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城鎮化問題與新型城鎮化的道路選擇(2)
- 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問題分析:《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解讀
- 新玉言
- 4765字
- 2016-07-11 14:57:03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的大國,一方面,中國鎮的數量眾多,包括城關鎮、建制鎮、集鎮等非農業生產區劃。城關鎮是縣級人民政府所在地。建制鎮是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鎮,不含縣城關鎮。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第三條規定,城市是指國家按照行政建制設立的直轄市、市、鎮。縣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鎮和鎮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鎮都屬于《城市規劃法》所稱的鎮,因此也屬于《城市規劃法》所稱的城市。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建制鎮社會經濟發展情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對城與鎮進行分解,其特點是:城區存量大,鎮區增速快。在國家統計局的定義中,“城區”是指在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區、市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民委員會和其他區域;“鎮區”是指在城區以外的縣人民政府駐地和其他鎮,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民委員會和其他區域。另一方面,在我國,不少鎮的規模并不亞于其他很多國家的中小城市,中國不少沿海地區小城鎮的人口密度、經濟活躍度已經遠高于中西部的不少城市。
為什么選擇城鎮化這個關鍵詞,而不是按國際慣例使用“城市化”一詞?其出發點與落腳點均在于解決占中國人口超過半數的廣大農民傳統文化的歸宿問題。是從中國國情出發,在“鎮”字上下功夫,在“鎮”字上尋求突破,在“鎮”字上最終求得落點。
目前,全球各發達國家的城市發展,都在“回歸自然”,都在強調走“生態保障型”的設計理念與實現路徑,普遍持“反大都市化”理念。
事實上,歐美城市化發展,即便是在二戰后經濟與人口高速發展階段,也始終未脫離人性化的軌跡,其城市化發展脈絡清晰:村、鎮、中小城市、大城市鱗次櫛比,相互蟬接,不存在“突兀”的所謂城市群。尤其是德國的城市化發展充分印證,從設計理念到空間結構布局,真正在實踐我們今天正在提倡的“城鎮化”特征。
之所以不能提倡“城市化”,主要原因是其導向易使人們的行為走向大都市化。而“城鎮化”的“鎮”,并非是狹義的村鎮,而是指廣義的非大都市而言,可以將其理解為小城市。
因此,我們在討論中國的“urbanization”時,強調的是“城鎮化”,即討論“大城市”的同時,也必須關注“小城鎮”,實現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協調發展。我們用“城鎮化”一詞的表述,代表同時發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戰略思路。
關于“城市”(city)和“大都會”(metropolis)。它們其實是兩個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前者指的是一個單獨的城市,后者則通常是指一個城市群。例如,當我們說西雅圖(Seattle)是美國西北部地區最大的經濟中心時,通常指的是“大西雅圖”(Greater Seattle,或稱Metro Area),即以西雅圖市為中心的城市群,而不是作為大都會中心城市的西雅圖市(City of Seattle)。大西雅圖地區總人口約為570萬人,其中城市人口約為370萬人,但作為中心城市的西雅圖市只有60萬人。聚集在西雅圖市的主要是金融業和大型文化娛樂、教育和體育設施。至于制造業企業如波音公司的商用客機事業部以及微軟和美國大型倉儲式商業CASTCO的總部,都設在中心城市周邊一些人口最多幾萬人的小城鎮[美國人稱之為“市”,即在“縣”(county)建制下的(city)]上。這樣的城市空間結構和產業布局更具有效率,也更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質量。
(四)城鎮化認識的幾個誤區
對城鎮化的認識,決定著城鎮化的命運。我國很多地區對城鎮化本質和內涵認識不到位、不全面:重城市自身輕區域協調,重城市建設輕產業拉動,重工業發展輕第三產業,重外延拓展輕內涵提高,重擴大規模輕有效管理和資源保護,重改善形象輕完善功能等問題較普遍。
