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學點歷史智慧大全集
- 宋偉
- 3439字
- 2019-01-03 12:19:55
賈誼的治安之策
如何長治久安一直是秦漢以前中國政治體制的核心問題,秦代以前的夏、商、周三代靠分封制而維持了數(shù)百年的時間,但隨著歷史的推移,這種分封制顯然已不再適合,所以秦朝吸取了前代的教訓,實行了郡縣制。然而,由于秦朝暴虐無道,二世而亡,所以,漢朝又在一定程度上沿襲了分封制。但由于道德的淪落和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各諸侯國的反叛跡象不久就顯現(xiàn)出來了。
看看賈誼在其著名的政論文《治安策》中的分析:
賈誼年少即以文章知名,后得漢文帝賞識,可謂春風得意。他的確有遠見卓識,早就預見到了漢朝的分封制度對中央政權(quán)的危害,提出了削藩的主張。但因遭讒把貶。下面是賈誼《治安策》的大意,從中可以看出他對當時政治狀況的深謀遠慮和長治久安的謀略。
設(shè)立諸侯國,本來就必然會出現(xiàn)諸侯與朝廷之間相互疑忌的形勢,地方上就要經(jīng)常遭受禍害,諸侯要考慮與朝廷的關(guān)系,朝廷也要經(jīng)常擔憂,這實在不是用來安定地方和鞏固朝廷的辦法。現(xiàn)在的情況是,要么是弟弟陰謀在東方稱帝,要么是哥哥的兒子向西邊進攻,如今,又有人告發(fā)吳王的不法行為了。皇上的年歲正當盛壯之時,做事得當,沒有過分的地方,甚至對他們的恩惠還有所增加,他們還想這樣做,何況那最大的、權(quán)力超過他們10倍的王侯呢?但是,現(xiàn)在天下還較為安定,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各大諸侯國的國王還年幼沒有長大,朝廷中有太傅國相掌握著權(quán)力。幾年以后,各個諸侯王都長大了,他們年輕氣盛,血氣方剛,朝廷為他們所設(shè)的太傅、國相就會以有病為由而被罷免,他們就會把縣丞、縣尉以上的官職都安排給自己人,這樣做,還有和淮南厲王、濟北王的做法有不同的地方嗎?這時就是要把國家治理得很安定,即使是堯、舜也是做不到的。黃帝說過:“日頭當頂時就一定要曬東西,手里拿刀時就要割東西。”現(xiàn)在假使能夠按照這個謀略辦事,想使國家安定下來是很容易的,如果不肯早這樣做,終將會毀掉骨肉親屬了。如果真的是這樣,和秦朝末年又有什么不同呢?

賈誼像
現(xiàn)在,憑借著天子的地位,利用有利時機,借著上天的幫助,尚且不愿將危急的局面轉(zhuǎn)為安定,把亂世變得太平,假使陛下處于齊桓公的情況下,還能聯(lián)合諸侯而匡救天下嗎?我知道陛下是不能這樣做的。假設(shè)天下和從前一樣,淮陰侯還在楚地作王,鯨布在淮南做王,彭越在梁地作王,韓信在韓地作王,張敖在趙地作王,貫高做趙國的國相,如果這些人都在,這時陛下就天子之位,能得到安定的局面?我有理由知道陛下不能得到安定的局面。天下混亂時,高皇帝和他的部下同時起兵,沒有卿大夫的地位來預先作為依靠。他們中間幸運的做到中涓的官職,次一點的做到舍人,其才能遠遠不如高皇帝。高皇帝圣明威武,登上帝位,分割肥沃的土地,用來封他們?yōu)橹T侯,封地多的有100多座城,少的是三四十個縣,恩德實在太深厚了。但在10年中間,謀反9起。現(xiàn)在陛下和諸侯王的關(guān)系,并不是您和他們較量過,才能超過他們,才使他們稱臣的,又不是您親自封他們?yōu)橹T侯王的,即使是高皇帝,也不能把這種局面平安地維持一年,因此我知道您是無法求得安定的。
但也還有理由推托,說是因為那些人和帝王的關(guān)系疏遠。現(xiàn)在就看看和帝王關(guān)系親密的人吧。假使讓悼惠王在齊地作王,元王在楚地作王,中子趙如意在趙地作王,幽王在淮陽作王,共王在梁地作王,靈王在燕地作王,如果這六七位地位顯貴的人都還健在的話,即使陛下就皇帝位,能把國家治理得好嗎?我又知道陛下不能把國家治理得好。像這些王侯,雖然名義上是臣子,實際上心理都認為自己與皇帝的關(guān)系就如與平常百姓的關(guān)系一樣,是一種兄弟關(guān)系,沒有人不打算采用皇帝的制度來自己做天子的,他們擅自賣官鬻爵,制定法律,嚴重的是有的人坐車撐上了黃傘蓋,不照朝廷法令辦事,像厲王那樣,犯法越軌,不聽命令,即使到了朝廷,法律又哪能用到他們頭上呢?觸動了一個親戚,天下的王侯便會一起瞪眼起事,陛下臣子中,即使有像馮敬那樣勇猛無畏的人,又有什么辦法呢?一開口說話,還沒有來得及實施,刺客的匕首就刺進他的胸膛了。陛下雖然英明,又有誰來為您管這種事呢?所以關(guān)系疏遠的諸侯肯定會遭受危險,關(guān)系親密的諸侯肯定會發(fā)生叛亂,這是已經(jīng)驗證了的事實。那些依仗自己強大而反叛的諸侯,朝廷幸好已把他們戰(zhàn)勝了,卻未能消除他們作亂的原因。同姓的諸侯王仿效異姓諸侯王的路子來造反,已經(jīng)顯示出預兆了。平息了的叛亂局面又要恢復重演,禍害變化,不知會如何發(fā)展,英明的帝王處在這個時代,還不能求得國家安定,后來的帝王將怎么辦哪!
