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王陽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贛剿匪(9)
書名: 知行合一王陽明(全集)作者名: 度陰山本章字數: 3655字更新時間: 2016-06-01 17:38:32
王陽明回答:“有關事情開始與結束的說法,大致上是這樣的。說顯明德性為本,親愛人民為末,這種說法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不應當將本末分成兩種事物。樹的根干稱為本,樹的枝梢稱為末,它們只是一個物,因此才稱為本與末。如果說是兩種物,那么既然是截然分開的兩種物,又怎么能說是相互關聯的本和末呢?如果明白彰顯光明的德性是為了親愛民眾,而親愛民眾才能彰顯光明的德性,那么彰顯德性和親愛民眾怎么能截然分開為兩件事呢?理學家的說法,是因為不明白明德與親民本來是一件事,反而認為是兩件事,因此雖然知道根本和末梢應當是一體的,卻也不得不把它們區分為兩種事物了。”
朱熹解釋《大學》,認為是“新民”,而不是“親民”,王陽明認為是“親民”,再次闡釋“知行合一”。
弟子問:“從‘古代想使天下人都能發揚自己本身具有的光明德性的人’,直到‘首先要修正本身的行為’,按照先生您‘明德親民’的說法去貫通,也能得到正確、圓滿的理解。現在我斗膽請教您,從‘要想修正本身的行為’,直到‘增進自己的知識,在于能夠析物窮理’,在這些修為的用功次第上又該如何具體地下功夫呢?”
王陽明回答:“此處正是在詳細說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功夫。人們所說的身體、心靈、意念、知覺、事物,就是修身用功的條理之所在,雖然它們各有自己的內涵,而實際上說的只是一種東西。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就是在現實中運用條理的功夫,雖然它們各有自己的名稱,而實際上說的只是一件事情。什么叫作身心的形體呢?這是指身心起作用的功能而說的。什么叫作身心的靈明呢?這是指身心能做主宰的作用而說的。什么叫作修身呢?這里指的是要為善去惡的行為。我們的身體能自動地去為善去惡嗎?必然是起主宰作用的靈明想要為善去惡,然后起具體作用的形體才能夠為善去惡。所以希望修身的人,必須首先要擺正他的心。然而心的本體就是性,性天生都是善的,因此心的本體本來沒有不正的。”
“那怎么用得著去做正心的功夫呢?因為心的本體本來沒有不正的,但是自從有意念產生之后,心中有了不正的成分,所以凡是希望正心的人,必須在意念產生時去加以校正,若是產生一個善念,就像喜愛美色那樣去真正喜歡它;若是產生一個惡念,就像厭惡惡臭那樣去真正討厭它,這樣意念就沒有不誠正的,而心也就可以得正了。”
“然而意念一經發動、產生,有的是善的,有的是惡的,若不及時明白并區分它的善惡,就會將真假對錯混淆起來,這樣的話,雖然想使意念變得真實無妄,實際上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想使意念變得純正的人,必須在致知上下功夫。”
“‘致’就是達到的意思,就像常說的‘喪致乎哀’的致字,《易經》中說到‘知至至之’,‘知至’就是知道了,‘至之’就是要達到。所謂的‘致知’,并不是后來的儒家學者所說的擴充知識的意思,而是指達到我心本具的良知。這種良知,就是孟子說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那種知性。”
“這種知是知非的知性,不需要思考,它就知道;不需要學習,它就能做到。因此我們稱它為良知。這是天命賦予的屬性,這是我們心靈的本體,它就是自自然然靈昭明覺的那個主體。凡是有意念產生的時候,我們心中的良知就沒有不知道的。如果它是善念,唯有我們心中的良知自然知道;如果它是惡念,也唯有我們心中的良知自然知道。這是誰也無法給予他人的那種性體。”
“所以說,雖然小人造作不善的行為,甚至達到無惡不作的地步,但當他見到君子時,也會不自在地掩蓋自己的惡行,并極力地表白自己做的是善事。由此可以看到,就是小人的良知也具有不容許他埋沒的特質。”
“今日若想辨別善惡以使意念變得真誠無妄,其關鍵只在于按照良知去判斷行事而已。為什么呢?因為當一個善念產生時,人們心中的良知就知道它是善的,如果此時不能真心誠意地去喜歡它,反而背道而馳地去遠離它,那么這就是把善當作惡,從而故意隱藏自己知善的良知了。而當一個惡念產生時,人們心中的良知就知道它是不善的,如果此時不能真心誠意地去討厭它,甚或反而把它落實到實際行動上,那么這就是把惡當作善,從而故意隱藏自己知惡的良知了。像這樣的話,雖說心里知道,但實際上跟不知道是一樣的,那還怎么能夠使意念變得真實無妄呢?”
