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消化科疾病(6)

慢性遷延性肝炎

慢性遷延性肝炎是指急性肝炎遷延不愈、病程持續超過6個月,或肝炎起病隱匿,待臨床發現疾病已成慢性。有慢性肝炎(輕、中、重度)及慢性重型肝炎。本病中醫屬“脅痛”、“黃疸”、“積聚”、“虛勞”等范疇,多由于急性期濕熱未盡、遷延不愈所致。其病因為外感濕熱疫毒,內傷郁怒,飲食不節等導致臟腑功能失調,陰陽氣血虧損;濕熱未盡,余毒留滯,脾、胃、肝、腎等臟腑功能失調,氣血虧虛,陰陽兩虛,形成正邪相爭、正虛邪戀的局面。病程中如火熱耗傷陰液,肝陰不足,累及腎陰亦虧,則成肝腎陰虛證;如木不疏土,肝病傳脾,及肝氣橫逆犯胃,則形成肝脾不調、肝郁脾虛,或肝胃不和證;雖初期濕熱之邪侵及氣分,但病久正氣漸傷,不能勝邪,邪入血分,血行不暢,形成肝經血瘀或肝脾血瘀證。濕熱阻滯是致病主因,毒和瘀交互影響是導致本病遷延和加重的主要病機,病位主要在肝、膽、脾、胃,也可涉及腎、心。

【必備秘方】

1.黨參、當歸各15克,茯苓、生地黃、熟地黃各12克,白芍、白術、川芎各9克,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15分鐘,濾出藥液,加水再煎20分鐘,去渣,兩次煎液兌勻,分服。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高者,加地耳草、垂盆草、黃芩、土茯苓各10克;陰虛者,加天冬、枸杞子、南沙參、石斛各10克;肝區痛者,加柴胡、劉寄奴、丹參、五靈脂各10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陽性者,加虎杖、女貞子、淫羊藿、肉蓯蓉、巴戟天各10克。主治慢性肝炎。

2.黃芪、丹參、郁金、茯苓各30克,白術、茵陳、秦艽、黃精各15克,柴胡、赤芍、白芍、山楂、青皮、陳皮各10克,甘草5克。肝脾大者,加炙鱉甲30克;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增高者,加敗醬草15克;合并膽系感染者,加蒲公英30克;面黃、唇白、舌質淡者,加紫河車15克。主治慢性遷延性肝炎(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3.郁金、茯苓、黃芪、丹參各30克,白術15克,柴胡、赤芍、白芍、山楂、六神曲、青皮、陳皮、茵陳、秦艽、黃精各10克,甘草5克。每日1劑,水煎服。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高者,加敗醬草15克;膽系感染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澳抗陽性者,加苦參15克;貧血者,加紫河車15克。主治慢性肝炎。

4.丹參、北五味子各400克,板藍根200克。曬干,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溫開水送服,每次1~2丸,每日3次(以上為1個療程藥量),連服3個療程(忌食油膩、辛辣之物)。主治慢性肝炎。

5.枸杞子30克,麥冬10克,花生米30克,豬瘦肉60克,雞蛋4枚,食鹽、味精、濕淀粉、花生油各適量。將花生米炸脆,冷卻備用;枸杞子洗凈,汆水后,撈出備用;麥冬洗凈,煮熟,切碎,備用;豬瘦肉切塊。將雞蛋打入碗內,加少許鹽攪勻,再把蛋汁倒入另一碗中(碗壁涂油防粘),隔水蒸熟,冷卻后將蛋羹切成丁狀。炒鍋上火,放入花生油燒熱,投入豬肉塊炒熟,再入蛋丁、枸杞子、麥冬末、花生米、炒勻加鹽少許,用濕淀粉勾芡,放入味精調味,分2~3次服,每日1劑。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名醫指導】

1.建議慢性遷延性肝炎患者要做好定期復查,包括肝功能、B超、HBV-DNA等等。一旦發現異常,就要積極治療。

2.患者要注意日常保健,飲食宜食用高蛋白、豐富維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品類多樣營養調節均衡,忌酒,少吃辛辣、刺激、腌制品食物等。

3.保證足夠的休息,輔以適當藥物,避免飲酒、過勞和損害肝臟藥物。

4.調節情志,保持精神愉快,情緒穩定,氣機條達。要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病程經過雖較長,但病情穩定,不易發展為肝硬化,預后較好。

肝硬化

肝硬化是指各種原因作用于肝臟引起肝臟的彌漫性損害,使肝細胞變性壞死,殘存肝細胞形成再生結節,原有肝小葉結構破壞,形成假小葉,在此基礎上出現一系列肝功能損害與門脈高壓癥等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臨床上以食欲減退、厭油、食后腹脹不適、乏力、右上腹隱痛、腹脹、腹瀉(多數有不同程度的黃疸)等為主要表現,常并發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感染、肝腎綜合征,水、電解質紊亂、原發性肝癌等。本病中醫屬“積聚”、“臌脹”等范疇,其病因病機與情志郁結、酒食不節、感染蟲毒以及黃疸、脅痛遷延不愈有關。其病機特點是肝脾腎功能受損、氣血水液代謝異常。代償期為肝脾腎俱損,血瘀內積、濕熱內蘊,故有腹脹、乏力、納差、厭油等癥狀,失代償期則為氣血水相互搏結、三焦失司、水乏絡傷,故出現腹水、水腫,甚至昏迷。

