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子第1天 不用手忙腳亂地度過
在經歷了幸福漫長的十月懷胎與刻骨銘心的分娩之后,期待已久的小寶寶終于來到了你和家人的面前。望著如此可愛的小家伙,面對著一個又小又軟的生命,該怎樣更好地呵護他呢?此時的小寶寶最需要什么呢?與此同時,剛剛經歷了分娩過程的你,又需要做好哪些事情來為自己的身體“加油助威”呢?
為寶寶的第1天做好幾件事
剛剛從媽媽那溫暖舒適的子宮來到這個世界,小寶寶往往會有太多的不適應:這個新地方怎么有點冷?怎么那么亮?……為了幫助寶寶適應新的環境,媽媽至少需要為寶寶做好以下幾件事。
★第一件事:把燈光調暗一些
在黑暗中度過了9個多月的時光,現在,外面強烈的光線對新生寶寶來說有些刺眼,他會感覺很不舒服,甚至有點難以忍受。所以,你需要讓房間的光線稍稍暗一些,比如光線強烈時把窗簾拉上,用瓦數低一點的照明燈,最好是暖色燈。較低強度的光線還可以幫助寶寶將注意力集中在他視力所能達到的范圍,也就是距離他的面部10~20厘米的地方。
另外,如果夜里給寶寶喂奶、換尿布的時候,不要打開明亮的燈光,只要開一個小夜燈就可以了。白天讓寶寶逐漸感受自然光。你想使寶寶形成有規律的睡眠,那么就需要通過光線的變化來幫助寶寶區分白天和黑夜。

★第二件事:讓寶寶暖和起來
寶寶剛剛來到這個世界,還沒有能力通過自身的力量來維持正常的體溫。為了保持體溫,寶寶可能需要比你多穿一層衣物,比如一件小衫,或者加蓋一條純棉小毯子。但是也不要給寶寶穿得太多,或者蓋得太厚。如果太熱的話,也會使寶寶出汗多和感覺不舒服。
★第三件事:用襁褓包裹寶寶
從媽媽小小的子宮出來之后,寶寶現在有了更大的空間可以活動自己的小腿了。但是,這樣的活動也會引發寶寶的驚跳反射——一種正常的四肢的抽動。尤其是當外界突然發出很大的噪聲,或者你突然改變寶寶的姿勢,他都會以這種反射驚跳來做回應。
為了模擬出一個類似子宮的緊縮空間,讓寶寶產生安全感,在寶寶出生后,你可以試著用浴巾或純棉小毯子把寶寶包裹起來。但是2周過后,你要給他“松綁”,因為這時寶寶對外界的環境已經有了一些適應,而且他也需要充分地伸展和鍛煉小肌肉,發展身體的協調性了。不要用蠟燭包包裹寶寶。
★第四件事:保持適當的聲音
寶寶其實早就習慣了子宮里喧囂的環境,所以屋子里有規律的聲音并不會打攪他。做飯的聲音,洗盤子時發出的“叮叮當當”的響聲,家里人的說笑聲、腳步聲,或者為他朗讀、唱歌,或在他的耳畔說的那些甜蜜的話語,都不會驚擾寶寶,只會讓他感覺到家的真實存在。
新媽媽第1天必須做好幾件事
分娩后的第1天,作為新媽媽的你有很多事情值得注意,過好這一天對于順利度過產褥期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件事:好好休息一下
建議時間:分娩后24個小時內
看到自己的寶寶,每個媽媽都會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欣慰和喜悅,以至于忘記了分娩時的痛苦、疲勞和手術后的不適。這時媽媽們一定要注意休息,最好的方式就是睡眠,讓充足的睡眠為體力的恢復和哺乳打下基礎。產后第1天,媽媽會感覺疲勞,所以媽媽們在24個小時內應保證充分睡眠或休息,使精神和體力得以恢復。
★第二件事:給寶寶喂初乳
建議時間:分娩后半小時
順產的媽媽產后半小時,剖宮產的媽媽麻醉藥消退后1個小時,就要在護士和家人的幫助下,與寶寶進行肌膚接觸,并讓寶寶吸吮乳頭,這叫“開奶”,開奶的時間越早,對今后的媽媽乳汁分泌越有利。一般這時媽媽的乳汁量很少,黏稠,略帶黃色,含有大量的抗體,俗稱“初乳”,由于其營養價值高,我們還稱它為“黃金奶”,它可以保護寶寶免受細菌的侵害。新生寶寶對乳頭的吸吮刺激,以及乳汁的分泌都有利于媽媽的子宮收縮。
初為人母,喂奶一定是一件讓你頭痛的事,不要擔心,在后面的章節里,我們會為你進行詳細講解。

