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理論表面上看有較強的科學理論依據,可是反過來一想就不對勁了,瑪雅是熟知天文知識的,他們掌握的宇宙奧秘可能比現代人還要多,如果是因為受太陽振動波的影響而在地球上消失的,他們還能留下讓我們震驚的輝煌文化嗎?
之后的各種猜測還有很多,但所有所謂的猜測都只是一家之言,歸根結底還是我們對瑪雅人的文化知道得太少,也許有一天,一個龐大而完整的瑪雅帝國會呈現在我們的面前,但肯定不是現在。
沉睡5000多年的城市——凌家灘
這是一座曾經繁榮的城市,被譽為史前文明的源頭、中國最早的都市。在這里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其制作工藝之高,令人驚嘆,從規模和專業程度來看,它可能是一座玉器之都,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通過這條產業鏈,帶動文化和經濟的雙飛躍,從而在5000多年前就形成了繁華的大都市。這就是凌家灘,又一座在北緯30°線上的神秘而偉大的城池!
遠古玉都的璨爛文化
位于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的凌家灘村,本來是一個并不起眼的小村莊,1985年秋,一位村民的母親去世,為了安葬母親,這位村民便去村北的土崗上挖墳,誰曾想這一挖,挖出了一段5000多年的歷史,一座沉睡了5000多年的玉石之都以其神秘之姿,出現在世人面前。
這座玉石之都總面積達160萬平方米,距今大約有5600年的歷史,形成在新石器時期。從目前已挖掘的情況來看,凌家灘當時的文化和經濟已相當繁榮,居民的住宅、墓地、祭壇等樣樣俱備,最重要的是還擁有了玉石作坊,可見玉石應該是當時凌家灘人民的主要產業。
凌家灘文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排在首位的毫無疑問是玉石文化,其制作工藝之精細讓人嘆為觀止。其次便是巨石陣,據考古專家推斷,凌家灘的巨石陣比英國的巨石陣還要早1000年左右。
目前,凌家灘遺址雖經過了五次挖掘,但由于其面積龐大,從整體來看,挖掘和考古工作只能說是剛剛開始而已,因此,其燦爛的玉石文化是如何形成的,那么精細的玉石古人又是如何雕刻出來的等問題,都無從得知。除了被挖掘出來的一座墓葬尚在猜測是否是凌家灘的先祖外,其他的基本還處于神話傳說階段。
在說這座墓葬之前,先得說說墳墓上面壓的一只重量級的“豬”。這只“豬”是在祭壇的頂部被發現的,通體透明,呈青綠色,長80厘米,高10厘米,重達80千克,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最大的玉豬,號稱中國第一玉豬。而在這只玉豬下面壓著的就是一座墓葬。
由于年代過于久遠,墓葬里面的尸骨一碰就碎,到挖掘出來時,已經看不到墓葬主人的全貌,唯一能看得出來的是,墓主人頭南腳北,耳戴玉玦,胸前掛有一塊玉璜,左右手分別戴了十幾只玉鐲,身體周圍還擺滿玉鉞,腳下則放著石鑿,尸骨兩邊建有土臺,上面放著陶器。從墓葬的規格來看,墓主人的身份很高,不是酋長就是領兵打仗的將軍一類的人物。而且從這座墓挖掘的文物中,我們還能看出當時的社會形態。
玉璜不是裝飾用品,也不是一般人想佩戴就能佩戴的,它實際上是古代的兵符,是調兵或兩個部落結盟時當信物用的。從墓地中出現的玉璜、玉鉞等物推斷,墓主人很可能是掌握實際兵權的風云人物,同時也說明,當時的社會是比較亂的,可能經常會發生戰亂。
有人猜測凌家灘可能是蚩尤族的一支,這種說法從理論上是說不通的。因為蚩尤的活動區域并不在安徽,再者凌家灘文化產生于5000多年前,而蚩尤則生活在4600年前,兩者也不在同一個時代。
所有偉大的文明在考古過程中,總是不斷地給我們帶來迷惑和驚喜,凌家灘的考古工作尚在進行中,不明白墓葬主人為何人,情有可原。然而,當我們拋開這個迷惑,把目光放在玉器上時,凌家灘的先民們帶給我們的卻是無與倫比的驚艷!也正是由于這些玉器,使得凌家灘在北緯30°線上的神秘文化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凌家灘玉器的選料、設計、磨制、鉆孔、雕刻、拋光等工藝,與現代的技術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的,且出土的玉器種類繁多,工具、武器、飾品、動物、人像等應有盡有。最為神奇的是,有些玉器還有鉆孔,最細的孔眼只有0.15毫米,比頭發絲還要細,這樣的孔眼唯有激光才能完成,很難想象如此精細的微型鉆孔技術在5000多年前是如何完成的。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將孔眼放到50倍的顯微鏡下觀察,發現孔內平整光滑,沒有交錯的刮痕,那么只有一種可能,即此頭發絲粗細的孔眼是金屬鉆出來的,否則無法達到這樣的效果。
