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金農書法藝術

金農是揚州八怪的核心人物,在詩、書、畫、印以及琴曲、鑒賞、收藏方面都稱得上是大家。金農從小研習書文,文學造詣很高。濃厚的學識修養也使他居于揚州八怪之首。

(一)生平簡介

金農原名司農,字壽田,39歲后,更名為農,更字壽門,一生所署之齋館別號眾多,有冬心、江湖聽雨翁、金牛湖上詩老、老丁、古泉、竹泉、曲江外史、稽留山民、蓮身居士、龍梭仙客、恥春翁、壽道士、金吉金、蘇伐羅吉蘇伐羅、金廿六郎、如來最小弟、惜花人、昔耶居士、枯梅庵主、心出家庵粥飯僧、仙壇掃花人、松長者、百二硯田富翁、三朝老民等。

金農17歲時便在當地名人盛集的詩會上一鳴驚人,中年時曾游歷四方達15年,50歲以后以鬻書賣畫為生。

金農早年在何焯家讀書,并與丁敬相交。他嗜奇好學,工于詩文書法,詩文古奧奇特,并精于鑒別,他收藏的金石文字多至千卷,性好游歷,足跡遍天下。

乾隆元年被薦舉博學鴻詞科,入京未試而返。后以賣畫長期居住揚州的三祝庵、西方寺等地,至衰老窮困而死,終身布衣,生活清苦。

(二)藝術成就

金農與鄭燮一樣,是非常富有創造能力的藝術家,他獨創的書法名叫漆書。

1.敢于創新 自稱“三朝老民”的金農,生活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其時,康熙帝推崇董其昌的書法,乾隆帝喜好趙孟頫的書法,帖學一統天下,“館閣體”深入人心,書風日趨柔弱纖媚,呆滯僵板,毫無生氣。

金農走在了時代的前列,率先樹起叛逆的大旗,一掃書法界的陰柔之風而凸現陽剛之美,追求率真古拙的意趣,強化用筆的金石氣,創造出新的書法審美形象,成為由帖學向碑學轉換的關鍵人物,是帖學的離經叛道者,碑派的引領風騷者。

然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金農的書法被稱為“病筆連篇,惡俗之極”。金農沒有迎合時代的審美趣味,追求古質樸茂的意趣,貌似拙而率意真實,顯示的是天然去雕琢的美和張揚鮮明的個性。

2.書藝獨到 金農初不以工書為念,然而書法造詣卻在揚州八怪中是最有成就的一位,特別是他的行書和隸書均有著高妙而獨到的審美價值。

金農的隸書早年是“墨守漢人繩墨”的,風格規整,筆畫沉厚樸實,具有樸素簡潔風格。

但是,到了50歲既負盛名之后,金農有意“駭俗”,他獨創一種“渴筆八分”,融漢隸和魏楷于一體。這種被人稱之為“漆書”的新書體。

金農的書法藝術以古樸渾厚見長,他首創的漆書,是一種特殊的用筆用墨方法。金農墨濃厚似漆,寫出的字凸出于紙面。所用的毛筆,像扁平的刷子,蘸上濃墨,行筆只折不轉,像刷子刷漆一樣。

這種方法寫出的字看起來粗俗簡單,無章法可言,其實是大處著眼,有磅礴的氣勢。

漆書筆畫方正,棱角分明,橫劃粗重而豎劃纖細,墨色烏黑光亮,猶如漆成,這是其大膽創新、自辟蹊徑的標志。

金農的行書從其早期開始就不入常格,最能反映金農書法藝術境界的是他的行草。他將楷書的筆法、隸書的筆勢、篆書的筆意融進行草,自成一體,別具一格。

其點畫似隸似楷,亦行亦草,長橫和豎鉤都呈隸書筆形,而撇捺的筆姿又常常近于魏碑,分外蒼勁、靈秀。尤其是那些信手而寫的詩稿信札,古拙淡雅,有一種率真天成的韻味和意境,令人愛不釋手。

