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怕的歷史(世界卷)
- 翟文明
- 2902字
- 2019-01-03 12:11:13
酷烈無比的世界大戰
人類歷史上發生的最大規模的戰爭就是世界大戰。世界大戰指的是全世界范圍內的規模巨大和異常激烈的軍事戰爭。從已經發生過的世界大戰來看,它們都是對立的國家集團之間進行的全球性戰爭,是帝國主義的產物。交戰雙方為了達成各自的戰爭目的,傾注國力,以武裝斗爭為主,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外交等戰線上展開激烈的大搏斗,戰爭的規模、消耗與危害,都是史無前例的,給世界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災難。
人類歷史上的兩次世界大戰都發生在20世紀。這個世紀是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世紀,但是文明不但沒有阻止戰爭的到來,反而可以說是促成了世界大戰的發生。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在世界范圍內的進行,世界各重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為了在世界范圍內爭奪殖民地和世界市場,這些國家間矛盾重重,爭奪日漸達到白熱化的程度。由于暫時具有共同的利益和敵人,德、奧、意于1882年形成了“三國同盟”,英、法、俄于1907年形成了“三國協約”,這兩個在世界大戰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盟在西方形成了尖銳的對峙。
雙方在巴爾干半島上的爭奪極為激烈,巴爾干半島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夫婦在鄰近塞爾維亞邊境的波斯尼亞參觀完針對塞爾維亞的軍事演習,到達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進行訪問。當斐迪南夫婦參加完市政廳的歡迎儀式后,被塞爾維亞愛國青年普林西普用手槍擊斃。
薩拉熱窩事件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引發世界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急不可耐的奧匈帝國宣布對塞爾維亞宣戰。俄國出面支持塞爾維亞,法國則宣布支持俄國。8月1日,德國對俄國宣戰。3日,德國又對法國宣戰。4日,英國以德軍侵入比利時為借口對德宣戰。23日,日本對德宣戰,25日又對奧宣戰。

結成同盟的三國君主畫像
1882年,意大利、德國和奧匈帝國簽定《三國同盟條約》。三國同盟的建立標志著以德國為主的帝國主義軍事集團最終形成。
歐洲戰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大戰爆發后,在歐洲戰場上形成了三條戰線——西線戰場、東線戰場和巴爾干戰線。在三條主要戰線上,戰爭雙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進行了頑強的攻守戰,特別是在幾次重要的戰役中,雙方傷亡都十分慘重。其中在西線戰場,1914年9月5~10日,法德兩國軍隊在馬恩河進行大戰,雙方投入兵力共達152萬人,最后法軍傷亡12萬余人,德軍則傷亡21萬多人。在東線戰場,1914年8月末,俄軍和德軍在東普魯士的坦能堡地區進行激戰,近3萬俄國薩松諾夫集團軍士兵被打死和淹死在湖泊中,9萬人被俘,集團軍首領薩松諾夫被迫自殺;萊寧坎普集團軍則傷亡14.5萬人。1915年5~9月,德、俄軍隊在俄軍西南戰線進行激戰,俄軍的傷亡達85萬人,被俘達90萬人。在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中,德國從各個戰場調了46個師50余萬人和幾千門大炮,法國軍隊拼死抵抗,全國軍隊的70個師中有66個師先后參與過這次戰斗。這場戰爭中,雙方死亡人數共超過了百萬人。在另一次索姆河戰役中,雙方傷亡達120余萬人。
在此期間,意大利背棄了同盟國,加入到和昔日的盟友之間的戰斗中去。1917年12月,一直采取觀望態度的美國抓住時機,宣布對同盟國作戰。接著,古巴、巴拿馬、中國、希臘等國都加入協約國一方,宣布對同盟國作戰。這些國家的加入大大改變了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隨著同盟國作戰的困難越來越大,保加利亞、土耳其先后宣布投降,1918年11月11日,德國宣布投降,標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城市變得一片狼藉,圖為德國的囚犯在修復被炸毀的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4年零3個月(1914年8月~1918年11月),戰火席卷了歐洲、亞洲、非洲的33個國家15億人口,動員軍隊6500萬~7000萬人,軍隊損失3750萬人(其中死亡850萬人),平民死亡660萬人,直接經濟損失1800億美元。這場有史以來最大的戰爭促成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基本框定了目前地球上的國家的地域形態,導致了舊帝國的滅亡,并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新霸主的產生埋下了伏筆。