如果這個推測成立,凌家灘的先民們當時就已經掌握了冶金技術,而且技術水平相當高。按照這個邏輯再推測,說明在殷商青銅時代之前,我們的祖先確實已經掌握了冶煉技術。
討論凌家灘的玉石文化,如果只說其制作精良、技術精湛,還不能完全詮釋它的博大和高深,實際上凌家灘的玉石文化不僅僅只表現在各種工具及生活用品上面,在天文、歷法等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現。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傳說,在上古伏羲氏時,洛陽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后成《周易》。在大禹時,洛陽洛寧縣的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大禹得之,治水成功,又把天下分為九個州,且寫成《洪范》流傳下來。這個傳說中的“河圖洛書”上所說的“四象八卦”在凌家灘出土的玉器中被記錄了下來。
凌家灘遺址所挖掘出來的玉器眾多,其中玉龜和玉版被視為最珍貴的文物之一。這兩件寶貝是同時出土的,玉版被夾在玉龜的龜甲里面,與上古傳說中的“元龜銜圖”相符。玉版為長方形,每個邊鉆有對稱的九個孔,中間有大小兩個圈,中心小圈內雕刻了八角星紋,兩個圓圈之間用直線分為八格,每一格刻有圭形飾紋,這與上古洛書上的記載是一樣的,即圓中央的八角星紋代表太陽,八格圭形飾紋代表東、西、南、北和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方;大圓圈外四角的四個圭形紋飾則表示四維。同時這四維八方也代表了四象八卦,在古代相當于農歷的四時八節,換句話說,神奇的“河圖洛書”實際上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歷法,在凌家灘的玉器中出現這種歷法,毫無疑問,當時的凌家灘人已有四季的概念,在農業方面應有相當的成就。
巨石陣的謎團
在凌家灘除了有令人眼花繚亂的玉器外,還有一座神奇的建筑物——巨石陣。據說凌家灘巨石陣比英國的索爾茲伯里巨石陣還要早約1000年。
英國的那座巨石陣之所以聞名于世,是因為其規模大,遺址保存完好,而且人們還猜不透古人建這么大的巨石陣要做什么,所以趨之若鶩,紛紛趕去研究。凌家灘的巨石陣雖比不上英國的那座,但其規模也不小,而且有好幾處。可惜的是損壞了,殘存無幾。據當地村民講,很多都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毀掉的,這些石頭個頭大,沒有棱角,便于利用,于是村民們紛紛搬去修房子,修水利,還有一些是當地修路時,巨石恰好擋在中間,索性就給炸毀了。5000多年前先人創造的奇跡就這樣沒了,后來考古專家發現的一塊巨石還是在一位村民家的后院里找到的。
由于凌家灘的巨石陣基本已經全部毀壞,也就無從研究起,我們能做的也只是記載下來,以銘記中國先民曾創造過這一奇跡。
關于巨石陣的傳說
相傳這些巨石是唐朝名將薛仁貴挑過來的,路過凌家灘村時,扁擔一滑,擔子上的石頭都落了下來,一頭落在石頭河,另一頭落在石頭崗,辛辛苦苦挑來的石頭就這樣撒了,薛仁貴也頗為惱怒,索性將扁擔也扔了,落在了石頭圩。
在中國,幾乎所有神奇的建筑都有一則神話傳說,可是傳說只不過是民間老百姓想象的產物,凌家灘的巨石陣是先民們智慧的結晶,后來毀于一旦,實在有點兒可惜。
人類文明史上的難解之謎——撒哈拉沙漠的史前巖畫
史前的巖畫在各個國家都有發現,不足為奇,撒哈拉沙漠的巖畫之所以引起人們的注意,是因為這些巖畫除了描述非洲原始部落的生活場景外,還夾雜了一些奇怪的景象,那些圖景不像是古代的,反而與現代人有幾分相似。幾千年前的人類其衣著、行為不可能跟現代人一樣,沒有人能夠理解那些奇怪的圖景為何會出現在史前的巖畫中。
神奇的撒哈拉
提起撒哈拉沙漠,估計很多人都會想起三毛筆下發生在撒哈拉的故事,浪漫而富有異域風情,十分吸引人。后來的電影、電視劇都有以此命名的,給人的感覺是,那一定是一個很有情調的地方。其實撒哈拉沙漠并不是一個浪漫的地方,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北起非洲的阿特拉斯山脈,南至蘇丹草原,寬度有2100千米;其西邊延伸到大西洋邊上,東到紅海沿岸,長達4800千米,總面積有900多萬平方千米,相當于整個美國的版圖。