★第三件事:觀察出血情況
建議時間:分娩后
分娩后2~24小時是媽媽最易出血的時段,因此順產后的2個小時內,媽媽應在分娩室內休息,以便醫生隨時觀察出血情況,一旦有問題要及時處理;分娩后的24個小時,也是比較容易出血的時段,不要忽視,一旦出現異常情況要通知醫生及時處理。
醫生會在剖宮產媽媽的傷口壓沙袋,目的主要有三個:一是預防術后腹腔壓力突然降低,導致淤積在腹腔靜脈和內臟中血液過量會回流入心臟;二是壓迫腹部切口,減少創面的滲血、滲液;三是通過壓迫,刺激子宮收縮,減少子宮出血。術后麻醉藥的作用漸漸消退,幾小時后,伴隨傷口上的沙袋擠壓,媽媽便感覺疼痛,所以,剖宮產的媽媽要對術后疼痛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第四件事:注意科學飲食
建議時間:分娩后
生完孩子后,媽媽會感到饑腸轆轆,但不要過量進食一些生冷和不易消化的食品。
順產媽媽由于體力消耗更大,出汗多,需要補充足夠的液體,包括牛奶、溫開水等。不過在乳汁分泌順暢之前,暫不要大量進補湯水,以免乳汁分泌過多堵塞乳腺管;會陰部位有傷口的媽媽,需要在自解大便后,才能恢復日常飲食,同時要保證每天大便的通暢;如有會陰Ⅲ度裂傷,需要無渣飲食1周后再吃普通食物;順產的媽媽在第1天可吃些沒有刺激又容易消化的半流質食物。
剖宮產的媽媽則因腸道功能受干擾,第1天不能進食,等排氣后再從流食、半流食,逐步恢復到日常飲食。在胃腸功能恢復前,不要食用牛奶、豆漿、蔗糖等易脹氣的食物,一般3~4天后就可正常進食。
相關鏈接:媽媽產后第一餐
順產媽媽在分娩當天,應以清淡、溫熱、易消化的稀軟食物為宜。建議順產媽媽的產后第一餐應以半流質食物為宜,如藕粉、蒸蛋羹、蛋花湯等;第二餐可基本恢復正常,但由于產后疲勞、胃腸功能差,仍應以清淡、稀軟、易消化食物為宜,比如:掛面、餛飩、小米粥、蒸(煮)雞蛋、煮爛的肉菜、糕點等。
剖宮產媽媽術后6小時內因麻醉尚未完全消退,全身反應低下,為避免引起嗆咳、嘔吐等,應暫時禁食,也不能喝水;6小時后可進食流質食物,如熬得很濃的雞、鴨、魚、骨頭湯等,還可以飲用橙汁以促進排氣;排氣后1~2天,剖宮產媽媽的飲食可由流質改為半流質,食物宜富有營養且容易消化,如蒸蛋羹、稀飯、面條、饅頭等;一般術后第3~4天,即可進食普通飲食。
★第五件事:適當活動身體
建議時間:分娩后6~48個小時
順產后6~12個小時、剖宮產后48個小時的媽媽就可以下地活動,目的是增強腹肌收縮,促進子宮復原和惡露排出,增進食欲,防止尿潴留和便秘發生,減少手術后的腸粘連現象。
相關鏈接:媽媽產后首次運動
順產的媽媽6~12個小時后就能起床做輕微活動,第2天可以在室內走動,做適宜的產后保健操。會陰有側切的媽媽,坐時盡量避免壓迫傷口,休息時取平臥位或側臥位,避免惡露污染傷口。
手指屈伸運動
從大拇指開始,依次彎曲,再從小指依次伸展。兩手伸展、彎曲,伸展,彎曲,反復進行。
深呼吸運動
用鼻子緩緩地深吸一口氣,再從口慢慢地吐出來。
轉肩運動
屈肘,手指觸肩,肘部向外側翻轉。返回后,再向相反方向轉動。

