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犀 牛

犀牛因為與眾不同的身體特點而被命名(名字來源于希臘語,意思是鼻角)。和羚羊、牛、綿羊的觸角不一樣,犀牛的觸角沒有多骨的核,其觸角由位于頭骨上粗糙區(qū)域集中起來的角蛋白纖維組成。黑犀、白犀(兩種非洲種類)和蘇門犀有一前一后兩個觸角,前面的通常大一點;印度犀和爪哇犀在其口鼻部末端只有1個觸角。

犀牛有短而結(jié)實的四肢,以支撐它們巨大的身體重量。每只腳上的3個趾常使它們留下特殊的梅花狀的印跡。印度犀皮膚上有著突出的褶皺及塊狀物,所以看起來有裝甲板的感覺。白犀頸背有著突起的肉塊,使得韌帶可以支撐住其巨大頭部的重量。成年雄性白犀和印度犀比雌性要大很多,相比之下,其他種犀牛的雌雄大小很相似。黑犀有著適于抓取東西的上唇,可用于握住木質(zhì)類植物的枝梢,而白犀則有著延長的頭骨和寬大的唇,來獲取它們所喜愛的短草。這兩種犀牛的顏色沒有多大的改變,它們得到的通用名字很可能起因于當?shù)氐耐寥李伾珴B到了那些首先被發(fā)現(xiàn)的樣本個體身上。

犀牛的視力很差,在超過30米的地方就無法偵察到靜止不動的人。它們的眼睛長在頭的兩側(cè),所以,為了看清正前方的東西,它們首先用一只眼凝視,然后用另一只。它們有著很好的聽覺,通過轉(zhuǎn)動管狀的耳朵,收集細微的聲音。但它們幾乎都是憑借嗅覺來感知周圍的事物,它們嘴中嗅覺管道的容積超過了整個大腦的體積。

犀牛現(xiàn)在的分布受到狩獵和棲息地消失的極大影響,尤其是黑犀的分布范圍正在急劇縮小。到20世紀60年代時,黑犀還漫步在除了熱帶森林外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棲息于肯尼亞的多山地區(qū)(最高可達海拔3 000米)、馬里、納米比亞的多石沙漠以及從贊比亞到莫桑比克的灌木叢林帶中,現(xiàn)在其分布則非常不均勻,大部分幸存者僅僅局限在禁獵保護區(qū)的范圍里。

5種犀牛:1.印度犀;2.爪哇犀;3.蘇門犀;4.黑犀;5.白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姚县| 响水县| 九寨沟县| 白河县| 长丰县| 荥经县| 准格尔旗| 陕西省| 盱眙县| 新昌县| 利川市| 阿拉善右旗| 三明市| 南江县| 嫩江县| 定边县| 龙泉市| 鄂伦春自治旗| 吴川市| 文山县| 台江县| 中江县| 瑞昌市| 太仆寺旗| 香港| 姚安县| 巴林右旗| 中西区| 长沙县| 武安市| 资源县| 遂昌县| 陆丰市| 武乡县| 白沙| 雷州市| 乌苏市| 连云港市| 乐至县| 克拉玛依市| 大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