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哪種動物與人類更親密
- 人類未解之謎
- 李思博
- 1201字
- 2016-06-12 14:19:00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新出生的嬰兒有的身上長有黑色的毛發,有的背后長著突起的肉團,有的長有短短的“尾巴”,還有的雙腳居然粘連在一起,活像魚類的尾鰭!對于這種奇特的現象,人們感到十分困惑。
驚人的吻合
2002年,法國的醫學權威奧登拋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言論:“人類和海豚的親密程度遠遠超過猿猴,人類的祖先有可能是海豚!”奧登是這樣推論的:第一,人類的本性親水,而猿猴則厭惡水。人類的嬰兒一出生就有游泳的本能,只要給他套個游泳圈,一般不會有生命危險。人類的脊柱可以彎曲,可以做任何水中運功,甚至潛水,而猿猴的脊柱卻不能后伸。第二,人類的軀體和海洋中的哺乳動物一樣光滑。第三,人類具有喜、怒、哀、樂的表情,會用眼淚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而生活在海洋中的海豚也會流眼淚。第四,雖然人和猿都是雜食動物,但是對于魚蝦,人類把它們當作美味,而猿類卻不屑一顧。
如果說這些推論有些牽強的話,那么考古遺址的分布似乎能提供一些暗示。最早的人類喜歡沿海而居,連人類遷徙的路線,都是在曲折的海岸線附近。這就不禁讓人聯想到,古人類會不會就是海洋動物?現代人類的身上就似乎還保留著許多水中生活的特點:鼻孔朝下,有利于游泳,而絕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是鼻孔朝上。
可是,如果以上推論成立的話,那么人類為什么沒有和海豚一樣體尾一體,而是具有可以勞作的雙手和行走的雙腿呢?
和人類一樣“行走”
在大海深處,有一種叫作燕魚的魚類,它們不但善于“潛游”,還會把魚鰭當成“腿”使用,魚鰭支撐起身體,輕輕地探步接近獵物,卻不攪起周圍的水沙。
于是,人們提出了一種假設:三億年前,有一種類似海豚的魚類的魚鰭開始進化,起初它們只是用來撥開雜草、尋找食物,后來變成類似動物的四足。人類的四肢可能就是這樣進化而來的。這種進化并非沒有可能,因為所有的陸生脊椎動物,都是從魚類進化而來的,不過這只是進化的一個“意外”,如果海豚不是兩對魚鰭,而是更多對的魚鰭,那么人類就可能擁有“三頭六臂”了。
當然不會只有腿從海洋走上陸地就算進化完成那么簡單。魚類沒有肺,靠腮來呼吸。在原始森林形成以后,地球上的氣候和環境開始濕潤起來,海豚勇敢地闖上了陸地,它們的腮鰭開始退化,有一部分為了抵御寒冷,從光滑的鱗片下長出細小的毛羽,隨著一代代的進化,慢慢變成毛發,接著它們又走進森林,在樹上棲息,成了猿猴。
而有一部分身體上沒有毛發的,慢慢解放上肢,利用下肢獨立行走,并且漸漸開放大腦,成為人類。
最關鍵的是,海豚如果想從海洋里轉移到陸地上,還需要全新的聽覺系統。它們相連的頜骨慢慢分離,一塊進化成人類的面頜骨和下巴,另一塊慢慢地縮小上移,進化成精致細小的聽骨。在大自然造物主不可思議的進化過程中,海豚慢慢地進化成了人類。
由此有人得出結論:人類和海豚的親密關系非同一般,甚至可能超過了人類與“猿猴”的關系。所以,人和海豚很有可能就是近親,但是這種“近親關系”到底親密到什么程度,還有待于科學家的進一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