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社區管理概述(1)
- 城市精細化管理:新時期社區工作與管理
- 朱進編著
- 4955字
- 2016-07-11 14:52:10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社區在社會管理中的地位不斷提升,政府和企業在體制改革中剝離出來的職能要由社區去承接,社會管理的重心要向社區轉移,廣大群眾生活需求的滿足和生活質量的改善與社區密切相關。同時,社區還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一、社區管理工作的相關概念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隨著社會轉型、企業轉制和政府轉變職能,社區在整個社會管理和建設當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出來。社區不僅成為城鄉居民生活的家園,同時也成為社會管理的基本單元。社區已成為政府做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工作須臾不可少的好幫手。要加強社區管理,首先要了解關于社區管理的基本概念、機制、模式等相關常識。
(一)社區
人類社會群體的活動離不開一定的地理區域,具有一定地域的社區就是社會群體聚居、活動的場所。早先,隨著農業的興起,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需要定居于某個地區,于是出現了村莊這樣一種社區。后來,在廣大鄉村社區之間又出現了城鎮社區。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區進入了都市化的過程,不但城市社區的數量日益增多,而且城市社區的經濟基礎與結構功能都不同于以往的社區,其規模日益擴大,出現了許多大城市、大都會社區。
1.社區的概念
“社區生活”作為人類的基本生活方式,可以說由來已久,但作為一個科學的概念,卻是現代社會才出現的。
“社區”最早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最早是在1887年由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在《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中首先提出。西語中的community具有“社會”和“共同體”,的雙重含義,其初始含義就是指人們生活的共同體和親密的伙伴關系。而在滕尼斯的眼中,社區和共同體兩個概念的內涵是一致的。當然,他當時講的共同體僅僅局限于或等同于農村社區,重點在于考察農村社會與近代工業化社會兩類不同的組織與人際關系。滕尼斯所分析的是傳統農業社會的社區,其特征是:成員對本社區具有強烈的認同意識,他們重感情、重傳統,彼此之間全面了解。他對社區與社會作了系統的闡述和比較,認為社區既是社會的最簡單形式,又是一種自然狀態。
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教授R·帕克于1936年對社區的研究中,試圖從基本特點上對社區下定義。他認為:“社區的基本特點可以概括為三點:一是按區域組織起來的人口;二是這些人口不同程度地與他們賴以生息的土地有著密切的聯系;三是生活在社區中的每個人都處于一種相互依賴的互動關系中。”
美國社會學家喬治·希勒里于1955年通過對社區有關文獻的研究和統計,發現共有94種社區定義。在此基礎上,他自己也給出了一個較為簡單的定義,即“社區是指包含著那些具有一個或更多共同性要素,以及在同一區域保持社會接觸的人群”。由此可以看出,喬治·希勒里的社區概念包含了社會互動、地理區域和共同關系三個特征。
中文的“社區”是20世紀30年代費孝通等人從“community”一詞翻譯過來的。1948年,費孝通在期刊《社會研究》第77期上發表的論文中,談到了滕尼斯的著作及其漢譯詞匯“社區”的形成過程。1986年,我國民政部首次把“社區”引入城市管理。由于社區本身的復雜性、多樣性和動態性,加上不同學者研究視角、方法論上的差異,迄今尚難找到一個能為國內外學者普遍認同的社區定義。
社區是指區域性的社會,是在相對獨立的區域內,具有一定人口和建筑規模,能滿足人們的日常文化需要,憑感覺能夠感覺到的具體化了的社會,它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社區具有四個基本要素:(1)相對獨立和穩定的地域;(2)居住著以一定生產關系與社區關系為紐帶組織起來的生活人群;(3)有共同利益和管理組織;有地緣上的歸屬感和心理上的認同感。
什么是社區?簡單來說,“社”是指相互有聯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區”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圍。所以,“社區”可以說是相互有聯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共同居住的一定的區域。農村社區是以農業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社區。城市社區是指大多數人從事工商業及其他非農業勞動的社區。
