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外節日:一種紀念,一種喜慶

除夕:晝夜交替,除舊換新

農歷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歷臘月三十,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除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除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春聯、年畫,掛門箋,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圖案的新衣。

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癘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另外,除夕在臺灣被稱為“過年日”。這一天的午后,人們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對長者辭歲。接著是“圍爐”,也就是吃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一桌,桌上擺滿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圍爐”為除夕帶來熱烈的氣氛。遠在他鄉的游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圓。年夜飯后,便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據說坐得越久,長輩得富壽越長,這是表示孝心。

春節:農歷新的一年開始

農歷的正月初一是春節,也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志農歷新的一年開始。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后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宋代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解釋:“正月朔日,謂之元旦。”《說文解字》中對“旦”字的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為它分別表示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正月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元旦”和“正旦”。

除上述稱謂外,春節還稱“開年”、“開歲”、“芳歲”、“華歲”等,在諸多稱謂中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后,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于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甲骨文中“年”字是果實豐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則為預祝豐收喜慶的日子;《谷梁傳》說:“五谷大熟為大年”; 《說文·禾部》:“年,谷熟也”。人們在立春前后的正月初一這一天,歡聚慶祝,一起過年。

年畫

年畫是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間工藝品,在春節的時候張貼。年畫畫面線條單純,色彩鮮明,氣氛熱烈愉快,多以神仙、歷史故事、戲劇人物為題材。

民間還有這樣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便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臘月三十,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有一年的臘月三十,鄉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像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發老人燃響的爆竹聲。“年”獸渾身戰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皇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里時,發現村里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元宵節:帝王百姓,普天同慶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關于元宵節的起源,民間有許多傳說。

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他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除去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元宵節”。

另外,還有一則傳說則與漢武帝時期的東方朔有關。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里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后,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鬧元宵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城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地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后,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里張燈結彩,游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于和家里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清明節與寒食節:紀念介之推

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也有的說是前兩天),由于時間相近,人們便習慣地把兩個節日當做一個節日。其由來,取意于春秋時期的晉文公悼念功臣介之推的故事。

晉公子重耳未繼位之前,遭遇晉獻公的追殺,被迫流亡國外。介之推與狐偃、趙衰等一批老臣,與重耳患難與共,吃盡了苦頭。

流亡途中,有一次,重耳又累又餓,跟隨他的大臣們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此時,介之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給重耳。當重耳得知肉的來歷后,不禁流下了眼淚。

19年后,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也就是著名的五霸王之一晉文公。他重賞了有功之臣,唯獨忘了介之推。很多人為介之推鳴不平,然而介之推卻不申辯,背著老娘隱居深山。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便派人四處尋找介之推母子。打聽了很久,聽說在綿山一帶隱居,然而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

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之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到介之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發現介之推與母親緊抱一棵大樹,被活活燒死。

晉文公見狀,慟哭不已,便下令厚葬介之推,并將此山易名為介山。為了紀念介之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家家戶戶禁煙火,吃三天寒食。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并曉諭全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名端午、午日、重午、地臘、中天等,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其中主要的有:

1.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所寫的吃粽子的起源和宗懔《荊楚歲時記》所寫的龍舟競渡的起源,都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

觀競渡 清 《端陽故事圖冊》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古時楚國人因不舍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之后每年農歷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

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

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4.認為端午節是龍的節日。這種看法是近代才有的,是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中提出來的,現在學術界大多沿用此說。

5.認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風土記》寫道:“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

6.認為端午節起源于惡日。因歷史上某些壞人生于五月五日,故有“不舉五月子”(意為不把五月生的孩子撫養成人)之說,并由此導致端午的一些民間風俗都是為了鎮妖避邪,這純系封建迷信。

中秋節:仲秋之中慶豐收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做團圓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中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此時,中秋還沒有作為節日出現。漢代時有秋節,但是時間是立秋,而不是八月十五。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起源于中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的一輪皓月,祭拜觀賞,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傳到民間,成為一個傳統的活動。

另外,也和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有關。因為“莊稼成熟曰秋”,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這時正是各種農作物成熟的時節。為慶祝豐收,表達喜悅之情,于是便以八月十五這一天作為節日。又因為八月十五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節”。