背、腕伸展運動
① 兩手在前,握住,向前水平伸展;
② 手仍向前伸展,背部用力后拽。兩肘緊貼耳朵,兩手掌壓緊。堅持5秒,放松;
③ 兩手在前相握,手掌相外,同樣向前伸展,握拳。堅持5秒,放松。
腳部運動
① 腳掌相對,腳尖向內側彎曲,再向外翻;② 兩腳并攏,腳尖前伸。繃緊大腿肌肉,向后彎腳踝。呼吸2次后,撤回用在腳上的力;
③ 兩腳并攏,右腳尖前伸,左腳踝后彎。左右交替進行。
頸部運動
仰臥,兩手放于腦后,肩著地,只是頸部向前彎曲。復原,頸部向右轉(肩著地),猶如向旁邊看,然后向左轉。
剖宮產的媽媽,術后6小時內采取去枕平臥位,同時將腹部放置沙袋,在術后6小時內應當禁食;6小時后就可以枕枕頭了,可采取半臥位或側臥位,可以將被子或毯子墊在背后,使身體和床形成20°~30°角;24個小時后拔尿管后需下床活動,適當活動可促進腸蠕動,利于子宮的復舊,盡早恢復體形。

★第六件事:及時排尿

建議時間:分娩后2個小時
順產的媽媽,分娩后2個小時應該排尿1次,以后每3~4小時要排尿1次;剖宮產的媽媽在拔尿管后,也要盡早排尿。若出現排尿困難或不暢以及無尿的情況,應及時請醫護人員幫助解決。
分娩后你可能會害怕上衛生間。因為分娩時膀胱受傷或麻醉藥影響可能導致小便困難,這很正常。你還可能因為疼痛,連上衛生間的想法都沒了。媽媽一旦發生排尿困難,首先應放松心態,告訴自己這是產后常見的癥狀,然后可以借用一些外力的幫助,讓自己能順利排尿。比如輕輕按壓膀胱、用溫開水洗外陰、在小腹上焐熱毛巾,或者打開水龍頭用流水的聲音加以刺激等,這些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膀胱肌肉的收縮,促使其盡快排尿。
另外,排尿后仍需注意防止膀胱內有殘余尿。檢查的方法為媽媽排尿后在恥骨上方用手指用力壓小腹部,體會一下是否還有尿意。如果仍有尿意,說明有殘余尿。此外,可在產后短時間內多吃些帶湯飲食,如多喝紅糖水,使膀胱迅速充盈,以此來強化自己的尿意。
在分娩后盡快自主小便很重要,這樣可以避免尿路感染等并發癥。第1次大便會稍晚一些,要在分娩的數天后。護士一般會了解你產后第1次大便的情況,以確認是否一切無恙。另外,首次如廁最好不鎖門或有人守在門外,以防暈倒后沒人發現。
每日速查表
新生寶寶的正常生理指標如下:
體重:2.5~4千克
身長:47~50厘米
頭圍:33~34厘米
胸圍:約32厘來
坐高(即頭頂到臀部長度):約33厘米
呼吸:每分鐘40~60次
心率:每分鐘140次左右
體溫:36~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