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9章 心學(xué)對我們有什么用——強大內(nèi)心的終極武器(2)

去心中賊之私情

王陽明曾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我們心中的賊有很多,不過不出七情六欲(七種情感:喜、怒、哀、懼、愛、惡、欲;六種欲望:色、聲、香、味、觸、法)。在心學(xué)家們看來,王陽明心學(xué)的目標(biāo)就是祛除心中賊的學(xué)說,所以雖然難,但王陽明還是給出了很多心法。

在七情中,我們最容易犯的就是哀傷憂愁。因為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對不如意時,很少有人能保持平衡的心態(tài)。《傳習(xí)錄》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是王陽明為哀傷憂愁開出的藥方。

王陽明的弟子陸澄有一天收到一封家信,信上說,他的兒子病危。由于鞭長莫及,所以陸澄很哀愁。

王陽明發(fā)現(xiàn)了這一情況,問明原因后,問陸澄:“你這樣憂愁,對你兒子的病有什么幫助嗎?”

陸澄慘然一笑:“當(dāng)然沒有幫助。”

王陽明于是說:“那你應(yīng)該快樂一點。”

陸澄幾乎要跳起來,兒子病危,不哭也就罷了,居然還叫我快樂,這不是狼心狗肺嗎?

王陽明看出了陸澄的心理,說:“我經(jīng)常要你們在事上練心,這正是個好機會,你如果錯過這樣的機會,平時把心學(xué)思想說得頭頭是道只能算窮嚼爛谷子!”

陸澄愕然,問:“那我此時該如何練心?”

王陽明就講解道:“父親愛兒子,這是良知的意思,良知認(rèn)為對的就是天理。不過,‘天理’之所以稱為‘天理’就是因為它有個中和處,一旦過了就是私心,就不符合天理了。”

陸澄說:“我的良知就是要求我現(xiàn)在應(yīng)該哀傷啊,我覺得我沒有‘過’。”

王陽明笑笑:“你和很多人的認(rèn)識是一樣的,以為面對不幸時就應(yīng)該憂愁哀傷,而且還認(rèn)為這就是良知的意思。可你不知道,此時你的良知已被你過分的情感所遮蔽,沒有完全展現(xiàn),所以它的意思可能是錯的。一般而言,人們在七種情感中表露‘過’的多,‘不及’的少。我剛才要你快樂,這不是真話,如果你真的快樂,那就是‘不及’,同樣不符合‘天理’,可你太‘過’就更不好了。不過,人人都這樣,父母去世,做兒女的都哭得死去活來,口吐鮮血。但《孝經(jīng)》上說:‘不能過分悲傷而失去本性’,‘本性’就是天理。”

陸澄恍然:“其實只是要掌握個度。”

王陽明點頭。

陸澄問:“這個度該如何掌握呢?”

王陽明想了一下,然后說:“理論上我已經(jīng)解釋得很清楚,這個需要你自己去感悟。有一個掌握度的方法是這樣的,哀傷憂愁是心理的病痛,如果它不能影響到你的健康,那就是掌握了度。人不能因為哀傷憂愁而病倒。當(dāng)然,每個人的承受能力不同,所以這個度的把握也不同。”

陸澄懊惱道:“人為什么要有七情啊,做個無情的人該多好,就不必因遇到不幸的事而哀傷憂愁了。”

王陽明正色道:“話可不是這樣說。那群朱熹門徒就是你這種心態(tài),希望能把七情從我們的心靈中驅(qū)趕出去。可是,七情是人心與生俱來的,所以它的存在就是合理的。只是你應(yīng)該用你的良知來清醒地認(rèn)識它們,不要被它們控制。如果良知是太陽,那么七情就是浮云。太陽是移動的,不可能總停留在一處,無論何處,只要有一線光明,就全是陽光所在。天空即使布滿烏云,可你還是能看得清,這就是良知的妙用。而這妙用無非是掌握一個度罷了。按你所說的,因為云能遮日,就要抹去天生的浮云了么?”

