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人物(1)

  • 溫故(十四)
  • 劉瑞琳主編
  • 4877字
  • 2016-06-17 17:53:12

探源胡適日記中的鄭毓秀

蔡登山

在民國以來眾多的杰出女性之中,有一個集諸多“第一”于一身的女性,特別引人注目。她曾經是民國政府時期第一位省級女性政務官、第一位地方法院女性院長與審檢兩廳廳長、第一位非官方女性外交特使、第一位參與起草《中華民國民法典草案》的女性、中國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女性律師……這位擁有眾多“第一”、可謂開風氣之先的女中翹楚,就是民國時期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出色的革命家和女權運動的鼓吹者——鄭毓秀。

盡管是如此“杰出”的女性,胡適生前對鄭毓秀似乎印象極為不佳,他在1930年7月16日的日記中說:“見法國人Chadowrne與Fonterioy,他們為李石曾、鄭毓秀辦一個La China Novelle月刊,想我參加,我婉辭了。”而到了同年9月3日的日記又說:“晚上聽人說,法國人Chadowrne受李石曾、鄭毓秀的委托,辦一種法文月刊,名‘La China Novelle’。此君對人說,應請胡適加入撰述。此話被他的老板們知道了,這刊物就停辦了(此月刊的第一期文字已排成大半,我曾看見校樣)。這又是‘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了。”在1931年1月2日的日記又說:“到Hussy家訪顧少川夫人(按:顧維鈞夫人黃蕙蘭女士),即在那里打撲克牌。晚飯席上Mrs.Hussy提議發電報給鄭毓秀賀年,我不開口。后來她真用鉛筆寫電稿了,我才說:‘請不要放我的名字。’這班女人太不愛惜臉面!”甚至在同年的1月17日的日記,胡適寫道:“(楊)仲瑚做了鄭毓秀的姐夫,遂得特區(公共租界)法院院長。我因此不與他往來。近日孟麟、昌之為同鄉程庸熙醫生被捕事,天天來求我去看楊君,不得已去訪他,不遇,投一片而行。”先是拒絕在與鄭毓秀相關的刊物寫稿,再則不在眾人聯名的賀年電報上簽名,到后來甚至因是其姐夫之關系,而不與楊仲瑚往來,這對素來“理性”、政通人和的胡適而言,頗為不尋常。

但尤有甚者,胡適在1930年10月11日的日記里說:“……后來夏奇峰也來了,他最知道鄭毓秀和王寵惠、魏道明等人的故事,談的甚有趣味。鄭毓秀考博士,亮疇(按:王寵惠)與陳箓、趙頌南、夏奇峰諸人皆在捧場。她全不能答,每被問,但能說:‘從中國觀點上看,可不是嗎?(An point de vue Chinoise,nest ce pas?)’后來在場的法國人皆匿笑逃出,中國人皆慚愧汗下。論文是亮疇做的,謝東發譯成法文的。”日記接著還有一段更勁爆的:“她的侄兒小名阿牛,有一天撞見她與魏道明裸體相抱,她惱怒了,把他逐出。此人即前月與電影明星李旦旦結婚同赴歐洲度蜜月的。魏道明之母常逼他結婚,他無法,乃令人從孤兒院中抱一小兒來家,說是鄭博士所生。”

胡適提到小名“阿牛”的鄭毓秀的侄兒叫鄭白峰,當時是日內瓦國際聯盟的秘書。而李旦旦原名李霞卿,生于1912年,廣東番禺人,父親李應生是位愛國志士。李霞卿幼年隨父留學歐洲,后定居上海。由于受到中西文化的熏陶,李霞卿個性活潑,思想開放,多才多藝,更具一項重要素質——膽識過人。1925年底,李應生與黎民偉在上海創立民新影片公司——李應生是黎民偉的親戚,公司由李應生任經理,主管經濟和營業,黎民偉任協理兼制造部長,主管制作和技術。李應生并任影片《和平之神》的制片以及影片《三年以后》的監制,1927年任《復活的玫瑰》、《海角詩人》、《天涯歌女》等片的制片人。他還引導女兒李霞卿進入電影界,并為其取藝名“李旦旦”。李霞卿先是參加了電影《玉潔冰清》的拍攝,充當一個配角。從沒拍過電影的李霞卿,一點也不怕鏡頭,表演十分成功,導演卜萬蒼、編劇歐陽予倩對她特別滿意。此后,李霞卿連續主演了《和平之神》、《海角詩人》、《天涯歌女》、《五女復仇》、《西廂記》、《木蘭從軍》等影片,被譽為“天天向上的李旦旦”。她的劇照及生活照充斥于報章雜志。李霞卿外形漂亮,有著圓圓的臉龐,適度的身材,動人的體態,還會騎馬、游泳、開汽車,是一位新型女性的典型。而正當人們以為李霞卿將沿著電影明星的路子一直走下去之時,她卻離開影壇,嫁給了鄭白峰——據說這是鄭毓秀一手安排的。李霞卿隨丈夫到日內瓦居住期間,在那里加入航空學校,學習飛行。幾年之后,她又轉到美國奧克蘭波音航空學校深造,掌握了各種復雜的飛行技術,并成為美國婦女航空協會會員,加入了卡特皮勒飛行俱樂部。1936年,李霞卿乘美國柯立芝總統號油輪回到上海,頓時又成為新聞人物。同年,“上海市民獻機命名典禮”在龍華機場舉行,觀者如潮,達十五萬人。李霞卿當場與另一駕駛員登機凌空表演,轟動效應可想而知。要知道,在那個年月,女子會開汽車能有幾人?更沒聽說過女子開飛機了!更何況這位女子還是電影明星呢!以后,李霞卿駕機飛南京、洛陽、成都、西安、昆明、貴陽、太原、北平等城市,還撰寫了一部二十萬字的《改革中國航空的建議》。“八·一三事變”后李霞卿遷居香港,后又赴美國芝加哥。在美國,她駕駛一架名為“新中國精神號”的單翼型飛機,做了一次極為轟動的環美飛行。在美國,李霞卿又接受派拉蒙影業公司邀請,參加了以中國抗日戰爭為背景的影片《歧路》的演出。長期以來,一些書刊錯誤傳抄李霞卿于1940年(或1944年)在一次飛行事故中“結束了年青的生命”,而實際上她一直到1998年才在美國逝世。

