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活著是一場修行(4)
- 心靈雞湯:讓你受益一生的300個哲理故事
- 張麗婕編著
- 4869字
- 2016-05-24 19:21:09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為了自輕自賤和不思作為來到這個世界的。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成功而圓滿。但是,人生的波浪起伏和世事無常難免一次次地打擊我們的信心、毅力和執著,最后讓人變得自卑、退縮和妥協,生活自然也就如意不起來了。但我們應該堅信,人并不是水中的浮萍,我們有自己的主見、思想和精神,而這些都會產生價值,所以我們不應該隨波逐流、聽憑命運的擺布,成為一個任自卑困擾的可憐之物。
自信是幸福的源泉
和田一夫曾經說過:“沒有信念支持的人,沒有自信,不能堅定意志,所以一事無成,失敗而又痛苦地過一生?!边@個世界只有你自己能夠清楚地感覺到自己的每一次心跳,只有你相信自己的時候,這個世界的所有鼓勵才會有效化為你的幸福。
20世紀30年代,美國有一位叫作波拉的馴馬師。他訓練出了很多優秀的賽馬,這些馬都在重大比賽中取得了好成績,所以,波拉的名氣也越來越大。
1936年的一天,波拉得到了一匹叫作“海洋餅干”的純種馬。它已經3歲了,但是身材矮小,膝蓋突出又不對稱,腿還不夠直,身材有嚴重的缺陷。很多馴馬師勸波拉說:“放棄吧,這樣的馬根本上不了賽場。”
“不,”波拉堅定地說,“海洋餅干雖然身材不好,但我在它的身上看到一種真正的自信。我一定要把它培養成一匹了不起的馬,我們要在頂尖級的比賽中奪得冠軍!”
波拉根據海洋餅干的特點,給它制訂了專門的訓練計劃。他還經常帶著海洋餅干一起散步,對它“說話”。他把它當成一個孩子來對待,給了它無微不至的呵護。海洋餅干也好像通人性似的,跟波拉越來越親密。
在波拉的調教下,海洋餅干這匹其貌不揚的小馬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跑得越來越快,甚至能在賽場上超過那些著名的馬。當時有一匹馬被人們稱為“獎金馬王”,它幾乎沒有輸過,是賽馬場上的常勝將軍。但是,在跟海洋餅干的一次比賽中,它竟然輸了!
于是,海洋餅干和波拉成為大家心目中的英雄。他們不斷參賽,不斷獲獎,當他們第10次站在領獎臺上的時候,波拉拍著海洋餅干的腦袋,疼愛地說:“老伙計,我們還有重大的目標沒有實現呢,我們要挑戰圣安妮塔10萬獎金賽。別驕傲,我們一定要勝利,拿到大獎??!”海洋餅干就像能聽懂波拉的話似的,激動得呼嘯起來。
可是,就在這對搭檔全力以赴向最大的夢想沖刺的時候,讓人震驚的事情發生了,海洋餅干在一次訓練中腿部受了重傷,而波拉也遭遇了一場車禍,醫生告之他很可能會落下終身殘疾。
所有人都為這對搭檔的前途捏了一把汗。
波拉在面對公眾時說:“圣安妮塔大獎是我和海洋餅干最大的理想。為了它,不管多大的困難都要克服,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要全力爭??!我和海洋餅干加起來有四條好腿,這樣就行了。這是我們最后的機會,我們一定要跑到終點,奪取勝利!”