制月餅迎中秋 清 選自《太平歡樂圖冊》

重陽節:登高避瘟魔

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在中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名稱見于記載是在三國時期,據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關于重陽節的起源,相傳與道教有關。

很久以前,汝南縣有個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過著安穩的日子。誰知天有不測風云,汝河兩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奪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聽說汝河里住了一個瘟魔,每年都會出來散布瘟疫,危害人間。為了替鄉民除害,桓景決定前去拜訪終南山中一個叫費長房的神仙。

費長房給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讓他練習降妖的法門。有一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過來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說完,就用手招來一只仙鶴,把桓景載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鄉,九月九日那天,他就帶著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分給每人一片,讓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以避瘟疫。安排妥當后,他就帶著降妖青龍劍回到村中,等著斬殺瘟魔。

不久,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看見人群都在山上歡聚,便沖至山下,卻被酒氣及茱萸的香味嚇得不敢上前。一回頭,又看見桓景抽出寶劍,瘟魔斗他不過,轉身就跑。桓景迅速拋出寶劍,把瘟魔釘死在地上。

從此,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襲了。九月九日登高避禍的習俗,也就一代代傳到現在。

元旦:陰歷正月初一到陽歷1月1日的跨越

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泛濫有很大關系。

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泛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

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

于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便是元旦的由來。

那么中國為什么稱每年公歷的1月1日為“元旦”呢?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歷”,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當時的元旦指的是春節,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

中華民國建立,決定使用公歷,把農歷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把公歷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過當時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公歷。

為了區別農歷和公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三八”婦女節:世界婦女的節日

3月8日是國際勞動婦女節,又稱“三八”節、婦女節、“三八”國際婦女節,是世界各國婦女爭取和平、平等、發展的節日。

1903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市的女工為了爭取自由平等,憤起反對資產階級的剝削、壓迫和對婦女的歧視,舉行了大罷工和示威游行。這一斗爭得到了美國廣大勞動婦女的熱烈響應。

1910年,一些國家的先進婦女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第二次國際社會主義者婦女代表大會。大會根據主持會議的德國社會主義革命家蔡特金的建議,以增進世界勞動婦女的團結和支持婦女爭取自由平等的斗爭為目的,規定每年的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

聯合國從1975年開始慶祝國際婦女節,從此“三八”婦女節就成為全世界勞動婦女為爭取和平、爭取婦女權利、爭取婦女解放而斗爭的偉大節日。

“五一”勞動節:無產階級工人斗爭的果實

定于每年5月1日的國際勞動節亦稱“五一節”,它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勞動人民的共同節日。此節起源于美國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罷工事件。

19世紀80年代是美國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美國已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之一。但是,美國的工人卻和其他國家的工人一樣,工作繁重,工資很低,工時很長。

1882年,美國總統切斯特·阿瑟的一番講話,激起廣大工人的憤怒。阿瑟宣稱:“我不認為八小時工作制的法律是符合憲法的,而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能夠使我實施一項不符合憲法的法律。”這實際是對八小時立法運動的否定,美國工人再次走上街頭,進行了全國性的大規模斗爭。

1886年5月1日,全美國幾十萬工人為爭取八小時工作制舉行罷工。這次罷工浪潮席卷了芝加哥、紐約、波士頓、匹茲堡和華盛頓等一系列城市,波及美國的各個生產部門。芝加哥是這場爭取八小時工作制斗爭最激烈的城市。

強大的罷工運動使美國政府膽戰心驚,他們開始策劃陰謀,調動警察進行鎮壓,在芝加哥引發了流血事件。

美國工人提出的八小時工作的要求,不僅反映了世界各國工人的愿望,而且也受到了他們的重視和歡迎。1889年,各國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在巴黎召開。大會決定接受法國代表拉文的建議,把每年的5月1日作為全世界無產者的節日,以紀念芝加哥工人的英勇斗爭。從此,這個偉大的國際性節日就誕生了。

中國人民慶祝勞動節的活動可追溯至1918年。這一年,一些革命的知識分子在上海、蘇州、杭州、漢口等地向群眾散發介紹“五一”的傳單。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廣州、九江、唐山等各工業城市的工人群眾浩浩蕩蕩地走向街頭,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游行、集會,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將五月一日定為法定的勞動節。

