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名稱:原本即存在,因人而得名
長江:古代單名“江”
長江發源于青海省西部的唐古拉山脈,流經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10省區,在上海吳淞口附近注入東海,全長6300千米,是中國第一大河。
長江古名江,又稱大江,六朝以后,通稱“長江”。近代不少國家把整條長江稱為揚子江。
長江各段名稱和別名總計不下30種。一般常用的分段名稱有:從江源至當曲口(藏語“曲”即“河”),稱沱沱河,為長江正源;當曲口至青海省玉樹縣巴塘河口,稱通天河;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市岷江口,稱金沙江;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通稱長江。其中,宜賓至湖北省宜昌市,因長江大部分流經四川省境內,俗稱川江;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岳陽市城陵磯,因長江流經古荊州地區,俗稱荊江;江蘇省揚州、鎮江附近及以下江段,因古有揚子津渡口,得名揚子江。
黃河:母親河
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發源于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干流河道全長5464千米,是中國第二長河。
古代的黃河,河面寬闊,水量充沛,水流清澈,那時,它的名字并不叫黃河。中國最古老的字書《說文解字》中稱黃河為“河”,最古老的地理書籍《山海經》中稱黃河為“河水”, 《水經注》中稱“上河”, 《漢書·西域傳》中稱“中國河”, 《尚書》中稱“九河”, 《史記》中稱“大河”。到了西漢,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稱她為“濁河”或“黃河”,但未被普遍認可。直到唐宋時期,“黃河”這一名稱才被廣泛使用。
珠江:“海珠”之江
珠江舊稱粵江,是中國境內第三長河,按年流量為中國第二大河。原指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后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的總稱。
廣州市內段的江中舊有一沙洲名“海珠”,故稱珠江。西江為珠江干流,上源南盤江出云南省沾益縣馬雄山,流經黔、桂兩省區,到廣東省磨刀門入南海;北江源出湘、贛兩省南部;東江源出江西省南部。河口沖積成珠江三角洲,主要入海口有虎門、洪奇瀝、磨刀門、崖門等處。
太平洋:麥哲倫的太平之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及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其名稱的由來是有一段故事的。
1519年9月20日,麥哲倫率西班牙探險隊從塞維利亞起航,經直布羅陀海峽沿大西洋經過南美洲南端時,進入一處海峽。海峽兩岸巖石陡立,航道水流湍急,暗礁眾多,經過38天的艱苦奮斗,船隊頂著驚濤駭浪,終于闖過了這段艱苦航程,駛離海峽。這個海峽就是現在的麥哲倫海峽。離開海峽后,進入茫茫海洋,此時正值南半球的春末夏初季節,天氣晴朗,海水舒緩平靜,船隊浩浩蕩蕩越過赤道,經關島來到菲律賓群島。在這漫長的航行中,再也沒有遇到大風大浪,隊員們高興地說:“這里真是個太平之洋啊!”從此,麥哲倫就將這個大洋命名為太平洋。

麥哲倫像
大西洋:大力士神阿特拉斯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古名阿特拉斯海,名稱起源于希臘神話中的雙肩負天的大力士神阿特拉斯。