“良知所知道的善,雖然人們誠心地想去喜歡它,但若不在善的意念所在的事情上實實在在地踐履善的價值,那么具體的事情就有未被完全校正的地方,從而可以說喜歡善的愿望還有不誠懇的成分。良知所知道的惡,雖然人們誠心想去討厭它,但若不在惡的意念所在的事情上實實在在地鏟除惡的行為,那么具體的事情就有未被完全校正的地方,從而可以說那討厭惡的愿望還有不誠懇的成分。如今在良知所知道的善事上,也就是善意所在的事情上實實在在地去為善,使善的言行沒有不盡善盡美的。在良知所知道的惡事上,也就是惡意所在的事情上實實在在地去除惡,使惡的言行沒有不被去除干凈的。我的良知所知道的內容就沒有虧缺和被掩蓋的地方,從而它就得以達到純潔至善的極點了。”
“此后,我們的心才會愉快坦然,再也沒有其他的遺憾,從而真正做到為人謙虛。然后心中產生的意念才沒有自欺的成分,才可以說我們的意念真正誠實無妄了。所以《大學》中說道:‘系于事上的心念端正后,知識自然就能豐富;知識得以豐富,意念也就變得真誠;意念能夠真誠,心情就會保持平正;心情能夠平正,本身的行為就會合乎規范。’雖然修身的功夫和條理有先后次序之分,然而其心行的本體卻是始終如一的,確實沒有先后次序的分別。雖然正心的功夫和條理沒有先后次序之分,但在生活中保持心念的精誠純一,在這一點上是不能有一絲一毫欠缺的。由此可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一學說,闡述了堯舜傳承的真正精神,也是孔子學說的心印之所在。”
良知是件法寶,使用它不需要任何繁瑣的程序,也不需要任何咒語,只要你按它的意思行事,就是最好的使用方式。
這就是王陽明《大學問》告訴我們的一個終極真理,用王陽明的話說,不是我告訴你的,這個道理其實就在你心中:天下一切事,都是你良知的事。
風雨又來
1519年春節剛過,王陽明在贛州給王瓊寫了封長信。在信中,他平靜地敘述了南贛地區的剿匪和設立行政區的情況。人們從夢中醒來后,就再也不會心有余悸地去回想那個噩夢。緊接著,他滿懷熱情地追憶了王瓊對他的信任往事,聲稱如果沒有王瓊在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他在南贛的剿匪不可能這樣順利。然后又談到自己獲得的那些國家榮譽,諸如升為右副都御史,實在感到有愧,他沒有這個才能。還有他的后代可以世襲千戶,這讓他受寵若驚。他說,大部分功勞應歸于王瓊。
王陽明這樣說,乍一看去有些虛偽。南贛匪患的平定無可置疑是他的功勞,王瓊不過是把他推到那個舞臺上而已。不過這就是問題所在:王陽明固然偉大,但王瓊更偉大,因為他能重用王陽明。
信的最后,王陽明談到自己的健康狀況。他說南贛地區氣候潮濕,瘴癘彌漫,他的肺病復發,又因為剿匪工作辛苦,所以生活作息不能規律,患了很嚴重的痢疾。他此刻最大的希望就是王瓊能在皇上朱厚照面前替他求情,允許他退休回老家。他說,自己所以如此不顧體統地總想回家,是因為祖母于1518年農歷十二月離開了人世,他因為來南贛剿匪未能見祖母最后一面,內心在滴血。
王陽明的身體狀況的確不容樂觀。他在給弟子的信中經常提到他的肺病和不見好轉的痢疾,在1518年春節的那場邀請池仲容的宴會上解決了池仲容后,他一個猛子扎到地上,口吐鮮血。弟子們驚慌地扶起他時,他開始劇烈地咳嗽。當時弟子們的感覺是,王陽明想把肺咳出體外。在成功地徹底掃蕩南贛山賊后,他連續四次寫信給朱厚照、給吏部、給兵部,允許他退休,但都被一一駁回。
中央政府不準王陽明退休,實際上是王瓊不讓王陽明退休。王陽明在南贛建下煊赫的功績后,中央政府很多人既羨慕又嫉妒,他們巴不得王陽明趕緊離開政壇。意料之中的,這些人都是朱熹門徒。他們擔心王陽明會挾著卓著功勛闖進中央政府,與他們并肩而立。可這是他們絕不能容許的,因為在他們眼中,王陽明是異端,是他們的精神偶像朱熹的敵人。
1519年二月初,王陽明的第四封請求退休的信到達北京。朱厚照先問吏部尚書陸完,王陽明三番五次要退休,吏部怎么看。
陸完是朱熹門徒,但從未按朱熹的教導“存天理去人欲”。他對王陽明在南贛的成就不屑一顧,因為他也是靠剿殺農民武裝(1510年劉六、劉七起義)成功上位的。他對朱厚照說,王陽明在江西的剿匪是托皇上洪福,他是個異端分子,不應該留在政府中,可以允許他辭職。
朱厚照又問王瓊。王瓊的回答是,王陽明絕不能離開江西!
朱厚照問為什么。王瓊不可能說是因為寧王朱宸濠,可他也沒有別的理由。王陽明第一次請求退休時,他對朱厚照說南贛地區還有土匪殘余,只有王陽明能掃清這些殘匪。王陽明第二次要求退休時,他對朱厚照說南贛地區社會治安問題很大,王陽明必須要整頓社會秩序。王陽明第三次申請退休時,他對朱厚照說沒有合適人選接替王陽明。總之,他用盡各種借口把王陽明釘在了江西。但這最后一次,他實在找不出理由來了。王陽明給中央政府的報告中已經詳細地說明了他清整南贛的所有舉措和成果。如果南贛地區已經太平無事,誰來當這個南贛巡撫已無關緊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