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點軍校經典法則大全集
- 青丘
- 5字
- 2019-01-03 12:59:31
法則三 責任
絕不推卸責任
畢業于西點軍校的麥克阿瑟將軍曾是西點軍校的校長。《責任、榮譽、國家》是麥克阿瑟將軍在西點軍校發表的一篇激動人心的演講,其中講道:
“你們的任務就是堅定地贏得戰爭的勝利。你們的職業中只有這個生死攸關的獻身,此外什么也沒有。其余的一切公共目的、公共計劃、公共需求,無論大小,都可以尋找其他的辦法去完成;而你們就是訓練好參加戰斗的,你們的職業就是戰斗——決心取勝。在戰爭中明確的認識就是為了勝利,這是代替不了的。假如你失敗了,國家就要遭到破壞,唯一纏住你的公務就是責任、榮譽、國家。”
責任是西點軍校對學員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所有的學員從入校的那天起,都要以服務的精神自覺自愿地去做那些應該做的事,都有義務、有責任履行自己的職責,而且在履行職責時,其出發點不應是為了獲得獎賞或避免懲罰,而是出于發自內心的責任感。正是西點軍校多年來向其學員實施的這種責任感的教育,為學員畢業后忠實地履行報效祖國的職責和義務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西點人勇于承擔責任,在執行任務中,不論要面對多么艱巨的困難,他們都會毫不猶豫地應承下來,而非推卸責任。對西點軍人來說,責任是一種義務,也是一種榮譽。西點軍人歷來視能夠承擔責任的軍人為勇士,與為國捐軀一樣光榮。
畢業于西點的海軍中將納爾遜1870年參加海軍,21歲升為上尉,1894年在一次海戰中失去了右眼,1896年晉升為分艦隊司令,次年授予海軍少將銜。在一次戰役中他失去右臂,復員返鄉。1896年,他重返軍隊時晉升為海軍中將。1898年10月21日,在古巴特拉法爾加角海戰中,他率軍大敗法西聯合艦隊,最終挫敗西班牙入侵美國的計劃,英勇獻身。作為一名西點人,他的遺言是“感謝上帝,我履行了我的職責”。
納爾遜習慣在戰爭中祈禱,祈禱內容包括:期望海軍以人道的方式獲勝,以區分于他國。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兩次下令停止炮擊“無敵號”艦,因為他認為該艦被擊中了,已喪失戰斗力。可惜的是,他最終死于這艘他兩次手下留情的炮艦。當兩艦甲板之間的距離不超過15碼(1碼=0.9144米)的時候,敵艦從尾桅頂部開火,擊中了他的肩膀。更糟糕的是,他的前胸也不斷涌出鮮血。
經過檢查,大家發現這是致命傷。這事除了哈定艦長、牧師和醫務人員知道外,向所有人保密。但納爾遜似乎已經意識到回天無術了,所以他堅持讓外科醫生離開,代之以那些他認為有用的人。
哈定說畢提醫生可能還有希望挽救他的生命。“哦,不!”他說,“這不可能,我的胸全被打透了,畢提會告訴你的。”然后哈定再次和他握手,痛苦得難以自制,匆匆地返回甲板。
畢提問他是不是非常痛。“是的,痛得我恨不得死掉。”他低聲回答說,“雖然希望多活一會兒。”
哈定艦長離開船艙15分鐘后又回來了。納爾遜很費力地低聲對他說:“不要把我扔到大海里。”他說最好把他埋葬在父母墓邊。然后,他流露了個人感情:“關照親愛的漢密爾頓夫人,哈定,關照可憐的漢密爾頓夫人。哈定,吻我。”
哈定跪下去吻他的臉。納爾遜說:“現在我滿意了,感謝上帝,我履行了我的職責!”
他說話越來越困難了,但他仍然清晰地說:“感謝上帝,我履行了我的職責!”他幾次重復這句話,這也是他留給世人的光輝榜樣。
西點的優秀軍人納爾遜用生命詮釋了職責的神圣含義。
對于西點人來說,推卸責任是一種恥辱。當一個國家把自己的安危交付給他們的時候,西點人覺得沒有任何事情能比承擔起這個責任更為重要和偉大。就如西點畢業生羅伯特·愛德華·李所說的,“責任在我們的語言里是一個最崇高的字眼。做所有的事情都應盡職盡責;你不能越俎代庖,你也永遠不要期盼得過且過”。
事實上,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我們像西點人一樣懷著一顆勇擔責任的心,全心全意,盡職盡責,那么我們的事業便會變得一帆風順,而生活也會變得更加充實和意義非凡。
無論我們做什么工作,處在什么崗位上,都應該盡職盡責,勇敢地承擔起責任。一個人如果缺乏責任感,他就不可能以認真的態度去處理事情。很多員工總是游離在公司之外,就是因為他從來沒有對公司的事情負起過責任。試想:一個不負責任的員工怎么可能具備主動精神呢?怎么可能創造出良好的業績呢?又怎么可能贏得老板的賞識呢?
