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永遠不要指責他人的錯誤

在我研究青年時代的林肯的時候,我驚奇地發現:胸襟博大的林肯一開始竟然是一個以指出別人的錯誤為樂的人。在他年輕的時候,他非常喜歡對別人進行評論,并且經常寫信諷刺那些他認為很差勁的人。他常常把信直接丟在鄉間路上,使別人散步的時候能夠很容易看到。即使在他當上了伊里諾州春田鎮的見習律師以后,他還是經常在報紙上抨擊那些反對者。

1842年的秋天,林肯經歷了一件令他刻骨銘心的事情。當時他寫了一封匿名信發表在《春田日報》上,嘲弄了一位自視甚高的政客詹姆斯·希爾斯。這封信使希爾斯受到了全鎮人的譏笑。希爾斯憤怒不已,全力追查寫信人,最后查到是林肯寫的那封信。他要求和林肯決斗,以維護自己的名譽。本來林肯并不喜歡決斗,但是卻無可奈何,只能答應。他選擇了騎士的腰刀作為他的武器,并且請了一位西點軍校畢業生來指導他的劍術。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林肯一直處在一種十分愧疚和自責的狀態下,因為這一切都是他指責對方的錯誤而導致的。他在這樣的心態下等待著那驚心動魄的時刻的到來。幸好——非常意外地——在決斗開始的前一刻,有人出面阻止了這場決斗。

由于指責別人的錯誤而被迫與別人一決生死,這是多么愚蠢的一件事。林肯終于決定以后再不做這樣的事情了。他不再寫信罵人,也不再為任何事指責任何人。

內戰期間,林肯好幾次調換了波多馬克軍的將領,但是這些將領卻屢次犯錯。人們無情地指責林肯,說他用人不當。林肯并沒有因此而對這些將領進行指責,而是保持了沉默。他說:“如果你指責和評論別人,別人也會這樣對你。”他還說:“不要責怪他們,換作是我們,大概也會這樣的。”

1863年7月3日開始的葛底斯堡戰役是內戰期間最重要的一次戰役。7月4日,李將軍率領他的軍隊開始向南方撤離。他帶著敗兵逃到了波多馬克河邊,他的前面是波濤洶涌的大河,身后是乘勝追擊的政府軍。對北方軍隊而言,這簡直是天賜良機,完全可以一舉殲滅李將軍的部隊,從而很快地結束內戰。林肯命令米地將軍果斷出擊,告訴他不用召開緊急軍事會議。為了確保命令的下達,他不僅用了電報下令,另外還派了專門人員傳達口信給米地將軍。

結果呢?米地將軍并沒有遵照林肯的命令行事,而是召開了緊急軍事會議。他借故拖延時間,甚至拒絕攻打李將軍。最后,李將軍和他的軍隊順利地渡過了波多馬克河,保存了實力。

當聽到這個消息后,林肯勃然大怒——他從來沒有這么憤怒過。失望之余,他寫了一封信給米地將軍。信的內容是這樣的:

“親愛的米地將軍:

我不相信,你也會對李將軍逃走一事感到不幸。那時候,他就在我們眼前,勝利也就在我們眼前。而現在,戰爭勢必繼續進行。既然在那時候你不能擒住李將軍,如今,他已經到了波多馬克河的南邊,你怎么取得勝利?我已經不期待你會成功,而且也不期待你會做得多好。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對此深感遺憾。”

你可以猜測一下米地將軍讀到這封信的時候會有什么表情。但是,你可能會感到意外的是,他根本沒有收到過這封信,因為這封信林肯并沒有寄出去——人們是在一堆文件里發現它的。

林肯忘記把這封信寄出去了嗎?這是不可想象的。眾所周知,這是一封十分重要的信件。有人回憶了當時的情景:

“這僅僅是我的猜測……”林肯在寫完這封信時,心里想道,“當然,也許是我性急了。坐在白宮,我當然能夠看得更加清楚,也更加能夠指揮若定。但是,如果我在葛底斯堡的話,我成天看見的是因為傷痛而嚎哭的士兵,或者成千上萬的尸骨,也許那樣,我就不會急著去攻打李將軍了吧!我一定也會像米地將軍一樣畏縮的。現在,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唯一能做的就是承認它。至于這封信,如果我把它寄出去的話,我想除了讓自己感到愉快之外,將不會有任何其他的好處。相反,它會使米地將軍跟我反目,迫使他離開軍隊,或者斷送他的前途。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于是,林肯把那封已經裝好的信擱在了一邊。因為他相信,批評和指責所得的效果等于零。

林肯總統從以前總愛指出別人的錯誤到后來如此寬容的巨大轉變,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他以自己的切身經驗告訴我們:永遠不要指責他人的錯誤。