關于胡適說到的1924年鄭毓秀在法國巴黎索邦(Sorbonne)大學(巴黎大學的前身)考博士的情形,傳記作者唐冬眉在《穿越世紀蒼茫——鄭毓秀傳》一書中說:“若干年之后,鄭毓秀都還記得博士論文答辯時的情景:她穿著一件白底藍花的上裝,衣服裁剪得體,恰到好處地勾勒出中國女性柔美的身軀,耳垂上戴著一副母親送給她的玉耳環,手腕上一對玉手鐲,烏黑油亮的頭發,一絲不亂地緊貼在耳后,露出她那寬大飽滿、充滿智慧的額頭,冰清玉潔的裝扮,體現著東方女性優雅的氣質和風韻。在巴黎大學一座哥特式建筑風格的教室里,主考官穿著紅色長袍,坐在巨大的桌子前,鄭毓秀手拿著論文,用地道的法語宣讀著她的論文概要,她微微有些顫抖的聲音,在高聳的圓拱形天花板下空洞地發出回聲。那一刻是緊張而激動的,當主考官全票通過鄭毓秀的博士論文之后,她向老教授們深深地彎下腰,表示她的真誠謝意。然后,她沖出教室,撲向早已在外等待消息的魏道明,高興地喊道:‘通過了,通過了!’”較之胡適日記所載,似乎后者更為真實些。筆者不知傳記作者的這些場景的描寫是根據鄭女士的回憶錄,或傳記作者自己的想象,但較之夏奇峰的描述,是有些避重就輕而少了臨場感。夏奇峰說:“她全不能答,每被問,但能說:‘從中國觀點上看,可不是嗎?(An point de vue Chinoise, nest ce pas?)’后來在場的法國人皆匿笑逃出,中國人皆慚愧汗下。”雖只有短短幾句,但若非在現場的人,是無法說出那種場景的。因此這件事該是信而有征的,何況胡適素來講究“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對于無稽之談,他大概會一笑置之,而不會鄭重其事地把它寫下來。

至于夏奇峰為何人,許多人有所不知。夏奇峰(1887—1961)原名云,江蘇泰州人,1887年生。1911年入蘇州江蘇高等學堂,1914年畢業。適逢歐洲在中國招募華工,他應招去法國。1915年至1919年,在法國任翻譯。1920年任上海《時報》館記者、特派員,后赴歐洲,任駐法國巴黎和瑞士通訊員。1923年任日內瓦國際聯盟秘書廳秘書,兼赴法國考察中國代表團專門委員。1928年回國后,在上海任《革命日報》記者。1932年至1934年12月,任國民政府外交部條約委員會委員。1938年結識陳群,后在偽維新政府內政部任處長;同年9月,北平“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南京“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在北平成立“中華民國政府聯合委員會”,夏奇峰任事務部政務次長;10月一度署理“維新政府”外交部部長。1940年3月,任汪偽政府監察院審計部部長;12月任汪偽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1943年4月,兼任汪偽接收法國專管租界委員,并參加漢奸組織“大民會”。1945年1月,任汪偽撤廢各國在華治外法權委員會委員。抗戰勝利后,在上海因漢奸罪被捕;10月被國民政府蘇州高等法院判處無期徒刑,送上海提籃橋監獄執行。1949年后,繼續服刑,于1961年9月11日病死。

