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水域奇觀(3)
- 世界神秘現象
- 曹東輝
- 4809字
- 2016-06-02 14:01:28
盧爾德的奇跡
盧爾德位于法國西南部比利牛斯大區,這個地區風景優美、氣候宜人,羅馬式的教堂、哥特式的尖塔以及各式各樣的鄉間別墅星羅棋布。比利牛斯山脈群山連綿,瀑布、湖泊和沼澤遍布其中,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度假勝地,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和最著名的天主教醫療圣地。
每天都有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病人前往盧爾德,每年8月中旬舉行朝圣活動時,盧爾德更是人山人海。2002年,法國官方統計的人數超過600萬人,其中大約有8萬名病人和殘疾人,甚至還有一些東南亞國家的宗教機構專程來這里空運圣水回去,供當地的信徒們飲用。
盧爾德所有的旅館中都備有大量輪椅,以供前來朝圣的殘疾人使用,街頭專門出售各式各樣盛放圣水的容器的小攤隨處可見。在通往圣母顯靈巖洞的小徑上,巨大的燭臺上燃燒著上千支蠟燭,人們從這里進入巖洞,為病人舉行宗教儀式。在巖洞附近,有20個水龍頭供朝圣者汲取圣水,還有一個灌滿了圣水的游泳池供病人洗浴。每天早晨9點,盧爾德有專門的服務人員將殘疾患者送至教堂,幫助他們取水、沐浴。2004年,84歲高齡,深受帕金森氏病所苦的天主教教宗約翰·保羅二世也曾經前往盧爾德朝圣,同所有病人一樣在巖洞中的圣母像前祈禱并飲用圣水。
盧爾德圣泉真的具有人們所說的神奇作用嗎?宗教界和科學界都多次對盧爾德圣泉進行了調查和研究。1905年,當時的教宗庇護十世提出用科學的方法對盧爾德圣泉進行調查,從那時起,盧爾德的醫療機構就開始用一些非常嚴格的指標對圣泉的治療作用進行調查,這些指標包括:病人所患的疾病必須是醫學界已知的、尚無任何治療辦法的不治之癥;病人必須在飲用或浸泡圣水后立即而永久地復原,病情的消退或緩解都不在此列;這種情況是現有的醫學理論無法解釋的。只有滿足以上三點,并通過一個專職醫生的鑒定,然后提交給一個由來自不同國家的20名醫生所組成的委員會進行審查之后,才能夠被宗教界和醫學界共同認定為“奇跡”。到目前為止,100多年里共有67人被正式認定遇見了奇跡,他們在飲用圣水之后,多年的病痛立即消失,甚至是馬上恢復了健康。
安娜·桑塔尼羅女士就是這67人中的一個。1952年,40歲的她患上了一種嚴重的心臟病,這種病導致她雙腿腫脹,呼吸困難,只能一動不動地躺在床上。安娜的哥哥和姐姐都是在被這種病長期折磨后,痛苦不堪地死去的。這種病無法通過藥物治愈,即使是現在,也只能通過風險很大的心臟手術進行治療,而世界上第一例心臟外科手術是在1953年才成功完成的。知道自己必死無疑的安娜抱著一線希望來到盧爾德,那時她的情況已經非常糟糕了,她的家人怕她的身體堅持不了,一連幾天都不讓她去泡泉水,但安娜堅持要去,家人不得不聽從她的要求。安娜回憶說:“我連動都動不了,他們就慢慢地把我浸在水里,從腋窩把我拉起來,我的雙腿無法動彈。”就在安娜浸泡泉水后不久,她就感覺到胸口出現一陣暖流,然后她的呼吸開始順暢,雙腿也有了知覺。對安娜病例的調查一直持續了50年之久,最終醫學界和宗教界共同將其認定為一項奇跡。
盧爾德的泉水中究竟含有什么奇妙的成分?研究人員請美國華盛頓郊區公共衛生委員會對泉水進行了全面的檢測,該委員會是美國十大水質檢測機構之一,每年要進行50萬次各種水質檢驗,經驗非常豐富。檢測結果顯示,盧爾德的泉水水質非常優良,沒有任何細菌或化學物質的污染,除此之外泉水沒有任何異常,甚至連酸堿值和鐵、鋅等微量元素的數值都和普通泉水一樣,根本沒有什么特殊之處。
盧爾德圣泉創造的奇跡目前仍然無法用科學進行解釋,但這并沒有影響人們對它的神往,越來越多的人抱著希望來到盧爾德,尋找這個違反現代醫學常識的奇跡。
不死的死海
位于約旦和以色列之間的死海,海面平均低于海平面400米左右,堪稱世界之最。在死海里沒有任何魚蝦、海藻之類的生物,海岸附近也是一片荒蕪,任何生命似乎都無法在這里生存,因此得名“死海”。可是在死海中人們卻可以悠閑地躺在海面上,絕不會沉下去。
死海不死
公元70年,羅馬皇帝命令狄杜統率羅馬軍隊進攻耶路撒冷,途中經過死海。狄杜的隨從報告說當地人將這片水域叫作死海。這時,正巧有士兵來請示狄杜如何處理戰斗中抓獲的俘虜。狄杜看看俘虜,又看了看死海,命令士兵:“把他們扔到海里,作為獻給死海神明的禮物。”
士兵們按狄杜的吩咐給俘虜們的手腳戴上了鐐銬,然后將他們扔進大海。然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被扔進死海里的俘虜不但沒有沉入海底,反而都浮在了水面上,并被海浪送回岸邊。看到這種情況,狄杜非常驚訝,下令將俘虜扔進更遠的海里。可是,情況還是和上一次一樣——被扔到海里的俘虜不能做任何游泳的動作,可就是不下沉。反復幾次之后,羅馬人認為這些俘虜受到了神明的保佑,于是狄杜下令將他們釋放了。
被扔進死海里的俘虜為什么能夠漂浮在海面上而不下沉呢?難道真是有神明在保佑他們嗎?