陸澄沉默。

王陽明接著說,其實在傷痛的情緒上掌握好一個度,無非是要你在這上面不要太認(rèn)真,用書面語來講就是“不執(zhí)”。有些事必須認(rèn)真,而有些事絕對不能認(rèn)真,哭完了就拉倒,不要時刻都把哀傷、憂愁放在心上。你要是真這樣做了,那就是太認(rèn)真了。認(rèn)真就會“過”,就不符合天理。

除了那些有事沒事就喜歡尋愁覓恨的矯情之人外,絕大多數(shù)人的悲傷都有顯而易見的理由:有人生計無著會憂愁,有人被戀人甩了會哀傷,有人損失了一大筆錢會難過,有人則因為失去親人而傷心。但這些哀愁必須要有個度,生計無著而憂愁可以,可你不能一直憂愁下去,要去奮斗;失戀了哀傷也可以,可你不能每天都萎靡不振,這是作踐自己;失去親人當(dāng)然要傷心,可死者已矣,你的心不要隨死者而去。

王陽明說,七情只是浮云不是太陽,誰如果在浮云上較真,不但傻而且還傷天害理。

人在情感上的措置最傻的還不是過度憂愁哀傷,而是憤怒。

有人可以不哀傷過度,但從來沒有人不會憤怒。它在人類的七種情感中排在第二位,說明了它地位的舉足輕重(嬰兒三個月時就懂得憤怒),我們會因為別人的挑釁而憤怒,會因為對某些事物不滿而憤怒,會因為愿望不能達(dá)成而憤怒,會因為行動受挫而憤怒。總而言之,這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能引起我們的憤怒。

有一種論調(diào)說,憤怒,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這種懲罰是相當(dāng)殘酷的。生物學(xué)家曾通過實驗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一個人生氣十分鐘所耗費的精力不亞于進行了一次3000米長跑,而且人在憤怒時的生理反應(yīng)非常劇烈,同時會分泌出許多有毒性的物質(zhì),這些毒素甚至可以毒死一只小白鼠。也就是說,憤怒和慢性自殺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王陽明認(rèn)為,憤怒在我們心中不可能沒有,但卻是我們最不應(yīng)該有的。因為“一個人在忿怒時,就會感情用事,有時會怒得過分,就失去了心的本體。因此,有所忿怒,心必然不會中正”。

既然憤怒是我們心中固有的,當(dāng)我們憤怒時該如何不失去心的本體呢?

王陽明的理論是:“只要順其自然,不過分在意。”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出門看見有人打架,對于錯誤的一方,我心中當(dāng)然很憤怒。不過雖然憤怒,因為這事和我無關(guān),所以我不會怒火攻心。如果你對別人有怒氣時,你可以這樣想,這件事和我無關(guān),雖然我生氣,但不會因怒火喪失理智。”

這種方法乍一看上去大有阿Q的神韻,其實不是這樣。王陽明提倡的這種消除憤怒的方法不是逃避,而是規(guī)避,把當(dāng)事人巧妙地變成旁觀者。不過很多人無法知行合一:雖然明白這一點,卻無法做到。畢竟我們和別人起沖突時,為了面子、利益難免要憤怒,很多人不可能放棄面子和利益而抽身退開變成旁觀者。

可如果你認(rèn)真思考后就會看清王陽明對待憤怒的理論源泉:我們憤怒的原因往往是因為別人挑戰(zhàn)了我們外在的一些東西,諸如身份、地位、名利、面子。這些外在的東西在王陽明心學(xué)中是不值一提的,王陽明真正關(guān)注的是內(nèi)心的良知,每個人只有在面對良知時才是當(dāng)事人,面對其他一切外物時,就是個旁觀者。

憤怒來襲時,我們可以是旁觀者,那么,恐懼呢?

人人都會恐懼,人類最基本的恐懼就是怕鬼。

還是那位曾因兒子病危陷入憂愁中的陸澄問王陽明:“有人晚上怕鬼,如何是好?”

王陽明回答:“這種人,平時不肯行善積德,內(nèi)心有所欠缺,所以害怕。若平時依良知做事不違神靈,坦蕩光明,又有什么可怕的?”

