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歷史懸案
  • 楊紅林 翟文明
  • 1689字
  • 2019-01-03 11:49:16

特洛伊城的毀滅

荷馬是古希臘著名的盲詩人,我們現在所談的荷馬史詩,即《伊利亞特》與《奧德賽》,是他根據當時民間和宮廷歌謠重新創作而成的文學作品。這兩部史詩記述的是有關特洛伊戰爭的一些逸事。讀過《荷馬史詩》的人一定會為故事中映射出來的遠古希臘文明的光芒所深深打動,而始終環繞故事中心的特洛伊古城也必定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特洛伊城在經歷了10年的特洛伊之戰后最終毀滅。人們在回味希臘部落史詩般的事跡的同時,也不能不為特洛伊感到惋惜。《荷馬史詩》作為一部文學史上的不朽之作,對歐洲文明產生的影響非常巨大,而它作為一部史詩也一直深深地吸引著人們去探尋它的真實性。特洛伊城在哪里?它真的存在過嗎?特洛伊寶藏下落如何?

特洛伊城寶藏之謎

眾所周知,《荷馬史詩》是古代希臘文化的瑰寶,它宏大的敘事、磅礴的激情以及塑造得栩栩如生的形象不僅是希臘古典文化的高峰,更是歐洲文學的源泉。但人們一般都把它當作神話傳說,很少有人會對其中所描寫的財富信以為真,并孜孜以求。但恰恰就有這么個人,將荷馬筆下的特洛伊城當作他的精神故鄉,并終生都在兀兀以窮年地不倦追尋。

特洛伊城的發掘者——業余考古家謝里曼和工人們在一起,他們身后的簡易小屋就是他和他妻子索菲亞的居所,其條件之艱苦可見一斑。在謝里曼左后的是謝里曼的助手多樸菲爾德,其余的人則是一些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亨利·謝里曼1822年生于德國北部的梅克倫堡。父親是貧窮的鄉村牧師。在小時候聽過的故事里,謝里曼最喜歡特洛伊的故事,并立下宏愿,長大了要去尋求偉大的特洛伊城。但他知道這需要一大筆錢。由于家境貧寒,14歲時謝里曼不得不輟學當了學徒,但他時刻都沒有忘記少年的夢想,沒有忘記輝煌一時的特洛伊城,在業余時間他開始學習希臘語。這位年輕的學徒懷揣著夢想默默地并堅定地朝著自己的目標進發。

謝里曼有著驚人的語言天賦,他用三個月的時間就學會了希臘語,并先后掌握了德語、英語、法語、荷蘭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俄語、瑞典語、波蘭語、拉丁語、波斯語、阿拉伯語、土耳其語等18種語言。同時,他的事業也蒸蒸日上,19歲時他到南美一艘輪船上做勤雜工。22歲時經人介紹在一家大公司謀得一份通訊員和薄記員的工作,并很快嶄露了出眾的商業頭腦。1850年,謝里曼搭上開往美洲的輪船,加入加利福尼亞的“淘金熱”的隊伍,他賺到了一大筆錢。接著,在俄國克里米亞戰爭與美國南北戰爭中,謝里曼又投資軍火生意,獲得巨額利潤。謝里曼終于成為了百萬富翁,這時他已過了不惑之年。他覺得離夢想的實現已經指日可待了,便決定退休,來到小亞細亞半島的西北隅。因為,據荷馬在《伊利亞特》中的描寫,他認為那就是特洛伊古城的原址。這已是1869年,距荷馬所描寫的那場偉大的戰爭已過了兩千多年。

說起來,謝里曼是個十足的浪漫主義者,對希臘的迷戀使他在處理個人生活問題時也極富想象力。在和第一個俄羅斯妻子離婚后,他便托朋友在希臘尋覓伴侶,他心目中的女神自是海倫無疑。因此,提出的擇偶條件是:希臘籍,出身寒微,貌若天仙,最最重要的是“她必須對荷馬史詩充滿熱情”。也許是他對夢想的執著感動了上蒼,居然真的讓他找著了這樣一位姑娘——16歲的索菲亞·英格斯托門羅斯。他們婚后生了兩個孩子,取的名字都是《荷馬史詩》中的人名:安卓米奇和阿伽門農。

1870年4月,謝里曼從土耳其政府申請到了發掘的許可證,雇傭了100多名當地的工人,在土耳其西北部的希薩里克山丘破土動工,開始了他尋夢的傳奇經歷。在當時,除了西沙里克外,還有一個名叫布納巴西的村落也被認為與特洛伊遺址有關。謝里曼根據他的“向導”荷馬的描述,認定西沙里克更有可能是特洛伊的原址。挖掘工作斷斷續續持續了三年,炎熱的天氣、工人的情緒以及疾病、土耳其政府的干預等困難層出不窮,但沒有什么可以阻止一個從小就扎根于心的夢想,那顆種子早已萌芽、生長,成為一棵難以搖動的大樹。

