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社會管理格局(4)
- 我國新時期社會管理創新實例與啟示
- 李培林主編
- 4963字
- 2016-07-11 14:30:55
7.創新新時期社會組織格局
探索建立統一的管理服務機構,以及分類監管、資源引導和行為控制的新型管理機制,改進政府部門工作方式,引導社會組織建立現代社會組織制度,積極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的特定作用,努力形成發展有序、門類齊全、層次不同、覆蓋廣泛、監管有效的新時期社會組織格局。建立與社會組織協同的社會管理體系,整合社會資源、加強社會協同、提供保障支持,努力探索“兩新組織”管理服務的體制機制和有效辦法,真正把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延伸到“兩新組織”,確保其依法、有序、健康開展活動。同時,要繼續深化對“兩新組織”管理服務規律特點的研究,如建立健全黨的基層組織,完善以登記、審批、監督、管理、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社會組織管理服務體系,并有針對性地組織好實施。
8.完善創新“數字城管”管理模式
按照拓展延伸、全面提升的原則,通過“整合管理資源、改變管理流程、調整管理軸心”,2010年中心城區34平方公里數字城管全面運營,形成指揮統一、監督有力、溝通快捷、分工明確、責任到位、處置及時、運轉高效的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實現管理、監督與服務一體化和城市的科學、嚴格、精細、長效管理。
9.加強農村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
完善推進村干部“選聘分離”職業化建設,通過建立系統科學的選拔、培養、使用、激勵、保障機制,對農村片區工作者實行規范化管理。創新村級自治管理體制、模式,試行議行分離的自治管理模式。
10.加快城鄉社區建設步伐
加大城市尤其是農村社區建設,規范城鄉社區服務中心的日常運營,為居委會、村委會等基層自治組織實施自治活動和服務居民、村民提供長效的機制和平臺,提升基層自治組織的社會管理能力。以社區建設創新農村管理體制,重在建立健全農村社區居民委員會,理順鄉鎮機關、基層黨組織與居民自治組織之間的關系,構建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的農村社區組織體系,形成“黨委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協同、村級組織主辦、社會力量支持、居民廣泛參與”的新格局,建構起政府公共管理與社區自我管理良性互動、公共服務與社區自我服務相互補充的新型體制平臺。其主要職能:其一,公共管理功能。其二,社區自治功能。其三,社區服務功能。其四,文化組織功能。
11.網絡虛擬社會建設管理的創新
按照公開管理、依法管理、主動管理的原則,綜合運用法律的、行政的、經濟的、教育的、技術的等手段,加強對網絡虛擬社會的建設與管理,最大限度地發揮網絡積極作用,最大限度地遏制網絡消極影響。進一步健全網上綜合防控體系,把網上防范控制與網下落地查處結合起來,嚴厲打擊網上違法行為以及利用網絡實施詐騙、盜竊和黃賭毒等犯罪活動,切實防止網上非法活動演變為現實社會危害,以更好地保護人民權益,維護網上秩序,凈化網絡環境,促進網絡虛擬社會的健康發展。
二、團慈溪市委強化“三項制度”
團慈溪市委以制度建設為推動,從工作指導、典型培樹、民主探索三方面為非公企業團組織參與到社會管理創新工作聚合保障力。
一是強化聯系制度,加大工作指導。強化團慈溪市委常委聯系基層制度和團建指導員制度,把組織引導企業團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創新作為工作指導的重要內容。團市委常委部長分片聯系,加強對鎮(街道)非公企業共青團工作的指導力度,實現上下聯動、整體謀劃;“團建指導員”負責幫助企業團組織尋找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工作與企業團工作的有效結合點,引導企業團組織在服務企業發展和青年成長成才發揮更大作用。
二是強化激勵制度,注重典型引導。注重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全市確立了重點非公企業團組織,作為企業團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創新試點工作的“先遣兵”和“排頭兵”,探索企業團組織在社會管理創新試點工作的作用發揮的有效途徑,使周邊非公企業團組織有樣本可學、有標兵可比。實施非公企業團組織星級考核評價制度,把非公企業團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工作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從評價制度上保障企業團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的積極性。
