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點軍校經典法則大全集
- 青丘
- 4603字
- 2019-01-03 12:59:38
逆境中煉就通向成功的敲門磚
世事常變化,人生多艱辛。在漫長的人生之旅中,盡管人們期盼能一帆風順,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往往令人不期然地遭遇逆境。逆境是理想的幻滅,事業的挫敗;是人生的暗夜,征程的低谷。就像寒潮往往伴隨著大風一樣,逆境往往是通過名譽與地位的下降、金錢與物資的損失、身體與家庭的變故而表現出來的。逆境是人們的理想與現實的嚴重背離,是人們的過去與現在的巨大反差。
每個人都會遇到逆境,以為逆境是人生不可承受的打擊的人,必不能挺過這一關,可能會因此而頹廢下去;而以為逆境只不過是人生的一個小坎兒的人,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找到一條可邁過去的路。這種人,多邁過幾個小坎兒,就會不怕大坎兒,最終就能成就大事。通往成功的道路從來就不會是一帆風順,人生必須渡過逆流才能走向更高的層次,最重要的是永遠看得起自己。當人生遭遇逆境的時候,你要直面挫折,挺直脊梁,以昂揚的斗志和積極的心態,從逆境中闖過來。
西點軍校這樣教育學員:“面對逆境你必須振作精神,跟命運搏斗,只有把痛苦化為力量,才能有所建樹。成功者大都起始于不好的環境并經歷許多令人心碎的掙扎和奮斗。他們生命的轉折點通常都是在危急時刻才降臨。經歷了這些滄桑之后,他們才具有了更健全的人格和更強大的力量。”
明代洪應明在《菜根譚》中說過一段話,耐人尋味:“橫逆困勞,是鍛煉豪杰的一副爐錘,能受其鍛煉者則身心交益;不受鍛煉者則身心交損。”如果一個人生活太優裕,人生之路太過順暢,那么他的身心便不能承受重壓,他的意志將無法抗擊風暴,一旦遭到坎坷和挫折,往往會一籌莫展,駐足不前,甚至長期地沉落在苦悶之中。一個人只有在磨難和挫折中成長,才能具備應付逆境的意志和駕馭生活的能力,面對人生中的大小磨難,他會無所畏懼,勇往直前。
對一個人身體的磨難有時還讓人可以忍受,但一個人往往被精神的磨難擊垮。也許一個人面臨的最大逆境就是走一條沒人認可的道路,沒有人支持,孤獨地前行,甚至做出了成績卻無人為自己喝彩。精神的折磨與壓抑最容易讓人再無站立起來的信心。
成大事者往往會心胸豁達,以風清月明的態度從從容容地對待別人不公正的批評。這是因為他們相信天空是寬廣的,走過去,前面便是一片藍天。一個人在生活、工作、學習以及與他人交往中,總不免被人批評,受人指責。
美國許多成就卓越的著名人物都被人罵過:美國的國父喬治·華盛頓曾經被人罵做“偽君子”、“大騙子”和“只比謀殺犯好一點。”《獨立宣言》的撰寫人托馬斯·杰弗遜曾被人罵道:“如果他成為總統,那么我們就會看見我們的妻子和女兒成為合法賣淫的犧牲者;我們會大受羞辱,受到嚴重的損害;我們的自尊和德行都會消失殆盡,使人神共憤。”格蘭特將軍在帶領北軍贏得第一場決定性的勝利、成為美國人民的偶像之后,卻遭到嫉妒、逮捕和羞辱,被奪去兵權。威廉·布慈將軍被人誣告侵占了某個女人募捐而來為救濟窮人的800萬元的捐款。這些人非但沒有被批評、辱罵所嚇倒,反而更加保持樂觀和自信的態度,做出了影響深遠的成就。
在你被人惡意批評時請記住,他們之所以做這種事情,是因為這件事能使他們有一種自以為重要的感覺,這通常也就意味著你已經有所成就,而且值得別人注意。你應該記住哲學家叔本華的話:“庸俗的人在偉大的錯誤和愚行中,得到最大的快感。”
多年前有個《太陽報》的記者來參觀卡耐基的成人教育的示范班,后來在報上撰文諷刺卡耐基。卡耐基在看了報紙之后怒不可遏,認為那是最大的人身攻擊,便立刻打電話到報社去抗議,要求他們刊登事實,而不是譏誚。卡耐基罵他們這種做法太傷人格了。后來,卡耐基對當初自己的反應只覺汗顏。卡耐基了解了,買那份報紙的人有一半不會注意到那篇文章,另外看過的那些,半數也只當它是茶余飯后的消遣而已,看過就算了,沒有人會記得它多久。卡耐基給我們總結道:“別人不會注意你、注意我、注意人家怎么說我們,他們心心念念想的都是自己。他們寧可關心自己的一點皮毛之傷,也不會在意你我的死活。我們只是一些不相干的其他人而已。”