對城鎮化的認識存在分歧。按國家統計局資料,中國的城鎮化率在2011年已達51.27%。這種以農業人口融入城市人口的數量占全國人口的比例而確定的統計方式,反映對城鎮化的一種認識。
當今在大力推進城鎮化之時,最重要的是需在為什么推進城鎮化和怎樣推進城鎮化方面找準位置,端正方向,形成共識。過去直至今天,對城鎮化的認識偏頗,不僅延緩了我國城鎮化的發展,而且給今天城鎮化的實質性推進帶來了“門檻過高”、“難度更大”的阻力。影響城鎮化推進的錯誤認識,具體地講有以下幾種:一是“國外的大城市都在向外圍發展小城鎮,因此中國不能發展大城市,只能發展小城鎮”;二是“城鎮化絕非人的城鎮化,城市化不是農民變市民”;三是“對農民實行‘兩棲類’的做法,進可攻,退可守”;四是“中國應著重發展三大城市群,有三大城市圈足夠了”;五是“農民工并不愿進入城市,因此,沒有必要讓農民在城市落戶”;六是用統計方法的修改推進城鎮化,出現了一年增長一個百分點。
比如“兩棲理論”關于“農民在農村有地,又可漂在城市做工,進可攻,退可守,是保證社會穩定的最佳選擇”的說法,不僅害了廣大農民,也害了我們國家,不僅延緩了城市化,也阻礙了經濟發展。“兩棲”的結果是,一方面造成城市門檻越來越高,城鄉差距越來越大,農民工愈來愈望城興嘆。另一方面造成了幾千萬的兒童留守農村,幾千萬農民工夫妻不能團聚,農村空巢老人越來越多,社會壓力越來越大。“兩棲”的做法還造成農民工把艱難賺到的一點錢,不得不投資農村和小鎮去建房,既削弱了內需,也造成很多小城鎮的住房閑置和無用。
因此,要確保城鎮化的順利推進,需要有正確的思想認識,切中城鎮化時弊,明確城鎮化的概念,端正城鎮化的方向。
1.城鎮化率≠城市化率
反映城鎮化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為城鎮化率,即一個地區常住于城鎮的人口占該地區總人口的比例。城鎮化率用城市人口加集鎮(建制鎮)人口(包括建制鎮范圍內的非農業人口和農業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來表示。城市化率用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來表示。
城市化率反映了人口向城市聚集的過程和聚集程度,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標志。城鎮化率不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標志,城鎮化率可以通過多批建制鎮,用人為添加水分的方式來實現。目前,中國的城鎮化呈現出典型的不完全城鎮化特征,城鎮化率在統計上有些高估。中國現有的城鎮人口統計中包含大量的農業人口。如果再考慮到大量尚未融入城市的農民工,中國完全的人口城鎮化率至少要降低10個百分點。因此,中國城鎮化速度與質量嚴重不協調。
城鎮化率高,城鎮化質量不一定高。目前,全國農民工的數量已經超過了2.6億。從某種角度看,他們已經離開土地,這2.6億人目前卻仍然無法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務體系。
在城鎮化進程中,熱衷于追求城鎮化率,可能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因為城鎮化率并不是越高越好,城鎮化速度亦非越快越好。城鎮化的速度要和經濟發展的階段、工業化的程度、資源環境承載力、吸納人口就業的能力相適應,否則會帶來很多的社會問題。
要全面而準確地判斷中國城鎮化的真實水平,尤其是在城鎮化率成為考核地方政府政績的重要指標之后,需要構建一個兼顧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的指標,以遏制片面追求“數量城鎮化率”的傾向。
2.城鎮化≠城市化
城鎮化=城市化?這是不對的。
城市化和城鎮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城鎮化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將縣級以下的城鎮集中,在最短半徑中讓最多的農民獲得非農就業機會。城鎮化“是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過程。”
城市化,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之有不同的解釋。就目前來說,國內外學者對城市化的概念分別從人口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角度予以了闡述:
(1)從人口學的角度來說,人口學把城市化定義為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的過程。人口學所說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市民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區集中、或農業人口變為非農業人口的過程”。
