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先秦與秦漢名賦(1)
- 歷代名賦(中國文學百科)
- 李穆南 郄智毅 劉金玲主編
- 4774字
- 2016-09-20 22:47:00
賦篇
【作者簡介】
從先秦開始,賦體之文就已出現(xiàn)。賦是介乎詩和文之間的一種文體。是中國古代的重要文學樣式。在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的歷史畫卷中,賦體文學也曾有過它光輝燦爛的一頁。本書對于歷代的辭賦,選的比較全面,從中不難看出歷代辭賦的發(fā)展、變化和特點。
荀況(前313?—前238?)又稱荀卿、孫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50歲時游學于齊,曾三為祭酒。后入楚,任蘭陵令。晚年被廢,家居蘭陵。著有《荀子》一書,今存32篇。其中的《賦篇》是最早以“賦”名篇的作品。包括《禮》、《知》、《云》、《蠶》、《箴》5篇小賦。
【原文】
禮
爰有大物(1),非絲非帛,文理成章(2);非日非月,為天下明。生者以壽(3),死者以葬;城郭以固(4),三軍以強。粹而王(5),駁而伯(6),無一焉而亡(7)。愚臣不識,敢請之王(8)?
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與(9)?簡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10)?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11)?性不得則若禽獸(12),性得之則甚雅似者與(13)?匹夫隆之則為圣人(14),諸侯隆之則一四海者與(15)?致明而約(16),甚順而體(17),請歸之禮。”
【注釋】
(1)爰:發(fā)語詞。大物:指禮。(2)章:絲織品的經緯文理。(3)壽:長壽。(4)郭:外城。(5)粹:專一。此句言守禮純粹專一而可以為王。(6)駁:雜,不專一。此句言守禮即使駁雜不專一也可以為侯伯。(7)無一:一點也不遵行。(8)敢:敬詞。請:請教。(9)文而不采:有紋理而沒有色彩。文,通“紋”。采,通“彩”。(10)簡:簡明。致:同“至”,極。(11)不:同“否”。(12)性:本性。此句言人的本性不能獲得他就會像禽獸一樣。(13)雅:正。似:近似,接近。(14)匹夫:一般的人。隆:尊崇。(15)一四海:統(tǒng)一四海。一,統(tǒng)一。四海,指天下。(16)致明而約:極明確而簡約。(17)甚順而體:很順乎自然而能身體力行。
知
皇天隆物(1),以示下民(2)。或厚或薄,常不齊均(3)。桀紂以亂(4),湯武以賢(5)。湣湣淑淑(6),皇皇穆穆(7)。周流四海,曾不崇日(8)。君子以修(9),跖以穿室(10)。大參乎天(11),精微而無形。行義以正,事業(yè)以成。可以禁暴足窮(12),百姓待之而后寧泰(13)。臣愚不識,愿問其名。
曰:“此夫安寬平而危險隘者邪(14)?修潔之為親(15),而雜污之為狄者邪(16)?甚深藏而外勝敵者邪?法禹舜而能弇跡者邪(17)?行為動靜,待之而后適者邪(18)?血氣之精也,志意之榮也(19)。百姓待之而后寧也,天下待之而后平也。明達純粹而無疵(20),夫是之謂君子之知。”
【注釋】
(1)皇天:上天。皇,大。隆:使生長。(2)以示下民:施加給下民。(3)常不齊均:常常不能等同均勻。(4)桀紂以亂:夏桀紂王恃此以昏亂。(5)湯武以賢:商湯、周武因此而賢能。(6)湣:同“惛惛”,昏亂的樣子。淑淑:美好的樣子。(7)皇皇:即“惶惶”,心神不寧的樣子。穆穆:美好和暢的樣子。以上兩句皆言智慧的不同作用。(8)曾:竟。崇:終。此句言智慧流行天下,一天也不停頓。(9)修:修身。(10)跖:盜跖。古代傳說中的大盜。穿室:穿墻入室。(11)參:比,并。(12)禁暴足窮:禁止強暴,使貧窮富足。(13)待:依靠。寧泰:當做“泰寧”,即安寧、康泰。(14)安寬平:知寬平之為安。危險隘:知險隘之為危。(15)修潔之為親:親近修潔的人。(16)雜污之為狄:疏遠雜污的人。雜污,品行駁雜、污穢。狄,通“逖”,疏遠。(17)法:效法。禹、舜:皆為傳說中的古帝王。弇承襲。(18)待:依靠。適:恰當。(19)精:精華。榮:花朵。(20)疵:小毛病。
云
