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文學抒寫
- 絲路要道:玉門關(文化之美)
- 鄭明武 李妮編著
- 7828字
- 2016-07-07 16:00:32
上下幾千年,時空大流轉,玉門關外多少面孔和事件風云變幻,轉眼都成了過眼云煙。然而,王之渙的那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篇佳作還有許多,如李白的《關山月》、令狐楚的《從軍行》、駱賓王的《在軍中贈先還知己》等。
有關玉門關的名篇佳作,使玉門關這座經歷了大漢軍事的輝煌之后的古遺址迸發出新的活動,在厚重的詩詞曲賦的卷軸上,開出了千樹萬樹的梨花。
(一)王之渙筆下的玉門關
提到玉門關的文學抒寫,首先提到王之渙。正是王之渙的那句“春風不度玉門關”,要使玉門關名揚天下,流傳千古。
王之渙寫玉門關的那個千古名句出自《涼州詞》,又名《出塞》。詩寫道: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中的“羌笛”是我國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皸盍敝盖嫉汛底嗟摹墩蹢盍非?
唐朝開元中后期,唐玄宗荒淫縱樂,不務邊防,不關心遠戍征人的疾苦。詩人王之渙進入涼州城,聽到哀怨的笛聲后,寫下了《涼州詞》這首詩,表達對遠戍士卒的同情。
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而廣大戍守玉門關的戰士,得不到封建統治者的關懷,長年累月地生活在關外,確實令人感嘆。
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在當時的影響就很大。據說,開元年間王之渙與另外兩位大詩人高適、王昌齡到酒店飲酒。在酒店里,王之渙三人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
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云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
此事未必實有,但這也表明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二)王昌齡筆下的玉門關
王昌齡是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他擅長七言絕句,作品多寫邊塞、送別,氣象雄渾,情意雋永,語言精煉生動,音律鏗鏘悠揚。
王昌齡曾經寫過多首《從軍行》,其中的一首寫道: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軍行》是漢代樂府《平調曲》調名,內容多數描寫軍隊的戰斗生活。
詩的前兩句直指玉門關要塞: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延千里的隱隱雪山;越過雪山,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
這幅長卷集中了玉門關附近東西數千里廣闊地域,反映了當時西北戍邊將士生活、戰斗的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
為什么特別提及玉門關呢?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有關。唐代西方、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御吐蕃,守護河西走廊。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這首詩也可以反映出玉門關在唐代軍事上的重要意義。
(三)李白筆下的玉門關
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尊稱為“詩仙”的李白,在他的一首《關山月》中就曾提到玉門關。詩寫道: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關山月》是樂府《橫吹曲》調名。天山,即甘肅祁連山,因漢時匈奴稱“天”為“祁連”,所以祁連山也叫天山。
