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的未來
- (美)雷·庫茲韋爾
- 4669字
- 2019-01-03 01:25:42
推薦序
解放思想
段永朝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
當我寫下這個題目時,自己也不禁啞然失笑——多么熟悉的四個字??!這篇談論庫茲韋爾新書的小文,砰然涌上心頭的標題,竟是這樣幾個字。不過,你完全可以把這個標題翻譯成時下流行的另外四個字:不明覺厲。
1928年的某一天,加拿大腦神經外科醫生威爾德·彭菲爾德(Wilder Graves Penfield)正在給一位患者做手術。手術探針接觸到病人右側顳葉的某個部位時,彭菲爾德小心翼翼地施加電流,刺激這個部位。奇跡發生了——病人仿佛看到了多年以前的熟悉畫面,甚至“聞到了熟悉的味道”。電流刺激大腦皮層,竟然“喚醒”了病人沉封已久的記憶。25年的持續研究后,彭菲爾德提出了“中央腦系統”學說,并因此被譽為腦神經科學的鼻祖。
美國哲學家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Whitehall Putnam),在其1981年出版的著作《理性、真理與歷史》一書中,將這一情景所引發的“思想實驗”描繪為“缸中之腦”。普特南的思想實驗是:假想某個浸泡在營養液中的大腦通過細細的導線與軀干相連。這個大腦對軀體動作的意識發出的指令,通過導線雙向傳遞——此刻,你會認為這還是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人腦”嗎?
“缸中之腦”的畫面多少有點兒令人毛骨悚然。但不容否認的是,正是這一概念和彭菲爾德的實驗,激發了大量研究者、科幻小說家的想象力?!百惒┡罂恕保–yberpunk)也成為20世紀50年代人工智能萌發以來,科幻寫作領域的新品種。大家所熟知的大片《黑客帝國》《盜夢空間》《源代碼》等,無疑是這一領域震撼心靈的大作。提出“賽博空間”(Cyberspace)的加拿大小說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創作《深淵》系列三部曲的著名科幻作家弗諾·文奇(Vernor Steffen Vinge),都是這一領域的大家。
雷·庫茲韋爾,正是這一行列中偉大的一位。
驚人的預言:加速回報定律
庫茲韋爾是一位個性十足的電腦“極客”。當然,他還配得上互聯網思想家、人工智能發明家、預言家等眾多耀眼的稱號。17歲時,庫茲韋爾參加一個電視猜謎節目《我有一個秘密》,他的表演技驚四座:他用計算機創作、合成了一首全新的樂曲。他對計算機與人腦之間關系的思考,以及擺弄計算機和人腦的興趣,一直保持到今天,并漸漸孕育成一個驚人的定律:加速回報定律(the 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亦稱庫茲韋爾定律)。
加速回報定律的內容有點兒貌不驚人。該定律認為,信息科技的發展按照指數規模爆炸,導致存儲能力、計算能力、芯片規模、帶寬的規模暴漲——如果只停留在這一步的話,加速回報定律就真的貌不驚人了。真正震撼的是庫茲韋爾基于他的這個定律作出的預言。在本書中,這些預言和結論主要包括:
· 2029年,新一代智能機將通過圖靈測試;非生物意義上的人將在這一年出現。
· 腦新皮質模型——思維的模式識別理論:人的大腦記憶是層級結構;有3億多個“模式識別器”。
·大腦新皮質的主要作用,是“模式識別”,具備“分層學習能力”。
·人工智能并非復制大腦,只不過是達到對等的技術。
· 大腦新皮質的能力包括創造力、自信、組織能力、感染力,以及反對正統想法的勇氣。
· 仿真大腦(核心是仿生新皮質)在改變世界過程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你必須有信仰?!?/p>
· 我個人的信仰飛躍是這樣的:當機器說出它們的感受和感知經驗,而我們相信它們所說的是真的時,它們就真正成為有意識的人了。
·判斷一個實體是否有意識這一問題,本身就不科學。
·自由意志的主要敵人:決定論。
·進化創造大腦的主要原因是為了預見未來。
這里只摘取了11條預言和結論,不算多。在庫茲韋爾2005年的著作《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中,為了闡述“奇點理論”,他自己一口氣羅列了37個要點。今天大家看到的這本書,不但是庫茲韋爾對他數十年澎湃激蕩的“思想狂想曲”的一次更加嚴密的闡述,也可以這么說:他比以往想得更明白了。