“五四”青年節:中國革命青年運動的開端

“五四”青年節是為紀念1919年5月4日中國學生愛國運動而設立的節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英、美、法等國的勝利和德、奧等國的失敗而告結束。1919年1月,獲勝的協約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和平會議,中國作為戰勝國參加會議。但是中國代表在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華特權、取消“二十一條”等正當要求均遭拒絕,而且會議決定日本接管德國在華的各種特權。對這喪權辱國的條約,中華民國代表居然準備簽字承認。消息傳至國內,舉國震怒,群情激憤。以學生為先導的“五四”愛國運動就如火山爆發一般地開始了。

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余名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要求“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呼吁各界人士行動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保衛中國的領土和主權,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這一運動得到工人和各階層人士的聲援和支持,上海、南京等地的工人紛紛舉行罷工或示威。在全國人民的壓力下,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并指令巴黎參加會議的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近代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由此拉開了序幕。

“五四”運動是中國革命青年運動的開端。為了紀念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日子,1939年,陜甘寧邊區青年組織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1950年4月,共青團中央決定以5月4日作為青年團成立的紀念日。

“六一”兒童節:悼念利迪策村的兒童

兒童節,也叫“六一國際兒童節”,每年的6月1日舉行,是全世界少年兒童的共同節日。每當此時,孩子們都興高采烈地歡度著自己的節日。

“六一”兒童節源自二戰的一個悲慘的故事。在二戰期間,1942年6月,捷克利迪策村16歲以上的男性公民和全部嬰兒遭到德國法西斯的槍殺。他們還把婦女和90名兒童押往集中營,并燒毀了這個與世無爭的村莊。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也為了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販子虐殺和毒害兒童,保障兒童的權利,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召開執委會,正式把每年的6月1日定為全世界少年兒童的節日,即國際兒童節。

“七一”黨誕辰紀念日: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每年的7月1日是中國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日子。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1年7月23日召開,為什么卻要定7月1日為黨的誕辰紀念日呢?

中國共產黨于1921年7月成立以后,由于斗爭的殘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條件組織統一的活動來紀念黨的生日。直至1936年,當中國共產黨成立十五周年的時候,黨的一大代表陳潭秋在莫斯科出版的《共產國際》雜志第七卷上,發表了《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回憶》一文,以表示對黨的誕生的紀念。這是紀念中國共產黨最早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以一大開幕的具體月份為依據的,而不是以一大開幕的具體日期為依據的。

把7月1日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辰紀念日,是毛澤東于1938年5月提出來的。當時,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國共產黨建立十七周年紀念日。”這是中央領導同志第一次明確提出“七一”是黨的誕生紀念日。

當時,在延安的曾經參加過一大的黨的創始人只有毛澤東和董必武兩人。他們回憶一大是7月份召開的,但記不清楚確切的開會日期。因為缺乏檔案資料,一時無法查證,所以就把7月1日確定為黨的誕生紀念日。

此后,全黨開始大規模地舉行紀念黨的生日的活動,“七一”作為黨的生日也就因此而固定下來。

“八一”建軍節:“八一”南昌起義的第一槍

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它來源于中國國內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南昌起義。

1933年6月26日,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的最高領導機關——蘇區中央局,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建議,做出了《中華蘇維埃局關于“八一”國際反戰爭斗爭日及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的決定》。同年6月30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了《關于決定“八一”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的命令,指出:“1927年8月1日發生了無產階級政黨——共產黨領導的南昌暴動。這一暴動是反帝的土地革命的開始,是英勇的工農紅軍的來源。”7月11日,革命根據地的中央政權——中華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召開了第46次會議,決議“批準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建議,規定以每年‘八一’為中國工農紅軍紀念日”。

此后,每逢“八一”建軍節,都要開展擁軍優屬的活動。中國人民解放軍組成后,仍然以“八一”為建軍節。

教師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9月10日是中國的教師節,每到這一天,全國都會開展各種尊師重教活動。

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學集會,發表要求“改善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工作和增進教師修養”的宣言,并議定6月6日為教師節,也稱雙六節。不久,國民黨政府先是同意6月6日為教師節,后又將教師節改為8月27日,這一天是孔子生日。