【必備秘方】

1.茵陳30克,生黃芪、茯苓皮、澤瀉、車前子(包煎)、冬瓜子、冬瓜皮、大腹子、大腹皮、白術、黨參各15克,香附、川楝子、陳皮各10克,木通3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主治肝郁脾虛型晚期肝硬化。

2.當歸、檳榔、白參、丹參、大腹皮各30克,三棱、莪術、鱉甲各20克,吳茱萸、京大戟、商陸各15克,大黃、桃仁、赤芍、郁金、青皮、甘遂各10克,木香8克,麥芽50克。共為末,每次沖服3克,每日2~3次。腹脹者,加萊菔子20克,枳殼、厚樸各10克;大便秘結者,加番瀉葉10克;尿少者,加澤瀉10克;肝脾大者,加穿山甲、牡蠣各10克。主治肝硬化腹水。

3.黃芪、葶藶子、車前子各30克,大腹皮、丹參、莪術、山楂各15克,防己12克,當歸、白芍、郁金各9克,椒目6克。每日1劑,水煎服。氣虛者,加黨參、白術、山藥各15克;陽虛者,加干姜、附子各6克;陰虛者,加阿膠、龜甲、枸杞子各10克;濕熱者,加白花蛇舌草、敗醬草、豆蔻、茵陳、虎杖各10克。主治肝硬化腹水。

4.甘遂、大黃、陳皮、檳榔、黑丑、白丑、豬牙皂各等份。共研極細末,煉蜜為丸。每次6克,每日1次,早晨空腹時用淡姜湯送服,10日為1個療程。在治療前及治療期間,均輔以干酵母、多種維生素口服,高滲葡萄糖加維生素C靜脈注射,并配合高營養無鹽飲食。主治肝硬化腹水。

5.青魚1條(約1000克),黑豆500克,甘草20克,黃酒、白糖各1匙。將青活魚去鱗、腮、內臟(留肝),洗凈切塊;黑豆洗凈,以冷水浸泡半小時,用旺火燒開后改用小火煮1小時,加入魚塊、甘草、黃酒、白糖煨3個小時,直至魚、豆均酥爛時離火,挑出甘草。空腹服吃,每次1小碗,每日3次,分5~10日服。主治肝郁氣滯型肝硬化。

【名醫指導】

1.補充各種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E及B族維生素,有改善肝細胞代謝,防止脂肪性變和保護肝細胞的作用,亦可服用酵母片,酌情補充維生素K、維生素B12和葉酸。

2.飲食應富于營養,易于消化吸收。一般以高熱量,高蛋白質、低脂肪、維生素豐富及易消化的食物為宜。有腹水時,飲食宜少鹽或無鹽飲食。肝功損害顯著或血氨偏高有發生肝性腦病傾向者,應暫時限制蛋白質的攝入。應禁酒和避免進食粗糙及尖銳性食物。

3.慎用巴比妥類等鎮靜藥,禁用損害肝臟類藥物。

4.預防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病因復雜,最常見的為病毒性肝炎。注意衛生,嚴格器械消毒,嚴格篩選獻血員,以及肝炎疫苗預防注射等均屬重要的措施。

5.已發現的肝硬化患者,應予以適當保護措施,如適當減輕勞動強度,防止并發癥的出現,維持健康和延長壽命。

肝膿腫

【必備秘方】

1.白頭翁30克,苦參、秦皮各18克,柴胡15克,黃柏、常山、薏苡仁、川楝子各12克,黃連、青皮、赤芍各9克,當歸尾、生甘草各6克。每日1劑,水煎服。熱偏重者,加金銀花、蒲公英;濕盛、肝功能異常者,加敗醬草、金錢草、陳皮、茯苓;腹脹者,加枳實、雞內金、白術;肝區疼痛者,加延胡索、郁金、川芎;體弱者,加黃芪、黨參、生地黃、石斛;膿腫吸收緩慢者,重用莪術、木香、丹參、三棱。視病情服藥30~90日。主治阿米巴肝膿腫。

2.當歸尾、郁金、沒藥、乳香各9克,青皮、僵蠶、香附、枳殼、延胡索、澤蘭、木香、桂枝各6克,佛手3克,蘇木末1.5克(為引)。每日1劑,水煎服。主治肝膿腫(肝膽化膿性炎癥)。

3.紫草、寒水石各9克,乳香、豬牙皂各6克,青黛3克。每日1劑,水煎至100~200毫升,分3次服。3歲以內每次服30毫升;3~7歲每次服50毫升;8~12歲每次服100毫升。主治細菌性肝膿腫。

4.金銀花、連翹、天花粉、青蒿、瓜蔞、桑白皮、地骨皮各15克,柴胡、赤芍、黃連、黃芩、丹參、梔子、穿山甲各10克,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服。主治肝膿腫并發黃疸。

