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之道,圣學綱目:史幼波《大學》講記
- 史幼波
- 1038字
- 2019-01-03 06:17:17
“入定”才有力量
定,在人們的精神修養中太關鍵了。這本書中的解釋是“確定的志向”,這樣的解釋不能算錯,但也僅僅是對“定”很膚淺、很表面的解釋。真正的“定”不完全是這樣,用“確定的志向”,還不能表達出傳統文化對“定”的深刻含義。
在儒家的學說里面,對“定”系統的闡述不是很多,往往是點到為止。但是在佛家和道家學說里面,對“定”就談得很多,也談得很系統。儒家只說了圣人、賢人的精神境界就是這個樣子,但怎樣定,怎樣達到這種效果,就不是儒家的強項了。
在佛家學說里面,整個佛學就可以概括為“戒、定、慧”三學。戒,大家都知道,學佛教是要守戒的,出家人不能結婚生孩子,在家人要守五戒,不能殺生、不能偷盜、不能邪淫、不能打妄語、不能飲酒。佛教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戒律,大乘有大乘的戒律、小乘有小乘的戒律,你守好這個戒,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佛教徒,才能繼續學修,最后成就。但是,有了這個戒,還只是一個外在的東西,最關鍵的是看你戒不戒得住?給你定了那么多條戒律,你能不能守得住?能夠戒得住、守得住,說明你在這些方面就是有“定力”,因為沒有定力你是戒不住的。我們看戒煙、戒酒,本來是很簡單的,但對于一般人來說,也很難。有些人剛戒了幾天又忍不住,反反復復。大家明明知道抽煙有害健康,連煙盒上都標明“抽煙有害健康”,但就是要抽,為什么?就是沒有定力之故。
所以在佛法修學里面,“定”是非常重要的學問。你若是沒有定力,盡管受了戒,也還總要犯戒。所以,“定”在佛學里面是一個核心的概念,一定要有定力。有了定力,才會產生真正的智慧。佛教的智慧特指般若智慧,不是我們一般人說的有多少知識、有多么聰明,而是我們能夠坦然面對生命、面對天地、面對宇宙的一種根本智慧,它是能產生一切思想行為的大智慧。
“戒”是基礎,“定”是手段,“慧”是結果。所以在佛教里面,參禪也好、打坐也好、念佛也好、誦經也好,無非就是培養一種“定力”。有的居士從早到晚就是反復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讓你的心定在這一念上。有了把自己心定在一念上的能力,那你做任何事的能力就特別強大,你的智慧才能真正起作用,這就是“定”的含義。
道家修定很復雜,一般要通過煉呼吸,按《老子》的說法是要“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把心專注于丹田氣海,然后打通身體的任、督二脈,讓身體回復到嬰兒時的自然柔和狀態。道家修煉的整套系統可以簡化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返虛”這三句,但其核心功夫,仍然體現在這個“定”字上面。我們大家了解一下就行了,這方面就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