不斷的發現也支撐著謝里曼的信心。開始是一段石墻,他立刻斷定這是特洛伊的城墻。接著是一大片的城市廢墟,一層疊著一層。謝里曼熱情高漲,夜以繼日地工作。可惜的是,他畢竟沒有受過正規的考古學訓練,他沒有用科學的方法逐層小心翼翼地尋找文物,而是魯莽地命人挖開一道130英尺長的壕溝坑,一下子就直達廢墟的第六層。因為他認為,特洛伊城肯定應該在最下面。為此,他毀壞了上面幾層的文物,這是十分可惜的。逐漸地,城市的路面、陶罐,更重要的是,一棟大型建筑物終于露出地面。謝里曼認定,這就是特洛伊的最后一位國王,那位帶領他的人民堅守10年保衛自己國家的普里阿摩斯的王宮遺址。

1873年6月15日,一個同以往一樣炎熱而塵土飛揚的早晨,大約9點多鐘,謝里曼看著工人們干活,突然發現在墻角的舊青銅器后面,有東西在閃閃發光。這無疑是格外激動人心的時刻。謝里曼后來在自傳中回憶到:這是他一生中最精彩的瞬間,因為追求一生的夢想就在那一瞬間實現了!

為了不被人察覺,謝里曼立刻叫妻子去讓工人們停工回去,他們二人開始拼命地在泥土中挖掘。據說,索菲亞當時解下肩上的紅色披肩,把謝里曼從土中找到的寶物一件一件包裹起來。這些東西包括3件頭飾、60只耳環、6只手鐲、近9000顆黃金珠子以及其他珠寶飾物和銀、銅花瓶等等。謝里曼先后還發現了另外3處寶藏,難以計數的金銀珠寶令人眼花繚亂。其中,最珍貴的就是那些頭飾。最大的那頂純金頭帶,由16353塊金片金箔打造而成,底下是一長串的項鏈,長長短短以心形金片組成的流蘇垂在佩帶者的前額和雙肩。謝里曼斷定,這一定是海倫的遺物,只有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才有資格佩帶這么精美絕倫的飾品。他把這個頭帶戴在索菲亞頭上,流光溢彩的頭帶襯托出索菲亞美麗的臉龐,使謝里曼恍惚間見到了夢中的女神。后來,索菲亞的畫像中就戴著那個美麗的頭飾,使后人有幸一睹其芳容。

和當時絕大多數歐洲人一樣,謝里曼極端蔑視他考古所在的國家,認為只有他們這些文明世界來的人才懂得保護文物。土耳其政府有所風聞,派人來檢查,但謝里曼早已將這些珍貴財寶送往附近港口,裝船運往希臘的岳父家。

后來,謝里曼掩飾不住他的得意,向全世界公布了他的發現。這個沒有受過正規教育,被正統考古學家所瞧不起的業余考古愛好者終于名揚天下。雖然大多數人將信將疑,但他的考古發掘卻是不容置疑的事實。謝里曼認為,特洛伊城就在那些遺址的倒數第二層,發現寶藏的地方就是普里阿摩斯王宮的大門。但是,以后的一些考古學家認為,謝里曼的判斷是錯誤的。從年代上推斷,謝里曼所發掘的廢墟的倒數第二層,即謝里曼認定的特洛伊古城,其實是比特洛伊要早上千年的另一座古城。只有第三層的年代才和特洛伊相差不遠,也就是說,謝里曼已經直接穿透了特洛伊城。后來,在倒數第二層和第三層兩個假說以后,又有學者提出第六層、第七層是特洛伊的兩個假說。那么特洛伊究竟是傳說還是真實?真的存在這樣一個古老的繁榮的城市嗎?真的生活著那樣一批英雄嗎?因為,沒有直接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謝里曼所發掘的遺址就是特洛伊城,《荷馬史詩》中的寶藏真的就是謝里曼發掘出的那些金銀珠寶嗎?