“大西洋”名稱在中國最早見于明朝的記載。利瑪竇來華在晉謁明神宗時,自稱是“大西洋人”,他把印度洋海域稱為“小西洋”,把歐洲以西的海域稱為“大西洋”。
在中國明朝年間,東西洋分界,大體以雷州半島至加里曼丹一線為界,其西叫“西洋”,其東叫“東洋”。因此,中國習慣上把歐洲人稱為“西洋人”,而把日本稱為“東洋人”。
隨著明末對歐洲地理知識的增多,于是改稱印度洋為“小西洋”,而把歐洲以西的海域稱“大西洋”。
印度洋:紅色之海
印度洋最先是以古波斯君主厄立特里亞命名為“厄立特里亞海”。厄立特里亞曾一度統一過強大的古波斯帝國與沿海的廣大地區,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君主,就以他的名字作為海名了。最早見于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所著《歷史》一書及其編繪的世界地圖中。
“厄立特里亞”希臘文原意為紅色,全名意為紅海。
“印度洋”這一名稱相對出現得較晚。1世紀后期的羅馬地理學家彭波尼烏斯·梅拉可能是最早使用此名的人。10世紀時,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編繪的世界地圖上也使用了這個名字。近代正式使用印度洋一名則是在1515年左右,當時中歐地圖學家舍納爾編繪的地圖上,把這片大洋標注為“東方的印度洋”,此處的“東方”一詞是與大西洋相對而言的。到了16世紀末,另一名地圖學家奧爾太利斯所繪制的世界地圖集里,把“東方的”一詞去掉了,簡化為印度洋,這個名字一直沿襲下來了。
他們為什么把印度作為大洋的名字呢?原來在當時,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人們還不能完全了解整個世界。那時在歐洲人眼中,印度是塊富庶的寶地,一說到東方就是到印度,通往東方的航海之路也就是通往印度的航路。印度在歐洲人的心目中印象極深,于是他們就理所當然地把印度南部的廣闊海面稱為印度洋了。
亞洲:“太陽升起的地方”
亞洲是世界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它的名字也最古老,全稱是亞細亞洲,意思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公元前2000年左右,地中海東岸出現了一個新民族——腓尼基人,他們具有非常卓越的航海本領。腓尼基人為了在海上進行大規模的頻繁的活動,首先必須明確方向。所以,他們把愛琴海以東的地區泛稱為“Asu”,意即“日出地”;而把愛琴海以西的地方則泛稱為“Ereb”,意為“日沒地”。
腓尼基人用這個詞來指代地名,本來是籠統的、泛指的。直到中世紀以后,才逐漸擴大指所有東方的土地。
“亞細亞”一詞最早見諸漢語是從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開始,后來艾儒略的《職方外紀》卷一提到:“亞細亞者,天下一大洲也……”不過正史中首次著錄,則是《明史·意大里亞傳》,以后就一直沿用至今。
歐洲:宙斯的情人歐羅巴
歐洲的全稱是歐羅巴洲,英文為Europe。關于歐洲這個名稱的由來,有一個廣泛流傳的傳說:
腓尼基國王的女兒歐羅巴非常漂亮,一天,歐羅巴在一群姑娘的陪伴下在大海邊游玩。“萬神之王”宙斯為年輕的歐羅巴的美貌深深地打動了。可是,他害怕妒忌成性的妻子赫拉發怒,同時又怕以自己的形象出現難以誘惑這純潔的姑娘,于是他變成了一頭公牛。它不是普普通通、背著軛具、拉著沉重大車的公牛,而是一頭膘肥體壯、高貴而華麗的牛。牛角小巧玲瓏,猶如精雕細刻的工藝品,晶瑩閃亮,像珍貴的鉆石。額前閃爍著一塊新月形的銀色胎記。它的毛皮是金黃色的,一雙藍色明亮的眼睛燃燒著情欲,流露出深深的情意。歐羅巴看到這匹可愛的公牛伏在自己身邊,便跨上牛背。