金農“寫經雕版”式的楷書,似乎與民間書法一脈相通,以均勻的線條和方硬的轉折,書寫出類似單線體美術字的書體,卻又具有器形文字般的古茂,其書法的啟迪意義非常深遠。

3.繪畫藝術 金農50歲才開始學畫,由于學問淵博,瀏覽名跡眾多,又有深厚的書法根底,最終成為大家。他的繪畫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筆作花卉小品。最初畫竹,后來畫馬、畫佛像,畫梅更能獨創一格。

他的代表畫作有《東萼吐華圖》《空捍如灑圖》《臘梅初綻圖》《玉蝶清標圖》《鐵軒疏花圖》《菩薩妙相圖》《瓊姿俟賞圖》等。著述有《冬心詩鈔》《冬心隨筆》《冬心畫梅題記》《冬心畫馬記》《冬心雜著》等。

金農喜畫梅花,而是用濃淡墨隨意寫之,頓挫有如篆書,花瓣用意筆圈之,并在老干和花萼上點以重墨,表現出一種幽冷疏散的意境。

金農的《梅花圖》軸,現藏于故宮。其中的題詩這樣寫道:

硯水生冰墨半干,畫梅須畫晚來寒。

樹無丑態香沾袖,不愛花人莫與看。

東鄰滿座管弦鬧,西舍終朝車馬喧。

只有老夫貪午睡,梅花開后不開門。

老梅愈老愈精神,水店山樓若有人。

清到十分寒滿把,始知明月是前身。

一枝兩枝橫復斜,林下水邊香正奢。

金農特別喜歡畫寒梅,以表現一個清字,他說“清到十分寒滿地,始知明月是前身”。通過梅花,金農表現了自己孤傲不阿的氣節。

(三)書風演變

透過金農的各體書作及書法變革思想,可以清晰地理出金農書法的演變軌跡。其一生創作的書體有五類:隸書、行書、寫經體楷書、楷隸、漆書,不同風格的作品歸屬各個時期,可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

1.早期 1736年以前,是金農書法藝術早期階段,他的行草、隸書在這個階段成熟。

青年時期的金農即工詩詞,20歲時曾到浙江蕭山向學者毛奇齡求教,得到了這位前輩的賞識。其后,金農拜吳門何焯為師,研讀經史及金石碑版,開啟了日后金農對金石碑刻收藏與鑒賞的興趣,并將金石碑版的意趣貫穿到書法創作中,其書法風格的形成及書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毛奇齡及何焯的影響。

金農一生好游歷,自30歲開始,“足跡半天下”,時間最長、路途最艱辛的當屬山西澤州之行。廣博的閱歷與豐富的體驗,造就了他書畫創作的超凡個性。

同時他還結識了一些權貴人物,此時的金農既想保持讀書人的清名,又想能擁有老師何焯那樣為皇帝所賞識的機遇。

金農早年隨其師何焯習“二王”及顏真卿書法。其好友厲鶚在康熙五十四年作詩稱他“堂堂小顏公,頗喜究奇怪”。金農時年29歲。

康熙五十九年,金農34歲,曾作詩記述了自己早年學習王羲之的《蘭亭序》,不過這時他已經決心放棄追蹤“二王”。

金農的行書汲取古代金石碑版的營養,擺脫了一般行書的流美秀潤,形態樸拙,古意盎然,開創了碑體行書的先河。

其《行書所見書畫錄冊頁》筆墨醇厚,外拙而內秀,節奏平和含蓄,自然生動。點畫似隸似楷,亦行亦草,長橫和豎鉤呈隸書筆形,波磔之處多用肥鈍濃厚的粗筆,近于魏碑。筆姿墨趣柔美圓潤,流溢出真率天成的韻味和意境,味厚神拙,也顯現出金農沉穩厚樸的品格。