1890年,謝里曼逝世,終年68歲。他被安葬在自己鐘情的國家——希臘,受到了國葬的待遇。但在他臨死前,他也不得不承認,他所發掘的不一定是特洛伊城。即便如此,他的偉大發現和執著頑強、孜孜以求的精神仍然令后世的人充滿景仰與敬佩。

至于這批被人們稱為“謝里曼黃金”的財寶,它的下落也頗富戲劇性。起初,謝里曼覺得希臘政府接受它是順理成章的事,但迫于土耳其政府的壓力,希臘政府最終沒敢接收。謝里曼又打算將它們送往英國大英博物館,并希望英國能為他加封晉爵,可惜他的愿望又落了空。于是,謝里曼和自己的祖國德國談判。這里需要插敘一點的是,因為當時美國人比德國人更容易獲得土耳其政府的信任,謝里曼早在動手發掘之前就已經取得了美國國籍。德國政府許諾授予他封號和勛章,因此,1880年謝里曼把這批寶藏送到了柏林。德國政府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德皇親自接見了謝里曼。功成名就、志得意滿、美夢成真,恐怕這些詞都不足以概括謝里曼當時的興奮心情。而德國政府也因此大出了一把風頭。他們把這批財寶展出,轟動世界。為了安撫土耳其政府,謝里曼到底還是賠償了他們2000英鎊,這在當時是一大筆錢。

二戰后,這批財寶不知下落。一說是在戰火中毀掉了;一說是被當時的前蘇聯紅軍運回了前蘇聯,藏在克里姆林宮的某個角落里。1991年,這批財寶終于又在世間傳出消息。原來,兩個學藝術的學生在普希金博物館幫忙時,偶然發現了一些塵封的材料,上面記錄著二戰后從柏林運來的謝里曼黃金的線索。1996年,這批珍貴的財寶終于在莫斯科展出。

至于它們的歸屬問題,至今眾說紛紜,懸而未決。德國政府堅決認為謝里曼是德國人,而且他早已將這批財寶捐贈給了柏林博物館,理應歸還德國;希臘政府以索菲亞的名義要求擁有,因為它們本是從希臘運出去的;而土耳其政府當然也有充足的理由要求占有它們;甚至英國政府也來湊熱鬧,他們忘了100多年前早已失去了把這批寶藏放在大英博物館的機會,只是聲稱二戰勝利后柏林博物館是他們的管轄范圍,“謝里曼黃金”自然也應屬他們管轄。

無論如何,這筆寶藏不僅意味著財富,更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昭示著3000多年來人們曾走過的足跡。希望它能得到妥善保管。

古代特洛伊戰爭的遺址之謎

特洛伊城遺址俯瞰

特洛伊古城位于土耳其西北部的希薩里克山丘下,緊臨碧波萬頃的達達尼爾海峽,隔海與巴爾干半島相望。

著名的荷馬史詩第一部《伊利亞特》敘述了這樣一場戰爭:英俊瀟灑的特洛伊王子到各國游歷,到了斯巴達王國,國王不在,受到年輕漂亮的王后海倫的熱情款待,這兩人一見鐘情迅速墜入了愛河,結果特洛伊王子將海倫帶走了。這自然引起斯巴達國王的強烈不滿,于是他糾集了希臘各國大軍,圍攻特洛伊城,但整整圍攻了三年,也毫無所獲。這時希臘人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他們首先造了一個大木馬,將一支突擊部隊藏在木馬里,然后在兩軍對壘之時,假裝撤退,而讓特洛伊人俘獲了木馬。特洛伊人不知道木馬的機關,還以為是希臘軍隊的新式武器,于是很高興地抬回去研究。誰知到了晚上,當特洛伊人張燈結彩舉辦慶功酒宴之時,希臘的這支突擊部隊從木馬中鉆出來,打開了城門,之后與城外的部隊里應外合進攻特洛伊城,剎那間昔日美麗壯觀的特洛伊城變為一座廢墟。

這場激烈殘酷的戰爭真的發生過嗎?特洛伊城的遺址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1871年,德國考古學家亨利·謝里曼在小亞細亞北部的希薩里克,大約距達達尼爾海峽5千米附近的山丘上進行考古發掘,結果意外地發現了特洛伊遺址的第一和第二文化層。之后他又在當地挖掘第三文化層時,挖出了許多古代的黃金酒杯、王冠、銀瓶、手鐲等貴重物品,并且發現了有火災的痕跡。他在進行一番考察與分析后,宣布自己找到了特洛伊城的遺址。

可是出人意料的是,謝里曼的朋友、他的合作者建筑學家多樸菲爾德根據自己的考證否決了他的這一觀點。多樸菲爾德認為,特洛伊城自公元前兩千多年前到公元后幾個世紀,一直有人居住,因而先后應該形成了九個文化層,而不止三個。他在第六文化層里發現了許多尸骨以及大量被燒毀的房屋,這明顯是戰爭的遺跡。據此他指出,特洛伊戰爭遺址不是在第三文化層,而應該在第六文化層。

