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為何出塞
“千門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這是大詩人杜甫寫王昭君的著名詩句。王昭君是歷史上的四大美人之一,西漢時出塞到匈奴。有關昭君出塞的史料,《漢書·匈奴傳》和《后漢書·南匈奴傳》等正史中都有所記載,但是,關于昭君出塞的原因,卻一直是個眾說紛紜的話題。
昭君出塞首見于《漢書·匈奴傳》。該傳記載說:“竟寧元年,單于復入朝……自言愿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后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單于歡喜……王昭君號寧胡閼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師,為右日逐王……復株累單于復妻王昭君,生二女,長女云為須卜居次,小女為當于居次?!闭丫鋈蟠蠹s460多年,范曄在其《后漢書·南匈奴傳》中又對此事做了進一步的說明,解釋了昭君出塞的原因,說她入宮后多年未受召幸,因而心生怨憤,正當此時匈奴呼韓邪單于到漢宮求親,于是昭君就向元帝求行,自愿合番。臨行前,“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元帝被昭君的美貌震驚,非常后悔,但是又沒辦法失信于匈奴,所以只好讓她去了匈奴。范曄的這種說法基本上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指出昭君出塞的原因是她多年不得見幸于皇上,在怨憤的情況下自愿合番的。而后代文人在此記載和民間傳說的基礎上添枝加蔓,逐漸演化成一個個情節豐滿的昭君出塞故事,而各種故事關于昭君出塞的原因又不盡相同。
比較常見的說法是昭君受奸人陷害不得不去匈奴。據說,漢元帝有很多的后宮佳麗,因此不可能常見到每個宮女。于是他讓畫工給各個宮女畫像,按照畫像選召宮女。宮女們為了能被皇帝召幸,不惜重金賄賂畫工,希望把自己畫得漂亮些。初入宮廷的昭君未得此道,又自恃貌美,不愁皇帝不召見。所以當畫工毛延壽給自己畫像的時候,她不僅沒有賄賂毛延壽,相反還對毛的暗示加以諷刺。毛延壽很生氣,所以就把昭君畫得很丑。就這樣昭君在后宮消磨了幾年青春。
恰好這時候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要求娶漢家女子為妻。元帝正愁無法抵御匈奴的侵犯,見呼韓邪單于來朝求娶,覺得正是開展和親外交的好時機,立刻就賜其五名宮女。昭君久居深宮,寂寞冷清,積怨很深,于是她主動要求遠嫁匈奴。漢元帝見有如此主動的宮女,馬上就答應了她的請求。
辭行的大會上,昭君將自己盛裝打扮,她的明艷動人令滿庭佳麗黯然失色。元帝見到昭君帝驚嘆不已,非常后悔,但是既然已經將她許給匈奴王,自然君無戲言,所以只好忍痛割愛,讓她出塞和親。但失去如此絕代佳人使他大為惱火,于是殺掉了索賄作弊的畫工毛延壽。
據史載,昭君的和親使漢匈關系從此和睦,邊境安寧,百姓安居樂業。昭君本人也很受呼韓邪單于的寵愛,稱其為“寧胡閼氏”,意思是說通過這次和親,將與漢家建立永遠和好安寧的關系。漢元帝也很高興,下詔改元為竟寧元年,表示取得永久和平相處的局面。
這個故事描寫了一個弱女子犧牲個人以保護國家,并且是在滿懷怨憤的情況下遠嫁塞外,因而昭君贏得了后世的同聲嘆息。但是這個帶有唯美傾向的故事往往被認為是文人騷客抒發自己對君主不滿的方式。并且有人查證,這個故事中的一些情節與史實是有出入的。
首先,匈奴經過漢武帝時期的征討以及內部的紛爭,勢力已經大減。到漢宣帝時,呼韓邪單于曾兩次到長安覲見漢皇,決心歸依漢朝,協助漢朝征服保護邊境,因此這個時候邊境形勢已經趨于和平安寧。等到漢元帝即位的時候邊境已經安寧,這才是改年號竟寧的原因。并且正是竟寧元年時呼韓邪單于來朝求親,說明并不是因為昭君的出塞使邊境安寧。
其次,毛延壽索賄不成報復王昭君的說法,很可能源于筆記體小說《西京雜記》。這本書是由晉代好事的文人綴合而成的,成書時間距昭君時代有300多年。畫工丑化昭君而被殺的故事本來是小說家言,而后世又將《西京雜記》中所列六名畫工之首的毛延壽當作導致昭君悲劇的罪魁禍首,更是有附會的嫌疑。

昭君出塞圖 明 仇英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唐宋兩代主要出現于詩詞里,從北宋中期開始,成為常見的繪畫題材,元明清三代,更是頻繁出現于各種文學藝術作品和手工藝制品當中。
第三種說法更為浪漫,頗似后來唐玄宗痛舍楊貴妃的情節。
這個說法說,才貌雙全的昭君與漢元帝一見鐘情,恩愛無比。而畫工毛延壽獲罪朝廷后逃竄到匈奴,向單于獻上昭君的畫像,并盛贊昭君之美貌。單于于是向漢朝強索昭君,并欲發動戰爭。元帝最后迫不得已,割愛送昭君出關。單于得到昭君后,對昭君寵愛有加,并主動與漢室和善,送解毛延壽歸漢,為元帝所斬。后元帝因思念昭君,懨懨成疾,當年就死去了。兩年后,昭君因不愿改嫁而保節自盡。后人對昭君出塞對邊境安寧所作出的貢獻推崇備至,寫詩贊道:“為救蒼生離水火,甘教薄命葬煙塵”, “將軍杖鉞妾和番,一樣承恩出玉關。戰死生留俱為國,敢將薄命怨紅顏”等,高度贊揚了昭君的忠君愛國精神。元代散曲家白樸曾有《漢宮秋》傳世,大致采用此說,只是寫昭君在去匈奴的途中,投水自盡,更為悲壯。
關于昭君出塞原因的說法,民間傳說和史籍記載各不相同,有些不乏為后世杜撰的東西,因此可信度不高。但是由于史料沒有對此作出明確記載,所以昭君出塞的原因依舊是一個謎。杜甫說“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也許,昭君的青冢只能在歷史中繼續訴說自己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