隸書的書寫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其名源于東漢,是漢朝的主要書體,漢隸書體主要存于石刻與簡牘。魏晉以后,草書、行書、楷書迅速形成和發展,隸書雖然沒被廢棄,然變化不多。

魏晉南北朝隸書多雜,主要以楷書筆法,唐代楷書成就高,隸書相對遜色。

宋元明三朝隸書沒有多少新意,直至清朝,漢隸才得以復蘇,在繼承漢隸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金農隸書初學鄭簠,早期隸書氣勢雄強,結體緊密,俊美圓潤,以圓筆為主,兼有方筆,結體方中趨扁,充實寬博,提按分明,起收筆十分嚴謹。

《東坡五古四首》風格規整,筆劃沉厚樸實,結構嚴密,多內斂之勢,而少外拓之姿,風格樸素簡潔。

另一種則多用渴筆,筆畫毛澀暢潤,純以方筆寫出,橫畫長闊,豎畫短細,線條厚重,波挑多用倒薤撇法,既有金石之趣,又顯姿媚。

倒薤,即小篆書的筆法,收筆作尖鋒狀,猶如薤葉倒垂狀,又名“垂針”。這一筆法貫穿于金農的行草、隸書和漆書當中,并成為最顯著的風格特征。

其詩有“款字低行類垂薤”,足見映金農對這一筆法的熱愛。如其49歲所書《隸書雜記》用筆沉穩豐厚,集拙重蒼勁于一身。

2.中期 1736年至1756年,是金農書法藝術的中期階段,他的漆書、寫經體楷書、楷隸開始成熟。

乾隆元年,50歲的金農赴京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書動京城,成為當時第一流的高手,十分風光。不過隨著應試的失敗,金農離京時卻是一派落魄凄涼的情景。

入仕無望后的金農,書法創作亦隨之轉變。這首詩反映金農當時拋棄二王、反正統的決心,所取法的“吾師”即是要師碑和師寫碑的無名書家。

金農倡導的拋棄二王、師法無名書家、師碑,成為后來碑派書家的重要書法觀?!叭A山”,即指《漢西岳華山廟碑》拓本,碑鐫刻于東漢延熹八年,書風平穩華貴,是漢隸成熟的代表作。

金農得此帖后,多次臨寫,一直視作寶物,不肯輕示于人。乾隆元年,急需趕赴北京應試的金農,被迫將《漢西岳華山廟碑》拓本出讓給揚州鹽商馬曰琯、馬曰璐兄弟以換取路費。自此,金農的隸書作品幾乎絕跡。

金農南歸后主要往來于杭州、揚州之間,又曾數度出游,60歲后基本定居揚州,以鬻書賣畫為生。

如果說金農早期的書法成功地表現了“金石味”,此時的金農在用筆趣味上更多地追求木版雕刻的“版味”,書風由巧轉拙。

漆書是金農各類書法作品中最具特色也最為人們熟知的,筆劃方正,棱角分明,橫畫粗重,以臥筆刷掃,豎畫纖細,倒薤長撇皆出中鋒,墨色烏黑光亮。

上古時期,筆墨未出現以前,用樹脂漆書寫在竹簡上的大頭小尾的文字,被稱作“漆書”,又叫作“蝌蚪文”。晚清書家以為金農的書法類似簡牘上的文字,故以“漆書”稱之。

乾隆十年六月,金農59歲時所書的《四言茶贊》,是漆書成熟以后的代表作,基本表現特征突顯其中:字形結體以方整為主,同時依據每個字不同特點做寬扁或豎長的變化,橫筆、捺筆寬厚粗壯,豎劃和撇劃則瘦削堅挺,筆劃的長短、粗細、拉頓形成強烈而夸張的對比。

整體格調黑厚凝重、遒勁鈍拙,古樸謹嚴而不失奔放爛漫之趣,有磅礴之氣。

寫經體,可追溯至魏晉南北朝時代,當時戰亂頻繁,百姓顛沛流離,寫經祈福的活動開始興盛起來,佛教徒一遍又一遍地抄寫,以表示對佛祖的虔誠。

至唐代,形成了我國書法史上獨特的“寫經體”。歷代文人士大夫們認為寫經體缺少高雅的書卷味,只是簡單機械的抄寫,并無太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書家亦有以寫經為佛事的,如趙孟頫、董其昌。