建國以后,1950年,周恩來總理認為教師是腦力勞動者,提議以“五一”勞動節同時作為教師節。但因勞動節是全國性的節日,活動內容很多,而教師節沒有單獨的活動,“五一”并未真正成為教師的節日。

1984年12月6日,《北京晚報》刊出記者編寫的文章《王梓坤校長建議開展尊師重教月活動》。12月15日,北師大鐘敬文、啟功、王梓坤、陶大鏞、朱智賢、黃濟、趙擎寰等著名學者積極響應,聯合提議設立單獨的教師節。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做出決議,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教師節。從此,教師節在中國正式實施。

中國國慶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每年的10月1日也被定為國慶日。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實際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但習慣上稱其是開國大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也就是9月21日,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做“開國盛典”。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開國大典 油畫 董希文

那么,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托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毛澤東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并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

復活節:紀念耶穌的死而復生

復活節在3月21日或該日后月圓以后第一個星期日,是紀念耶穌基督在十字架受刑死后復活的節日,西方信基督教的國家都過這個節。

《新約全書》記載,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后,第三天便復活。復活節由此而來。關于耶穌基督之死,按基督教教義,是為了贖世人的罪。因此,在歐美各國,復活節是僅次于圣誕節的重大節日。根據西方教會的傳統,在春分節氣(3月21日)當日見到滿月或過了春分見到第一個滿月之后,遇到的第一個星期日即為復活節。東方教會則規定,如果滿月恰好出現在這第一個星期日,則復活節再推遲一周。因此,節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和圣誕節一樣,隨著社會的發展,復活節民俗節日的特征也越來越明顯。

愚人節:肆無忌憚的惡作劇

愚人節又稱萬愚節,日期是每年的4月1日。

一般認為愚人節的起源和法國的立法改革有關。

16世紀的法國,人們在4月1日這天過新年,大家互贈禮物,舉行派對,慶祝新年。1582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決定采用一種新的歷法——格高利歷法,并將新年改在1月1日。在新歷法的推行過程中,各地仍有一些人或是不愿意接受新歷法,或是不知道新年日期的更改,仍然在4月1日這天過新年。其他的人便捉弄他們,贈送給他們假禮物,邀請他們參加假的慶祝晚會,騙他們白跑一趟,或使他們對某種根本不存在的事情信以為真。這些被捉弄的人被稱為“四月愚人”。

從此,一些人便在每年的4月1日搞惡作劇,互相愚弄,漸漸地,便成為法國流行的風俗。18世紀初,“愚人節”的習俗傳到英國,后來,隨著英國移民又傳到了美國。時至今日,這一習俗已經成為國際性節日,在歐洲、北美許多國家都流行。

另外,英文百科全書里面也流傳著一種說法:“愚人節”是15世紀宗教革命之后始出現的一個說謊節日。那時西班牙王腓力二世曾經建立一個“異端裁判所”,只要不是天主教徒就被視為異端,在每年4月1日處以極刑,也就是死刑。臣民們感到非常恐怖,于是每天以說謊取笑為樂,來沖淡對統治者的恐懼與憎恨。其后,沿用日久,演變為今日之“愚人節”。

母親節:紀念和贊揚全世界的母親

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母親節,這一天,世界各地都舉行慶祝活動,以頌揚母愛的偉大。

古時母親節起源于希臘,古希臘人在這一天向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之母赫拉致敬。在17世紀中葉,母親節流傳到英國,英國人把封齋期的第四個星期天作為母親節。在這一天里,出門在外的年輕人將回到家中,并送給他們的母親一些小禮物。

現代意義上的母親節起源于美國,由安娜·賈薇絲發起,她終身未嫁,一直陪伴著自己的母親。1876年,她的母親安娜·查維斯夫人在禮拜堂講授美國國殤紀念日的課程,講到南北戰爭中捐軀的英雄故事后,她進行祈禱時說:“但愿在某處、某時,會有人創立一個母親節,紀念和贊揚美國與全世界的母親。”查維斯夫人為她的禮拜堂服務超過25年,當她在72歲逝世時,41歲的女兒安娜立志創立一個母親節,來實現母親多年前祈求的心愿。兩年后,她和朋友開始寫信給有威望的部長、商人、議員來尋求支持,以便讓母親節成為一個法定的節日。