《關山月》這首詩描寫了玉門關附近邊塞的風光及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表現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在這首詩中,李白沒有把征人思婦之情寫得纖弱和過于愁苦,而是用“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的萬里邊塞圖景,來抒發這種感情。
李白用寬廣的時空作背景,把眼前的離愁別緒融合進去,營造更加深遠的意境,這是一種高超的藝術手筆。
除去要表達的離愁、反戰的主題外,詩的前幾句所描寫的意境之高遠,也為后人所稱道。
唐代玉門關有士兵駐守,自然也就有了遠在內地思夫的戍邊丈夫的思念。李白在另一首《子夜吳歌》中的《秋歌》就表達了這一思想: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子夜四時歌》共四首,寫春夏秋冬四時,《秋歌》其中的一首。此歌為六朝樂府本為四句,內容多寫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詩人的創造,而用以寫思念征夫的情緒更具有時代之新意。
籠統而言,《秋歌》的手法是先景語后情語,而情景始終交融?!伴L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是緊扣題面寫出“秋月揚明輝”的季節特點。
這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門關征人的深情。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中的著“總是”兩字,情思益見深長。這里,秋月秋聲與秋風織成渾成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物儼在,“玉關情”自濃。
全詩手法如同電影,有畫面,有“畫外音”。月照長安萬戶。風送砧聲。化入玉門關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這是多么有意味的詩境呵!須知這儼然女聲合唱的“插曲”決不多余,它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畫外亦在畫中,它回腸蕩氣,激動人心。因此可以說,《秋歌》正面寫到思情,而有不盡之情。
(四)駱賓王筆下的玉門關
唐代詩人駱賓王,曾經因事被貶至西域。來到西域從軍之后,駱賓王歸心悠悠,寫出了“魂迷金闕路,望斷玉門關”之句。
駱賓王的這一名句就出自他的《在軍中贈先還知己》。詩寫道:
蓬轉俱行役,瓜時獨未還。
魂迷金闕路,望斷玉門關。
獻凱多慚霍,論封幾謝班。
風塵催白首,歲月損紅顏。
落雁低秋塞,驚鳧起暝灣。
胡霜如劍鍔,漢月似刀環。
別后邊庭樹,相思幾度攀。
在“唐初四杰”中,駱賓王最擅長七言、五言,他的詩文無論抒情、說理或敘事,都能運筆如舌,揮灑自如,比起六朝后期堆花儷葉,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風,有著明顯的不同。
在駱賓王的這首《在軍中贈先還知己》中,駱賓王表達的是對友人思念,詩中的“魂迷”“望斷”等詞,讓人能夠感到身在玉門關外的詩人,愁緒是何等的強烈。
(五)戴叔倫筆下的玉門關
在唐詩中,玉門關已經成為“邊塞情結”的象征,不知有多少邊塞詩作提到過玉門關。而在這些邊塞詩中的玉門關,總是給人悲涼、蕭然之意。與那些詩作中的玉門關不同,唐代中期戴叔倫筆下的玉門關,可能顯得更為積極樂觀些。
戴叔倫的《塞上曲》寫道: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戴叔倫的這首《塞上曲》是一首充滿愛國激情的詩篇。唐朝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削弱了唐王朝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吐蕃、回紇統治者乘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多次派兵騷擾,致使戰亂不息,生靈涂炭。在這種背景下,戴叔倫便寫了這首《塞上曲》,它對于馳騁疆場的將士們是歌頌,也是勉勵。
