主要體式。不過,《論語》雖然是語錄體,但是其中的某些描寫生活片段的段落已經不是簡單的對話,而是具有一定情節和波瀾的小故事,具有相當的藝術構思成分。比如《先進》篇的“子路曾 冉有公西華侍坐”章,是《論語》中最長也最富于變化的一章。作者并沒有簡單地抄錄孔子和學生的抽象議論,而是截取了一個真實的生活橫斷面,形象、具體地描繪了他們隨便聊天的生動場景。這段文字既記錄了言談,又描繪了神情;既勾勒出了不同人物的風貌,又傳達了師生之間平等和諧的氣氛。結構嚴謹,情節環環相扣,語言清新明快,顯示了相當高的藝術功力。這種寫法,是后世許多散文、小說描寫的淵藪。

孔子重義輕利,但并非一概否定功利。他重視公利,主張見利思義,旨在譴責見利忘義、為謀私利而不擇手段的行為,要人們追求合乎正道的利益。孔子的義利觀,有義利相分的傾向,也有義利并重的傾向。

與從政事業相比較,孔子一生在教育領域取得的成就就要大得多。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向平民普及文化教育的人。他不但提出“有教無類”的原則,而且還創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提出“因材施教”,重視啟發式教育,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獨立思考能力。

作品特色

《論語》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同時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它以當時通俗平易、明白曉暢的口頭語言為主,又吸收古代書面語言精粹洗煉、典雅嚴謹的長處,形成了一種言簡意賅而又深入淺出、樸實無華而又雋永有味的獨特語言風格。《論語》善于從常見的生活現象中概括出深刻哲理,尤其善于把深邃的哲理凝聚于具體的形象之中,使抽象的說理文字具有某種詩意。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通過贊揚耐寒的樹木,來歌頌堅貞不屈的人格,形象鮮明,意境高遠,啟迪了后世無數文人的詩情畫意。《論語》詞匯豐富、新鮮、生動、活潑,大量使用排比、遞進、并列、對偶等手法,句式長短相間,錯綜變化,造成迂徐婉轉、抑揚唱嘆的效果,有很強的表現力。同時,《論語》中經常采用“比物連類”的含蓄手法,造成特殊的意蘊和審美效果。如《陽貨》:“不曰堅乎!簟艋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瓠也哉,焉能系而不食?”連用三件具體實物,一層進一層地表明自己的政治態度,把微妙的心理寄寓在淺近的形象之中,再輔以重疊反詰的句式,更顯出一種無可奈何的苦衷,耐人尋味。

名家點評

在美國出版的《人民年鑒手冊》中,孔子作為唯一的東方哲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和平通達之中,寓至精至粹之理。

——宋·趙普

五經之管轄,六藝之吼吟。

——宋·朱熹

作品影響

《論語》自西漢武帝以后,由于孔子及儒家地位的提升,成為每個文人的必讀書。從元代仁宗皇帝開始直到明清,更是被定為科舉考試的教科書,不僅是平民百姓教育子孫的啟蒙讀物,而且也是士人考取功名、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寶典。北宋趙普曾對太宗趙光義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可見,《論語》包含有深邃的政治思想和治國之道。

該書的另一大價值體現在文學上。由于它是中國散文的最初形式——語錄體,多為記言,所以言簡意賅,生動凝煉,質樸無華,不少篇章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妙語聯珠,發人深省,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前者由東流之水聯想到人生的滄桑,富有詩意,含著哲理;后者由樹的常青象征風骨的凜然。這樣的句子,《論語》中比比皆是,許多已成為今天常見常用的成語,如因材施教、當仁不讓、過猶不及、三思而行、功虧一簣等等。此外《論語》大量運用語氣詞、疊句、排比、對偶等手法,許多章節富有故事情節和感情色彩,對后世的小說、散文、詩歌產生了很大影響。

總之,作為構成中華文明的儒家經典,《論語》對幾千年來中國人的心理結構、文化價值觀、道德素質、風俗習慣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是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一把鑰匙。

閱讀指導

閱讀《論語》一書,關鍵是在于讀者的出發點。這里所提出只是可供選擇的版本。自《論語》成書以來,最有代表性的是三國魏何晏的《論語集解》、南朝皇侃的《論語義疏》、北宋邢 的《論語注疏》、南宋朱熹的《論語章句集注》、清劉寶楠的《論語正義》,還有近人楊樹達的《論語疏證》、楊伯峻的《論語譯注》。

《論語》的思想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體現了鮮明的民本思想,要求君主重視老百姓的利益和愿望,“使民以時,與民實惠”,而“不可濫施刑罰,不教而誅”。另一方面,它是站在統治階級維護統治的立場,要為恢復禮樂教化而努力,因此提倡“仁悌孝信”,反對“犯上作亂”。這種矛盾是由孔子當時所處的階級、社會、時代的局限性所決定的。在閱讀的時候,應該客觀地進行分析,剔除那些落后的東西,保留那些有價值的東西,以充分吸取《論語》中熠熠發光的珍貴思想。

圣跡圖·孔門弟子守喪 明

延伸閱讀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一。諸子百家除儒家外,還有墨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縱橫家、農家、雜家、小說家等。

儒家的另一本經典著作是由亞圣孟子所作的《孟子》,他提倡“仁政”,認為士大夫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善養浩然之氣”,這對后代文人的思想影響甚大。

荀子是孟子之后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著名弟子有李斯、韓非。《荀子》同樣是荀子門人輯纂的語錄,其構思之縝密,結構之嚴整,條理之清晰,可稱鴻篇巨制,在文學上成就斐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霄县| 钟山县| 腾冲县| 德庆县| 铁力市| 陆河县| 黄骅市| 沈丘县| 常山县| 东乌| 黑河市| 襄汾县| 沂源县| 宜宾县| 沂南县| 府谷县| 光泽县| 竹溪县| 怀集县| 政和县| 蒙阴县| 广东省| 城口县| 土默特右旗| 成都市| 体育| 锡林浩特市| 郸城县| 广饶县| 东丰县| 武宣县| 松原市| 黄陵县| 连江县| 万盛区| 休宁县| 大关县| 正镶白旗| 南丹县| 澜沧| 舞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