死海形成的原因
關于死海的由來,有一個遙遠的傳說。
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這里是一個美麗富饒的村莊,上帝非常眷顧這里。可是村子里的男子們不知道珍惜,還養成了一種惡習。上帝得知后,非常惱怒,于是決定懲罰這些罪惡的人。在懲罰這些人之前,上帝告訴先知魯特,要他在某一天帶著家人離開村子,他還警告魯特走了以后,不管身后發生什么事情,都不能回頭。
到了約定的那一天,魯特依照上帝的吩咐,帶著家眷離開了村子。他們還沒走多久,就聽見身后傳來了巨響,魯特依照上帝的吩咐沒有回頭,而且也叮囑家人千萬不要回頭。可是魯特的妻子卻因為好奇忍不住回頭看了一眼,這一看可把她嚇了一大跳:原來的村子已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汪洋大海,這也就是今天的死海。上帝為了懲治那些罪人,變出了一片海洋,讓那些村民無法再種植糧食,也喝不上淡水。
至于魯特的妻子,她因為違背了上帝的忠告而被變成了石頭。直到今天,她依然站立在離死海不遠的小山坡上,回頭望著死海。
當然,這只是傳說,死海實際上是大自然的杰作。死海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海,而是一個大型的內陸咸水湖。它的含鹽量非常高,達到了23%至25%,比普通的海水含鹽度(3.5%)高出數倍。死海的含鹽量如此之高,以至于海水的密度竟然超過了人體的密度,因此即使是不會游泳的人在這里也不必擔心溺水。
死海之所以會變成今天這樣,是因為它只有入水口而沒有出水口,因此蒸發便成為死海消耗海水的唯一方式。海水中的水分蒸發了,而海水中的許多礦物質鹽卻無法蒸發,都在海底沉積下來,日久天長便形成了今天的樣子。
可是死海只靠蒸發又能蒸發掉多少水分呢?約旦河的河水不停地注入,按照常理,沒有出海口的死海應該不斷地膨脹才對。可是事實恰恰相反,近幾十年來死海的面積正在減小。這是因為死海地處炎熱的沙漠地帶,地表溫度常年偏高(最高溫度可以達到51℃,最低溫度亦可以達到14℃),這種地理位置導致了死海海水的大量蒸發。在正常狀態下,死海的主要水源——約旦河所注入的水量和蒸發掉的水量基本保持平衡,而含鹽量則越來越高,于是便有了死海千百年來種種神奇的傳說。
死海會死嗎
據專家考證,死海大概存在了250萬年,大約從1萬年前,它的體積開始逐漸變小,到了今天它還在繼續縮小。面對死海的未來,人們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看法,前一種人樂觀地認為死海不僅不會“死”,還很可能會有一個更好的未來;后一種人認為隨著死海海水的不斷減少,有朝一日它將從地球上消失。
持前一種觀點的人從地質構造的角度對死海加以分析,認為死海有可能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海,而不再只是一個內陸湖。從地質結構上看,死海位于敘利亞,非洲大斷裂帶的最低處,雖然這個斷裂帶現在還處于幼年階段,但是這個斷裂帶一旦真正斷裂,大量的海水就會從裂縫中涌入。到那個時候,死海就不是“死海”,而有可能成為一片“活海”了。
雖然這些人有這樣樂觀的想法,但是死海的實際情況卻令人擔憂。從1947年到20世紀末,短短50年的時間里,死海的面積減少了近30%,海水的水位比原來低了近17米。以這樣的速度下去,估計在21世紀結束的時候,死海就會完全干涸了。造成這種結局的原因有三個:第一,死海的主要水源——約旦河水在上游被人們截流或是分支用于灌溉農田,這樣就導致了流入死海的水大量減少;第二,由于氣候變暖,死海海水的表面溫度持續升高,造成蒸發量加大;第三,死海附近的礦場越來越多,這些礦場大量開采死海附近的氯化鈉、鉀、錳等自然資源,過度的開采使進入死海中的礦物質鹽逐漸減少,而水分更容易蒸發。長此下去,恐怕還未等到斷裂發生,死海的水就已經被蒸發完了。如此看來,死海的未來還是個難解的謎,究竟死海會不會死呢?那可能要等到很久以后才能知道了。