撒哈拉沙漠地形復雜,氣候條件十分惡劣,幾年不下雨是經常出現的事。它海拔最高的地方可以凍死人,而海拔最低的地方則是酷暑,是世界上最不適合動物生存的地方之一。可是誰也沒想到的是,在這片人畜絕跡的地方,居然發現了史前原始巖畫,主要刻畫的是人們生活生產的場景,這些巖畫的發現,讓世人第一次意識到,原來在很多年前,撒哈拉曾經是很適合人類生存的大草原。
讓我們把時間切換到1950年,德國年輕的探險家巴爾斯去撒哈拉考察,無意中發現了巖畫,而且讓他感到詫異的是,這些畫上面沒有沙漠的場景,也沒有沙漠之舟駱駝,只有犀牛、河馬、水牛等動物。巴爾斯興奮極了,回國后馬上就發表了論文,認為撒哈拉在遠古時期不是沙漠,而是草原。
無獨有偶,1933年,一隊法國騎兵路過撒哈拉,在塔西利臺、恩阿杰爾的高原上發現了長達幾千米的巖畫群,所描述的仍舊是遠古人民在這片綠洲上生活的場景。這些巖畫雖然經受過水流的侵蝕,但是依然色彩斑斕,五彩繽紛,蔚為壯觀。
在這之后,考古學家們紛紛進入這片神奇的土地,開始展開對它的研究和考古工作,果然發現了大量河流的遺址,以及一些魚、動物的骨頭化石和櫟樹、雪樹的化石標本。1936年,在撒哈拉北部地區探測到了大量的油氣田,這些考古證實了在距今6000年前左右,撒哈拉沙漠曾經是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而且我們還可以從巖畫里的內容得知,那時候的撒哈拉是一幅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麗景象。這里馬肥牛壯,河水清澈,魚兒成群,畜牧業十分發達。由于草原和山林茂密,野獸也很多,巖畫中有手持弓箭的獵人狩獵的場景,以及各種野獸的圖像。
這些巖畫絕大多數用赭紅色的線條勾勒而成,簡單卻形象,粗獷而生動,經過幾千年的風吹雨打,依然不改顏色,說明當時的藝術水準已相當高。值得肯定的是,古人畫這些畫,肯定不是為了讓后來人知道他們是如何生活的,應該也如當今的藝術家作畫一樣,是在有閑情逸致的時候才會去描繪當時瑣碎的生活場景,所以,那時生活在撒哈拉的人應當是安居樂業、生活富足。
通過巖畫,仿佛看到了一段離我們十分久遠的歷史,對我們來說它就像神話一樣,美麗卻又遙不可及。很多人都曾經想過,為什么如此富饒、美麗的一片草原,突然間消失了呢?
滄海桑田讓我們看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可是任何滄桑都會留下痕跡,就像史前的恐龍活化石一樣,讓我們遐想洪荒的神秘。其實細心留意那些巖畫,還是可以發現一些秘密。在早期的巖畫中水牛是種常見動物,到了晚期,水牛退出了我們的視野。這種細小的變化,實際上就是撒哈拉地區的氣候演變過程,水牛的失蹤其實就代表了河流的消失。同時,也讓我們看到,那時候的人們在這里生活了好幾千年,這些巖畫是幾代人創作出來的。有科學家也證實,巖畫大概創作于公元前5400年到前2500年之間,也就是說人們在這里幸福地生活了將近3000年。
雖然大部分科學家認為這些巖畫創作在距今5000年前,可也有人認為,在距今30000年至4000年前,撒哈拉處于熱帶雨林時期,也就是說在10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在那里了,這些巖畫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創作,經過了祖祖輩輩人的努力,才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撒哈拉古巖畫群。為了進一步說明這一觀點,有人還對此做了推測,將撒哈拉巖畫分成了三個階段,分別是水牛時期、黃牛時期和馬時期。
這三個時期是根據時間和撒哈拉氣候的變化來區別的,水牛時期也就是最早的時候,時間大約在3.5萬年以前到公元前8000年,那時撒哈拉的水草最為豐富,水牛、河馬、犀牛等動物數量很多,那些巖畫也是用動物的奶汁混合著顏色畫上去的;黃牛時期大約在公元前7500年到前4000年,這時候的人民開始了游牧生活,不再單靠打獵為生,放牧的動物大多是從亞洲引進的,主要以牛羊為主,后期也出現了一些較大的村落;馬時期大約是在公元前3000年到前400年,這一時期撒哈拉的氣候已逐漸變化,水草不再豐富,并出現干旱現象,河流逐漸減少,因此出現了馬、駱駝和奶牛等動物,并產生了大規模的農業。
這三個時期,實際上歸納了巖畫的所有場景內容,至于在時間上是否正確,目前尚且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