5.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花粉各30克,柴胡、當歸、桃仁、紅花、大黃、金銀花、連翹各10克,穿山甲、甘草各6克。每日1劑,水煎服。主治肝膿腫。

【名醫指導】

1.忌飲酒:酒精對肝臟有直接的損害作用,會加重肝臟的負擔,使病情更為嚴重。忌食生姜:因為生姜的主要成分揮發油、姜辣素和黃樟素能使肝膿腫患者的肝細胞發生變性、壞死以及間質組織增生,引起炎癥浸潤,肝功能失常。忌食大蒜:研究表明,大蒜的揮發性成分可使血液中的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等降低,并可引起貧血、胃腸道缺血和消化液分泌減少,這些均不利于肝膿腫的治療。忌食富含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較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攝入后,因肝臟功能障礙,不能有效地完成全部氧化、分解、吸收等代謝功能,從而加重肝臟負擔,導致疾病加重。

2.宜食新鮮的蔬菜、水果及綠茶,補充含鉀豐富的食物及海鮮、大豆和豆制品,均對肝臟修復非常有益。

3.預防本病的關鍵是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在傳染源頭上下功夫,切斷傳染源,將被傳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4.提高機體的健康素質,增強機體的防病抗病能力,同時應盡可能避免可能誘發機體抵抗力降低的因素(如大劑量化療、放療及長期使用免疫抑制藥)。

5.對容易誘發細菌性肝膿腫的疾病應抓緊治療,如肝膽管結石、急性化膿性梗阻性膽管炎、腹腔感染、腸道感染等。將這些病因控制后,即可預防細菌性肝膿腫的發生。事實上,由于強大有效的抗生素的早期使用,細菌性肝膿腫的發病率已大為下降。

6.與肝癌鑒別:肝膿腫的典型臨床表現為發熱、肝區疼痛和壓痛明顯,反復多次超聲檢查常可發現膿腫的液性暗區;超聲導引下診斷性肝穿刺,有助于確診,一般與原發性肝癌不難鑒別診斷。

腸炎

腸炎是以腹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腸道炎性病變,分為急性與慢性兩類。其發病原因很多,急性者常為各種腸道感染、中毒及食入乳類、蛋類、魚蝦等引起。慢性者多由慢性腸道疾病,長期大量應用抗生素,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引起真菌或葡萄球菌性腸炎,患者可有腹瀉、腹脹及消化道功能紊亂等癥狀。

急性腸炎

【必備秘方】

1.茯苓15克,蒼術、澤瀉、豬苓、白術、車前子、白芍、厚樸、陳皮各10克。每日1劑,水煎15分鐘,濾出藥液,加水再煎20分鐘,去渣,兩次煎液兌勻,分服。寒濕重者,加荊芥、防風、廣藿香各10克;濕熱重者,加葛根15克,黃連、黃芩各9克;暑濕重者,加香薷、扁豆花各10克,六一散10克;嘔吐者,加竹茹、半夏各10克;食滯者,加萊菔子、山楂、六神曲各10克。主治急性腸炎。

2.山楂、六神曲,麥芽、陳皮、茯苓、澤瀉、白術各10克,半夏、厚樸、蒼術、廣藿香、甘草各5克。每日1劑,水煎服。主治腸炎。

3.地錦草30克,廣藿香、黃芩、車前子、山楂各15克,木香10克,炙甘草3克。每日1劑,水煎服。主治急性腸炎。

4.地錦草40克,馬齒莧20克,鳳尾草、節節花、百部各10克。共為末,每次沖服3克,每日3~4次。主治腸炎。

5.馬齒莧60克,大蒜15克(搗爛)。以馬齒莧煎湯,沖蒜泥,頓服,每日2~3次。主治急性腸炎。

【名醫指導】

1.休息:休息益于康復,對活動期患者特別要強調充分休息,保持安靜、舒適的休息環境,尤其睡前要精神放松,保證睡眠效果,必要時要服用鎮靜藥。在病情好轉后逐漸增加活動量,但一般應減免重體力活動。

2.飲食和營養:由于腹瀉便血,長期過少吸收和吸收營養不良等因素,患者可能有缺鐵、葉酸缺乏或貧血,應給予適量補充。一般可經口服或注射補充,辨證運用益氣健脾、養血補腎中藥也可達增加體質和補充營養的目的。長期腹瀉者,要補充鈣及鎂、鋅等微量元素。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武县| 开江县| 东兴市| 大庆市| 尤溪县| 陆河县| 桑植县| 宜昌市| 万年县| 桐乡市| 新兴县| 怀宁县| 宜宾县| 中西区| 海晏县| 巴里| 金川县| 嵩明县| 武冈市| 抚顺县| 翼城县| 千阳县| 遂平县| 土默特右旗| 阳信县| 太保市| 五寨县| 华宁县| 闽清县| 东乡| 江门市| 房产| 全南县| 山阳县| 会东县| 赤峰市| 炎陵县| 长岭县| 通海县| 清水县| 太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