唯獨金農精心研究寫經體楷書,取法古代佛門抄經和佛經木刻版本,并與他的楷隸作品相互滲透,化俗為雅,形成自己特有的寫經體。

金農喜好抄經畫佛,別號有“心出家庵粥飯僧”“如來最小弟”等。其寫經體楷書無論是稚拙還是精巧,都帶有濃厚的佛門審美傾向,與民間書法一脈相承,沒有輕重的線條變化和圓潤的轉折用筆,也沒有提頓中的波挑,全以均勻的線條和方硬的轉折。金農早年的寫經體結體較肥。

至晚年,金農心趨佛門,“寫經滿百本,畫佛亦千紙”。70歲后,金農的寫經體由肥變瘦,自然靜雅而富姿態,更富禪意。

《梅花圖扇頁》上的題款是他75歲所書,字形偏長,貌似平直,內含空靈,工而不板,有長短、廣狹之變化,起筆似宋雕版體之銳角,用筆細勁凝煉、剛毅含蓄。瘦勁稚拙的書體與畫面相映成趣,十分契合。

楷書始于東漢,因由隸書演變而來,當時稱作“楷隸”。金農的楷隸與其已形成固定面貌的隸書不同,既像楷書又像隸書,稱為楷隸。

在用筆上,一改過去橫粗豎細而為橫豎粗細均勻,最具特色的是掠去他最喜用的“倒薤”撇法。結字易扁為方,十分工整,同一作品中重復的字,常常是一模一樣。墨法追求統一而無變化,沒有濃淡干濕的變化。整體氣息平實,似刻意追求平板單調,卻極富藝術性。

金農有詩句“書看北齊字,畫愛江南山。”北齊無“法書”傳世,此說“北齊字”,即指北齊石刻拓本,包括摩崖刻經、碑刻與墓志,一反已經成熟的北魏楷書,強調隸書筆法,形成隸楷參半的風格。

金農以北齊字為法帖,向當時的承襲惡習提出挑戰,實現了自己不茍同于俗世的藝術主張,反叛精神溢于言表。

《王尚書書古歡錄》為金農60歲以后所作,署款“六十不出翁”,行間有烏絲欄,用筆的起筆轉折,布局的節奏韻律,皆整齊劃一,呈現出美術化傾向,類似現代的美術字。字里行間透出平實凝重的氣息,別具一格。

3.晚期 1756年至1763年,是金農書法藝術的晚期階段,他曾經自言70歲以后始創“渴筆八分”,以為前無古人。

金農一生經歷坎坷,晚年長期住在揚州的三祝庵、西方寺,生活貧困窘迫,以賣畫度日。1763年,77歲的金農在寂寞中離開了世界,次年9月,由弟子羅聘扶柩歸葬于杭州臨平黃鶴山。

金農晚年,通過書法來抒寫自身情感,表現出對理學禁錮、對人性壓抑的反抗,激進孤傲之情自然流露。在漆書的基礎上,金農創“渴筆八分”,以為前無古人。

“渴筆八分”與漆書相比,用筆澀拙,行筆中更多飛白。清雍正十二年九月間,金農曾為陽人褚峻作《飛白歌》。褚峻,善寫飛白,拜于金農門下,而金農在其飛白書中覓得知音,雖詩寫褚峻,實則表露了自己對飛白這一特殊用筆的濃厚興趣和駕馭飛白筆法的高超本領,似帚的用筆和渴筆效果的表現,表述了金農書法中飛白的運用及變革,是“渴筆八分”的用墨、用筆特征。

