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醫改了,藥店就要這樣開:九州通醫藥集團董事長劉寶林作序推薦
- 尚鋒
- 820字
- 2019-01-03 06:20:54
【第一章】 困境與出路
第一節 新醫改后的藥店困境
新醫改肯定會帶來醫藥市場利益格局的重新劃分,毫不夸張地說,在新醫改的強力影響下,未來幾年,以民營資本為主的醫藥零售業將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不能根據市場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肯定會被市場徹底淘汰。
目前,整個醫藥零售界都普遍面臨客流逐年減少、房租逐年上升、利潤水平逐年下降的問題。很多醫藥行業從業人員茫然無措,不知道所處的社會環境發生了什么變化,不知道由此所帶來的社會消費心理有哪些變化,以及社會大眾對藥店的期待是什么,因此,也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努力來走出當前的困境。
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不能夠脫離社會整體經濟環境而獨立存在。同樣,要了解某個行業的具體經營形式,也不能脫離整個行業的利益格局而獨立研究,因此,要了解、研究醫藥零售界的現狀,并據此預測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必須從更大的格局去思考問題,否則,一定會失去努力的方向。那么,這幾年來,我們的社會經濟和醫藥行業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就是從2009年開始的新醫改。
按照最初的規劃,新醫改政策本應該在2011年年底基本落實,但是,當時間已經悄悄邁入2013年下半年,在實施新醫改政策近四年后,我們看最初規劃的幾項核心政策,依然覺得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無論是國家基本藥物制度,還是社區醫療或者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際運作效果與初衷相比,均存在非常大的偏差,甚至引發越改越差的非議,與最初所希望實現的“降低病人看病負擔、增加醫生陽光收入”目標相差很遠,在個別領域漸行漸遠。不過,中國經濟屬于政府強力主導型,要推翻現有政策重來可能性不大。因此,研究現有政策的方向,依然可以一窺醫藥市場的未來發展方向。
那么,我們的藥店到底面臨著什么樣的發展困境呢?
一、社會需求發展變化,社區醫療和新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直接切割傳統顧客
在2000年之后,由于國家放開對民營資本的進入限制,真正意義上的醫藥零售經濟得以快速發展,成為醫藥市場的主要類型之一。目前的民營藥店大多誕生于國企改革那個時代,自創立伊始就立足于滿足那個時代背景下社會大眾對藥品及相關產品的消費需求。
2000年左右,社會經濟最重大的事件是國企改革。國企改革一方面,減輕了國家負擔,提高了國企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原國企員工大量流向社會,成為社會的主流。他們中間的絕大多數人缺乏再就業必備的技能,年齡又沒有達到退休標準,其他社會保障又比較缺乏,收入水平驟然下降;身體狀況處于人生的下降階段,疾病相對較多,醫藥開支壓力較大;由于無法再就業,時間成本基本為零;原有的社會關系網依然存在,相互之間信息溝通比較暢通。因此,當時的藥店主打“價格牌”,其營銷技巧、工資體系、藥店陳列等都根據這一核心競爭力來進行配置,牢牢吸引住了人數眾多、對價格高度敏感的中低收入人群,從而在整個醫藥市場中分得自己的“一杯羹”。
但是,在國企改革的陣痛之后,經濟逐步快速發展,居民整體收入水平提升。從2005年之后,國家高度重視民生問題,逐步加大社會保障體系的投入力度,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特別是2009年開始推行的新醫改制度,雖然在實際執行中出現了很多問題,但從整體上擴大了醫療保險制度的覆蓋面,包括居民醫療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以及大舉興辦或者補貼構建完善基層醫療機構。參保人員在基層醫療機構基本可以看病不花錢,或者花費很少,從而基本滿足了最底層人民群眾最基本的醫療服務及藥品供應需要。
但是,對于藥店來說,這些措施的直接后果就是將低收入顧客轉移到了基層醫療機構,這正是近年來藥店普遍感覺客流量下降,傳統低價讓利促銷政策日漸“失效”,顧客對藥店裝修、衛生整潔狀況、專業服務能力等越來越挑剔的根本原因。當前藥店的主流顧客已經變成了健康意識、文化水平、收入水平更高的中端顧客。
二、國家管理思路直接壓縮藥店生存空間
近年來,同任何快速發展的經濟實體一樣,藥店也出現了很多不規范的地方,如以非藥品冒充藥品、攔截品牌藥品、醫保藥店刷卡消費非藥品、生活品等問題。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源來自于藥店的逐利本能,在國家沒有給這個行業任何補貼的情況下,這種本能理應無可厚非,但如果涉及顧客身體健康等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去規范。
如果僅僅屬于市場信譽的范疇,在監管規范的基礎上,市場自然淘汰法則也可以起到規范、引導經營者經營行為的作用。同時,有些問題是否違規,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爭議。但是,國家相關管理者則一概將問題的根源歸結為藥店的市場化,因此,醫藥零售業管理的計劃性越來越強,也導致本屬市場經濟產物的藥店舉步維艱。突出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新版GSP直接限定未來3~5年后的藥店總數
藥店的專業化水平是決定藥店未來能否生存的關鍵因素。對藥店專業化服務的硬、軟件逐步提出要求本屬無可厚非之事,但是不能脫離實際。如2013年初公布的新版GSP(《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明確要求在2013年6月1日后,新開藥店負責人和產品質量負責人均為執業藥師,顯然有以計劃替代市場的嫌疑。
目前,全國共有藥店42萬 ~45萬家。據國家食品藥品總局和國家人社部公布的權威數據,截至2010年2月,全國共有合格注冊執業藥師174509人。按照每年10萬人參考、通過率為25%的水平計算,五年后全國執業藥師總數也不到30萬人,而五年是GSP一個復查換證期,這也就意味著在五年內,即使全國的執業藥師全部在藥店上班,全國藥店的總數也只能在15萬家左右,全國有超過26萬家藥店不得不關門。
由于報考專業、工作年限的限制,實際報考人數可能還無法達到或保持年均10萬人的水平。從執業藥師的實際注冊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執業藥師都在醫療機構、生產企業和商業公司工作,只有不到一半的執業藥師在藥店,如果嚴格執行新版GSP規定,現有藥店將會大量消失。
(二)國進民退、大型連鎖壓縮中小連鎖的生存空間
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醫藥市場都是具有強烈政府主導色彩的特殊市場,政府資源投入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各市場主體在游戲規則中的話語權。對于缺乏政府資源的中小連鎖藥店、單體藥店來說,他們將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處于非常不利的劣勢地位。
從近年來醫藥市場的實際情況來看,弱市場、強計劃的管理思路,不僅已經在醫療環節產生實際影響,而且在醫藥生產和流通上,包括醫藥零售上也已有一定的體現。這種影響突出表現為近年來的醫藥流通零售市場的“國進民退”,包括國藥集團、上藥集團的加速發展,以及華潤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在商業流通、國大藥房有限公司在醫藥零售“高銷售規模、低收益率”式的異軍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