詩的第一句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寫出漢軍在陰山的浩大聲勢:漫山遍野,旗幟翻飛,萬千將士嚴陣以待。第二句寫將士們徹底消滅敵人的決心和氣魄,反映了他們對敵人的無比仇恨和全殲敵人的愿望。
詩的后兩句與后漢書的一句詩文有關,在班固的《后漢書·班超傳》中,曾有“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之句。用但愿生在玉門關外來體現玉門關外環境的艱苦。
在戴叔倫的這首《塞上曲》中,后兩句就是反用班超“但愿生入玉門關”之意,寫出了將士們強烈的報國志愿:為了祖國的統一,我們不惜此身,愿殺敵立功,報效祖國,甚至不必活著返回玉門關。此句與“何必馬革裹尸還”異曲同工。全詩慷慨激昂,感情真摯樸實,深切地表達了將士們疆土的熱愛和忠誠。
多少年來,當人們讀著“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這激揚豪邁的文字時,無不為這些可敬的古代將士們而自豪。因此,在戴叔倫的筆下,“玉門關”不再啟人悲怨,而是激人豪情。
戴叔倫也許對玉門關的感情是濃烈的,他在另一首《閨怨》中,又曾寫玉門關。詩寫道:
看花無語淚如傾,多少春風怨別情。
不識玉門關外路,夢中昨夜到邊城。
和《塞上曲》不同,《閨怨》中的玉門關不再是表達愛國激情的符號,而是更多地表達了一些思緒。
(六)岑參筆下的玉門關
說起邊塞詩,當首推岑參。岑參的邊塞詩富有浪漫主義的特點,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
岑參尤其擅長七言歌行,他在《玉門關蓋將軍歌》里,就曾對玉門關進行過描寫:
蓋將軍,真丈夫。
行年三十執金吾,身長七尺頗有須。
玉門關城迥且孤,黃沙萬里白草枯。
南鄰犬戎北接胡,將軍到來備不虞。
五千甲兵膽力粗,軍中無事但歡娛。
暖屋繡簾紅地爐,織成壁衣花氍毹。
燈前侍婢瀉玉壺,金鐺亂點野酡酥。
紫紱金章左右趨,問著只是蒼頭奴。
美人一雙閑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矑。
清歌一曲世所無,今日喜聞鳳將雛。
可憐絕勝秦羅敷,使君五馬謾踟躕。
野草繡窠紫羅襦,紅牙縷馬對樗蒱。
玉盤纖手撒作盧,眾中夸道不曾輸。
櫪上昂昂皆駿駒,桃花叱撥價最殊。
騎將獵向城南隅,臘日射殺千年狐。
我來塞外按邊儲,為君取醉酒剩沽。
醉爭酒盞相喧呼,忽憶咸陽舊酒徒。
岑參的這首詩主要是寫將士的邊塞生活?!坝耖T關城迥且孤,黃沙萬里白草枯。南鄰犬戎北接胡,將軍到來備不虞?!毙蜗蟮毓串嫵隽擞耖T關坐落在黃沙萬里、荒草叢生之中的孤獨。
此詩作于玉門關無疑,但時間尚難確定。大概是岑參在北庭任支度判官時行役至玉門關時所作。這首詩對奢侈豪華的夜宴的描寫占了一半的篇幅,里面有贊賞也有諷刺。這種諷刺自然是委婉的,甚至帶點調侃的語氣。
這位蓋將軍在古代邊將中大概很有點代表性。他們在戰場上是勇猛的,在爭豪斗富的享樂方面也決不示弱。這是一種歷史的真實,其是非功過,不宜用現代的觀點去作機械的評價。此詩句句押韻,或三句一頓,或兩句一頓,既富有音樂感,又充滿抑揚頓挫的變化,具有一種獨特的聲情效果。
(七)胡曾筆下的玉門關
以寫詠史著稱的唐代詩人胡曾,自然也不會忘了去寫赫赫有名的玉門關。他在《詠史詩·玉門關》寫道:
西戎不敢過天山,定遠功成白馬閑。
半夜帳中停燭坐,唯思生入玉門關。
《詠史詩·玉門關》中的定遠功成,寫的是班超,班超曾經經營西域,有力地維持了漢朝對西域的控制。詩的第四句“唯思生入玉門關”也是和班超的那句“但愿生入玉門關”相照應的。
胡曾還有一首關于玉門關的詩《獨不見》:
玉關一自有氛埃,年少從軍竟未回。
門外塵凝張樂榭,水邊香滅按歌臺。
窗殘夜月人何處,簾卷春風燕復來。
萬里寂寥音信絕,寸心爭忍不成灰。
和《詠史詩·玉門關》詠史懷古不同,《獨不見》表達的是思念。這兩首詩的主題,也正是千百年來大部分關于玉門關的詩作所具有的主題,即懷古思緒。
(八)陸游筆下的玉門關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一生詩篇非常多,他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后來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國存詩最多的古代詩人。
在陸游眾多名篇佳作中,關于玉門關的有好幾首。陸游在一首《塞上曲》中寫道:
三尺鐵如意,一枝玉馬鞭,
笑把出門去,萬里行無前。
當道何崔嵬,云是玉門關。
方當置屯守,征人何時還?
馬色如雜花,鎧光若流水;