死海的海水中含有大量對人體有益的鹽分和礦物質,可以治療一些如關節炎之類的慢性疾病,因此,死海是一個療養的好地方。在死海海邊赤腳行走時,非常容易被岸邊的礦物質結晶劃傷,但沒有關系,只要你下水泡一會兒,傷口就會很快愈合。死海海底的黑泥經過加工處理后,可以制成黑泥面膜,具有良好的護膚抗皺的功效,是非常好的美容護膚用品,深受全世界女士們喜愛。
死海的魅力真是無與倫比,難怪那么多人會對這里心馳神往。
澳洲“魔湖”艾爾湖
在澳大利亞的東部有一個神奇的湖泊——艾爾湖。艾爾湖的湖水時有時無:也許頭一年你來到這里的時候,在你眼前的是一片碧波蕩漾,但是,等你次年再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湖水已經消失不見,恭候你的只是一個鹽殼了。然而,一段時間后,它又會水盈盈地出現了……
死亡的心臟
艾爾湖位于澳大利亞的腹地,以第一個看到該湖的英國人愛德華·約翰·艾爾的名字命名。不過當時他看到的不是一個湖水充盈的湖泊,而是一個毫無生氣的“鹽湖”,更確切地說,他看到的就只是白色的鹽,艾爾稱之為“死亡的心臟”。這一年是1840年。
據說在此之前,一支考察隊也來過這個湖,他們看到的和艾爾看到的差不多——一個小盆地,盆地上覆蓋著一層厚厚的鹽。他們覺得這里的情況沒有什么值得研究的,不久之后便打道回府了。
30年后,又一支考察隊來到了這里。此時,呈現在考察隊員面前的是一個碧波粼粼、生機勃勃的湖泊,湖畔上不僅草木繁茂,不少鳥兒也將家安在了這里。考察隊在艾爾湖待了一段時間后就回去了,第二年他們帶著各種測量儀器又來到了這里,準備測量該湖的面積。不過,一到湖邊他們立即就傻眼了,去年的湖泊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覆蓋著鹽層的小盆地,其他的生命跡象也消失殆盡。考察隊非常疑惑,但是他們也不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只好帶著疑問無功而返。直到1870年以后,人們才在艾爾湖湖水暴漲的時候測出了該湖的面積。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湖泊,為什么它會時而出現,時而消失?這究竟有著什么樣的秘密呢?
死亡心臟的復蘇
艾爾湖實際上是由南、北兩個湖泊組成的,兩湖之間有戈伊德水道連接,南艾爾湖的面積較北艾爾湖小。艾爾湖的湖面低于海平面12米,湖盆最低點在海平面下15米,是大洋洲的最低點。
人們通過觀察發現,艾爾湖是一個時令湖,每隔三年左右,它就會“失蹤”一次。艾爾湖附近地區較為干燥,年均降水量不足120毫米,年蒸發量卻高達2500毫米。該湖沒有出海口,但為它供水的河流,常常行到半路時就因蒸發和滲漏損失掉了,根本無法到達艾爾湖。這就造成艾爾湖水面經常干涸,蒸發掉湖水的艾爾湖就成為一個鹽池了。
當遇到特大降水的時候,河流的水才有可能進入到艾爾湖,此時艾爾湖暫時充水,湖面隨之擴大,這時候的艾爾湖才算是名副其實。但是艾爾湖很難被充滿,最近一次湖水充滿的記錄是1950年,這一年澳大利亞東部曾有大量降水,大量的水注入通往艾爾湖的庫泊河和沃伯頓河,艾爾湖水也隨之暴漲。據說這是艾爾湖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湖水泛濫,當時的湖水深度達到了4.6米,甚至可以行駛帆船。
艾爾湖是否有水,湖水的深度如何,與當地的降雨量有著極大的關系。據記錄顯示,每三年艾爾湖就有一次小的湖水漲高現象,而每隔半個世紀湖泊才會發生完全被水充滿的情況。如此說來,艾爾湖并不是一個“死亡的心臟”,當遇到合適的雨季的時候,它就開始復蘇搏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