1908年5月10日,第一個母親節在西弗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州舉行。在這次節日里,康乃馨被選為獻給母親的花,并從此流傳下來。

1914年5月7日,美國國會通過決議,規定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為母親節,并在5月9日由威爾遜總統頒布施行。現在,母親節已經在很多國家流傳了。

父親節:父親也不容易

父親節是表達對父親敬意與愛意的節日,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

據說第一個提出這種建議的是華盛頓的約翰·布魯斯·多德夫人。多德夫人的母親早亡,其父獨自一人承擔起撫養教育孩子的重任,把他們全部培養成人。

1909年,多德夫人感念父親養育之恩,準備為他舉行慶祝活動,同時,想到所有的父親對家庭和社會的貢獻,于是給當地一家教會寫信,建議把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定為父親節。該教會將建議提交會員討論,獲得了通過。1910年6月,人們便在此慶祝了第一個父親節。當時凡是父親還健在的人都在胸前佩戴一朵紅玫瑰花,以表達對父親的敬意;而父親已故去的人,則佩戴一朵白玫瑰花,以此表達對父親的無限懷念和哀思。

直到1934年6月,美國國會才統一規定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為父親節。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通過教堂儀式、送卡和禮物來紀念父親節。

另外,在中國,父親節是每年的8月8日。中國的父親節起源要追溯到民國時代。1945年的8月8日,上海聞人所發起了慶祝父親節的活動,市民立即響應,熱烈舉行慶祝活動。“爸爸”諧音是8月8日,而且8月8日的兩個8重疊在一起經過變形就是“父”。抗日戰爭勝利后,上海市各界名流士紳聯名請上海市政府轉呈中央政府,定8月8日為全國性的父親節。

萬圣節:設宴款待鬼魂

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傳統的“鬼節”——萬圣節。10月31日,有個所謂的“萬圣節之夜”。

關于萬圣節由來的最流行的版本認為,那是源于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卜燈(南瓜燈系后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游走于村落間。這在當時是一種秋收的慶典。

古西歐時候的愛爾蘭異教徒們相信,在萬圣節前夜,鬼魂會群集于居家附近,并接受設宴款待。因而,在“宴會”結束后,村民們就自己扮成鬼魂精靈,游走村外,引導鬼魂離開,避邪免災。與此同時,村民們也都注意在屋前院后擺放些水果及其他食品,款待鬼魂而不至于讓它們傷害人類和動物或者掠奪其他收成。后來這習俗一直延續下來,逐漸演變成孩子們取笑不慷慨之家的玩笑。

感恩節: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感恩節是北美洲獨有的節日,始于1621年。

據記載,17世紀初,英國的清教徒遭到迫害。1620年9月,102名清教徒登上“五月花”號帆船,于12月26日到達了北美洲的普利茅斯港,準備開始新的生活。然而,這些移民根本不適應當地環境,第一年冬天過后,只有50人幸存。第二年春天,當地印第安人送給他們很多必需品,并教會他們如何在這塊土地上耕作。這一年秋天,移民們獲得了大豐收。11月底,移民們請來印第安人共享玉米、南瓜、火雞等制作成的佳肴,感謝他們的幫助,感謝上帝賜予了一個大豐收。自此,感恩節變成了他們直至后來美國的固定節日。

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將它定為國家假日,并且規定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為美國的感恩節。感恩節有4天假期。時值長假,很多人都會趕回家慶祝佳節,所以,美國感恩節的熱鬧程度絕不亞于中國的中秋節。

火雞是感恩節的傳統主菜,通常是把火雞肚子里塞上各種調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后整只烤出,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給大家。此外,感恩節的傳統食品還有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餅、紅莓苔子果醬等。

圣誕節:耶穌誕生的日子

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稱為圣誕節。從12月24日至翌年1月6日為圣誕節節期,是西方國家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

“圣誕節”這個名稱是“基督彌撒”的縮字。彌撒是教會的一種禮拜儀式。圣誕節是一個宗教節,人們把它當做耶穌的誕辰來慶祝,因而又名圣誕節。這一天,全世界所有的基督教會都舉行特別的禮拜儀式。