三是強化民主制度,突出青年參與。加大團內民主探索力度,注重激發青年員工的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的熱情。在企業團干部選配上,推行海選、直選的方式,增強團員青年的主人翁意識和參與意識,保障企業團組織工作的活力。在工作謀劃和實施過程中,注重推進民主決策,建立健全青年聽證、民主懇談等制度,提高團工作的透明度和科學化水平。如斯佳公司開通了青年中心網站,社會活動的組織和發動都通過網上平臺完成,實現了和企業青工的充分互動,使他們能更好地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工作中。
三、為社會管理創新尋求有力支撐
2010年10月,浙江省慈溪市誕生了“浙江大學—慈溪市社會管理研究院”。這是中國人文社科領域首創性的平臺。慈溪市政府與浙江大學合作成立社會管理研究院,這對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全面提升政府社會建設管理履職水平,必將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
近年來,正在開展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的浙江省慈溪市高度重視加強社會建設與管理,在改善民生、解決民憂、保障民安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新成立的研究院以慈溪市社會建設與管理實踐為藍本開展理論和政策研究、設計、評估,對于提升慈溪市社會建設與管理能力和水平,對于創新科研體制、促進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科發展都將產生重要意義。
浙江大學高度重視這一校地合作的重點項目,校方以郁建興教授領導的社會管理研究團隊為主導并依托浙江大學雄厚的科研資源開展社會建設與管理研究工作,力爭將其創辦成國內知名的研究機構,總結提煉出具有示范、推廣意義的社會建設與管理的理論成果,以助推慈溪市在社會建設與管理實踐中發揮引領作用。研究院研究團隊立足地方社會建設和管理實踐,對當前社會建設與管理的重點、難點以及未來發展趨勢開展全面研究與探索,為提升慈溪市社會建設與管理能力和水平、率先形成新型社會服務管理體系作出積極貢獻。
研究院院長、慈溪市市長徐華江認為:浙江大學——慈溪市社會管理研究院將基于慈溪市政府的社會建設與管理實踐,全面展開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及其履行方式研究,旨在通過校、地合作,建設一家既能為提升慈溪市社會建設與管理能力和水平作出實質性貢獻,又能創新科研體制、促進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科較大發展的知名研究機構。
浙江大學說明了研究院的功能定位:全面、系統研究發達國家及我國發達地區政府社會建設與管理的理論和實踐,形成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及其履行方式的系統理論;總結、提升慈溪市政府社會建設與管理的經驗和做法,并提出創新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及其履行方式的工作舉措和政策建議;揭示慈溪經驗、慈溪模式的普遍意義,策劃示范、推廣活動。
第六節 大慶市延伸社會工作手臂
黑龍江省大慶市,是一座典型的資源型城市。作為我國最大的石油工業基地,這座城市的和諧穩定,不僅關系著百萬市民的安居樂業,而且關系整個國家的能源戰略安全。近年來,大慶市通過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努力構建“大調解、大防控、大安全”立體化工作機制,有效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2009年,大慶市信訪案件總量下降19%,群體信訪下降13%,群體性事件和越級訪總量由前幾年的全省前位,下降到全省末位;嚴重影響群眾安全感的8類犯罪下降14.9%,交通、消防安全生產隱患等指標大幅下降,社會安全指數達到96.7%。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資源型城市一些固有的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開始暴露。大慶不但面臨社會轉型期矛盾凸顯的共性問題,也面臨老工業基地的特殊問題。企業改制、征地拆遷、下崗再就業、新社會群體訴求……在推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大慶肩負的改革發展任務艱巨,維護穩定的擔子更重。
