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區劃
中國自然區劃分為三級,即區、亞區和小區。根據區域具有相似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共同的利用與改造自然的方向,全國共分為8個區、28個亞區和42個小區。
自然區
中國共分為8個自然區,即東北、華北、華中、華南、西南、內蒙古、西北和青藏。東部四區即東北、華北、華中和華南區,本地區水分比較充足,地形以平原、丘陵和低山為主。自然景觀的分異主要是由于熱量差異,以及由此引起的植被、土壤等的不同。中國東部的四個自然區,每一個自然區約相當于一個熱量帶范圍。東北區主要是溫帶,寒溫帶在東北面積很小,故不另劃為一區;華北區大部分相當于暖溫帶;華中區相當于亞熱帶;華南區大致相當于熱帶。
大興安嶺以西和長城一線以北,東南季風的影響逐漸減弱,水分條件對自然景觀的作用代替了熱量條件而居主導地位,成為地域分異的主導因素,可劃分為草原景觀為主的內蒙區和以荒漠景觀為主的西北區。
西南區和青藏區的劃分,主要是由于特殊的地形條件及由此引起的區域范圍以內的生物氣候的差異。西南區的主要特征是熱帶山原,即它在水平地帶(基帶)上屬于熱帶,地形上為山原,故具有熱帶山原特有的“四季如春”的氣候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熱帶山原性的植被和土壤。熱帶山原景觀的形成,主要由于大氣環流的影響。即夏半年受西南季風的影響,冬半年受熱帶大陸氣流的控制,因此可以熱帶大陸氣流影響的范圍來劃定西南區的東界和北界。青藏區地形是自然地理特征形成和發展的主導因素,氣候特點是高寒,自然景觀主要為寒漠與高山草甸草原。它的北面以昆侖山—祁連山與西北荒漠區為界,東南大致以3000米等高線與西南區為界。
活動溫度總和
劃分熱量帶的主要參考指標是一年內日平均氣溫≥10℃持續期間日平均氣溫的總和,即活動溫度總和,簡稱積溫。各帶的具體標準大致如下:

農業耕作制度
東北區屬于寒溫帶,年積溫1100~1700℃,全年無霜期70~100天,冬季長,且氣溫低,故普遍實行一年一熟的農作制。暖溫帶年積溫3200~4500℃,全年無霜期約180~240天,農作制度主要是兩年三熟,但黃淮平原(暖溫帶南部)也有一年兩熟的。華北區的南界大致為白龍江、秦嶺、淮河一線,這是暖溫帶與亞熱帶的分界,也是農作制度上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地區的主要分界。其主要原因就是這條界限兩側的熱量(積溫)不同,因而農業制度也不相同。華中區位于秦嶺、淮河與南嶺之間,是中國的亞熱帶地區,年積溫4500~6500℃或7000℃,無霜期240~300天,一年四季分明。農作制度北部一年兩熟,南部兩年五熟或一年三熟,還可以種雙季稻。南嶺以南是華南區,南嶺是中國亞熱帶的南界,南嶺以南便可稱為熱帶。熱帶四季不明顯,只有落雨的時候才有些涼爽。西南區包括云南和四川西南部,大致位于大、小相嶺和北盤江以西。之所以要把它劃為一個自然區,并不是由于地形的關系。西南區主要是一個海拔1500~2000米的山原。地面氣候就熱量來說,雖然也可劃為亞熱帶,但只要認真地比較一下,就可以發現這種相似性是一種假象。因為華中亞熱帶地區的1500~2000米山原(如鄂西高原、黔西高原),其氣候并不屬于亞熱帶。

云南大理洱海
自然亞區
8個自然區的內部自然景觀和土地利用方向還有一定的差異。根據各區內部區域分異的規律,再分出若干二級區,稱為亞區。如,華中區跨緯度約12°,南北熱量有一定差異,因而自然景觀也有一系列明顯的不同,可分為南部和北部兩個亞區。又如,內蒙區跨經度將近30°,自東至西,由于水分條件的差異,內部亦可分為東部草甸草原、中部典型草原和西部荒漠草原三個亞區。
自然小區
第三級自然區域稱為小區,仍根據綜合分析和主導因素相結合的原則,依不同的亞區內部區域分異規律進行劃分。如柴達木盆地是景觀上相對一致的內陸盆地,故可劃為一個自然亞區。盆地內部,根據濕潤程度的不同,可劃為東部、西部兩個小區,前者為荒漠草原地區,后者為荒漠地區。又如華中區的江南南嶺亞區,面積較大,地形結構復雜,可根據地形及由此引起的氣候和自然景觀的差異,分為江南低山丘陵盆地、四川盆地、貴州高原、南嶺山地和廣西北部四個小區,各個小區各有其明顯的自然地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