神秘的降誕

意大利著名畫家波提切利的這幅杰作表現的是耶穌的誕生這一永恒的主題。畫面中部的嬰兒就是耶穌,右邊雙手合十的是圣母。

據基督教的《馬太福音》和《路迦福音》的說法,上帝決定讓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投生人間,從羅馬帝國手中和罪惡中拯救以色列。瑪利亞已和木匠約瑟訂婚,可是,在他們同居之前,約瑟發現瑪利亞已懷孕。于是約瑟想悄悄地和她分手。這時,上帝的天使出現在他的夢中:“把瑪利亞娶回家。她懷的孩子來自圣靈。她將生下個男孩子,你們給孩子起名叫耶穌,因為他將從罪惡中拯救人們。”當瑪利亞臨產的時候,羅馬政府下了命令,全體人民務必到伯利恒申報戶籍。約瑟和瑪利亞只好遵命。他們到達伯利恒時,天色已昏,無奈兩人未能找到旅館借宿,只有一個馬棚可以暫住。就在這時,耶穌要出生了。

耶穌的誕生日大約是在2000年前,研究人員通過日歷上的記載,按著假定日期把時間分為公元前和公元后。在公元后的前300年間,耶穌的生日是在不同的日子慶祝的。最后,在公元354年,教堂的領導人把12月25日定為耶穌基督的生日。

植樹節:綠化人類的家園

中國最早在1915年規定每年的清明節為植樹節,后于1929年把植樹節改為每年的3月12日。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視林業建設。他任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設立了農林部山林司,主管全國林業行政事務。1914年11月,頒布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于1979年五屆人大常委會六次會議決定,仍以3月12日為全國植樹節,規定每人每年植樹3~5棵。

美國植樹節最早由內布拉斯加州發起。19世紀以前,內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光禿禿的荒原,樹木稀少,土地干燥,大風一起,黃沙滿天,人民深受其苦。1872年,美國著名農學家朱利葉斯·斯特林·莫爾頓提議在內布拉斯加州規定植樹節,動員人民有計劃地植樹造林。州農業局通過決議采納了這一提議,并由州長親自規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三為植樹節。這一決定做出后,當年就植樹上百萬棵。此后的16年間,又先后植樹6億棵,終于使內布拉斯加州10萬公頃的荒野變成了茂密的森林。為了表彰莫爾頓,1885年州議會正式規定以莫爾頓先生的生日4月22日為每年的植樹節,并放假一天。

另外,古代猶太人把每年1月份后半月的一天作為植樹節;日本則把每年4月份的1~7日稱為“綠化周”;目前世界上已有四五十個國家規定了植樹節。

世界地球日:美國“地球日”的推廣

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項世界性的環境保護運動,活動起源于美國。1969年,在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和哈佛大學學生丹尼斯·海斯的倡議和組織下,選定1970年4月22日為第一個“地球日”。就在那年的4月22日,美國各地大約有2000萬人參加了游行示威和演講會,數十萬群眾參與了聲勢浩大的“地球日”活動,呼吁創造一個清潔、簡單、和平的生活環境。作為現代環保運動的開端,“地球日”活動推動了多個國家環境法規的建立。

1990年4月22日,全球140多個國家、2億多人同時在世界各地舉行形式多樣的環境保護宣傳活動,呼吁改善全球整體環境。這項活動得到了聯合國的肯定。2009年4月22日,第63屆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決議,決定將今后每年的4月22日定為“世界地球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州市| 天长市| 太仆寺旗| 昌宁县| 横山县| 海城市| 化州市| 普宁市| 永仁县| 涿州市| 衡东县| 邯郸市| 綦江县| 高雄县| 綦江县| 孟州市| 固阳县| 咸阳市| 错那县| 大宁县| 定兴县| 虹口区| 洪雅县| 东兴市| 公主岭市| 卢湾区| 信宜市| 宜都市| 郓城县| 乌兰浩特市| 贡嘎县| 江安县| 揭西县| 大理市| 丰都县| 宁强县| 阜城县| 五指山市| 游戏| 金门县| 大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