作為清代前碑派領軍書法家,作為揚州八怪中的杰出一員,金農大膽創新、獨辟蹊徑,作品中充滿著叛逆傳統和放縱恣肆的氣息。

金農最負盛名的當屬其獨創的漆書,而其余諸書體亦獨具風貌,隸書筆意的廣泛運用,使金農的書法實踐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在不同的書體中表現為統一的審美趣味,顯示其書法創作的高超造詣。

金農性格的坦率質樸,思想的憤世嫉俗、行為的極端叛逆、學識的廣博精深,造就了他古樸新奇、不同尋常的藝術風格。奉行個性解放、不趨時流精神的金農,對書法的不懈探索和創造,成為書法史上獨特而耀眼的一筆。

(三)作品鑒藏

清代雍、乾時期揚州八怪一派的書畫家中,金農是最具個性的一位,其書畫作品也最具時代風格特征。

1.市場行情 金農在世時書畫作品行情就很好,據揚州八怪中最有名的鄭燮于乾隆十二年在其《揚州雜記卷》中記載,他本人和金農、高鳳翰等畫家每年賣字畫皆獲千金,這樣的收入是當時京官“一品大員”年俸的三倍,當然,官員的收入不僅僅是靠俸祿。

據傳金家曾養有童仆六人,甚至一度還養過一個小戲班子,而且金農本人喜歡玩古董、藏碑帖等,這些開銷主要靠賣畫錢來支付。

金農的作品存世量很大,歷經兩個多世紀流傳,現在民間市場依然能見到他的書畫真跡。

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他的作品是海內外拍賣場上常見的拍品,據不完全統計,約有二百多件書畫作品成交。大部分作品成交價在幾十萬元徘徊,其中有三件作品超過百萬元。

2002年上海朵云秋拍,其隸書《宋人筆記》立軸,成交價為101萬元;2003年上海敬華春拍,其《墨竹圖》立軸,成交價為198萬元;2004年佳士得春拍,其《十六羅漢》冊,成交價為163.2萬港元。

金農在世時,就有偽作出現,主要是他的弟子羅聘、項均和童子陳彭代筆的畫作,由于落款是他自己親筆所寫,印章也是真的,而且羅聘又是揚州八怪之一,藝術水平很高,故這類被他本人認可的代筆之作,后人很難鑒定,一般把它視作真跡。

由于金農的作品價格昂貴,行情歷來都很好,故市場上流傳很多后人仿造的贗品,買家在購買他的作品時必須仔細鑒別,謹慎從事。

2.筆法鑒定 筆法是書法鑒定的主要依據。因為一個書法家在幾十年藝術實踐中形成的筆法特點和習慣,如執筆的高低、豎立、側斜、懸臂、懸肘、懸腕或手腕著紙以及下筆時輕、重、緩、急等特點,作偽者在短期內摹仿得天衣無縫是不可能的。

即使摹得很好的作品,也只有表面的形似,要達到神似是不可能的,金農的書法作品也是如此。

金農的書法概括起來有兩種面貌,一種為行楷書,一種為隸書。這兩種書體,金農統稱為漆書,是融楷、隸于一體的變體書法。

金農的行楷頗類龍門《鄭長猷造像》《爨寶子碑》,其用筆刁而粗,結構緊湊,字的體勢側斜。

這種行楷書,就楷書而言,既無輕重的線條變化和圓潤的轉折用筆,也沒有提頓中的波挑,而是以均勻的線條和方硬的轉折,書寫出類似單線體美術字的書體,但又具有器形文字般的古茂。

就隸書而言,這種行楷書,既含有隸書的用筆,但又無隸書的俏麗之姿。金農隸書以宗漢魏為主,得力于《天發神讖碑》和龍門造像等刻石。

金農早年隸書,風格規整,筆畫沉厚樸實,其筆畫未送到而收鋒,結構嚴密,多內斂之勢而少外拓之姿。到了50歲以后,金農才獨創一種自稱為漆書的新書體,其筆畫方正,棱角分明,橫畫粗重而豎畫纖細,墨色烏黑光亮,猶如漆成。