卡耐基認為,雖然我們不能禁止別人對自己有不公平的責難,但是卻可以決定要不要讓那些不公平的責難困擾自己。情感智商高的人,往往從積極的方面去理解別人的批評,包括那些不公正的責罵。他們會把別人的批評,看做是改進自己的工作、完善個性、克制情緒、提高心理承受力以及激發斗志的機會。
在美國歷史上,林肯總統恐怕是受人責難、怨恨、誣陷和批評最多的總統。也許應付批評的最佳典范該推林肯總統才是。南北戰爭期間,國事艱難,林肯若不是有一套應付批評之道,只怕不等戰爭打完,他已經先垮了。他應付批評的那一段話已成了經典之作,麥克阿瑟將軍把它當做座右銘,丘吉爾也當它是傳世箴言,高掛在自己書房的墻上。林肯是這么說的:“別說是回答,就算是我試著去聽每一句攻擊我的話,那么這里早就可以開店,改做別的營生去了。我只能做到我所知道的最好的地步,盡力而為而已,而且我將堅持到底。如果臨了證明我是對的,那么所有反對我的意見都無關緊要了。如果證明我是錯的,那么就算有一打天使宣稱我是對的,又有什么差別呢?”
林肯不僅能正確應付別人不公正的批評,而且從來不以他自己的好惡來批判別人。如果有什么任務待做,他也會想到他的敵人可以做得像別人一樣好。如果一個以前曾經羞辱過他的人,或者對他個人有不敬的人,卻是某個位置的最佳人選,林肯還是會讓他去擔任那個職務,就像他會委派他的朋友去做這件事一樣。而且,他也從來沒有因為某人是他的敵人,或者因為他不喜歡某個人而解除那個人的職務。在林肯所任命的高職位的人物中,有不少是曾經批評過他的人。但林肯相信:沒有人會因為他做了什么而被歌頌,或者因為他做了什么或沒有做什么而被罷黜。因為所有的人都受條件、情況、環境、教育、生活習慣和遺傳的影響,使他們成為現在的這個樣子,將來也永遠是這個樣子。
曾任美國華爾街40號美國國際公司總裁的馬歇爾·布拉肯先生在回憶受批評的經歷時說:“我早年對別人的批評非常敏感。我當時急于讓公司的每個人都覺得我是十分完美的。如果他們有一個人不這樣認為的話,我就感到憂慮,于是我會想辦法去取悅他。可是我討好他的結果,又會使另一個人生氣;而等我想滿足這個人的時候,又會使其他一兩個人生氣。最后我發現,我越想去討好別人,以免去他們對我的批評,就越會使我的敵人增加。因此我對自己說:‘只要你超群出眾,你就一定會受到批評,所以還是趁早習慣的好。’這一點對我的幫助很大。從那以后,我就決定凡事盡力而為,然后張一把心靈的保護傘,躲開非難的雨滴,不讓它沿著我的脖子滑落,濕透全身。”
羅斯福總統的夫人曾向她的姨媽請教對待別人的不公正的批評有什么秘訣。她的姨媽說:“不要管別人怎么說,只要你自己心里知道你是對的就行了。”避免所有批評的唯一方法就是只管做你心中認為對的事—因為你反正是會受到批評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是很重要的,別人如何看待你的工作、決定、努力、動機或成就,這些都不要緊,因為只有我們自己最清楚自己所作所為的重要性。即使在上帝面前,我們也必須依據自己的價值觀及信念來評估自己一生的作為。
面對非議卻堅定自己的信念,堅持自己的選擇,你就已經具備了沖破逆境的桎梏,走向成功的精神力量。人言并不可畏,挫折只是暫時,只有經歷風雨才能見到天邊美麗的彩虹。
荷馬是古希臘偉大的詩人,《荷馬史詩》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而荷馬本身的經歷同樣是人類歷史上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公元前870年,荷馬出生于希臘境內小亞細亞的一個世襲貴族家庭,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正所謂天妒英才,幸運的女神并沒有一直垂青這個孩子。就在他風華正茂的少年時代,小亞細亞城邦發生了一場可怕的瘟疫,這場災難整整持續了半年多,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被死神帶向了黑暗的深淵。荷馬也不幸染上了瘟疫,父母請來了最好的醫生為他診治,然而雖然荷馬的生命保住了,但他一雙明亮的眼睛卻永遠失去了光彩。
面對命運的不公,荷馬曾選擇了放棄,但母親的一席話讓他又重燃生命之火,“厄運是魔鬼,它奪走了你的光明。厄運也是天使,它是一座深不可測的寶藏。要在厄運中趕走魔鬼、擁抱天使,最重要的美德就是堅忍。”
