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王朝更替(5)
- 中國政治史速讀
- 方士華 李天云主編
- 4757字
- 2016-09-22 13:44:22
秦始皇不但建立了一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機構和制度,而且還采用了戰國時期陰陽家的終始五德說,以辯護秦朝的法統。終始五德說認為,各個相襲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順序進行統治,周而復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禮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與水德相應的數是六,所以符傳長度、法冠高度各為六寸,車軌寬六尺水德主刑殺,所以政治統治力求嚴酷,不講究“仁恩和義”與水德相應,歷法以亥月即十月為歲首,等等。秦始皇還確定了一套與皇帝地位相適應的復雜的祭典以及封禪大典,擇時進行活動。秦始皇在咸陽附近仿照關東諸國宮殿式樣營建了許多宮殿,并于渭水之南修造富麗宏偉的阿房宮。咸陽宮殿布局取法于天上的紫微宮,儼然是人間上帝的居處,天下一統的象征。秦始皇還在驪山預建陵寢,墓室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他采取這些措施,和他采用皇帝的名號一樣,是要表示他在人間的權力與上帝在天上的權力相當,從而向臣民灌輸皇權神秘的觀念。皇權神秘觀念,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思想基礎。
防止封建割據的措施
長期分裂局面造成的影響,使秦始皇非常關心六國舊地的動靜,擔心六國舊貴族圖謀復辟。為了防止割據的再現,秦始皇把六國富豪和強宗十二萬戶遷到咸陽,另一部分遷到巴蜀、南陽、三川和趙地,使他們脫離鄉土,以便監視。他把繳獲的和沒收的武器加以銷毀,在咸陽鑄成十二個各重千石的鐘罅銅人。又下令“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盡可能消滅封建貴族依以割據的手段。為了控制廣闊的國土,特別是六國舊境,秦始皇還修建由首都咸陽通到全國各地的馳道,東窮燕齊,南極吳楚。他自己多次順著馳道巡游郡縣,在很多地方刻石紀功,以示威強。為了加強北方的防務,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又修筑由咸陽經過云陽(今陜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塹山堙谷千八百里。在西南地區,還修筑了今四川宜賓以南至云南昭通的五尺道,于近旁設官進行統治。
秦始皇對分裂割據的思想和政治傾向,也進行了斗爭。當時的一些儒生、游士,希望復辟貴族割據局面,他們“人則心非,出則巷議”,引證《詩》、《書》、百家語,以古非今。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請求焚毀《詩》、《書》,消滅私學。他建議“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秦始皇接受了這一建議,于是就發生了焚書事件。第二年,為秦始皇求仙藥的方士有誹謗之言,又相邀逃亡,秦始皇派御史偵察咸陽的儒生方士,把其中被認為犯禁者四百六十多人坑死。在早期封建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在統一與分裂激烈斗爭的年代,秦始皇用焚書坑儒手段來打擊貴族政治的思想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焚書坑儒摧殘文化,是極其野蠻殘暴的事,對于古文獻的保存和學術的傳授,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秦始皇使黔首自實田,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地主階級憑借這個命令,不僅得以合法占有土地,而且可以用各種手段兼并農民的土地。土地被兼并的農民,不得不以“見稅十五”的苛刻條件耕種豪民之田。農民生活悲慘,穿牛馬之衣,吃犬彘之食,往往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逃亡山林,舉行暴動。