旁邊一個叫馬子莘的弟子搖頭道:“您說的那些是正直的鬼,誰做了壞事,它們自然會去找當(dāng)事人。可世界上有種可惡的鬼,不分青紅皂白,找到誰算誰,這種鬼,肯定要怕的。”

王陽明堅定地說:“我從未聽邪惡的鬼能被致良知的人撞上。如果真有人怕這種鬼,那就是心邪,還是沒有完全致良知。”

兩個弟子都無話可說,因為王陽明這種回答,實在讓人無可反駁。正如你虔誠信佛,可總遇到倒霉事,你問佛祖,佛祖說:“你呀,還是信得不堅定。”

致良知“致”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完全”,本來就沒有標(biāo)尺。

不過王陽明下面的話卻說明了人恐懼的根源:“比如你好色,就會撞到色鬼;你貪財,就會撞到財鬼;你總發(fā)怒,就會撞到怒鬼;你不能發(fā)揮良知的力量而總處于恐懼之中,那就會撞到懼鬼。”

也就是說,我們怕的鬼不在外而在內(nèi),是我們的心養(yǎng)出來的鬼。我們怕的是“鬼”這個概念,而不是鬼本身。同樣,我們恐懼,也是如此。恐懼不是真實的,它只是對未來的一種自我暗示,是我們心靈的產(chǎn)物。雖然危險是真實存在的,但恐懼與否是你的選擇。面對危機時,你可以選擇恐懼,也可以不選擇,這是你的自由。

遺憾的是,很多人都不曾擁有這種自由。原因正如王陽明所說,你經(jīng)常去追尋外在的聲色貨利,這些聲色貨利占據(jù)了你的頭腦,遮蔽了你的良知,當(dāng)它們一旦出現(xiàn)異常情況時,你就會做賊心虛,馬上恐懼起來。歸根結(jié)底,我們之所以沒有選擇是否恐懼的自由,就是因為我們不能時刻致良知的緣故。

通過違背良知而得到的名利權(quán)勢,會時刻牽引著你的心,你總會擔(dān)心失去它們,恐懼自然而然就產(chǎn)生了。人必須在良知的指引下去爭取你應(yīng)得的東西,才有可能擁有選擇是否恐懼的自由。這就是王陽明心學(xué)告訴我們的破除心中賊的一個道理。

去心中賊之私欲

什么是私欲,過了的基本欲望就是私欲。或者說,良知認(rèn)為錯的欲望就是私欲。人不可能沒有欲望,一個人如果沒有欲望,那和僵尸差不多。問題是,我們的欲望應(yīng)該控制在一個合適的度內(nèi),而不能讓它像野草一樣野蠻生長。

先來看人們最容易也是最嚴(yán)重的“私欲”——好名(愛慕虛名)。

人人都喜歡追逐虛名,這是“表現(xiàn)欲”的極端。王陽明有個叫孟源的弟子就有這種毛病,王陽明曾多次讓他改正,他也總是說會改,可一旦有機會表現(xiàn),他總是奮不顧身地抓住。

有一天,王陽明剛教訓(xùn)完他,有個弟子談起了近來學(xué)習(xí)心學(xué)的心得,說還有不明處。孟源把身子向后一仰,大笑道:“你這毛病可是我當(dāng)年犯過的,哈哈。”

王陽明看了他一眼,語氣冰冷:“你坐正了吧!”

孟源發(fā)現(xiàn)自己的確坐沒坐相,趕緊坐正了。王陽明說:“你的老毛病又犯了。”孟源很無辜的樣子,要爭辯。王陽明馬上止住他,開導(dǎo)道:“好表現(xiàn)的人必是自以為是的人,這是你人生中最大的缺點。我給你打個比方吧。在一塊一丈見方的地里種一棵大樹,雨露的滋潤,土地的肥沃,只能對這棵樹的根供給營養(yǎng)。若在樹的周圍栽種一些優(yōu)良的谷物,可上有樹葉遮住陽光,下被樹根盤結(jié),缺乏營養(yǎng),它又怎能生長成熟?所以只有砍掉這棵樹,連須根也不留,才能種植優(yōu)良谷物。否則,任你如何耕耘栽培,也只是滋養(yǎng)大樹的根。”

