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門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講記
- 史幼波
- 1439字
- 2019-01-03 05:57:04
第三章 中庸其至,民鮮能久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中庸》第三章“正心”
這一章只有這一句話。我們用的這個版本是朱熹分的章節(jié),作為一篇完整的文章,前后文句之間都有個照應(yīng)和秩序。從整篇文章的角度看,這一句應(yīng)該算是一個過渡句,有承上啟下的連接作用。雖然如此,這句話中也大有深意。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孔夫子說了,中庸的道理簡直達(dá)到了極致,但是,世間卻很少有人能夠長久地去踐行。在儒家看來,中庸的道理是人類的精神準(zhǔn)則、行為準(zhǔn)則,是最高的精神坐標(biāo)。前面我們講了“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大道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我們每個人都在道中,每個人對中庸之道都能夠有所體會,比如我們現(xiàn)在聽課,只要你一念專注,處在自己的正位上不動不搖、不偏不倚,不受外界的影響,那就是處在“中”的狀態(tài)。但是,“民鮮能久矣”,我們能不能自始至終保持這個狀態(tài)?我們現(xiàn)在這一念專注的狀態(tài),能夠持續(xù)多久?每一個人都很難做到自始至終,一念專注。
前面說“君子而時中”,要時時處處處在“中”的狀態(tài),按禪宗的說法,你功夫要成片才行,功夫成片才能起大機(jī)大用。功夫成片,那是需要用“定水”灌溉,要把定力培養(yǎng)出來才行,有了恒定持久的定力,我們的精神才能得以完全的滋養(yǎng),才能承擔(dān)大事。
佛教里經(jīng)常說:“一念覺一念佛,念念覺念念佛”;又說“一念迷一念是眾生,念念迷念念是眾生”。不知道學(xué)佛念佛的同學(xué)想過這些話沒有?佛和眾生之間,只隔了一層紙?。∵@層紙一捅破,你就是佛;反之,你就是眾生。如果我們在一個剎那、一念之際是處在覺性的狀態(tài),也就是剛才說的“真照”的狀態(tài),那么,這一個剎那你就是佛!“佛者,覺也”,你這一念就是佛的一念!如果你能夠持久保持這種覺性,“念念覺念念佛”,每一念都處在覺悟、真照的狀態(tài)下,那你就完全成佛啦!
禪宗所講的頓悟,很多人認(rèn)為是老和尚一棒子打來,或者突然吼你一聲,剎那間你一下子開悟了,就萬事大吉了。其實,沒那么簡單,這往往才是真修行的開始!所謂的開悟,很多時候僅僅是找到了“一念覺”的精神狀態(tài)。開悟之后還大有事在!開悟之后還有什么事?就是要護(hù)念。
禪宗里面有很多這方面的公案。云門祖師最得意的弟子香林澄遠(yuǎn)禪師,給云門祖師當(dāng)了十八年的侍者,直到云門祖師圓寂后,才離開云門寺,回到了四川都江堰。當(dāng)時他住的寺廟叫水晶宮,估計就在現(xiàn)在都江堰的二王廟附近,后來又被迎請到青城山下的香林禪院。香林禪師八十歲圓寂,最后給大眾留下一句話:“老僧四十年,方打成一片?!贝蠹蚁胍幌?,香林禪師是云門宗第二代最頂尖的大師,離開云門祖師時已經(jīng)三十九歲。他說自己在云門祖師那兒得印證,開悟了,然后離開師父,用了整整四十年才功夫成片。這說明什么?說明他一直到老都在“護(hù)念”?。∷哉嬲亩U修,悟的那一下子,的確可以是“頓悟”,但是“頓悟”之后的護(hù)念功夫,就要綿綿密密,要拿一生一世去修煉,來不得半點(diǎn)偷心,最終才會把所有的煩惱習(xí)氣料理干凈,達(dá)到“念念覺念念佛”的境界。
所以,不要看很多人非常聰明,問一答十,好像一下子能夠找到感覺,一下子就有所悟、有所得,而要看你的所悟所得能不能夠持久?能不能夠功夫成片?這就是個大問題。
孔夫子這里就說了,“民鮮能久矣”,一個凡夫做事不能有恒,功夫不能成片,即便你再聰明伶俐,在一種淺嘗即止的狀態(tài)下,你仍然是凡夫一個,仍然會被自己的七情六欲、喜怒哀樂牽著鼻子走。所以,禪宗里有“悟后迷”的說法,有些人一下子明白了,好像開悟了,但后來慢慢又退回去了,又迷掉了,又懷疑自己的所悟,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