相反,如果我們像西點軍校的學員們那樣對企業充滿責任感,一切就會大不相同。即使你的工作環境很困苦,但如果你能勇于承擔責任,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你最后收獲的肯定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補償,還有職位上的提升、人格的自我完善。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說:“如果你做某事,那就把它做好;如果不會或不愿做它,那最好不要去做。”對于一個人來說,從他進入公司的那一天起,他便已經選擇了接受,接受了一份工作,接受了一份責任。員工的義務便是盡職盡責,竭盡所能地把工作做好。
每一個人的職責連綴起來,就構成了集體的職責。任何一個崗位的疏忽和延誤,都不可小視。“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在企業中,許多大問題的產生都是由一些小問題累積而成的。正如印度小說家普列姆昌德所說:“責任感常常會糾正人的狹隘性。當我們徘徊于迷途的時候,它會成為可靠的向導師。”堅守崗位,盡職盡責,能夠激發我們每個人最大的潛能,能讓我們及時發現潛伏著的危機和問題。
一家人力資源管理機構曾經做過一次這樣的試驗:試驗的參加者們都被告知連續跑完5個400米接力賽是他們這次行動的使命。參加試驗的人被分成兩個團隊,每個團隊又按照4人一組的方式分成若干小組,其中一個團隊的各小組成員均被告知“在規定時間內跑完全部賽程,這是你們必須盡到的責任,不能盡到自己職責的人將被淘汰”。而另一個團隊則沒有接到任何有關責任的提示。
試驗結果表明,第一個團隊90%的小組都在規定時間內跑完了全程,另外的10%雖然超過了規定時間,但他們仍然盡全力跑完了全程。而在第二個團隊中,只有20%的小組在規定時間內跑完了全程,另外還有20%的小組跑完了全程,但是所用的時間遠遠超過了規定時間。
責任就像一座警鐘,時時提醒我們兢兢業業,不可懈怠。責任又像一部發動機,永遠推動我們克服困難,勇往直前。只有把責任放在心中,我們才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不會草率地處理任何一件事情。責任意識強的員工必定是個工作認真、高度負責的人,能夠在每一個崗位上做出優秀的業績,也最容易被老板賞識、為機會所垂青。
老吳是個退伍軍人,幾年前經朋友介紹來到一家工廠做倉庫保管員。雖然工作不繁重,無非就是按時關燈、關好門窗、注意防火防盜等,但老吳卻做得非常認真。他不僅每天做好來往的工作人員提貨日志,將貨物擺放整齊,還從不間斷地對倉庫的各個角落進行打掃清理。
3年下來,倉庫居然沒有發生過一起失火失盜案件,其他工作人員每次提貨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所提的貨物。就在工廠建廠20周年慶功會上,廠長按老員工的級別親自為老吳頒發了5000元獎金。好多老職工不理解,老吳才來廠里3年,憑什么能夠拿到這個老員工的獎項?
廠長看出了大家的不滿,于是說道:“你們知道我這3年中檢查過幾次咱們廠的倉庫嗎?一次沒有!這不是說我工作沒做到,其實我一直很了解咱們廠的倉庫保管情況。作為一名普通的倉庫保管員,老吳能夠做到3年如一日地不出差錯,而且積極配合其他部門人員的工作,對自己的崗位忠于職守,比起一些老職工來說,老吳真正做到了高度負責、愛廠如家,我覺得他得到這個獎勵是當之無愧的!”
責任不像政績一般擺在明處、轟轟烈烈,而是深藏于心,需要用耐性在歲月中逐漸沉淀。我們的工作崗位可能很平凡,所做的工作也比較枯燥單一、重復率高,但沒有任何一項工作是無關緊要的,沒有任何一個時刻是可以隨便應付的。羅曼·羅蘭說過:“在這個世界上,最渺小的人與最偉大的人同樣有一種責任。”我們接受了一份工作,便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對企業負責,對他人負責,同時也對自己負責。讓使命感深植于心中,哪怕是在平凡的崗位上,我們一樣可以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大連市公共汽車聯營公司702路422號雙層巴士司機黃志全,在行車的途中突發心臟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鐘,他做了3件事。
第一件事:把車緩緩地停在路邊,并用生命最后的力氣拉下了手動剎車閘。
第二件事:用盡全身力氣把車門打開,讓乘客可以安全地下車。
第三件事:將發動機熄火,確保了車和乘客的安全。
他做完這3件事后,趴在方向盤上停止了呼吸。
他只是一名平凡的公共汽車司機,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鐘里所做的一切也并不驚天動地,然而他卻是有責任心、有使命感的人的榜樣與驕傲。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一個聰明和高尚的目的,即必須好好地盡我們的責任。”走出企業這一個小團隊,我們又何時不是在承擔著責任,對家庭負責、對朋友負責、對社會負責……一個對工作負責的人也必定是一個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人,也是一個受人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