那棵大樹就是“好名”之病,一旦有了這棵大樹,其他一切優(yōu)良谷物(品德和能力)都無法生長。原因很簡單:一個“好名”的人,非常喜歡和人爭辯,而且他一定認(rèn)為自己是正確的,對方是錯的。當(dāng)他確認(rèn)這一點時,那么他就把自己看成是君子,對方是小人。于是,所有和他意見不同的人都成了小人,自然,那些意見,他也就不會入耳了。沒有任何意見可以進來,良知就會被這種妄自尊大遮蔽,后果可想而知。

人為什么會有表現(xiàn)欲?就是為了貪圖虛名,而貪圖虛名的最終目的是獲得利。這就是為什么老祖宗把“名利”放在一起談的緣由。人貪圖名利,眼睛直盯著名利,必然會做出違背良知的事。所以王陽明說:“人生在世,最大的弊病就是好名。”

他的弟子薛侃接口說:“是啊,聞譽而喜,聞毀憂郁,就是好名的毛病在發(fā)作。但是該怎么治療這種病呢?”

王陽明給出了方法:“名與實相對。務(wù)實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輕一分。若全是務(wù)實的心,就沒有一絲求名的心。如果務(wù)實的心猶如饑而求食,渴而求飲,還哪里有時間和精力好名?”他接著說道,“過度追求‘名’就會把‘實’忽視,名和實不相符,活著的時候還可以彌補,如果死了那就真來不及了。”

“好名”還有一種表現(xiàn),那就是把抱怨和指責(zé)別人當(dāng)成是一種生活。王陽明有位弟子就是這樣的人。王陽明和他談話,認(rèn)為必須改掉這種毛病:“真正的修行之道應(yīng)該經(jīng)常反省自己。如果一味地去指責(zé)別人,就只會看到別人的錯誤,而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如果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當(dāng)你看到自己有那么多缺點時,你還有時間去指責(zé)別人嗎?”

這位弟子聽了這番話,露出慚愧的樣子來。王陽明知道他雖然有認(rèn)識,可未必能實踐,所以又叮囑道:“你今后只要不去議論別人的是非,在要責(zé)備別人的時候,把它當(dāng)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才行。”

批評、指責(zé)、抱怨,都是我們瘋狂生長的表達(dá)欲和表現(xiàn)欲在聯(lián)合作怪。沒有人想過這樣一個問題:當(dāng)我們批評、指責(zé)、抱怨他人時,就會把自己的缺點和成見掩蓋起來,我們?nèi)缤诓AШ竺姹嬲J(rèn)犯罪嫌疑人,只看到別人的罪過,卻看不到自己。

況且,抱怨和毫無理性地批評、指責(zé)別人,是毫無效果的。現(xiàn)代心理學(xué)家指出,當(dāng)一個人遭受批評時,心跳會加速,然后防衛(wèi)本能就會出現(xiàn)。為了維護面子,他必然會采取反攻的手段。這樣看來,批評和指責(zé)只能造成更多的沖突,沖突就意味著可能到來的風(fēng)險。所以說,當(dāng)你批評別人、指責(zé)別人時,就是在冒一種風(fēng)險。一個基本的人性常識是:即使你的批評和指責(zé)是出于善意,但對方因為自尊受到傷害,明知道錯了,也要為自己辯護,死不認(rèn)錯,情緒激烈時,他必會和你針鋒相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加查县| 宜兰市| 罗城| 吉林市| 密云县| 阜阳市| 托克逊县| 双峰县| 石渠县| 汕头市| 镇安县| 景洪市| 保定市| 高碑店市| 博兴县| 新田县| 雷波县| 凤翔县| 尉犁县| 哈尔滨市| 托克托县| 资阳市| 新丰县| 西充县| 阳城县| 锦州市| 加查县| 万州区| 沂南县| 曲周县| 岗巴县| 梁河县| 利川市| 老河口市| 鞍山市| 鄂托克前旗| 绥中县| 卫辉市| 将乐县| 镇江市| 油尖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