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生態殺手

歷史摧毀人類文明,有時候會假借自然之手。人類可以創造文明以保持自身的延續和發展,但在大自然面前卻無能為力。當人們生活的生態被破壞了之后,在這塊土地上生長的文明也會隨之夭折。

惡劣的氣候因素是破壞自然環境,從而毀滅文明的重要原因。自從1839年美國人約翰·斯蒂芬斯在中美洲危地馬拉東部的熱帶叢林第一次發現瑪雅古文明遺址以來,世界各國考古人員在中美洲的叢林和荒原共發現了170多處被棄的瑪雅古代城市遺跡。考古家們發現,當時的瑪雅人在這里修建了規模巨大、功能完備的城市,并且有著極為先進的數學體系和天文歷法。但是,在古代世界文明史上,很少有像瑪雅文明這樣,似乎是從天而降,在最為輝煌繁盛之時卻又戛然而止的文明。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前,這個偉大而神秘的民族,早已集體失蹤。他們異常璀璨的文化也突然中斷,給世界留下了巨大的困惑。

考古學家對瑪雅文明消失之謎提出了許多諸如疾病、戰爭、宗教,甚至外星智能生物入侵等方面的設想,但是卻一直沒有得到確切的答案。直到最近,科學家的研究結果顯示,瑪雅文明之所以在突然之間遭到毀滅,是由于當地連年發生旱災,從而摧毀了瑪雅人賴以生存的農業。

像所有遠古居民一樣,瑪雅人對降雨和地表水源十分依賴,而那時又缺乏相應的水利知識,于是在河流干涸斷流之后,農業生產遭到了巨大的破壞,從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反應,這使得巨大的都市文明最終分崩離析。之前的科學家之所以沒有發現旱災是瑪雅文明的消失的原因,是因為中美洲的熱帶雨林應該是一個雨水充沛的地區,旱災是不可能輕易出現的。

然而,通過研究墨西哥南部北尤卡坦的齊查卡納布湖湖底的沉積物,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地質學家戴維·霍德爾和他的同事在研究中發現,瑪雅地區發生的旱災有著明顯的周期性,大旱災每隔208年就會發生一次,而在眾多的旱災中,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公元750~850年,這正是瑪雅文明消失的年代。208年這個周期正好和目前太陽活動每206年就有一次增強的周期正好吻合。太陽能量輸出的變化的幅度盡管只有1%,但是也足夠對尤卡坦半島的氣候造成巨大的影響。

蒂卡爾一號神廟遺址

早在公元前9世紀,蒂卡爾已經形成村落,公元前6世紀開始建立城邦,直到公元前3世紀,這里一直是瑪雅人重要的祭祀中心。

這證明正是干旱使得輝煌的瑪雅文明在它的巔峰時期遭到毀滅。氣候只是生態因素中的一種。人類歷史上重要的文明都產生在擁有充足水源和豐沃土地的地方,這一點也正好說明農業對于生態環境的依賴,不管現代人如何估計生態對生活在古代人們的重要性也不為過。在對農業的依賴性十分強的遠古時代,由于缺乏足夠的農業知識和操作經驗,以及與之配合的工具,幾乎可以說,正是生態環境決定了農業乃至整個文明的進程。在那個遙遠的時代,生態的負面影響無論對于哪一個文明來說都是致命的。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生態環境的惡化完全可以稱為人類文明的“殺手”。

作為生態殺手扼殺人類文明的標本,巴比倫文明的毀滅也是由于類似的原因。早在7000多年前,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就孕育了人類最早的蘇美爾文明。后來的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亞述人和迦勒底人繼承和發展了蘇美爾人的成就,使兩河流域成為了人類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頁。

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定期泛濫在兩河沿岸形成了大片適宜農耕的肥沃土壤,并且源源不斷地帶來土壤的養分。但是由于這里氣候干旱,降水遠遠不能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要,因此,早在蘇美爾人時期,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就已經修建了大量的灌溉工程,形成了龐大的人工灌溉網絡。此后的人們也不斷地興修水利,改善和擴大灌溉網絡,為農業生產提供充足的水源。到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時,興修水利、保護水利設施已經成為法律條款,被寫進了赫赫有名的《漢謨拉比法典》中。這位國王興修水利的愿望比以往任何國王都強烈,開始了更大規模的水利修筑工程,從而從根本上提高了土地的生產力,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高度發達的巴比倫文明。

刻有《漢謨拉比法典》的石柱

《漢謨拉比法典》刻在一根兩米高的石柱上。

但是繁榮的背后藏著危機。長期的引水灌溉、過度的農業開發加上干旱少雨、充分蒸發的氣候條件,導致了一個巴比倫人從來沒有想到的后果,那就是土壤中的鹽分不斷增加,從而使得土壤的結構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公元前2400~前2100年間,每新墾1公頃土地,就有42%出現嚴重的鹽化現象,到公元前1700年時,鹽化土地更是達到了65%。更加嚴重的是,巴比倫人沒有認識到排水洗田的重要性,從而導致了地下水位的不斷升高,這更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土地的鹽化。當時的人們驚奇地發現,“土地都變成了白色”。

土地的鹽化使得人們不得不從種植耐鹽性較弱的小麥轉為種植耐鹽性較強的大麥,但大麥的產量也逐年減少,后來,在某些地方甚至放棄了大麥的種植。而土地鹽堿化的泛濫和人口的增長,使得巴比倫人每年都要花費大量的人力來開墾新的土地,但是畢竟土地是有限的,因此,可利用的土地越來越少。隨著研究越來越深入,考古學家意識到,巴比倫文明的徹底毀滅,固然存在強敵入侵、統治階級腐敗、社會矛盾加劇等社會因素,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對土地的過度開發導致的土地不足和農業生產環境的破壞,才是最終導致文明由盛而衰的根源。

在中國建立起來的文明,也不可避免地遭到過氣候殺手的光臨。翻開中國地圖,可以看到在浩大無垠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中,有一些密密麻麻的黑點,只有“樓蘭古城”“米蘭古城”“且末古城”“精絕國故址”等這些地名提醒我們,這里曾經有過輝煌的古代文明。由于大片的沙漠吞噬了綠洲,這里如今變成了人跡罕至、與世隔絕的神秘的去處。

【延伸閱讀】

《漢謨拉比法典》

《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第六世國王漢謨拉比(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頒布的旨在維護財產私有制、全面調整自由民之間的關系、鞏固現存秩序的成文法律。該法典是兩河流域及其鄰近地區楔形文字法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也是世界上迄今完整保存下來的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法典。正文部分共282條,內容涉及財產保護、商業、婚姻等內容。法典原文刻在一根黑色玄武巖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1901年,法國考古隊在伊朗古城蘇薩遺址中發現。該石柱現存于巴黎盧浮宮博物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安县| 宜宾市| 海林市| 阳曲县| 靖江市| 疏勒县| 多伦县| 湾仔区| 崇礼县| 井陉县| 车致| 万州区| 界首市| 广元市| 稷山县| 高平市| 大丰市| 隆昌县| 遂平县| 澄迈县| 宜良县| 衡南县| 富蕴县| 曲麻莱县| 湘潭市| 溧水县| 日土县| 株洲县| 和林格尔县| 汾西县| 中牟县| 交口县| 内乡县| 韩城市| 扬中市| 漯河市| 石家庄市| 晋江市| 大关县| 神池县| 临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