肅肅不敢嘩,遙望但塵起。
日落戍火青,煙重塞垣紫。
回首五湖秋,西風開芡觜。
陸游曾經被貶到西部為官,他的一首《予以淳熙戊戌歲自蜀歸時年五十四今三十有二》寫道:
入玉門關到酒泉,昔人想望若登天。
豈知萬里西征客,歸臥家山三十年。
為求收復山河的陸游,一生都對曾經是軍事要塞的玉門關情有獨鐘,他的《夜坐水次》再次提到玉門關:
房星縱,心星橫,北斗高掛南斗傾。
蓼根熠熠螢火明,葦叢哀哀姑惡聲。
我倚胡床破三更,溪風吹衣月未生。
玉門關,拂云城,何時連營插漢旌?
白頭書生未可輕,不死令君看太平。
從詩中“玉門關,拂云城,何時連營插漢旌?”之句,人們可以看出陸游心底深處愿意為收復山河而戰的決心。
陸游的一生都在為收復山河而努力,然而時局的頻繁變遷,使陸游時而得以為收復山河而戰,時而被貶。曲折的人生經歷,在他的詩詞中有所反映。他在一首《野興》的詩中寫道:
玉門關外何妨死,飯顆山頭不怕窮。
春甕已成花欲動,了無一事著胸中。
詩中“玉門關外何妨死”一句,體現了陸游平生求戰的遠大抱負。
和《野興》相似,陸游的另一首詩《新秋》也反映了他的心境,只是這首詩略顯蕭然一些:
天河漸近鵲橋時,一夜風吹斗柄移。
金井梧桐元未覺,畫廊蟋蟀已先知。
青燈耿耿還相伴,白發蕭蕭只自悲。
猶勝玉門關外客,臥聽沙雁數歸期。
從他的這些詩中,能夠清楚地看到玉門關在陸游心中的地位。
(九)張镃筆下的玉門關
南宋詩人張镃的詩詞,受到當時詩壇名家的推崇。張镃詩作以吟風弄月、賞花醉酒為主要題材,但也不可否認,在張镃殘存不多的作品中,還是能找到少量對家國之思的優秀作品,比如,他的一首《雜興》:
迢遙秦隴舊家山,百萬貔貅擁節還。
讀盡一編時自許,西風吹夢玉門關。
在詩中,“秦隴舊家山”一語,可印證其祖籍所在地域。張镃和陸游一樣,都有為國立功的愿望,作為西秦遺民,他并沒有忘記迢遙千里,遠在西部的故國山河,他熱切地渴望自己能像張良那樣“一編書是帝王師”,以奇策報效國家,跟隨百萬雄師,北伐勁敵,收復秦隴,直搗玉門關,完成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的大業。
(十)劉克莊筆下的玉門關
南宋詩人、詞人、詩論家劉克莊,在其詩詞中也曾多次提到玉門關。其中,他填的《水調歌頭》就有三首提到玉門關:
其一
遣作嶺頭使,似戍玉門關。來時送者,舉酒珍重祝身安。街畔小兒拍笑,馬上是翁矍鑠,頭與璧俱還。何處得仙訣,發白頰猶丹。
屋茅破,籬菊瘦,架簽殘。老夫自計甚審,忙定不如閑。客難揚雄拓落,友笑王良來往,面汗背芒寒。再拜謝不敏,早晚乞還山。
其二
風露洗玉宇,星斗燦銀潢。云間笙鶴來下,人世變凄涼。九轉金丹成後,一朵紅云深處,玉立侍虛皇。卻笑跨奪子,草草夢黃粱。
君記否,齊桓口,魯靈光。中原公案未了,直下欠人當。試問玉門關外,何似金鑾殿上,此段及平章。富貴倘來耳,萬代姓名香。
其三
問訊中秋月,瞥見一眉彎。婆娑桂影,今年又向桂林看。蓬天?;〕醵龋_帶玉簪舊識,俯仰十年間。記得老坡語,頹景薄西山。
碧虛人,應笑我,已蒼顏。歲寒耿耿,不改惟有寸心丹。目斷風濤萬里,夢繞煙霞一壑,老矣甚時閑。不愿酒泉郡,愿入玉門關。
劉克莊一向推崇辛棄疾、陸游,對辛棄疾評價尤高。他的作品也具有辛棄疾豪放派的風格,詞風豪邁慷慨,他也因此成為辛派詞人的重要代表。
劉克莊豪放的風格應該與他的人生經歷有關,他在江湖詩人中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但是,劉克莊在宦海生涯中,也有不如意的時候,他曾經有過被貶幾年的經歷。這在第一首詞“遣作嶺頭使,擬戍玉門關”之句中可以體現出來。
很明顯,在劉克莊看來,玉門關無疑是個苦寒之地,所以他才拿守玉門關和嶺頭作比。第二首“試問玉門關外,何似金鑾殿上,此段及平章”之句,更加可以看出,劉克莊對玉門關外環境的評價是何等惡劣。第三首詞中,劉克莊發出了“不愿酒泉郡,愿入玉門關”之嘆。可見,三首詞中,玉門關在劉克莊眼里,都是荒涼的象征。
(十一)李演筆下的玉門關
和附近的陽關一樣,玉門關有時在文人的作品中也是一種文化符號。陽關代表的是離別,而玉門關代表的是邊關,是金戈鐵馬。
宋代詞人李演在其作品中就是把玉門關作為了一種符號,他在他的《虞美人·多景樓落成》中寫道:
笛叫東風起。
弄尊前、楊花小扇,燕毛初紫。
萬點淮峰孤角外,驚下斜陽似綺。
又婉娩、一番春意。
歌舞相繆愁自猛,卷長波、一洗空人世。
閑熱我,醉時耳。
綠蕪冷葉瓜州市。
最憐予、洞簫聲盡,闌干獨倚。
落落東南墻一角,誰護山河萬里!
問人在、玉關歸未?
老矣青山燈火客,撫佳期、漫灑新亭淚。
歌哽咽,事如水!