有個宰牛人一天能解12頭牛,可是他鋒利的刀刃卻不鈍,他砍、剝、割,都是照骨肉的紋路下刀的。至于胯骨、腿骨一類筋骨膠結(jié)的地方,就用斧頭砍,所以他的刀才能常銳不鈍。仁義恩德,是帝王鋒利的刀刃;權(quán)勢和法令,是帝王的斧子。現(xiàn)在諸侯王,都是胯骨一類的大骨頭,不用斧頭,而想用鋒利的刀刃去砍削,我認為刀刃不是缺口就是折斷。為什么不把仁義恩德用在淮南王、濟北王身上呢?是形勢使人不能那樣做啊!
我私下考察從前的事,大致是勢力強大的諸侯先行謀反;淮陰侯韓信在楚作王,力量最強,就最先謀反,韓王信依仗匈奴的勢力,便又謀反;貫高靠著趙國的力量謀反,鯨布利用淮南的條件謀反,彭越利用梁地的條件謀反。長沙王封地只有2500千戶,功勞少,可是最完整的保全下來了,他和天子的關(guān)系疏遠,但對朝廷最忠誠,這不單是因為長沙王性格和他人不同,也是他所處的形勢所決定的。假使從前讓樊噲、酈商、周勃、灌嬰占據(jù)幾十座城為王,現(xiàn)在即使是殘破滅亡也是可能的。讓韓信、彭越一類人,在朝廷之中被封為侯,即使現(xiàn)在也還是可能的。
從這里就可以知道治理天下的大計了。要想各諸侯王歸附朝廷,永遠不能反叛,便沒有什么辦法比讓他們像長沙王那樣更恰當,想要臣子避免被剁成肉醬的命運,便沒有什么辦法比得上讓他們像樊噲、酈商等人那樣;如果想把天下治理得太平,沒有什么辦法比分封很多諸侯而減弱他們的力量更有效。力量小了就容易對他們施行仁義,諸侯國小了就不會產(chǎn)生謀反的念頭。使得天下形勢,如同身體指揮手臂,手臂指揮手指,隨心所欲,沒有不能控制的。諸侯國的君王,便都會受到控制,使他們歸附天子,如同車輪上的輻條聚集到車軸的中心一樣。即使是普通的百姓也知道這樣天下可以安定,因而全國的人都知道陛下英明。分割土地,規(guī)定制度,把齊、趙、楚分為若干個諸侯國,使悼惠王、元王的子孫都按次序各得祖先的一份封地,直到分完為止。至于對待燕、梁和其他國家,也都這么辦。有的諸侯王因為犯罪,封地被朝廷沒收了,便要遷出他們所占原諸侯的土地,到分封諸侯王子孫時,便按原來的還給他們。一寸地,一個人,天子都沒有得到好處,確實只是為了把天下治理得安寧,因此天下的人都知道天子廉潔。分封土地的制度確定以后,皇族子孫沒有人不擔心不會封王的,天下的人沒有叛逆的念頭,朝廷上沒有誅討的想法,因此天下的人都知道天子仁愛。制定了法律之后,就沒有人違犯,推行政令也沒有人抵觸,像貫高等人那樣叛亂的陰謀不會出現(xiàn),像柴奇、開章那樣的計謀不會萌生,鄉(xiāng)人做善事,朝廷大臣也十分和順,因此天下的人都知道陛下重義崇德。這樣,就是讓一個嬰兒坐在皇位上統(tǒng)治天下,國家也會安定,即使立一個無依無靠的遺腹子做皇帝,讓臣子朝拜先帝的衣冠,天下也不發(fā)生動亂,陛下在位之日,國家治理得很好,后代的人會贊頌陛下圣明。采取這樣一個措施,就會建立數(shù)種卓越的功業(yè),不知陛下為什么不這樣做呢?
現(xiàn)在國家的形勢,好像一個人正患腳腫病,一條小腿腫得像腰一樣粗,一個腳指幾乎像大腿一樣粗,平時不能屈伸,一兩個指頭抽搐,就全身覺得疼痛,感到失去了依托。錯過了今天的機會不去治療,一定要成為不治之癥,以后即使有扁鵲那樣的名醫(yī),恐怕也不能有挽救了。現(xiàn)在還不只是腳腫病,還被腳的扭折變形折磨得十分痛苦。楚元王的兒子,是陛下的堂弟,現(xiàn)在的楚王,是陛下堂弟的兒子。齊惠王的兒子,是陛下的親哥哥的兒子,現(xiàn)在的齊王,是陛下哥哥的孫子。與陛下最親近的人有的沒有得到分封的土地來幫助陛下安定天下,與陛下關(guān)系疏遠的人有的控制大權(quán)來威脅天子。
賈誼的建議在漢文帝時期沒有得到實行,后來,在漢景帝時期果然發(fā)生了吳、楚七國之亂,西漢政權(quán)幾乎因此而滅亡。
賈誼不愧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子,說他是才子,絕不僅僅是因為他以小小的年紀就能寫出漂亮的詩文,主要是因為他有那樣深遠的政治洞察力。賈誼可謂見微知著,及早地預見到了西漢的政治危機,但由于小人的讒毀,他最終被流放,他的建議當然也沒有被采納,所以不久就產(chǎn)生了著名的“吳、楚七國之亂”,而分封制帶來的矛盾,直到武帝時期發(fā)布了《推恩令》才解決。
——見《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