(2)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城市化就是農村生活方式轉化為城市生活方式的過程。
(3)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城市化就是農村經濟轉化為城市大生產的過程。城市化是工業化的必然結果。
雖然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城市化的含義作出了解釋,但其內涵是一致的:城市化就是農村逐步演變成城市,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城市人口不斷增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斷提高,城市文化和城市價值觀念成為主體并不斷向農村擴散。城市化是生產力進步所引起的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念、消費觀念轉變的過程。
許多人認為城鎮化就是城市化,這種錯誤觀念緣于他們對城鎮化的前提——工業化缺乏認識。
城鎮化的前提是工業化,是新型的工業化,而非傳統的工業化。新型工業化以信息化為導向,是排斥夕陽產業的,新型工業化以技術為支撐,新型工業化不是資本一枝獨秀,而是人本和資本可以對峙,人本作用大為提高。
新型工業化不是工業比重提升,而是工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這點最為重要。新型工業化伴隨的是城鎮化,而不是城市化。工廠過去辦在城市里,現在要搬離城市,辦到鄉里、鎮上去。所以,農民進城,工廠下鄉,就是新型工業化。
真正實現新型工業化的時候,應該只允許大醫院、大學、銀行、娛樂機構如電影院、購物中心留在城市里。城市就不應發展工業,而應發展第三產業。可現在我們很多地級市的領導都沒認識到這一點,招商引資還是招工業項目。這個認識還必須進入到領導層。
城鎮化,其實就是鎮不在城里,而在城外,但城里跟城外是連起來的,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城鄉一體化。
但不能將城鎮化等同為單純的形式化造鎮,例如讓農民硬上樓,這就造成了很多的問題。城鎮化的鎮包含著現代工業的鎮,這一點必須明確。如江蘇省常熟市支塘鎮蔣巷村就是一個既農業現代化,又工業化、城鎮化的一個典型例子。蔣巷村全村有186戶,每戶一幢別墅。蔣巷村有一個鋼構廠,這個廠子一年的產值就達到10個億。這個年產值10億元的廠養活全村186戶已經足夠,全村人還復耕出200畝地,由16個村民耕種,其他人有的在賓館工作,有的搞旅游業、開餐館、養雞養鴨。這樣一個把工廠搬到了村里的村子就是中國未來城鎮化的一個方面的縮影。
3.城鎮化≠投資建設
城鎮化不是加快城市建設的大好時機,城鎮化發展中最重要的是轉移農村人口的長遠目標。理論界明確城鎮化是農村人口向城鎮逐步轉移的過程,也是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覆蓋更多的農村地區和人口的過程。
有的地方政府按照傳統慣性來理解城鎮化,認為城鎮化就是城市建設,是投資上項目。這是基于政績、基于地方GDP增長的非常現實的認定。這樣就必須通過土地出讓、城鎮建設來獲得。在地方普遍存在這種現象:有的城市規定了大拆大建的數量指標,作為政績考核的標準之一;有的要求城鎮面貌在短期內出現較大的變化,符合所謂城鎮現代化的發展潮流。
如今,城鎮化熱潮正在涌起。地方經濟要發展,當然需要經濟支撐作用相對突出的“增長點”。但是,選擇什么樣的“增長點”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以什么作為“增長點”決定了走什么樣的經濟發展、產業發展的道路。回顧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各個發展階段,每一階段都有支撐經濟較快增長、帶動力相對較強的“增長點”發揮了明顯作用,比如汽車產業、房地產業、新興產業等,不少地方抓住這樣的機會使經濟迅速發展甚至實現了飛躍。所以,一些地方尋找經濟“增長點”的愿望與實踐可以理解。
不過,把城鎮化簡單地當做經濟“增長點”的看法和做法需要引起注意。城鎮化是經濟社會自然發展的過程,是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有自身的發展規律。
我們必須科學地認識城鎮化發展規律,把城鎮化和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統一起來積極鼓勵推動,是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的有效做法。在這一過程中,城鎮化能推動從水電路汽等基礎設施投入,到園區建設、廠房建設、服務設施建設等各種硬投入的增加,從而帶動相關行業、產業、企業同步發展,對地方GDP、稅收等都有拉動作用。這是城鎮化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城鎮化與生俱來的“增長”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