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日兩國的經濟發展極為迅速,隨著國力的大大增強,它們稱霸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烈。1929~1933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加劇了各個國家的國內矛盾,迫使這些國家急于找到轉移國內矛盾的機會。為了和其他國家爭奪地盤,1936年,德、意、日三國結成了同盟,形成了“柏林—羅馬—東京”軸心。隨著三國侵略其他各國步伐的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迫在眉睫。1939年9月1日,由于德軍向英、法的盟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奉行“綏靖”政策的英法兩國不得不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此爆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分為軸心國的戰略進攻階段、戰略相持階段和同盟國的反攻階段。在軸心國的戰略進攻階段,德軍用閃電戰術在歐洲取得節節勝利。1941~1942年,德國進攻蘇聯,在莫斯科遭遇了大戰后的第一次大失敗。1940~1941年,德、意和英國在非洲開戰。1941年,日軍占領中國大部分地區。12月,日軍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對其宣戰。1942年1月,中、美、英、蘇等國簽署了《二十六國宣言》,結成反法西斯同盟。
在戰略相持階段,蘇聯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的勝利,迫使德國進入戰略防御。斯大林格勒戰役以歷史上最血腥的戰役而加載史冊,雙方大約有200萬人死亡,其中50萬是平民。英軍在1942年10~11月取得了對德意聯軍的阿拉曼戰役的勝利,扭轉了非洲戰場的局面。1943年,德意聯軍被迫投降,北非戰場戰事結束。7月,意大利被盟軍占領,意大利向德國宣戰。在太平洋戰場,美軍取得了對日本的中途島海戰的勝利,日軍的大部分航空母艦編隊被殲滅。該戰役與斯大林格勒戰役同時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重大的轉折點,日軍被迫轉入戰略防御。
在戰略反攻階段,1944年6月,盟軍成功登陸諾曼底,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1945年2月,蘇軍逼近柏林。3月,美英軍隊渡過萊茵河,迫使西線德軍潰退。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殺。3日,德國宣布投降,歐洲戰場戰爭結束。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向負隅頑抗的日本投擲了兩顆原子彈,中國軍隊轉入全國反攻。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及其指揮的規模宏大的盟軍諾曼底登陸場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決定人類命運的大搏斗中,先后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20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80%),戰火燃及歐、亞、非、大洋洲。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1.1億人,因戰爭死亡的軍人和平民超過5500萬,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1.3萬億美元,占交戰國國民總收入的60%~70%,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4萬億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留下了無法愈合的戰爭創傷,也改變了戰后世界發展的格局。
【延伸閱讀】
莫斯科保衛戰
1941年10月至1942年4月的莫斯科保衛戰是蘇聯衛國戰爭中最大規模的戰役之一。這場戰役是希特勒對蘇戰爭中的最為關鍵的一戰。在這場戰役中,蘇聯方面布置了95個師125萬人,坦克990輛,火炮、迫擊炮7600門,飛機677架。但是德軍的實力更占優勢,它有75個師近180萬人,坦克1700輛,火炮、迫擊炮1.4萬門,飛機1390架。然而,由于斯大林的精心部署、蘇軍和莫斯科人民的英勇抗戰、寒冷的天氣等原因,德國法西斯軍隊在這里第一次遭到慘敗:它損失了50余萬軍隊、1300輛坦克、2500門大炮、1.5萬輛汽車和其他許多技術裝備。它徹底粉碎了希特勒的閃電戰陰謀,使其從力量的頂峰開始走下坡路,從而將戰略主動權轉移到蘇軍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