這種新書體左書寫時需將毛筆的筆鋒截去,使之起筆方正,如扁刷刷成,轉角處亦方硬如棱角,代表作品有《相鶴經軸》《廣陵旅舍之作屏》等。而作偽者缺乏這些知識,往往把金農的行楷和隸書寫成粗俗、光滑、無變化的書體,無意中露出了破綻,使鑒定者可察。

3.印章鑒別 印章和款識是鑒別書畫真假的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印章就是作者本人的鈐印,是說明該作品是自己的親筆的憑證,在沒有作者本人署款的情況下,印章往往起決定作用。但后人可以利用前人留下來的真印作偽,造成真偽雜糅的局面。此外印章還可以翻刻,因此印章只能是書畫鑒定的輔助依據。

金農的印章,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共有五十余方,其中一小部分是印文雷同,但篆法、刀法和形狀大小不同的印章,如冬心先生印有十方,金農印信有七方,金吉金印有五方,壽門印有四方,金氏壽門有三方,金農之印、生于丁卯各二方。

此外,壽、農、金氏八分、蓮身居士、金農私印、潔樽論闊、金老丁、一日清閑二日仙、努力加餐飯、己卯以來之作、與林處士同邑、光風霽月、金氏壽門書畫、金氏壽門、布衣三老、龍虎丁卯、蘇伐羅吉蘇伐羅、壽門聯珠印等各一方。

這些印章還有早晚的變化,如早年的印有金農、金農印信、壽門、稽留山民等,中晚年的印章有百研翁、金老丁、己卯以來之作、金吉金、金吉金印、金氏壽門書畫等。

還有一些表現他懷才不遇、不滿現實的思想的印章:如一日清閑二日仙、努力加餐飯、潔樽論闊等印。此外布衣三老,是說自己布衣不仕于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蘇伐羅吉蘇伐羅印,是因為梵文的金字稱蘇伐羅,故刻此印。

4.款識鑒別 款識是指書畫家在自己的作品中,署上自己的名款和題跋,借以說明此件作品是自己的親筆,以取信于人。

名款又是假手下功夫最多的地方,因此研究掌握好作者的名款,對搞好書畫鑒定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金農的題款,除有一般清人署款的規律外,還有他自己的特色。金農學識淵博,文學修養水平很高,故他的署款,題詩文、詞賦、畫論為多見,亦擅長題,“每畫必有題記,一觸即發”。

“金農”兩字款的農字則有五種不同的寫法。40歲至50歲寫的八分書,即隸書,筆法很婉轉;50歲以后,用筆挺硬而不柔和,但他所書的尺牘與上又有不同,比較隨便、輕松。

此外,金農的字號比較多,據筆者統計,共有25個之多,如心出家庵粥飯僧、仙壇掃花人、古泉、司農、冬心、百二硯田富翁、曲江外史、老丁、竹泉、昔耶居士、金牛、金牛湖上詩老、金廿六郎、金吉金、香鐵、恥春翁、壽門、壽道士、稽留山民、蓮身居士、龍梭仙客、蘇伐羅吉蘇伐羅等。

金農的這些字號,還有早晚的變化,金農早年的款,有金農、冬心、壽門、曲江外史等,金農中晚年的款,有稽留山民、昔耶居士、心出家庵粥飯僧、百二硯田富翁、恥春翁、冬心、曲江外史等。

這些關于金農書畫辨偽的一些知識,可以讓人的鑒定水平大大提高。

(四)生平軼事

揚州人常常把頑皮的小孩子叫作“厭蛋”。要說起這個名稱的來歷,和清代著名的書畫家金農還有很大的關系。

金農無兒無女,十分喜歡小孩子。金農最喜歡的是住在他家隔壁的小根子。這個小根子才6歲,一張小嘴會說會喊人,有時候還能學著大人唱兩句揚州香火戲。

端午節這天中午,金農和夫人喝了幾杯雄黃酒,想起自己這么大年紀了,一個小孩子也沒有,心里不由得有幾分不舒暢。

“先生,今兒個過節,你不替小根子做個‘老虎’嗎?”提起小根子,金農皺起來的眉頭便慢慢地松了下來,向夫人解釋說:

“今兒個大早我就想起這件事了,但一時到哪里去找好幾種顏色的紙呢?”

