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學點歷史智慧大全集
- 宋偉
- 1072字
- 2019-01-03 12:20:09
貧可立身
“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然而,這似乎是古人理想的家國模式,對于今人來講,似乎不合時宜,只有健全法制,才能保障人的社會行為。實際上,道德與法制不可偏廢,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缺乏合理性的,沒有法律保障的道德是不可靠的,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是十分微妙的,其間的分際必須掌握恰當,否則,便會出現偏失。
疏廣、疏受,叔侄二人,是東海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西南蘭陵鎮)人。疏廣通經術,以博士進身;疏受亦博學,以賢良應選。兩人都是十分有道德的人。漢宣帝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四月,宣帝立長子為太子,選疏廣為太傅,疏受為少傅,叔侄二人并為太子之師,謹慎小心,清正廉明,常受宣帝褒揚,群臣也多贊譽之辭。
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四月,叔侄二人已任職5年。當時太子年已十二,能通《論語》、《孝經》,二人已經盡到了責任,他們如果再呆下去,就要多生嫌疑了。疏廣對疏受說:“我聽說,知足不辱,知業不殆,功成身退,方合天道。今你我叔侄已官至2000石,應該知足了,此時不去,必有后悔!何不同歸鄉里,以享天年!”疏受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當即跪拜道:“愿從叔命!”于是,疏廣、疏受聯名上奏,托病告假。宣帝準假3月,期滿后,二人又上書,自稱病篤,請歸故里。宣帝見二人年紀已大,便下詔準奏,賜黃金20斤,太子也贈金50斤。二人受金拜謝,整裝出都。朝中的公卿大夫以及故人摯友聽說了這個消息,就設宴東城門外,為其餞行。當時送行的車輛達數百輛之多。圍觀的人見此,都贊道二人是賢才!
疏廣回到故里,并不置備產業,為自己準備什么家產,而是日日設宴,遍邀同族近鄰,日日歡飲。時間一久,所賜的黃金用去不少,疏廣仍不停息,令賣金設宴,沒有一點吝惜的樣子。一年過后,子孫眼見黃金即將耗盡,心中暗暗著急,就私下找到同族父老說:“子孫都希望多治些產業,如此天天歡飲,黃金將要耗盡,請代勸家父,多買些宅為好!”別人受托,就勸疏廣節省,替子孫置辦產業。疏廣聞言,說:“我豈是昏老,不念子孫嗎?只是我家本有薄產,令子孫勤力耕作,足以自存,同百姓一樣。今如添置產業,使有贏余,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子孫若賢,財多會損其志;如果子孫不賢,財多會驕奢淫逸,自招危亡。且富貴者,會遭眾人之怨。我既無以教化子孫,又何必增其過而受其怨!況此金為皇上所賜,無非是憐惜老臣,我既受金而歸,樂得與親朋歡飲,共受皇恩,又有什么吝惜的呢?”
別人聽后,也無詞可駁,遂轉告疏廣子孫。子孫無奈,只得勤勞苦作,儉樸謀生。疏廣與疏受漸將賜金用完,不久,先后去世。其子孫也終未因多財而招致禍端。
——見《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