強大的自信支撐著這一對“難兄難弟”。他們一邊養傷,一邊小心翼翼地進行訓練,終于迎來了比賽的大日子。幾乎所有的美國人都觀看了這場盛大的比賽。
結果,海洋餅干跑出了圣安妮塔大賽歷史上的最好成績,也是美國賽馬史上的第二好成績,并打破了世界紀錄!那一年的新年前夜,美國人評選出了年度十大新聞人物,海洋餅干這匹馬,同富蘭克林·羅斯福、內維爾·張伯倫、阿道夫·希特勒等名人一起,上了排行榜,它成為賽馬史上的奇跡。海洋餅干和馴馬師波拉的故事還被改編成電影《奔騰年代》,鼓勵著無數朝理想邁進的年輕人。
波拉在海洋餅干的身上看到了自信,海洋餅干也沒有辜負波拉那份信任。他們讓所有的美國人,甚至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了“自信”的力量。
是的,無論何時何地,你要相信自己,喊出“我能行”。別人給你的建議是從別人的認識角度出發的,作為“當局者”,你最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潛力。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誰還能把你當成“潛力股”呢?對自己沒信心的人,即使有成功的機會,收獲也不會太大。所以,你只有相信自己,走自己的路才會有完全屬于自己的收獲。
人生需要自信,卻不需要自負。自信必須建立在對自己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它是一個人對自己能力和價值一種積極的肯定,而不是毫無根據的妄自菲薄。在自信這堂課上,敢于接納真實的自己,勇于正視自己的缺點,是需要學習的內容之一。
培養自信的方法很多,有這樣幾點不容忽視。首先要自己獨立,擺脫依賴心理,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其次,要養成長期積累知識的習慣,自信心不是一朝能成、一蹴而就的,因為自信來源于自己的學識,有學識的人才不會被人輕視,而學識的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最后,要培養一種淡定從容的心態,淡然是種智慧,保持一顆淡然的心才能夠坦然、灑脫,這也是自信之人必備的儀態。
越簡單,越快樂
打掃屋子、清理電腦、剪短頭發、丟棄舊物……這都是讓生活變“簡單”的方法。那些承載舊有印記的東西可能正是令你舉步維艱的負累,丟掉它們,讓自己從頭到腳、從身到心都輕松,幸福就在攤開的雙手中。
曾經有一部電視劇讓全中國的老百姓都跟著“走火入魔”,那就是《還珠格格》。里面精靈古怪的“小燕子”幾乎一夜之間成了全民偶像,她調皮搗蛋、不守規矩、出口罵人、動手打人,辦了壞事不道歉,做了錯事也是一哭二鬧為自己找借口。特別是在規矩重重、金科玉律無數的皇宮里,她這個“異類”把大家都折騰得人仰馬翻。
偏偏就是這位“混不吝”的民間格格征服了皇帝和億萬電視機前的老百姓。有幾個人敢當眾撒野?有幾個人大字不識,成語不會就敢信口開河?有幾個人敢在“領導”面前賣弄小聰明使小性子?只有小燕子敢。明明有點兒粗俗,卻活得自由快樂;明明難登大雅之堂,卻不把天王老子放在眼里;明明胸無點墨,卻敢挑戰權威不服不忿。
小燕子帶著一種黑洞般的自信,帶著一種頑劣的生命張力。愛就是愛,恨就是恨,討厭就是討厭,黑白分明,無拘無束。大家都羨慕她,覺得她幸福至極。
當我們身處社會太久,面臨的誘惑越來越多,考慮的問題越來越深入,面臨的顧忌越來越多,再難做到小燕子那樣的“腦殘”了。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借鑒一點兒她的幸福哲學:她快樂,因為她簡單。
其實生活本來就可以很簡單,很多追不到的東西可以不追,很多背不動的東西可以不背,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不去強求,適當降低對自己的要求標準。給生活做做“減法”,是非常有效的幸福法則。
有一個青年總覺得自己不夠快樂,于是就背著一個大背囊千里迢迢跑去找一位著名的大師,詢問快樂的方法。他說:“大師,我總覺得孤獨、痛苦和寂寞,我走了太長的路,鞋子磨破了,腳也被荊棘扎傷了,可我就是找不到快樂的方法,您能幫幫我嗎?”
大師答非所問:“你那個大背囊看起來很重,里面裝的是什么?”
“它對我可重要了?!鼻嗄赅嵵仄涫碌鼗卮?,“里面裝著我每一次傷心時流的眼淚,每一次難過時的哀嘆,每一次跌倒時的痛苦……我舍不得丟掉它們,一直帶在身上前來見您。”
“現在你見到我了,可以丟掉它們了。”
“不,這些都是我的經歷啊,我舍不得扔。”
大師含笑不語,帶著年輕人坐船過河。
上岸后,大師說:“你把船扛上,我們繼續趕路吧!”
“什么,扛上船趕路?”青年大驚失色,“大師您沒開玩笑吧!它那么沉,我扛得動嗎?扛著它我還怎么走路?”
“你這不是很明白嗎?”大師微微一笑,“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過了河,我們就要把船放在身后,輕裝上路。否則,它會變成我們的包袱。你包里那些痛苦、孤獨、寂寞、災難、眼淚,陪了你一路,到達我這里?,F在既然你已經見到了我,就該放下它們?!?
青年豁然開朗:“原來這么簡單啊!”