公元前210年秦二世胡亥即位。他進一步加重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以“稅民深者為明吏”,以“殺人眾者為忠臣”。他令農民增交菽粟芻藁,自備糧食,轉輸至咸陽,供官吏、軍隊以至于狗馬禽獸的需要。他繼續修建阿房宮,繼續發民遠戍。徭役征發的對象進一步擴大,農民的困苦達于極點,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已經到一觸即發的地步。
在農民醞釀反秦的時候,潛伏著的六國舊貴族殘余勢力也在俟機進行分裂活動。始皇三十六年(前211),東郡出現“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刻辭,就是這種分裂活動的征兆。
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戰爭
二世元年(前209)七月,一隊開赴漁陽(今北京密云)的閭左戍卒九百人,遇雨停留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境),不能如期趕到漁陽戍地。秦法“失期當斬”,戍卒們面臨著死刑的威脅。于是,在陳勝、吳廣的領導下,在大澤鄉舉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旗幟。
陳勝,即陳涉,陽城(今地有異說,在河南境內)人,雇農出身,吳廣,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農民。他們都是戍卒的屯長。為了發動起義,他們在帛上書寫“陳勝王”三字,置魚腹中,戍卒買魚得書,傳為怪異。吳廣又于夜晚在駐地旁叢祠中燃篝火,作狐鳴,發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呼聲。接著,陳勝、吳廣率領戍卒,殺押送他們的秦尉,用已被賜死的秦公子扶蘇和已故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農民反秦。附近農民斬木揭竿紛紛參加起義。起義軍分兵東進,主力則向西進攻,連下今豫東、皖北的侄、酆、苦、柘、譙(分別在今安徽宿縣,河南永城、鹿邑、柘城,安徽亳縣境)諸縣。當他們推進到陳(今河南淮陽)的時候,已是一支數萬人的聲勢浩大的隊伍了。
在起義軍的影響下,許多郡縣的農民殺掉守令,響應陳勝特別是在舊楚國境中,數千人為聚者到處可見。一些潛藏民間的六國舊貴族、游士、儒生,也都乘機來歸,憑借舊日的地位,在農民軍中發揮影響。游士張耳、陳余甚至勸陳勝派人“立六國后”,被陳勝斷然拒絕。陳勝自立為“張楚王”,分兵三路攻秦:吳廣為“假王”西擊滎陽武臣北進趙地魏人周市攻魏地。吳廣軍在滎陽被阻,陳勝加派周文西擊秦。
周文軍很快發展到車千乘,卒數十萬人,進抵關中的戲(今陜西臨潼境),逼近咸陽。秦二世慌忙發修驪山陵墓的刑徒為兵,以少府章邯率兵應戰,打敗周文軍。
武臣占領了舊趙都城邯鄲后,在張耳、陳余慫恿下自立為趙王,陳勝勉強予以承認。武臣抗命不救周文,卻派韓廣掠取燕地。韓廣在燕地貴族的慫恿下,也自立為燕王。
周市進到舊魏南部和舊齊境內。舊齊貴族田儋自立為齊王,反擊周市。周市在魏地立舊魏貴族魏咎為魏王,自為魏丞相,并派人到陳勝那里迎接魏咎。
舊貴族的勢力很活躍,渙散了農民起義隊伍。陳勝缺乏經驗,決心不夠,眼看著分裂局面的形成。陳勝周圍也出現了不團結的現象。
秦將章邯軍連敗周文,周文自殺。章邯又東逼滎陽,吳廣部將田臧殺吳廣,迎擊章邯,一戰敗死。章邯進到陳,陳勝敗退到下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南),被叛徒莊賈殺死,陳縣失守。陳勝部將呂臣率領一支“蒼頭軍”英勇接戰,收復陳縣,處決了莊賈。陳勝作為反秦的先驅者,領導起義只有半年就失敗了,但是反秦的浪潮卻被他激起,繼續不斷地沖擊秦的統治。
楚漢之戰
陳勝起義后,舊楚名將項燕之子項梁和梁侄項羽在吳(今江蘇蘇州)殺掉秦會稽郡守,起兵響應。不久項梁率領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隊伍擴大到六七萬人,連戰獲勝。閩越貴族無諸和搖也率領族人,跟著秦番陽令吳芮反秦。原沛縣亭長劉邦和一部分刑徒逃亡山澤,也襲擊沛令起事,歸入項梁軍中。項梁立楚懷王之孫為楚王。以后,項梁在定陶敗死,秦章邯軍轉戈北上,渡河擊趙。這時,代替蒙恬戍守朔方邊塞的王離,也率大軍由上郡(治今陜西榆林東南)東出,包圍了張耳和趙王歇駐守的巨鹿城(今河北平鄉境)。楚王派宋義、項羽救趙,派劉邦西入關中。宋義北至安陽,逗留不進。項羽殺宋義,引兵渡漳河,經過激戰,解巨鹿之圍,被推為諸侯上將軍。以后,秦將章邯率二十萬人向他投降。劉邦迂回進入武關,到達咸陽附近。那時秦二世已被趙高殺死,繼立的子嬰貶去帝號,稱秦王,在公元前207年十月向劉邦投降。劉邦廢除秦的苛法,只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深得秦人擁護。