當年,西奧多·羅斯福入主白宮的時候說,如果他在執政期間能有75%的時候不犯錯,那就達到了他的預期目的了。這位20世紀最杰出的人物尚且如此,那么作為普通人的你我呢?假如你確定自己能夠做到55%的正確率,你就可以去華爾街,在那里你可以日進100萬美元,絲毫沒有問題。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把握,那么你也不要去說別人哪里對哪里錯了。

我現在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輕易地確定任何事了。20年以前,我幾乎只相信乘法表;現在,我開始對愛因斯坦的書里所說的感到懷疑;而20年后,我或許也不再相信這本書里所說的話了。蘇格拉底的那句話說得實在很精彩:“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我不敢跟蘇格拉底相比,因此我也盡量不告訴別人說他們錯了。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會進行邏輯性的思考,他們都犯有主觀的、偏見的錯誤。多數人都有成見、忌妒、猜疑、恐懼以及傲慢的心理,而這些缺點將給他們的判斷帶來影響。如果你習慣于指出別人的錯誤的話,請你認真閱讀下面的這段文字。它摘自于著名心理學家卡爾·羅吉斯的《怎樣做人》一書。

“當我嘗試了解他人的時候,我發現這實在很有意義。對此,你可能會感到奇怪,你可能會想:我們真的有必要這樣去做嗎?我認為,這是絕對必要的。我們在聽到他人說話的時候,第一反應往往是進行判斷或進行評價,而不是盡力去理解這些話。當別人說出某種意見、態度或想法的時候,我們總是會說‘不錯’、‘太可笑了’、‘正常嗎’、‘這太離譜了’等等評論性的話。而我們卻很少去了解這些話對說話別人有什么意義。”

另外,詹姆斯·哈維·魯賓遜教授在《決策的過程》中寫了下面一段話,對我們也很有啟迪意義。

“……我們會在無意識中改變自己的觀念。這種改變完全是潛移默化而不被我們自己注意的。但是,一旦有人來指正這種觀念,我們一般會極力地維護它。很明顯,這并不是因為觀念本身的可貴,而是因為我們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在為人處世時,‘我的’這個詞既簡單又重要。妥善地處理好這個詞,是我們的智慧之源。無論是‘我的’飯、‘我的’狗、‘我的’屋子、‘我的’父親,還是‘我的’國家、‘我的’上帝,都擁有同樣巨大的力量。我們不僅不喜歡別人說‘我的’手表不準或‘我的’汽車太舊,也不喜歡別人糾正我們對于火星上水道的模糊概念、對于E·Pictetus一詞的讀音,以及對于水楊素藥效的認識,或對于亞述王沙岡一世生卒年月的錯誤……我們總是愿意相信我們所習慣的東西。當我們所相信的事物被懷疑時,我們就會產生反感,并努力尋找各種理由為之辯護。結果怎樣呢?我們所謂的理智、所謂的推理等等,就變成了維系我們所習慣的事物的借口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得出的判斷可靠嗎?當然不可靠。既然自己都不能確信自己就是對的,我們還有資格對別人指手畫腳嗎?

當然,如果一個人說了一句你認為肯定錯誤的話,而且指出來對你們的交流會有好處的話,你當然可以指出來。但是,你應該這么說:“噢,原來是這樣的。不過我還有另外一種想法,當然,我可能不對——我總是出錯。如果我錯了,請你務必毫不客氣地指出來。讓我們看看問題所在。”

用這類話,比如“我也許不對”、“我有另外的想法”等等,確實會收到神奇的效果。無論何時,無論何地,不會有人反對你說“我也許不對,讓我們看看問題所在”。

柏拉圖曾經告訴人們這樣一個方法:“當你在教導他人時,不要使他發現自己在被教導;指出人們所不知的事情時,要使他感到那只是提醒他一時忽略了的事情。你不可能教會他所有的東西,而只能告訴他怎么處理這種事情。”英國19世紀的著名政治家查斯特費爾德對他的兒子這樣說:“如果可能,你應該比別人聰明;但絕不能對別人說你更加聰明。”

永遠不要這么說:“我要給你證明這樣……”這對事情無益,因為你等于在說:“我比你聰明,我要告訴你這樣去做才是對的。”你以為他會同意你嗎?絕對不會,因為你直接打擊了他的智慧、他的判斷力以及他的自尊。這永遠不會改變他的看法,他甚至有可能起來反對你。即使你用嚴謹如柏拉圖或康德的邏輯來和他辯論,你也不能改變他的看法。因為,你已經傷害了他的感情。

如果你確定某人錯了,就直截了當地告訴了他,那么結果會怎么樣呢?讓我們來看看具體的事例,因為事例可能更有說服力。

F先生是紐約的一位青年律師,最近參加了一個重要案件的辯論。這個案件由美國最高法院審理。在辯論中,一位法官問F先生:“《海事法》的追訴期限是6年,是嗎?”