2.社區的特點
社區是社會構成的基本單元,常常被喻為“社會的細胞”。一個社區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區域;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居民之間有共同的意識和利益,并有著較密切的社會交往。一個村落、一條街道、一個縣、一個市,都是規模不等的社區。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提及的社區往往是與個人的生活關系最密切的、有直接關系的較小型的社區,如農村的村或鄉、城市的住宅小區。
作為一個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總是存在于一定的自然地理空間的,有著一定的地域界限。有些社區地域范圍較大,有些較小,還有些適中,并沒有嚴格的界定。以往無論是一個村莊或一個小城鎮,還是一個城市,其地域范圍都具有比較確定的疆界。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的發展,作為地方社會的社區,其地方性的差異逐漸減少,社區地域范圍的疆界也不如以往那么分明了。如,一個大城市往往包含著若干個原先相對獨立的社區,但在市政府的機構設置和行政區劃分上則又可能與原先各社區的地域分界不一致。現代社區的許多居民每天都到本社區以外的地方去上班。
作為一個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也離不開一定的人口。人既是社會的主體,也是社區的主體。社區的人口,一般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居民。但從廣義上來講,社區人口也包括在該地域范圍內從事生產等活動的人們,譬如駐區單位的工作人員,他們可以看作是準社區居民。
農村社區所據地域較廣,人口密度相對于城市稀疏得多。當前和今后,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和向新型農村社區集中,農村生產方式和農民生活方式正在發生很大的轉變。和鄉村社區相比,城市社區經濟、政治活動集中,以工業、商業、服務業為主。人們的居住和工作場所非常集中,人口密度往往比鄉村社區大得多。在我國,經過社區體制改革后的城市社區,大多數住戶規模限定在1000~3000戶,人口數在3000~9000人。
社區內還要有一定的組織結構,也就是各種社會組織及其組成的方式和相互關系。在我國農村,設有村委會等組織,有的村還興辦若干個鄉鎮企業。在城市,一條街道上往往就分布著黨政機關、企業、學校、商店等各種社會組織或單位。一個鄉、縣或較大的城市包括的社會組織和單位就更多了。
在我國城市社區組織中,典型的社會組織包括社區黨組織、社區成員代表會議、社區居委會等。其中,社區黨組織是領導核心,社區成員代表會議是決策和議事機構,社區居委會是執行機構。一個社區,如果其居住環境舒適安逸、管理有序、居民社區認同感強,則說明該社區有著良性的和完善的社會組織及其相互關系。反之,則說明該社區的社會組織出現了問題。
社區文化也是社區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其包括社區的歷史傳統、風俗習慣、村規民約、生活方式、交際語言、精神狀態、社區歸屬感與社區認同感等。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都是集中在社區里進行的。社區里的人們通過共同生活、共同勞動而相互熟悉,形成共同的社區意識。社區意識就是人們對所在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參與感。在小型居住社區里,人們還會形成相互幫助、相互照應的親密情感聯系。在現實的社區實踐中,社區文化總是有形無形地為社區居民提供著比較系統的行為規范,不同程度地約束著社區居民的行為方式和道德實踐,客觀上對居民擔負著社會化的功能以及對居民生活的某種心理支持。
3.社區的類型
了解社區除了其基本概念和特點外,還要明確社區的不同的類型。由于用來劃分社區的標準不同,因而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社區也就呈現出不同的類型。
(1)按縱向的時間,把社區劃分為如下三種類型。
①傳統社區,即傳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它是傳統社會的遺存部分。目前該類社區主要分布在發展中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
②發展中社區,它既保留了傳統社區的一些特點,又吸收了現代社區的內容。它是傳統社區向現代社區轉變過程中的過渡形式,也是目前我國社區的主要形式。我國的許多城鎮和村落都屬于這類社區。
③現代社區,其表現為城鄉融為一體,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往來于城鄉之間。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變得方便、快捷、更加現代化。這類社區主要存在于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