宙斯一看歐羅巴中計,馬上起立前行,躲開了人群,然后騰空而起,接著又跳入海中破浪前進,帶歐羅巴來到遠方的一塊陸地共同生活。這塊陸地以后也就以這位美麗的公主的名字命名,叫做歐羅巴了。
非洲:也門Africus酋長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簡稱,其英文名為Africa。對于Africa一詞的由來,流傳著不少有趣的傳說。
一種傳說是,古時也門有位名叫Africus的酋長,于公元前2000年侵入北非,在那里建立了一座名叫Afrikyah的城市。后來人們便把這大片地方叫做阿非利加。
還有一種說法是,侵入迦太基地區的羅馬征服者西皮翁的別名叫西皮翁·阿非利加。為了紀念這位征服者,羅馬統治者就把這片地區叫做“阿非利加”。
到了2世紀,羅馬帝國在非洲的疆域擴大到從直布羅陀海峽到埃及的整個東北部的廣大地區,人們把居住在這里的羅馬人或是本地人統統叫African,意即阿非利加人。這片地方也被叫做阿非利加,以后又泛指非洲大陸。
多瑙河:多瑙伊萬的悔恨
多瑙河是歐洲第二長河,多瑙河之名來源于一個故事。
相傳古代有位英雄叫多瑙伊萬,他娶了女英雄娜塔莎為妻。在新婚的宴席上,多瑙伊萬向人夸口,自詡武藝無敵,新娘笑他太傲慢,于是他就迫使新娘與之比射技。結果他輸了,羞怒的多瑙伊萬一箭就把妻子射死,后來悔悟,羞愧而自刎,其血流成濤濤長河,即成多瑙河。

多瑙河女王——布達佩斯
由于多瑙河從布達佩斯橫穿而過,所以多座橋梁橫跨此河,將布達佩斯兩岸連為一個整體。
紅海:漂浮在水面的藍綠藻
紅海位于非洲北部和阿拉伯半島之間,此名由來于海的顏色。原來,紅海表層大量生活著一種浮游生物,叫藍綠藻。這種生物死亡后變成紅色,漂浮在海面上,使海面如同涂上一層紅色。于是,人們把它取名為“紅海”。
黑海:黑色為北
黑海位于歐洲東南部和小亞細亞之間,是一個內海。
首先使用“黑海”這個名稱的,是居住在黑海南岸的希臘人、波斯人、土耳其人。他們以不同顏色作為東南西北的標志:黃色為東,紅色為南,藍色或綠色為西,黑色為北。由于黑海位于希臘、波斯、土耳其北部,所以人們就稱它為黑海,而不是由于海水為黑色而得名。
死海:萬物不生
死海是西亞著名的大咸水湖,位于約旦同巴勒斯坦之間的西亞裂谷中。南北長80千米,東西寬4.8~17.7千米,面積1049平方千米。湖面低于地中海海面392米,平均深300米,最深395米,是世界陸地最低處。
死海有約旦河等注入,氣候炎熱,蒸發強烈,湖水鹽度很高,水生植物及魚類不能生存,沿岸草木也很少,故有“死海”之稱。死海里氯化物儲量在420億噸以上,并有溴化鎂,可提煉各種鹽類,尤以鉀鹽和溴最有價值。
20世紀40年代于死海西北岸洞穴中,發現2000年前古代書卷,稱“死海古卷”,富考古價值。沿湖已建為游覽地。
愛琴海:兒子的疏忽
在遠古時代,有位國王叫米諾斯,他統治著地中海上的一個島嶼——克里特島。他的兒子在雅典的阿提刻被人陰謀殺害了。為了替兒子復仇,米諾斯向雅典人民發起了進攻。他把人身牛首惡魔米諾牛供養在城中的宮殿里,每隔10年要雅典人給米諾牛7對青年男女食用。
當時,雅典有位首領名叫愛琴,深得百姓愛戴,他性情軟弱,不敢抗拒米諾斯的欺凌。然而,愛琴的兒子提修斯為人正義,他看到人們遭受這樣的不幸而深深不安。于是,他請求父親同意他前往克里特島殺死米諾牛。愛琴同意了兒子的請求,他們相約勝利歸來時船上掛白帆,如果失敗了就掛黑帆。
當提修斯隨7對貢品男女到達島上時,米諾斯的女兒看上了才貌出眾的提修斯。于是,公主與王子相愛了。米諾斯之女決心幫助提修斯殺死米諾牛。她為王子提供了一團線和一把寶劍。于是,在公主的指引下,提修斯以線為路標,闖進迷宮,殺死了米諾牛,并把作為貢品的7對青年男女救出。