有物于此,居則周靜致下(1),動則綦高以鉅(2)。圓者中規(guī)(3),方者中矩(4)。大參天地,德厚堯禹(5)。精微乎毫毛。而大盈乎大宇(6)。忽兮其極之遠也,攭兮其相逐而反也(7),印印兮天下之咸蹇也(8)。德厚而不捐(9),五采備而成文(10)。往來惛憊(11),通于大神(12);出入甚極(13),莫知其門(14)。天下失之則滅,得之則存。弟子不敏(15),此之愿陳(16)。君子設辭,請測意之(17)。
曰:“此夫大而不塞者與(18)?充盈大宇而不窕(19),入郄穴而不偪者與(20)?行遠疾速而不可托訊者與(21)?往來惛憊而不可為固塞者與(22)?暴至殺傷而不億忌者與(23)?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者與(24)?托地而游宇(25),友風而子雨(26)。冬日作寒,夏日作暑。廣大精神,請歸之云。”
【注釋】
(1)周靜致下:彌漫在地面。周:周密。致:處于。(2)綦:極。鉅:大。此二句言云變化時的形狀。(3)規(guī):畫圓的工具。(4)矩:畫方的工具。(5)德厚堯禹:恩德厚于堯禹。因為云可以致雨,并育化萬物,故云。(6)盈:滿。大宇:宇宙空間。(7)攭:分散。反:通“返”,還。(8)卬卬:向上而高的樣子。咸:皆。蹇:艱難。云高去而不下雨。故天下皆艱難也。(9)捐:捐棄。此句言云對萬物無所捐棄,并皆澤被之。(10)文:文彩。(11)惛憊:幽暗,晦暝。(12)通于大神:言其變化莫測也。(13)極:通“亟”,疾迅。(14)門:門徑。以上兩句言云往來迅疾,無人知道它出入的門徑。(15)敏:聰敏。(16)陳:陳說。(17)意:猜度。(18)塞:堵塞。此句言云塊雖大而不堵塞。(19)不窕:沒有空隙。窕:有間隙。(20)郄:縫隙。偪:狹窄。(21)此句言云為虛物,行雖遠且迅速,但不可以托寄書信。訊:書信。(22)固塞:堅固的要塞。(23)暴至殺傷:指雷霆震怒,風狂雨驟,而殺傷萬物。億忌:懷疑、顧忌。億讀作“意”,疑。(24)此句言天下共享其功而云不偏頗。不私置:無所偏頗,一視同仁。(25)托地而游宇:托身在大地而浮游于天宇。(26)友風而子雨:以風為友,以雨為子。云從風而來,故曰“友風”;雨從云間下,故曰“子雨”。
蠶
有物于此,裸裸兮其狀(1),屢化如神(2)。功被天下,為萬世文(3)。禮樂以成,貴賤以分(4)。養(yǎng)老長幼,待之而后存。名號不美,與暴為鄰(5)。功立而身廢,事成而家敗(6)。棄其耆老(7),收其后世(8)。人屬所利(9),飛鳥所害。臣愚而不識,請占之五泰(10)。五泰占之,曰:
“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者與(11)?屢化而不壽者與(12)?善壯而拙老者與(13)?有父母而無牝牡者與(14)?冬伏而夏游(15),食桑而吐絲,前亂而后治(16)。夏生而惡暑(17),喜濕而惡雨(18)。蛹以為母,蛾以為父。三俯三起(19),事乃大已(20)。夫是之謂蠶理。”
【注釋】
(1)裸裸:沒有毛羽的樣子。(2)屢化:多次變化,指蠶在成長過程中要多次地脫皮。(3)文:紋飾。此指蠶絲可以織成衣物,作為人身上的紋飾。(4)以上兩句:言蠶絲可被用來織成不同的服飾,并以之區(qū)別人的等級貴賤,促成禮樂教化的實施。(5)“蠶”、“殘”聲近,“殘”、“暴”義近,故云“名號不美,與暴為鄰”。(6)以上兩句:繭成而蠶被殺,故曰身廢;絲抽完則繭亦盡,故曰家敗。(7)耆老:指蠶蛾。(8)后世:指蠶卵。(9)屬:關心,專注。利:好處。(10)五泰:神巫的名字。(11)女好:柔弱美好。(12)不壽:不長壽。(13)善壯而拙老:壯齡得到善養(yǎng),而年老則不被人關心。壯:指蠶蟲。老:指蠶蛾。(14)此句言:蠶雖有父母,然當其為蠶蟲時卻無雌雄之別。(15)冬伏:蠶冬天則伏藏在卵中。夏游:蠶在夏天則孵化而出。(16)前亂后治:謂繭亂而絲治。治:有條理。(17)夏生:生長于夏天。惡:不喜歡。(18)“喜濕”句:言蠶種必用水洗,而蠶生之后必須干燥。(19)俯:臥而不食,指蠶眠。蠶在生長過程中共眠三次。(20)事乃大已:指蠶化成繭。已,畢。
箴
有物于此,生于山阜(1),處于室堂。無知無巧(2),善治衣裳。不盜不竊,穿窬而行(3)。日夜合離(4),以成文章(5)。以能合從,又善連衡(6)。下覆百姓(7),上飾帝王。功業(yè)甚博,不見賢良(8)。時用則存,不用則亡。臣愚不識,敢請之王。
