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集體自殺之謎
2002年1月4日,美國海軍和國際海洋漁業署發布了一份報告,首次承認海軍2年前進行的聲納研究實驗產生的巨大海底噪音導致了海洋哺乳動物的觸礁與死亡。
當時,在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后,在24小時之內,有16頭鯨在巴哈馬群島令人不可思議地群體觸礁。哈佛醫學院和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對該事件中死亡的兩只鯨進行了部分取樣分析。解剖學家通過對鯨類的聽覺研究發現,鯨的內耳有出血現象,同時伴有聽覺系統、大腦和喉部的損傷——這些地方都是對強烈壓力非常敏感的部位。在其中一具鯨尸中,連接耳鼓鼓膜的韌帶斷裂了,這顯然是受到了強烈的肢體沖撞。發生觸礁事件之前的10年里,該地區的鯨類科學研究報告中類似這種受到沖撞的鯨從來沒有出現過。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的海洋生物學家發表了一項聲明:“我們很清楚海軍的研究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但我們希望通過不殺害或威脅海洋哺乳動物的其他方式進行研究。”許多環保組織還十分關注海軍另一個引起爭議的聲納研究項目——低頻活動聲納。現在已有替代技術可以在不對海洋哺乳動物的生存造成損害的前提下達到同樣的保證國家安全的目的。但有些決策者卻無視鯨類專家關于低頻活動聲納的擔憂,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遺憾和憤慨。
我們一直在研究大批鯨魚神秘觸礁自殺的原因,這可能也是源于人為噪音,噪音不僅將鯨的耳鼓膜震破了,而且可能導致其大腦神經發生紊亂,以致喪失了辨別力。面對水中的聲納波,它們無法忍受,只有逃離海洋,才能得到解脫,于是出現了上述大批鯨魚集體觸礁自殺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