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未解之謎
- 張榮華
- 1309字
- 2019-01-03 12:12:46
明初“胡、藍案”真相如何
諺語云:“敵國滅,謀臣亡。”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從鞏固自己政權的角度出發,不惜采取流血手段,大殺功臣,于洪武十三年(1380)殺丞相胡惟庸,洪武二十六年(1393)又殺了功臣藍玉,并涉及到藍黨、胡黨,約4萬人受到牽連,這就是歷史上的“胡、藍黨案”。
據《明史》記載,從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之間,他幾乎將軍中勇武剛強之將和明初的開國功臣謀殺殆盡。其株連之廣,手段之烈,可謂亙古未有。
其實胡惟庸本沒有什么重要功績。他是定遠人,早年曾在元朝做官。龍鳳二年(1356),朱元璋到達和州時,他才投奔而來。
洪武六年(1373)七月,朱元璋任命胡惟庸為中書左丞相。當了丞相之后,胡惟庸倚仗自己的權力和地位為所欲為,完全不顧別人的利益,甚至連皇上他也不放在眼里,他的這種做法,直接危及皇權的利益,這是朱元璋絕對不能允許的。朱元璋對此事早有察覺,為了削弱胡惟庸的勢力,防患于未然,便采取了一些措施。洪武十年(1377)五月,他召李文忠與李善長共議軍國要事,將胡惟庸排斥在外。九月,又將中書省衙署內的佐理官全部調走。洪武十一年九月,又命令六部所屬事毋關白中書省”,從根本上切斷上中書省與六部諸司及地官員的聯系,使中書省成了一個空架子,同時也大大削弱了胡庸中書省丞相的權力。
胡惟庸也非等閑之輩,他清楚地知道,朱元璋這一招完全是沖他來的,但他絕不是那種輕易臣服的人,不久便與中丞涂節、御史大夫陳寧等人策劃謀反。
謀反尚在計劃中,不料朱元璋已先發制人。經過一番審訊,朱元璋在《昭示奸黨錄》中宣布胡惟庸犯有“竊持國柄,枉法誣賢,操不軌之心,肆奸欺之蔽,嘉言結于眾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謀危社稷,私通日本、蒙古”等罪狀,下令賜胡惟庸與陳寧死刑,誅連三族并誅涂節,余黨皆連坐而死。被殺的胡惟庸的黨羽共有1.5萬余人。

明太祖朱元璋像
洪武二十六年(1393)因大將軍藍玉專橫跋扈,被告謀反,朱元璋又興起了“藍玉之獄”。
洪武二十五年(1392)八月,藍玉的親家、靖寧侯葉升因胡案被殺。藍玉擔心葉升的同僚把他給招出來,怕被朱元璋治罪,便想先發制人,起兵謀反,于是便與心腹密謀策劃,決定在第二年的二月十五日朱元璋外出時起事。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初,離藍玉計劃謀反的日子不遠,早已有所察覺的錦衣衛特務做好了逮捕藍玉的準備。二月初八日,藍玉入朝,立刻被逮捕,10天后就被處死,其家人亦全部被殺,朱元璋又借此機會除掉了功臣、文武大官2萬人。
經過“胡、藍案”,明初的元勛宿將被消滅殆盡。朱元璋下令將案犯的口供編輯成冊,胡案有《昭示奸黨錄》,藍案有《逆臣錄》。“胡、藍案”是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種措施。朱元璋是貧民出身,他和胡、藍等人一起出生入死時地位是平等的。但封建政體要求把當上皇帝后的朱元璋神圣化,而許多功臣大將從心理到行為都沒有適應這種劇變。而明初的諸多功臣在平定天下后成為新貴,占有大量田宅,政治上和經濟上都與皇室統治發生了矛盾。像胡惟庸的“擅權撓政”,藍玉的“進退自恣”都是專制皇帝所不能容忍的。
另一方面,朱元璋也是為其后代能坐穩江山而考慮的。他當時面臨的是子弱孫幼的情況,需要消除有可能威脅后世皇帝的勢力。正是這些因素使他大開殺戒。“胡、藍案”便是絕對皇權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