(2)按橫向的空間,把社區劃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①自然社區,即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居住區,主要包括城市、鄉鎮和鄉村村落。這類社區內的成員血緣、親緣、地緣關系密切,家族勢力較大。
②專能社區,即人們從事專門活動形成的地域上的產業優勢聚集區。其中包括工業、商業、林業、漁業、牧業、旅游、文化等社區。比如,北京著名的科技文化社區中關村,沈陽著名的商業區五愛街等。
③法定社區,即地方行政區。它是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規定,并可以在地區間明確地標明。法定社區有時與自然社區是重合的,這類社區內有較發達的組織管理體系及相應的管理機構,有滿足社區內居民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相應的各類服務設施,使社區居民生活多樣化。
④精神社區,也稱為心理社區。按照英克爾斯的說法,“精神社區指它的共同成員情感建立在價值、起源或信仰等精神紐帶上”。從空間特征上看,人們沒有明顯的共居地,但有著共同的成員感和歸屬感,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信仰。
(3)按結構及其綜合特點,把社區劃分為農村社區和城市社區兩種類型。
①農村社區
農村社區是指在特定的區域內,由從事農業生產的非密集人口,以一定的社會關系組成的農村區域社會。它不僅是人類社會最早出現的社區形式,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一直是人類活動的主要形式。即使是在今天,世界范圍內仍有相當大比例的人生活在農村社區里。農村社區的特點表現為:
1)人口密度低,社區成員同質性強;
2)經濟活動簡單,自給自足性強;
3)家庭在生活中地位重要,血緣關系濃厚;生產活動季節性強,生活節奏慢;
4)人際關系密切,具有社區認同感和歸屬感等。
②城市社區
城市社區是指在特定的區域內,由從事工商業及其他非農業勞動,具有多種社會分工的密集人口所組成的社會,城市的出現標志著人類社會在聚居形式方向上的一個飛躍,對于人類社會生活起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城市社區的特點表現為:
1)人口密度和社會活動高度集中;
2)社會結構復雜;社區成員異質性強,生活方式多樣化;
3)人際關系松散;家庭規模和職能縮小,血緣關系淡薄,等等。
(二)社區組織
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管理體制。較長一段時期以來,現實社會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主體越位、缺位和錯位問題。雖然社會組織在參與社會管理,提供服務,推進就業創業,尤其在利益訴求、矛盾化解,促進社會融合,實行社會監督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社會組織培育的力度仍然不大,社會組織發展的空間仍然較小,社會管理的主體突出的表現仍然為“大政府、小社會”的格局。因此,要健全社會管理機制,就必須把政府的作用與市場和社會的力量結合起來,強化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思維,確保社會管理職能的全面覆蓋和有效發揮。
1.社區組織的類型
目前,在人們生活的各類社區中,由于社區本身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屬性,有的是商業性的市民社區,有的是機關單位的家屬院;有的是農村社區,有的是城市社區……不一而足。社區的性質和功能不同,也會培育和催生出不同類型的社區組織。
生活或工作在社區中的人們并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一定秩序的。這種秩序既來自于社區的傳統,也來源于社區的組織。換言之,社區成員既是以個體身份存在的,同時也是以組織身份存在的。
什么是社區組織,學術界有著不同的看法。持動態觀點的人認為:社區組織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計劃、動員、實施社區規劃完成社區發展目標的過程。這種意義上的社區組織也是社會工作的一種方法。持靜態觀點的人認為,社區組織是指由社區各種要素所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與體系的社會系統。持廣義態度的人認為,社區組織是指在社區內承擔一定社區功能的所有組織,包括社區的政治性組織、經濟性組織以及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的社會組織。持狹義態度的人則認為,社區組織是指能夠承擔社區基本功能并能起到整合社區內其他組織作用的組織。這里采取的是靜態和狹義的立場,認為社區組織是指在社區內有目的地建立起來的,承擔著一定社區基本功能并滿足一定社區人群需要的各種團體和機構。承擔著一定社區基本功能并滿足一定社區人群需要的各種團體和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