之后,他就帶著公主返回雅典。在返航時,由于心情太急切,竟忘了和父親約定的返航標志,升起了黑帆。這時,日夜思念兒子的愛琴站在海邊的懸崖上,看到歸來船隊掛的是黑帆,以為提修斯被米諾牛殺死了。他悲慟欲絕,跳海自殺了。后人為了紀念愛琴,就把他跳入的那片海從此叫做愛琴海。
直布羅陀海峽:紀念一位阿拉伯將軍
直布羅陀海峽位于西班牙最南端與摩洛哥最北端之間,是地中海的出海口,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直布羅陀海峽因北岸的直布羅陀港而得名。
直布羅陀港是紀念阿拉伯將軍塔里克·伊本·齊亞德取得的一次勝利而命名的。8世紀初,穆薩·伊本·努塞爾率領的阿拉伯軍隊入侵北非,一路所向無敵,一直打到今摩洛哥西海岸,并占領了重要港口丹吉爾,他任命其部將塔里克·伊本·齊亞德為丹吉爾總督。
公元711年,齊亞德又奉努塞爾之命,帶領一支強大的軍隊乘船穿越海峽,直抵直布羅陀。登陸后,他們在那里修建了軍事要塞。
為紀念這次渡海作戰的勝利,阿拉伯人便把登陸的地方命名為“直布爾·塔里克”,阿拉伯語意為“塔里克山”,英文譯名為“直布羅陀”。
此后,這個地方慢慢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港口,這個名字也就沿襲下來。
象牙海岸:殖民者的貿易
科特迪瓦1986年以前曾譯作“象牙海岸”。西方殖民者入侵前,境內曾建立過一些小王國,如宮格王國、印德尼埃王國、阿西尼王國等。11世紀,塞努弗人在北部建立的宮格城為當時非洲南北貿易中心之一。13~15世紀,科北部曾隸屬于馬里帝國。15世紀后半葉,葡、荷、法殖民者相繼入侵,掠奪象牙和奴隸,沿海一帶形成著名的象牙市場。1475年,葡殖民者命名該地為科特迪瓦(意為象牙海岸)。1842年,淪為法國保護地。1882年,全境淪為法國殖民地。1893年10月,法國政府通過法令,確定科為法國的自治殖民地。1895年,科被劃入法屬西非。1946年,被劃為法國的海外領地。1957年,成為“半自治共和國”。1958年12月,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1960年8月7日,宣告獨立,但仍留在“法蘭西共同體”內。1961年4月,脫離“法蘭西共同體”。1986年1月1日起,國名中文改譯為“科特迪瓦”。
“象牙海岸”改名為“科特迪瓦”的原因是,它的國名在各種語言文字中向來都是意譯,因而造成“象牙海岸”一詞的開頭字母在各種語言文字中都不同。由于國際機構實行以各個國家名字的第一個字母在字母表中的順序排列,致使象牙海岸在許多情況下國名排列的位子變動不定。在征得聯合國同意后,從1986年1月1日起,它的名字在各種語言文字中一律改為音譯。
黃金海岸:黃金惹的禍
在非洲大陸的西部,有一個古老的國家叫做加納。這個國家建立于3世紀,“加納”是國王職位的名稱,意思就是“軍事首領”。國王所在的城市,也就取名叫“加納”。這個地方盛產黃金,當時加納到處都是黃金,所以人們又叫它“黃金國度”。
8世紀時,索寧凱人的酋長卡雅做了國王。他十分能干,在他統治時期,加納成為當時西部非洲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中心。
當時,經常有一些阿拉伯商人冒著生命危險,穿過撒哈拉沙漠到西非來。他們帶來的商品對于非洲人來說十分重要,同時他們也得到了自己最需要的東西——黃金。這使卡雅意識到,壟斷這個貿易通道可圖豐盛的貿易之利,于是組織了騎兵部隊,來占領這個貿易通道。
經過許多年的戰爭,他終于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從此以后,凡是要到西非進行貿易的商人,都必須經過卡雅的同意,他從中征收了大量的稅收,加納國的勢力也就日漸強大。
西非的三大黃金產地都在加納王國的南部。在古加納的北部和西北部,又有三大產鹽中心。自古以來,北非和西南非的黃金和食鹽貿易始終都在進行,只不過中間隔著撒哈拉沙漠,這種貿易難以發展和擴大。后來,在黃金、食鹽貿易里使用了“沙漠之舟”駱駝這種運輸工具,非洲貿易才飛速地發展起來。