王曰:“此夫始生鉅其成功之小者邪(9)?長其尾而銳其剽者邪(10)?頭铦達而尾趙繚者邪(11)?一往一來,結尾以為事(12)。無羽無翼,反覆甚極(13)。尾生而事起,尾邅而事已(14)。簪以為父(15),管以為母(16),既以縫表(17),又以連里(18)。夫是之謂箴理(19)。”
【注釋】
(1)阜:土山。此句因鐵出山中,故云。(2)知:同“智”。(3)穿窬:穿洞。窬,同“竇”,穴洞。指針在縫衣服時要穿過布料而行。(4)合:縫合。離:指離散的布片。(5)文章:服飾上的花紋。(6)以上兩句:合從,合縱,“從”通“縱”。連衡,連橫,“衡”通“橫”。合縱、連橫是戰(zhàn)國時諸侯之間所采取的兩種或聯(lián)合、或斗爭的外交策略,比喻針能把布帛或縱或橫地縫合在一起。(7)覆:覆蓋,遮蔽。(8)見:同“現(xiàn)”,顯示。(9)始生鉅:指制針的鋼鐵。成功小:指制成的針。鉅:通“巨”,大。(10)長其尾:指針的尾端連著長線。剽:針尖。(11)铦達:鋒利,尖銳。趙繚:長的樣子。趙:“掉”的借字。掉繚,長貌。(12)結尾:在線的末端打個結。為事:做事,開始工作。(13)極:通“亟”,疾迅。(14)尾生:指穿線于針。尾遭:指把線回繞著打個結。邅:回,轉。事已:工作完成。(15)簪形似針而大,故曰“簪以為父”。簪,發(fā)簪。(16)管:用以裝針的筒管。(17)表:衣之外表。(18)里:衣之內里。(19)箴:同“針”。
【賞析】
荀子是最早以賦名篇的作家。而流傳至今的荀子賦便只有上面5篇。其賦以四言韻語為主,并雜有散文形式,甩隱語暗示一種抽象的或具體的事物,篇末點明題旨,從中可以看出初期賦的風貌。
荀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又長期生活于北方,故其賦表現(xiàn)出較多的《詩經》和諸子散文的影響,態(tài)度嚴肅而冷峻,文風簡樸而質實。與宋玉賦的典雅、華美而富文采不同。然荀賦對具體事物的極力鋪張刻畫,以及主客問答、韻散間出的特點,多為此后的賦家所繼承。至于后世的詠物賦及說理賦,也可以說是由荀了的《賦篇》開其先河。
登徒子好色賦
【作者簡介】
宋玉(前300?—前230?),戰(zhàn)國時楚人。出身低微,曾為楚襄王侍從小臣。后遭奸佞讒害被黜職,從此窮困潦倒,抑郁終生。宋玉是繼屈原之后楚國著名的文學家,他“好辭而以賦見稱”,在促成“楚辭”向騷體賦的發(fā)展演化過程中曾起過關鍵性作用。其賦有《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等。
【原文】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1),短宋玉曰(2):“玉為人體貌閑麗(3),口多微辭(4),又性好色(5)。愿王勿與出入后宮。”
玉以登徒子之言問宋玉。玉曰:“體貌閑麗,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辭,所學于師也;至于好色,臣無有也。”
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說乎(6)?有說則止(7),無說則退(8)。”
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9);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10)。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11),施朱則太赤(12)。眉如翠羽(13),肌如白雪,腰如束素(14),齒如含貝(15)。嫣然一笑(16),惑陽城,迷下蔡(17)。然此女登墻窺臣三年(18),至今未許也。登徒子則不然。其妻蓬頭攣耳(19),囗唇歷齒(20),旁行踽僂(21),又疥又痔(22),登徒子悅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23),誰為好色者矣?”
是時,秦章華大夫在側(24),因進而稱曰:“今夫宋玉盛稱鄰之女,以為美色。愚亂之邪臣(25),自以為守德(26),謂不如彼矣(27)。且夫南楚窮巷之妾(28),焉足為大王言乎?若臣之陋(29),目所曾睹者(30),未敢云也。”
王曰:“試為寡人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