夏奇峰1914年以后在法國工作期間,鄭毓秀也在法國求學。以鄭毓秀當時在法國留學生中鋒頭之健,她的事跡當為夏奇峰所熟知。而1924年鄭毓秀考博士,夏奇峰當時確在法國沒錯,他不僅參與盛會,況且他還舉出陳箓、趙頌南、王寵惠等人也在現場。其中陳箓(1877—1939)是近代外交家,字任先,號止室,福建閩侯人,光緒末年法科進士。1891年進福州船政學堂學習,后被開除學籍。1894年入鐵路總局附設礦化學堂,越三年,學堂裁撤。1898年入武昌自強學堂,1901年畢業后留校任法文教師。1903年4月,護送留學生赴德國,事畢赴法國。翌年入巴黎法律大學。1907年獲法學士學位。1908年回國,歷任法部制勘司主事、翰林院編修、外務部考工司郎等。1912年任中華民國外交部政務司長,后任駐墨西哥公使、都護使駐庫倫辦事大員、外交次長等。在外交總長出席巴黎和會期間,代理外長一年。1920年9月,北京政府任命他為駐法國全權公使。他在這個位置上做了近八年,是晚清和民國期間任職時間最長、并享有“法國通”美譽的駐法使節。1938年3月,出任偽維新政府外交部長,投靠日本。1939年2月19日,在上海寓所被國民黨軍統特工人員刺殺身亡。著有《止室筆記》、《法文文牘程序》,譯有《蒙古逸史》等。而趙頌南,原名詒诪,江蘇昆山(今屬上海)人,1869年生,法國留學生。歷任湖北農業學堂監督,駐比利時、意大利及荷蘭等國使館二等秘書,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隨員。1919年1月,暫署駐巴東領事,未就。1921年3月,調署駐比利時昂維斯領事。1922年12月,任駐巴黎總領事。他后來跟胡適極為友好。1926年7月,胡適因參加中英庚款訪問團而遠赴倫敦、巴黎,8月24日,他在巴黎見了趙頌南總領事。次日趙領事請胡適吃飯,并同游Palais des Beanx Arts,胡適說:“館中展覽的美術作品皆是法國百年中的作家的作品。”而8月31日,趙領事更邀胡適到他的鄉間避暑處游玩,這次并見到了趙夫人——也就是徐壽的孫女,徐建寅的長女,后來和胡適有過一段情的北大女生徐芳的姑姑。

至于王寵惠(1881—1958),字亮疇,廣東東莞人,1881年生于香港。1895年考取天津北洋西學學堂(北洋大學前身),攻讀法科法律學門,1899年以最優成績畢業,獲得中國近代第一張畢業文憑。1901年赴日留學,致力于法律問題的研究。1902年赴美留學,先入加州大學,后入耶魯大學,獲法學博士,旋即赴英國繼續研究國際公法,并獲得英國律師資格。1907年,他將德文版《德國民法典》譯為英文,此譯本一出版即博得世界法學界的廣泛贊譽,成為英美各大學法律學院指定的必讀課本。辛亥革命成功后先是被推為副議長,后于1912年1月3日經孫中山提名,被任命為南京臨時政府外交總長。袁世凱竊國后,曾在唐紹儀內閣任數月的司法部總長,當年才三十二歲。五四運動前后是北京大學教授,和胡適一起鼓吹“好人政府”主張。1922年9月任北京內閣總理。1923年被國際聯盟選為海牙國際常設法庭候補法官。1925年8月,北京政府任命他為修訂法律館總裁。1927年6月出任南京國民政府司法部長。次年8月任國民政府委員、第一任司法院院長。1931年5月,再次出任海牙常設國際法庭正法官。1936年底回國,贊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1937年3月起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并一度兼代主持行政院。抗日戰爭爆發后,以外交部長名義發表抗日聲明。1941年4月轉任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1943年11月隨蔣介石訪問印度,出席開羅會議。1945年4月代表中國出席在美召開的聯合國憲章制憲會議。1946年11月出席國民大會,參與《中華民國憲法》的制訂工作。1948年再任司法院院長。1949年赴香港,后轉臺灣。1958年3月15日病逝臺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川市| 遂川县| 阿瓦提县| 普定县| 砀山县| 中江县| 璧山县| 张北县| 五华县| 水富县| 洪洞县| 襄城县| 绥宁县| 大埔县| 微山县| 昌图县| 南昌县| 靖安县| 永嘉县| 佳木斯市| 交口县| 阆中市| 菏泽市| 鸡西市| 五峰| 自贡市| 定远县| 托克逊县| 吉安县| 澳门| 长子县| 娱乐| 贵港市| 旺苍县| 延吉市| 枣阳市| 木兰县| 洛扎县| 凤台县| 喀喇沁旗| 会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