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學點歷史智慧大全集
- 宋偉
- 601字
- 2019-01-03 12:19:57
以詐治奸
趙廣漢,字子都,涿郡人,少為郡吏,為人有智謀。宣帝初年,為潁川太守。當時,潁川地方的社會秩序十分混亂,豪強大戶互通婚姻,裙帶相連,結為朋黨,其賓客常為盜賊,攪得百姓日夜不安。以前太守對此無計可施,趙廣漢到任以后,為此思慮了很久,覺得不能用懷柔政策,決心以詐治奸。
他首先從豪強中挑選出一批可以利用的人,讓他們當郡吏。一有事件發生,就將罪犯捕獲,立即升堂審理。過后,趙廣漢有意將罪犯供詞泄露出去,所任郡吏聞后,立即往報與之有關的人。這樣一來,就迫使案犯相互報急,有些同犯不得不慌忙出走,逃往他處,地方上的治安就有了好轉。
趙廣漢見這種方法有了效果,就又生一計。他令郡吏在府中設置了一個口小肚大的竹筒,作為投訴的檢舉箱,然后布告全郡,要人們投書揭發罪犯,揭發者有獎,罪犯自首者減刑。這樣一來,轟動了全郡,不少人前往投書。趙廣漢得書,將有的署名削掉,而假托是豪強大戶子弟的投訴,并將此訊傳出,于是引起豪族大戶間相互猜疑,使得他們矛盾重重。時間一久,這些人就互成仇家,他們長時間形成的朋黨關系漸漸解體。趙廣漢見時機已到,又將原、褚等大姓中的首惡強拿歸案,處以斬刑。自此,潁川風俗大改,盜賊絕跡,大戶守法。趙廣漢也因治理潁川有方,威名遠傳,不久,被朝廷調任京兆尹。
仁、詐之道,看似殊途同歸,實際上是大不相同的。前者治標不治本,后者標本兼治。真正維系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消弭的,是后者而決非前者。
——見《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