劉邦入咸陽后,項羽也立即率軍入關,駐鴻門,然后進入咸陽,大肆燒殺掠奪。他在諸王并立的既成局面下,自立為西楚霸王,都彭城。并調整諸故王土地,徙置他們于其原據地的邊緣,而把自己的親信封于各國的善地為王。這樣就并立著十八個王國,受制于西楚霸王。項羽的這一措施反而惡化了割據形勢。不久齊國首先發難,諸侯混戰再次爆發。
被項羽逼出巴蜀漢中一隅為漢王的劉邦,于漢元年(前206)五月,乘機進入關中,敗項羽所封關中三王。接著領軍東出,遠襲彭城,退守于滎陽、成皋之間,與項羽相持。劉邦鞏固了關中后方,又聯絡反對項羽的力量,轉敗為勝。漢五年十二月,與韓信、彭越等會攻項羽,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境),退至烏江(今安徽和縣境)自刎。同年六月,劉邦即皇帝位。
楚漢之戰是由秦末農民戰爭直接演變而來的。農民戰爭雖然勝利地推翻了秦朝,但曾經是農民戰爭領袖的劉邦和項羽,卻不得不逐步轉化為封建統治權的角逐者。劉邦知人善任,因勢利導,終于戰勝項羽,登上了西漢統一王朝的皇帝寶座。
秦末農民戰爭推翻了貪婪殘暴的秦統治集團,使社會得以前進。這次起義,是中國古代農民第一次大規模的發動,對后代農民起義起著激勵斗志的作用。
漢
漢(前202~220)是繼秦朝而出現的統一王朝,包括西漢和東漢(也稱前漢和后漢),分別建都于長安和洛(雒)陽。在兩漢之際,還有王莽、劉玄兩個短暫的統治時期。
漢高祖劉邦建立的西漢王朝,各種制度基本上沿襲秦朝而有所增益,但在施政方面則以秦朝速亡為鑒,力求在穩定中求發展。文景之治以后出現的漢武帝劉徹,以其雄才大略鞏固并發展了秦始皇創立的統一事業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他統治的半個世紀,是西漢王朝的鼎盛時期。武帝以后,西漢經濟繼續有所上升,但國力逐漸衰落,社會矛盾激化。王莽代漢未能緩和矛盾,終于爆發赤眉、綠林起義。
漢光武帝劉秀鑒于西漢以篡奪而亡,企圖進一步加強專制皇權,剝奪相權。但是世襲的皇位制度不能保證每代皇帝都有能力實現皇權。封建田莊經濟的發展,豪強地主勢力的擴張,滋長著分裂因素。外戚、宦官貪立并挾持幼帝,互相執政,使皇權旁落,矛盾重重,統治日趨腐朽。遍及許多州郡的黃巾起義瓦解了東漢王朝。公元189年東漢政權被權臣逼迫,遷離洛陽,從此至公元220年,東漢正朔雖存,但歷史已進入三國時期。
削弱王國勢力
漢初七十年的歷史,是社會經濟從凋敝走向恢復和發展的歷史,也是中央集權逐步戰勝地方割據的歷史。
西漢初年,六國舊貴族如齊之田氏,楚之昭、屈、景氏和懷氏以及燕、趙、韓、魏之后,仍然是強大的地方勢力。漢高祖把這些舊貴族以及其他“豪杰名家”十余萬口,遷到長安附近。這次遷徙的規模很大,據說使得關東“邑里無營利之家,野澤無兼并之民”,六國舊貴族和豪杰的分裂活動被控制了。
西漢社會中還有另一種割據勢力,這就是漢高祖在戰爭年代為了合力擊楚而分封的諸侯王。漢五年(前202),功臣為王者七人,即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敖、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史稱異姓諸侯王。異姓諸侯王據有關東的廣大區域,大體相當于六國故地。他們擁兵自重,各據一方,是統一的隱患,是中央集權的嚴重障礙。漢高祖采取了斷然手段,來消滅異姓諸王。他首先消滅燕王臧茶,立盧綰為燕王。從六年到十二年,又接連消滅楚、韓、趙、梁、淮南和燕等六王。只有長沙王由于其封國僻遠,又處在漢與南越的中間地帶,可以起緩沖的作用,所以直到文帝時才以無后而國除。
這時,漢高祖既沒有直接控制全國的力量,又認為秦朝不分封子弟招致速亡,所以在異姓王的舊地陸續分封自己的子弟為王,用以藩屏漢室,史稱同姓諸侯王。當時同姓王國有九,封地犬牙相制,每個王國都無法獨樹旗幟,對抗朝廷,西漢統治看起來非常牢固。漢高祖還與群臣共誓,“非劉姓不王”。大的王國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如齊國轄地六郡七十三縣,代、吳兩國各三郡五十三縣,楚國三郡三十六縣。與此同時,中央直轄土地不過十五郡,大體相當于戰國后期的秦國,其中還夾雜了不少列侯封國和公主“湯沐邑”。這種局面,依舊是干弱枝強。為了控制諸侯王國,漢政府規定中央派太傅輔王,派丞相統王國眾事,并重申無皇帝虎符不得發兵。但是王國得自置御史大夫以下官吏,自征租賦,自鑄貨幣,自集軍隊,實際上仍然處于半獨立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