如何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矛盾,做好“保平安、保穩定”工作?近年來,大慶市發揮黨委領導作用,整合社會資源,著力向基層延伸社會工作手臂,構建維護保障群眾利益的長效機制。
一、社會工作委員會整合資源統籌管理
2010年6月15日,大慶市薩爾圖區鐵人街道奔二社區,居民李凱榮高興地說:“現在小區生活豐富多彩,有兩個活動室。以前,活動室屬于通訊公司,外單位人不準進入。現在小區居民都可以進去活動。”
大慶因油而生,油田企業眾多。過去,這些企業的社區活動室等公共資源大多只為本企業職工服務。2008年11月,大慶市在全國地級城市中率先成立了社會工作委員會,由一名市委常委兼任書記,負責全市社會建設的總體規劃、宏觀指導和統籌協調。社工委成立以來積極促進地企融合,整合公共服務資源,推動社區居民自治。大慶油田物業三公司黨委書記谷樹軍說:“小區居民的成分越來越多樣化,企業也想通過和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利用社會資源,共同管理好小區。”
物業三公司管理著28個小區,現在成立了16個“黨員聯系服務站”。他們把一些原屬企業的活動場所開放為公共場所,吸引社區黨員積極參與活動,推動社區居民自治。社區有棟樓因為一層有戶人家開商店,電子門常被人破壞,老黨員秦曉平帶頭組織居民商定“樓道管理公約”。在公約的約束下,不但電子門再也沒被損壞過,樓道亂堆垃圾的現象也沒有了,樓道變得十分整潔。
二、群眾工作四級網絡,解決信訪老大難題
大慶把信訪作為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重要部分,作為社會管理創新的一大抓手。2009年3月,大慶成立了市委群眾工作部,由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兼任部長。群眾工作部與信訪局合署辦公,下設群眾來訪接待調處中心。
2010年1月28日,眼看就要過春節了,在大慶干了一年工程的景林(化名),卻拿不到工錢。雖然官司贏了,但對方公司沒有支付能力。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景林來到群眾來訪接待調處中心。中心通過聯動調查,發現該企業有一筆農民工工資保障金。在中心的協調下,不到一周時間,景林拿到了工錢。
中心的效率為何這么高?因為有群眾來訪接待調處中心。通過負責人的介紹,人們了解到中心的“不同之處”:
——不踢皮球,一條龍服務。中心設有政法、城建、文教衛生等7個調處室,各相關單位直接進駐,一站式辦公,現場調處。來訪群眾到這里反映問題,實行首問負責。
——后備干部輪值,盡心竭力。市城管委華玉寶是第二批進駐信訪調處中心的25名后備干部之一。他說:“到這之后,對基層群眾了解更多,感情更近了。以后回到單位,制定政策,一定要多聽聽群眾意見。”
——領導重視,積極解決實際問題。群眾工作部由市委常委任領導,協調力度大。市級領導每個月都要在中心進行接待日活動,并預先在大慶日報上公告。很多群眾經常“奔著領導”來,感到“真管用”。對一些信訪難題,實行領導包案。
目前,大慶市逐步建起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群眾工作四級網絡。半年一次群眾工作聯席會,每季一次部長辦公會,半月一次例會,特殊時期每周一次或隨時召開會議,重點解決群眾訴求。通過群眾工作部體制創新,信訪部門不再無職無權,而是成了能“表硬態”、“話算數”的部門,由群眾投訴的“收發室”、“中轉站”變為“終點站”。
三、“六調聯動”,借大調解活血化淤
調解,是新時期化解社會矛盾的一大法寶。大慶市在實踐中找到了一條新路——“六調聯動”。
所謂“六調聯動”,就是在黨委統一領導下,由綜治辦牽頭,對社會矛盾實行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人民調解、群眾團體調解、行業協會調解、中介組織調解聯調聯動的工作機制,構建起大調解格局。他們本著“調解優先”的理念,用訴調對接、調訪對接、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對接等8種形式,化解矛盾糾紛。
林甸縣黎明鄉原來是個“上訪戶大鄉”。2007年,黎明鄉是“小四輪子滿當院,集體上訪不問斷,鄉村干部團團轉,正常工作沒法辦”。通過推行六調聯動,他們設置了13個村級調解室,配備專兼職調訪員28名,調訪信息員397名。他們在全鄉推行“一線工作法”——“情況在一線了解、問題在一線發現、措施在一線制定、困難在一線解決”。2009年,黎明鄉實現了“三個零”:到市以上個體訪為零、到縣以上集體訪為零、越級訪為零。
大慶市政府決策層認為,當前的社會利益主體多元化。與之相對應,調解主體也應當多元化,應建立矛盾糾紛的多元解決機制。
目前,全市58個鄉鎮、29個街道全部成立綜治維穩中心,黨政群團齊抓共管、社會組織廣泛動員全員參與,社會矛盾最終用社會力量化解。全市各行業、系統、場所都相繼成立了調解機構,還配備了專職人員。薩爾圖區曾利用汽車協會,化解了一些汽車配件銷售中的矛盾糾紛;利用溫州商會,解決了一些溫州商人在經營中出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