F先生有些吃驚,他看了法官一會兒,然后直率地說:“審判長,《海事法》里沒有關于追訴期限的條文。”

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法庭中的溫度似乎降到了零度。F先生是對的,法官是錯的,F先生如實地告訴了法官。但是結果如何呢?盡管法律可以作為F先生的后盾,而且他的辯論也很精彩,可是他并沒有說服法官。

F先生犯了一個大錯,他當眾指出了一位學識淵博、極有聲望的人的錯誤,所以他失敗了。他這樣做有益于事情的解決嗎?事實證明,一點也沒有。

即使在溫和的情況下,也不容易改變一個人的主意,更何況在其他情況下呢?當你想要證明什么時,你大可不必大聲聲張。你需要講究一些策略,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你的觀點。

如果你想要在這方面找一個范例的話,我建議你讀一讀本杰明·富蘭克林的自傳。在這本書里,富蘭克林講述了他是如何改變爭強好勝、尖酸刻薄的個性的。

富蘭克林年輕的時候總是冒冒失失。有一天,教友會的一位老教友教訓了他一頓:“你可真的是無可救藥。你總是喜歡嘲笑、攻擊每一個跟你意見不同的人,而你自己的意見又太不切實際了,沒人接受得了。你的朋友一致認為,如果沒有你,他們會更加自在。你知道的東西太多了,沒有什么人能夠再教你什么,而且也沒有人愿意去做這種事情,因為那是吃力不討好的。可是呢,你現在所知又十分有限,卻已經學不到什么東西了。”

富蘭克林決定接受這尖刻的責備,實際上他那時候已經很成熟和明智了,但是他知道這是事實,而且對他的前途有害無益。富蘭克林回憶說:

“我訂下了一條規矩:不許武斷、不允許傷害別人的感情,甚至不說‘絕對’之類的肯定的話。我甚至不容許自己在自己的語言文字中使用過于肯定的字眼,比如‘當然’、‘無疑’等等,而代之以‘我想’、‘我猜測’、‘我想象’或者‘似乎’。當我肯定別人說了一些我明明知道是錯誤的話,我也不再冒冒失失地反駁他,不再立即指出他的錯誤來。回答時,我會說‘在某種情況下,你的意見確實不錯;但是現在,我認為事情也許會……’等等。很快地,我就發現了我的改變所帶來的效果。每次我參與談話,氣氛都變得融洽和愉快得多。我謙遜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但讓別人能夠容易接受,而且還會減少一些沖突。而當我犯了錯誤的時候,我也不再難堪;當我正確的時候,更加容易使對方改變自己的看法而贊同我。

不要指責他人的過錯

⊙尊重他人的意見,不要隨便地給出你的判斷。

⊙在你指出他人的過錯之前,想一想這樣做是否有好處。

⊙判斷別人的對錯,不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原則,可以試著用他人的原則,可以設身處地地想一想。

⊙爭辯得勝只能使你得不償失,逞一時之快不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好處。

⊙你可以不同意他人的意見,同時你也要想一想,他人也可以不同意你的意見。

“一開始,采取這種方法的確跟我的本性相沖突,但是時間一長,也就越來越習慣了。在過去的50年里,我沒有再說過一句過于武斷的話。當我提議建立新法案或修改舊法律條文能得到民眾的重視,當我成為議員后能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都要歸功于這一習慣。雖然我并不善辭令,沒有什么口才,談吐也比較遲緩,甚至有時還會說錯話,但一般而言,我的意見還是會得到廣泛的支持。”

在這一小節中,我并沒有講什么新的觀念。你要知道,在將近2000年前,耶穌就已經說過:“盡快跟你的敵人握手言和吧!”而在耶穌誕生之前的2000多年前,古埃及國王阿克圖告誡他的兒子說:“謙虛而有策略,你將無往不勝。”我們似乎也可以這么理解:不要同你的顧客或你的丈夫爭論,不要指責他錯了,不要刺激他,你需要講究一些策略,這樣你才會成功。這就是我要講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乡县| 乌兰县| 富裕县| 于都县| 原平市| 泽库县| 惠安县| 钦州市| 晋中市| 丰城市| 会宁县| 五原县| 崇左市| 道真| 阜南县| 越西县| 无棣县| 澄江县| 余江县| 邵阳县| 连州市| 南涧| 交城县| 肇州县| 大庆市| 固安县| 阳曲县| 托克逊县| 河曲县| 米脂县| 邻水| 秦皇岛市| 白水县| 浦县| 东乡县| 合水县| 涟源市| 黄山市| 平山县| 沧州市| 资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