古加納王國有來自各個國家的商人。古加納通過商人不僅賣出了食鹽,還換回了象牙、衣物、念珠、玻璃制品、瓷器和椰棗等必需品和珍貴物品。通過這些貿易,古加納王國積累了雄厚的財富。
加納古國從3世紀一直延續到13世紀,共有上千年的歷史。歷史上古加納的興衰與黃金休戚相關,黃金是財富,但也是災禍的來源。為了掠奪黃金,1471年,葡萄牙殖民者首先登上了加納海岸。他們在這里建立據點,掠奪黃金,控制加納的貿易經濟,把加納的國名改為“黃金海岸”。
“好望角”:美好希望的海角
“好望角”的意思是“美好希望的海角”,它是位于非洲西南端的非常著名的岬角。但最初卻稱“風暴角”。因為它是世界航線上著名的風浪區,經常有船只在此遇上風暴而沉沒。
1486年,葡萄牙著名探險家巴陀羅姆·迪亞士奉葡萄牙王若奧二世之命,率探險隊沿非洲西岸南航,尋找通往東方的航路。他首次到達非洲南端,在那里遇到了特大風暴,致使乘坐的三桅帆船在驚濤駭浪中幾乎沉沒,最后漂到無名岬島靠岸,并被迫返航。于是,迪亞士就將其稱做“風暴角”。
回國后,迪亞士向國王匯報了到達“風暴角”的情況,國王認為這樣的命名會挫傷航海家探險的積極性,不利于進一步探尋通往印度的航路,所以他于1487年將“風暴角”改為“好望角”。現在,“好望角”的名字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典故流傳世界。
亞馬孫河:高大的女人國
1542年,西班牙人德奧雷利亞納由秘魯的納波河順流而下,最先乘船駛過了亞馬孫大部分河道。他是皮薩羅率領的西班牙探險隊隊員,從厄瓜多爾出發,尋找黃金、香料和傳說中的黃金國。但途中發生意外,皮薩羅率領部分隊員幾經艱辛,終于沿陸地返回厄瓜多爾。最后,只有德奧雷利亞納和部分隊員東航至亞馬孫三角洲,輾轉抵達加勒比海。
德奧雷利亞納一行沿途屢歷艱辛,經常受到土著襲擊,曾遇到了一支土著部落,該部落的斗士都是高大的白種婦女,使人聯想起古希臘亞馬孫的女人王國。該王國位于黑海高加索一帶,王國里的女戰士驍勇善騎。于是,德奧雷利亞納便把來船航行過的這條世界第二長河命名為亞馬孫河。
蘇伊士運河:拿破侖的夢想
埃及東北部有一條世界聞名的蘇伊士運河,它全長172.5千米,貫通蘇伊士,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進而把大西洋和印度洋連接了起來,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價值和戰略地位。過去,從歐洲乘船到亞洲,必須繞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蘇伊士運河使歐洲和亞洲之間的交通有了一條捷徑,航程一下子縮短了8000~10000千米。

1869年11月的蘇伊士運河通航典禮
1798年,拿破侖的遠征軍入侵埃及。為了控制地中海與紅海之間的戰略門戶,從而掌握歐洲和亞洲之間的貿易權利,拿破侖提出開鑿一條穿越蘇伊士海峽的運河。到達開羅后,他親自帶領專家對蘇伊士地區進行了實地考察。由于隨軍技術人員認為地中海與紅海的水位高低不同,難以修筑運河,再加上埃及人民強烈反對法軍的占領,拿破侖試圖開鑿蘇伊士運河的夢想終究未能實現。
過了半個多世紀后,1856年,法國人斐迪南·勒賽普斯從埃及總督那里取得了開鑿蘇伊士運河的特權。經過3年多的勘探設計,蘇伊士運河于1859年正式動工開鑿。當時,埃及總人口不到400萬,而每月卻有6萬人被拉去開河。在開挖蘇伊士運河的過程中,先后有12萬多人喪生。為了紀念這些開拓者,埃及在地中海畔的塞德港建立起一座運河開掘者塑像,用以紀念那些建設者的不朽歷史功勛。1869年,蘇伊士運河完工通航,整個工程歷時10年零8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