多樸菲爾德的觀點一時為人們所接受,直到20世紀30年代,又有人提出質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國考古學家卡爾·布勒根。他根據自己發現的新材料指出,多樸菲爾德在第六文化層發現的大量被毀壞的房屋和許多尸骨,是由于地震造成的,而非戰爭所為,因此是不能作為特洛伊戰爭遺址的。布列在第七文化層中發現了大量遭受火燒和搶劫的房屋,而且各家各戶都備有埋在地下的大甕,甕口僅露出地面,這表明當時特洛伊城正在遭受圍困,并且不久就毀滅于戰火之中。因此布勒根認為真正的特洛伊戰場遺址在第七文化層。

無論是謝里曼還是多樸菲爾德還是布勒根,他們盡管都有各自的看法,但是卻存在著共同的認識基礎:認為希薩里克附近的山丘就是古代特洛伊城的遺址。假如古代特洛伊城的遺址不在那里,那么他們的推論就完全變成了空中樓閣。事實上,不斷有人對古特洛伊城遺址的方位提出新的見解,例如多年從事荷馬史詩研究的墨西哥語言學家羅伯特·薩利納斯最近提出一種新的觀點,他認為特洛伊城的遺址并不在小亞細亞,而應該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加貝拉鎮,該鎮位于奈雷特瓦河流入亞得里亞海入口處,這個地形與《伊利亞特》中的環境描述是接近的,并且“入口處”的位置也為希臘大軍的停泊船只提供了證明。奧德修斯設計的“特洛伊木馬”也不是用木料制作的“馬”,而是奈雷特瓦河上常見的一種前部雕飾馬頭形象的船。特洛伊人誤以為是自己的船只,就放行了,造成了丟城滅國的悲慘結局。薩利納斯的觀點未能為學術界所接受,不少人提出反對意見。特洛伊木馬計中的“馬”,是木制的馬還是船,至今仍在激烈的紛爭之中。

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美國特拉華州立大學地質系的約翰·克拉夫特率領一些土耳其和美國的地質學家,對古特洛伊周圍的沉積層進行了考察,他們提出了一個新的看法:希臘人可能是沿著愛琴海前進,并且在特洛伊以西的貝西卡港灣登陸,然后折向東方,經由位于特洛伊城東南的平原向該城進攻的。在特洛伊城西北8千米處的貝西卡港灣有深水且深入內地,可以說是希臘軍隊船只理想的停泊之處。因此,有些專家強調說,特洛伊戰場應該在特洛伊城以西的地方。

但是約翰·克拉夫特的說法至今并沒有得到很多人的認可。所以特洛伊戰爭的遺址究竟在哪里,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特洛伊戰爭是真是假

在《荷馬史詩》的滋養下,當代藝術家通過電影再現的火爆的“特洛伊戰爭”,令考古學家倍感壓力。特洛伊戰爭到底有無其事?多少年來人們爭論不息。

表現特洛伊戰爭的想象圖

希臘軍隊采用了奧德修斯的計策,軍士們藏在巨大的木馬之中,特洛伊人把木馬拖進城,希臘人破馬而出,里應外合,攻下了特洛伊城,長達10年之久的特洛伊戰爭結束。

在過去的二十幾年中,來自近20個國家的350多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參與了一項對特洛伊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這一遺址位于今天土耳其的西北部,其文明活動從公元前3000年早期青銅時代開始,直到拜占庭定居者于公元1350年放棄了它。按照這一項目的現任負責人曼弗雷德·科夫曼的說法,確定荷馬所描述的特洛伊戰爭的真實性,成了這一考察活動的主要任務。

科夫曼說,根據考古遺跡推論,大致可斷定特洛伊城大約是在公元前1180年被摧毀的,可能是因為這座城市輸掉了一場戰爭??脊湃藛T在遺址處發現了大量相關證據,如火災殘跡、骨骼以及大量散置的投石器彈丸。

按照常理,在戰爭結束后,保衛戰的勝利者會把那些用于投擲的石塊等武器重新收集起來以便應付敵人再次入侵;而若是征服者取勝,他們是不會做這種善后工作的。當然,這些遺跡所反映的那次沖突并不意味著就是《荷馬史詩》中所講的那場特洛伊戰爭??脊抛C據還表明,在該城此次被打敗的幾十年后,一批來自巴爾干半島或黑海西北地區的新移民定居到了那個很可能已相當凋敝的城市。

在考古學界,傳統的主流看法認為,這些遺跡與《荷馬史詩》中提到的那個偉大城市毫無關系;作為今天考古對象的那座古城,在青銅時代晚期已沒有任何戰略意義,因而不可能是一場偉大戰爭的“主角”。

