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陸上
幾乎所有的開花植物和大量的動物都生活在陸地上,此外陸地上還生活著很多種類的微生物。與生活在水中相比,在陸地上生存的艱難程度是令人吃驚的。

一只小綠樹蟒從卵中孵化出來,這是它第一眼看到這個世界。爬行動物是最早進化出防水的卵的動物,這使得它們在干旱的地方也能繼續存活。
由于我們人類生活在陸地上,所以很容易將陸地想象成一個理想的居住環境。但事實卻與之相去甚遠:在陸地上的生活是艱辛的,需要生物擁有特殊的適應能力才能存活下來。地表環境變換多樣,因此陸地的居住者們得以發展出多種多樣的生活方式。
承受重力
當宇航員從宇宙返回時,他們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地球的重力作用。同樣情況也發生在遠古時代——當生物第一次從海洋中來到陸地上的時候。重力作用對水生生物的影響很小,卻可以使陸上生物垮掉。
動植物為了避免這種厄運,都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特殊的“加固”體系。就植物而言,它們利用木質莖——一種堅韌但有彈性的材質,可以支撐起世界上最高的生物。動物則依靠更為堅硬的物質——一套骨架來支撐軀體。昆蟲骨架就像一個容器裹住身體,但是對于多骨的動物來說,其骨架通常是支撐在身體內部的。一些恐龍骨架曾經支撐起50多噸的體重,可以表明這套系統是多么成功。骨架要強硬,并不意味著骨架一定要大——一種來自非洲的盔鼩 ,脊骨非常強壯,可以容許一人踩在其背上而不斷。

非洲象是如今生存在陸地上體型最大的動物。對于體重如此大的動物來說,躺下去要花費很長時間。浸在泥沼里或者洗澡是它們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活動。
干旱時節
重力不是陸生生物需要應對的唯一問題,干旱問題對于它們來說同樣嚴重。解決的方法之一是生活在潮濕的地區——青蛙和蟾蜍,還有一些生活在泥土中的動物采用的策略。但要找到一個潮濕的環境并不總是那么容易,即使找到了,這些濕地也總會漸漸變得干涸。動植物要在陸地上成功生存的真正要訣在于:需要掌握如何保持自身含有的水分不流失的技巧。
在動物中,鳥類和爬行動物靠皮膚來實現這一目的——他們的皮膚就像是翻過來的雨衣,可以阻止水分逃到外部的空氣中去。
每天,我們需要飲用水來保持體內水分,但是很多沙漠動物可以從食物中獲取所需的水分。昆蟲則更善于此道,因為它們的整個身體就是一個儲水桶,很多昆蟲都是食用干糧,一生中從來沒有喝過一滴水。
植物是不動的,但它們可以在濕潤的時候將水儲存起來,在干旱的時候使用。仙人掌中儲存的水分足以裝滿一個浴缸,而在猴面包樹中儲存的水分甚至可以填滿一個小型游泳池。
陸上繁殖
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一點,不論植物還是動物都需要繁衍后代,以使種族得以延續。開花植物的種子外有種皮,可以用來抵御嚴寒、酷暑和干旱。 很多陸生動物產下防水的卵,而大多數哺乳動物則有更為特別的繁殖方式——它們的后代生活在母體中滿是水的子宮內,從而讓其遠離來自外部世界的危險。

一只長頸鹿正在低頭喝水。與人類不同的是,長頸鹿所需的水分大部分來自它們的食物,因此它們可以好幾天滴水不進。

堅硬的外殼使得甲殼蟲可以穿過狹窄的空間,并且其翅膀不受任何傷害。而且因為其外殼是防水的,所以還可以防止甲殼蟲因失水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