通過3年的學習,聰慧的荷馬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彈琴的技巧,并且學會了用詩歌來吟唱故事。他的琴聲和歌聲都極有魅力,很快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為了吟唱詩歌和收集古老的故事,17歲的荷馬離家遠行。從此,他風餐露宿,歷盡千辛萬苦,走遍了整個希臘的大地。在廣泛收集民間故事的基礎上,荷馬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文學才華,創作出了兩部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這兩部永留青史的輝煌史詩,成為了人類文明中的一枝奇葩,它的光輝永遠照耀著人們的心靈。
面對逆境這條人生的畏途,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觀點和態度。就悲觀者而言,逆境是生存的煉獄,是前途的深淵;就樂觀的人而言,逆境是人生的良師,是前進的階梯。逆境如霜雪,它既可以凋葉摧草,也可使菊香梅艷;逆境似激流,它既可以溺人殞命,也能夠濟舟遠航。
逆境具有二重性,就看人們怎樣正確地去認識和把握。古往今來,凡立大志、成大功者,往往都飽經磨難,備嘗艱辛。逆境成就了“天將降大任者”。如果我們不想在逆境中沉淪,那么我們便應直面逆境,奮起抗爭,只要我們能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奮力拼搏,就一定能沖出逆境。
費希特在年輕時,曾去拜訪大名鼎鼎的康德,想向他討教,不料康德對他很冷漠,拒絕了他。費希特求教無門,但他并沒有灰心,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他想:“我沒有成果,兩手空空,人家當然怕打攪嘍!我為什么不拿出成果來呢?”于是他埋頭苦學,完成了一篇《天啟的批判》的論文,呈獻給康德,并附上一封信。信中說:“我是為了拜見自己最崇拜的大哲學家而來的,但仔細一想,對本身是否有這種資格都未審慎考慮,使我感到萬分抱歉。雖然我也可以索求其他名人的函介,但我決心毛遂自薦,這篇論文就是我自己的介紹信。”康德細讀了費希特的論文,不禁拍案叫絕。他為其才華和獨特的求學方式所震動,便決定“錄取”,親筆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回信,邀請費希特前來一起探討哲理。由此,費希特獲得了成大事者的機會,后來成為了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學家。
但凡一個杰出的人物,都產生在重重的磨難里,產生在十分惡劣的人生境況之下。人生的風雨是立世的訓喻,惡劣的境遇是人生的老師。
瑞典科學家阿列紐斯于1882年在瑞典科學院物理學家愛德龍德的指導下,進行了測定電解質導電率的研究工作。他把測定結果寫成一篇博士論文寄給母校烏普沙拉大學,由于該校學位評議委員會的成員們還不理解論文的深刻意義,因而錯誤地將其評為四等。“四等”就意味著參加博士考試的失敗,但是,阿列紐斯在逆境面前沒有退卻,沒有消沉,他將這篇落選的博士論文和一封附信一起寄給了德國加里工學院的物理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奧斯特瓦爾德在仔細地閱讀了論文和來信后,被深深地打動了,連呼“真了不起”。1884年8月,他親自去瑞典訪問了阿列紐斯,對那篇落選的論文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并代表加里工學院授予他博士學位。阿列紐斯在此基礎上繼續努力,1903年因這一成就獲得了諾貝爾獎。
人間不平事,不知有多少。逆境吞噬意志薄弱的失敗者,而常常造就毅力超群的事業成功者。矢志進取的人,面對逆境沒有抱怨,沒有煩惱,沒有退卻。這是因為他們深信,風雨過后必能見彩虹。從逆境中奮起,靠你堅定的意志和決心,不斷斗爭拼搏,不因為疲倦和失敗停止前進的腳步,這樣你就能最終獲得成功的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