而科夫曼就此反駁說,對歐洲東南部地區新的考古研究將糾正這些看法。

科夫曼指出,特洛伊城以當時那一地區的標準來看,稱得上是一個非常大的城市,甚至具有超地域的戰略重要性。它是連接地中海地區和黑海地區以及連接小亞細亞和東南歐的戰略中樞。在當時的東南歐地區,特洛伊城的這一戰略中樞位置是無與倫比的。特洛伊城顯然因此遭受了反復的攻擊,它不得不一再進行防衛,以及一再修復、擴大和加強其工事。這在留存到今天的遺址上,還有明顯的表現。最近的挖掘還表明,特洛伊城比先前一般認為的規模要大15倍,今天遺址覆蓋面積就有75英畝。

科夫曼推斷,當年荷馬必是想當然地認為他的聽眾們知道特洛伊戰爭,所以這位游吟詩人才會濃墨重彩地刻畫阿基利斯的憤怒及其后果。荷馬把這座城市和這場戰爭搭建成一個詩意的舞臺,上演了一場偉大的人神沖突。然而,在考古學家看來,《荷馬史詩》還可以在一種完全不同的、世俗的意義上得到證實:荷馬和那些向荷馬提供“詩料”的人,應該在公元前8世紀末“見證”過特洛伊城及那片區域,這個時期正是大多數學者所認可的《荷馬史詩》的形成年代。

科夫曼認為,盡管在荷馬生活的那個時期,特洛伊城可能已成為廢墟,但是留存到今天的這一偉大之城的廢墟也足以給人深刻印象。生活在當時或稍后時期的《荷馬史詩》的聽眾,如站在彼地某一高處俯瞰,應當能一一辨認出史詩中所描寫的建筑物或戰場的遺跡。

盡管特洛伊位于安納托利亞(小亞細亞的舊稱),但兩位特洛伊考古活動的先驅(德國考古學家謝里曼,1871年發現了古代特洛伊城遺址;卡爾·布勒根,主持了20世紀30年代對特洛伊的考察)卻帶給人們這樣一種觀點:特洛伊是希臘人的特洛伊。這個觀點是一種成見。而科夫曼指出,這一觀點并不正確,兩位先驅的考古研究僅涉及在“西線”從希臘到特洛伊的考察,卻忽視了在“東線”對安納托利亞地區的整體考察。

科夫曼說,隨著考古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已大致確定,青銅時代的特洛伊與安納托利亞的聯系是相當密切的,這種密切程度要超過它與愛琴海地區的聯系。在特洛伊出土的、數以噸計的當地陶器以及其他一些發現(如刻有象形文字的印章、泥磚建筑、火葬現象)都驗證了這點。

對安納托利亞的研究告訴人們,這座今天被稱為特洛伊的城市在青銅時代后期曾興起過一個有相當實力的王國——威路撒。赫梯帝國和埃及人與威路撒都曾保持著密切聯系。據赫梯帝國的歷史記載,在公元前13世紀至公元前12世紀早期,他們和特洛伊城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關系甚是緊張。

這個時期正是《荷馬史詩》所描述的發生特洛伊戰爭的時期。這中間有什么聯系嗎?這一點值得繼續研究。

幾十年前,那些堅持特洛伊戰爭真實性的學者們曾是少數派,他們的學說曾被主流學術界嗤之以鼻。然而,隨著近十幾年來相關考古活動的突飛猛進,當年的少數派如今成了多數派。而今天的少數派,那些堅決否認特洛伊戰爭真實性的學者只能用一句“特洛伊沒有任何戰略意義”的說法支撐他們的觀點,正如科夫曼等人指出的,這種說法過于勉強。

科夫曼說,現在大多數學者已達成共識,在青銅時代后期的特洛伊曾發生過幾次沖突。然而,我們還不能確定荷馬頌吟的“特洛伊戰爭”是不是對這幾次沖突的“記憶蒸餾”,是不是的確發生了一場值得后人永遠追憶的大戰爭。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川县| 高唐县| 平顺县| 大英县| 乐安县| 青铜峡市| 奉化市| 阳江市| 高邑县| 紫金县| 临泽县| 喀喇沁旗| 潮安县| 来宾市| 通许县| 卓资县| 天津市| 惠来县| 衢州市| 青冈县| 松江区| 贵定县| 静安区| 宝鸡市| 沐川县| 墨玉县| 海宁市| 庆城县| 绥芬河市| 洛隆县| 静安区| 玉环县| 岗巴县| 渭源县| 阿勒泰市| 凤阳县| 阿克苏市| 读书| 山西省| 囊谦县| 台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