夫人說:“沒有彩色紙有什么要緊?給他畫一張五彩的不就行了嗎?”

聽夫人這一說,金農覺得很有道理,于是來到書房,三畫兩繞,一個活生生的老虎就畫好了。夫人早就打好了糨糊,剪好背線,等金農把老虎糊好后,夫人便到門口去喊小根子來取“老虎”,哪曉得喊了好幾聲,也沒有喊得到,原來小根子同門口的孩子們一起玩去了。

不一會兒工夫,小根子回來了,一蹦三跳地進了金農的書房。剛要張嘴喊金爹爹,一看金爹爹伏在書桌上睡著了。

他倒也乖巧,便不聲不響,悄悄地走到書桌跟前,伸著頭一看:哈!一個五彩的“大老虎”,心里頭一高興,小手抓住“老虎”用勁一拽,只聽得“啪啦”一聲,“老虎”是被小根子拽過來了,“老虎”旁邊的一方硯臺也被帶過來,掉在地上打碎了。

小根子一驚嚇,身子朝書桌跟前一傾,胸口抵在書桌邊上,把掛在胸前的鴨蛋網子里的咸鴨蛋一下子壓扁了,成了“鴨蛋餅子”。小根子哭了起來。

這下子,把睡得正香的金農也吵醒了,一看到小根子在哭,趕忙過來哄他。哪曉得一轉身看見了摔碎的硯臺,急得他直跺腳,氣喘吁吁地喊道:

“硯!硯……”

小根子被金農這一喊,吃了一驚,也就不哭了。他聽金爹爹連聲喊“硯”,心里頭說,我的東西也壞掉了!于是,就用手托起壓扁了的鴨蛋,對金爹爹喊起來:“蛋!蛋……”

這會兒金夫人也被吵醒了。她只聽到書房里頭“硯”“蛋”“硯”“蛋”地嚷個不停,便在書房外面問道:

“什么‘硯蛋’‘硯蛋’的啊?”

金夫人跑進書房一看,心里明白了:金農一向喜歡收藏硯臺,今天被小根子打碎的這方硯臺,叫“平版硯”,是金農連夜畫了十七八張畫,才從一個外地商人手里換回的。難怪金農急得直跺腳呢!

到底金夫人有本事,她笑著說道:“硯臺再好,打碎了也接不起來了!把人家孩子嚇著,看你怎么辦!”

金農舍不得孩子,忙招呼夫人拿一個咸鴨蛋來,放進小根子的鴨蛋網里,又幫他把“老虎”扶起來,一邊嘴里還不停地哄他。

從這天以后,每當小根子來玩的時候,一調皮,金農便說:“咳,‘硯蛋’,又來了?。 ?

這事兒傳開去以后吶,揚州人就把調皮的小孩子都叫作“硯蛋”了。越傳越久,“硯蛋”就成了“厭蛋”,一直流傳至今。

主站蜘蛛池模板: 聂荣县| 竹北市| 徐州市| 迁安市| 辽阳县| 咸宁市| 安龙县| 邢台市| 曲阳县| 微山县| 舞钢市| 大港区| 哈密市| 四川省| 安陆市| 靖宇县| 龙井市| 肇州县| 双柏县| 汉川市| 肃北| 乐至县| 新宁县| 德清县| 德令哈市| 阿拉善盟| 迭部县| 永福县| 潞城市| 壤塘县| 定襄县| 广宁县| 定州市| 新蔡县| 临西县| 达拉特旗| 永州市| 龙陵县| 通渭县| 宁武县| 宜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