詞中的多景樓在江蘇鎮江北固山甘露寺內,北臨長江,為登覽勝地,素有“天下第一江山樓”之稱。宋理宗淳祐年間,鎮江知府重修,這在宋末國勢衰落,蒙古迫近的情況下,不能不引起有識之士的扼腕唏噓。李演此詞,即作于此時。
上片點題,詠多景樓落成?!暗呀袞|風起”,起句高華瀏亮,提挈全篇。笛聲高奏喚起東風,吹滿整個江天,人的思想也隨之被帶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落落東南墻一角,誰護山河萬里!問人在、玉關歸未?老矣青山燈火客,撫佳期、漫灑新亭淚。歌哽咽,事如水!”這一段,一氣呵成,層層推進,悲慨嗚咽,直有裂竹之音。
當時鎮江已經成為當時抗御蒙古的前沿陣地,但東南的一角邊墻,卻已防務廢馳,這又怎能護得山河萬里呢!北方廣大的領土,仍在蒙古人手中,朝廷大臣早已不思恢復,光恃長江天塹,茍且偷安,恐怕連這東南的半壁河山也難以保全了。“落落”兩句,顯足詞人之感慨深沉。著一“誰”字,故意設問,未能遠謀的肉食者難逃其責。
詞人接著再問一句:“問人在、玉關歸未?”遠在祖國西北的邊疆的玉門關,是漢唐時期的邊塞重鎮,“玉關”人未歸,感嘆關塞戍卒,頭白守邊。每念及此,便不由得涕泗縱橫了。
詞中的“佳期”,指恢復中原之期,也是“玉關”人歸之時。然而,李演作此詞時,南宋已衰弱至極,且不要說北伐中原,即使連偏安局面也幾不可保了。如今佳期迢遞,唯有空灑一掬新亭清淚。
(十二)李致遠筆下的玉門關
元代曲作家李致遠在其作品中提到過玉門關,他在一首《雙調?折桂令?讀史》中寫道:
慨西風壯志闌珊,
莫泣途窮,
便可身閑。
賈誼南遷,
馮唐老去,
關羽西還。
但愿生還玉關,
不將劍斬樓蘭。
轉首蒼顏,
好覓菟裘,
休問天山。
詞中的賈誼南遷,指賈誼被貶為漢長沙王太博,抑郁而死之事。馮唐老去是指,西漢安陵人馮唐曾在文帝前為名將,懷才不遇,很老時才被任為中郎署長。關羽西還是指關羽敗走麥城,命歸西天。
在想到這三個人物之后,作者想到了自己作者一生落魄,壯志難酬。于是發出了“但愿生還玉關”之希望。
很顯然,在這首曲里,玉門關依然是一種代表金戈鐵馬的文化符號。青絲成白發,樓蘭劍化為狐裘衣,這正是元代士人的生活與心靈軌跡。以讀史時的慷慨激憤之情起,而以消沉隱逸之情結,感情幽咽曲折。
(十三)張可久筆下的玉門關
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張可久,曾經寫過一首《賣花聲·懷古》: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懷古傷今,慨嘆民苦”是古代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題材,這首曲慨嘆秦漢時統治者之間的戰爭和各民族間的戰爭,給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災難,表達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作品引用了三個典故,其中,“將軍空老玉門關”指的是班超當年空老玉門關外。接著,通過典故寄寓了作者對時世的看法,項羽、曹操、班超這三個秦漢時期的英雄人物,他們的功業英名雖然萬古不會磨滅,但他們的功業英名是以“生民涂炭”為代價的。
“傷心秦漢”這句也意在表達英雄美人雖有壯烈哀艷的故事,但在歷史的畫卷中最值得同情的是苦難的百姓,最痛心的是天下的百姓,體現了作者最本質的情感。
在以往的詩詞中,玉門關一直代表蒼涼、離愁之意,而張可久的筆下,玉門關和烏江、赤壁等一樣,成為著名軍事英雄人物遭遇挫折的象征。由此可見玉門關在古代軍事史上的重要影響。
(十四)侯懷風筆下的玉門關
侯懷風是清初著名的女詩人,也是抗清義士侯峒曾之女。侯懷風的父親侯峒曾剛正不撓,清軍攻取江蘇時,他堅守嘉定十余日,城破,峒曾與其兩子同投水殉國。因為這一特殊的經歷,侯懷風的詩多有傷感,深沉悲壯。
玉門關是著名的軍事要塞,在這里曾經發生過許多悲壯的戰爭故事。玉門關也就成了侯懷風筆下的對象。她在一首名為《感昔》的詩中寫道:
黃河水流響潺潺,當日腥風戰血殷。
大地盡拋金鎖甲,長星亂落玉門關。
居延蔓草縈枯骨,太液芙蓉失舊顏。
成敗百年流電疾,蒼梧遺恨不堪攀。
這首《感昔》氣勢雄渾,大氣磅礴,很難相信它竟然是出自一個江浙一帶的女子之手。毫無疑問,在這首詩里,玉門關又成了血雨腥風的戰爭象征。
千百年來,悠悠玉門關激發了無數文人墨客的創作靈感。然而,這么多作品同寫“玉門關”,它們的取象設意卻各具特色,或以之啟怨抑怨,或作為典型“景點”嵌入宏闊的畫面,或借之寄托豪情,真可謂同筆異趣,各臻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