是的,就這么簡單。試著給自己減壓,給自己松綁,把自己肩頭的負擔丟掉一些。每個人都是“赤條條來赤條條去”,沒有什么是一定要背在身上的。丟下那些盤根錯節的牽絆和束縛,輕裝上路,才能欣賞更美的風景。
在這個時代,有許多讓人功成名就的機會。然而很多人在追逐功成名就的同時,卻放棄了平淡安寧的生活,以至于讓自己的私生活都展現在眾人的面前,完全丟掉了私人空間,成為了眾人茶余飯后的談資。然而追求功成名就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為了得到幸福生活,但往往到最后這些人反而丟掉了真正的幸福。
一位知名女作家曾經在自己的作品中寫過一段話,大意是這樣的:我們這些有知識、有事業的女性,有的時候還不如農村田地里的婦女幸福。其實大多數人的生活都是平平淡淡的,正是這種平淡讓我們的生活美麗而富足。
別做植物人
幸福是一種感知能力。你需要“意識到”自己正在擁有的幸福,假如你沒有這種意識,給你再多財富、再高地位,你還是覺得不幸福。一個人的幸福感與外物有關,但是更取決于你的心靈感應能力和對生活的態度。如果我們心存美好的期盼,我們一定可以看見美好的未來。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則新聞,一個14歲的男孩患了“無痛感癥”。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的14年時間里,感覺不到任何疼痛。他曾經將十指咬斷,也曾經遭受腳趾潰爛導致截肢,卻從來不知道疼的滋味。他這一生,永遠都無法理解“疼痛”這個詞語。
與此相關的,還有另外一個小故事。有一個成年人遭遇一場車禍,高位截癱,終日只能癱瘓在床上,幾乎麻木,只有偶爾的全身陣痛會提醒他還活著。
妻子在一旁照料他,經常會忍不住淚流滿面。他卻安慰妻子說:“能夠感受到疼痛,就說明我還活著。我從來沒有覺得疼痛也這么幸福。”
每一個正常人都怕痛,甚至堂堂七尺男兒也有害怕打針的??墒牵ㄟ^上述兩個故事的比較,我們不得不承認,“疼”的那個更幸福些,至少他有知覺、有體驗。
和“疼痛”一樣,幸福也是需要去感知的。很多人抱怨自己的生活條件不好,工作待遇不好,或者伴侶不夠體貼,家庭不夠和睦。如果你也發出過類似的抱怨,不妨盡快反問自己:究竟是幸福離你太遠,還是你喪失了感知幸福的能力?
你要知道,人們對幸福的感知力是不同的。
舉一個小小的例子。每天回家吃到愛人為你做的飯,你覺得幸福嗎?
有人會說:“這很幸福哇!”進而就聯想到愛人親手烹制的那噴香的排骨、美味的蔬菜、營養又好喝的靚湯。
有人會說:“還行吧,至少比外面飯店的飯菜干凈,而且價格便宜?!?
有人會說:“那有什么大不了的,那是應該的!”
這樣一比較你就能看出,同樣一件事,人和人的反應是不同的。第一個人非常沉醉于這種幸福,第二個人相對麻木些,只看到最“實質”的東西,而第三個人幾乎是個“植物人”,把愛人的奉獻完全當作理所當然。
對后面兩類人來說,他們不能隨時隨地用心靈去品嘗生活的味道,所以,在他們的心里,對生活幸福的感知很少。所以有人會這樣描述幸福:“幸福原是一個水晶球,掉到地上,碎成一片一片,有的人撿到的多一點兒,有的人撿到的少一點兒?!?
有一對小夫妻,是大學時期的戀人,畢業之后共同到北京做“北漂”。他們租了遠離市區的一間小平房,每天一大早就擠公交車進城上班。為了節省餐費,他們中午都是用飯盒帶飯,在單位的微波爐里熱一下,晚上回家也盡量在家做飯。他們吃的、住的、穿的都是最簡單的,盡量把所有的工資都存起來——為了以后買房子結婚。
單位同事看他們每天其樂融融,還以為他們都是家境殷實的“幸?;ǘ洹保闹麄兤鋵嵤窃倨胀ú贿^的草根,做著最基層的工作,拿著最基本的起步月薪。但是他們彼此珍愛,相互關心,記錄著“北漂”以來共同打拼的點點滴滴。同事前輩中,大多數人比他們工資高,也有少數人已經有車有房,但都羨慕他們的那份幸福感。
可見,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絕對”不幸的,也沒有誰是“絕對”幸福的。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幸福。它需要我們用一顆感恩的心去感受,去發現,去珍惜。當我們感到不幸福的時候,應該問問自己:“我到底失去的是幸福,還是感知幸福的能力?”
感知幸福,學會感恩也很重要。傳說,感恩是一棵小小的嫩芽,在上帝造物的時候,它就存在于人們的心中。如果我們不小心地去呵護它,它就不會發芽。如果感恩的嫩芽可以茁壯成長,那么幸福、快樂、好運也將會緊隨而至,因為它們都是人類心田里的小伙伴。
感恩如同陽光一樣,能夠給我們帶來溫暖。不管我們從事什么工作,不管我們是社會哪個階層的人,不管我們是貧窮還是富有,只要長存一顆感恩之心,就會擁有一種美好的處世品格。自然而然地,我們的生活中便會出現一處又一處的動人風景。
別敏感,要鈍感
常言講: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過分敏感就是典型的“沒事找抽型”,自己活得累,也讓身邊的人跟著疑神疑鬼,活得更累。撕掉“小心眼”的標簽,要從“神經大條”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