奇點:當計算機智能超越人類
最先提出“智能爆炸”這一概念的,是與馮·諾依曼一道,為曼哈頓工程工作的著名波蘭裔美籍數學家烏拉姆(Stanlalw Marcin Ulam)。在1958年公開發表的烏拉姆與諾依曼的對話中,有這樣一句直擊心靈的話:“不斷加速的科技進步,以及其對人類生活模式帶來的改變,似乎把人類帶到了一個可以稱之為‘奇點’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過后,我們目前所熟知的人類的社會、藝術和生活模式,將不復存在。”“奇點”,這一數學史上的最高禁忌,成為學者們看待人類前景的一個繞不過去的術語。
什么是奇點?想想小學數學中關于除法的一條戒律吧:除數不能為0。為什么?回答這一問題要等到大學課堂,高等數學講到微積分的時候——即便如此,這時候的所謂明白,也只不過是再次確認這條禁忌。在一個形如“1/×”的函數中,當 ×無限逼近0的時候,這個函數的取值將趨向無窮大。這有什么意義嗎?這是一個什么樣的“點”?數學家諱莫如深。
當然,庫茲韋爾只是把“奇點”當作一個絕佳的“隱喻”。這個隱喻就是,當智能機器的能力跨越這一臨界點之后,人類的知識單元、聯結數目、思考能力,將旋即步入令人暈眩的加速噴發狀態——一切傳統的和習以為常的認識、理念、常識,將統統不復存在,所有的智能裝置、新的人機復合體將進入“蘇醒”狀態。
“蘇醒”,是科幻作家文奇使用的一個術語。1993年,文奇在NASA的一次研討會上預言,50年之內技術奇點終將來臨。他將超越這一臨界奇點之后的人類(確切地說,叫新人類)的狀態,描繪為“智能電腦的蘇醒”“超人智能共同體的蘇醒”“宇宙的蘇醒”。電子烏托邦、多維空間、星際旅行、平行宇宙、靈性智能體,花樣繁多的未來想象,一直圍繞著“奇點”“跨越奇點”展開——恰如你觀賞科幻大片時的感受。但這一次,貌似是真的——是真的嗎?
舊腦與新腦
喜歡人工智能的科學愛好者們,對圖靈測試一定不陌生。電腦能否超越人腦?這一簡單的問題,可謂縈繞在每一位深入思考的計算機科學家、計算機科學愛好者的心頭。雖然也有人指出,圖靈測試的提法或許并不準確,因為“它暗示了智能以及通常意義上的思維,都具有與人類行為無法分離的特征”。
但是,我們通常的思維,往往是將機器和人分開來看、來比較的。在庫茲韋爾這本書里,需要扭轉的正是這個“偏見”。
在庫茲韋爾看來,人工智能的關鍵并非通過物理手段制造出媲美、超越人腦的“非生物性智能機器”。這條路行不通。他給出的方法簡單有效:將人腦與電腦“嫁接”起來。這聽上去是不是有點像普特南說的“缸中之腦”?
在本書中,庫茲韋爾用4章的篇幅(第3~6章),精心構筑了支撐他偉大預言的第一塊基石。這塊基石的目的,就是試圖將大腦新皮質作為“新腦”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舊腦區別開來。
按照德國神經生理學家科比尼安·布洛德曼(Korbinian Brodmann)的大腦分區模型,人的大腦被劃分為額葉、頂葉、顳葉、枕葉以及邊緣系統等若干區塊。布洛德曼分區模型,已成為腦神經科學家研究不同大腦區域與人的感知、語言、運動、情感、意識等生理及心理活動的標準參考模型。
庫茲韋爾的分析也建立在這一大腦分區模型的基礎之上。但是,他進一步借用美國神經科學家弗農·蒙卡斯爾(Vernon Mountcastle)關于“皮質柱”的發現,對大腦皮質理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廣泛采納的“赫布假設”,即“神經元是大腦新皮質學習的基本單元”,是不正確的。大腦中有300億個神經元,它們參與學習、感知的基本單元是皮質柱,即神經元的集合。每個皮質柱大約包含100個神經元。而這樣的皮質柱,被庫茲韋爾稱為“模式”。在庫茲韋爾看來,奧秘就在這些從生理學上看是“皮質柱”,從心理學上看是“模式”的神經元集合當中。
哺乳動物的腦認知結構都呈現出“層級結構”的特點,這是具象感知到抽象思維之間得以順暢轉換的關鍵。大腦新皮質的生理結構,恰好也是這樣的分層結構。庫茲韋爾列舉的大量研究成果證實,科學家對視覺皮質、嗅覺皮質的定向研究已經表明,在大腦皮質的分區、分層模型架構下,可以很好地解釋外界感知、刺激-反應、聯想、記憶等一系列生理-心理活動的內在機理。
但是,庫茲韋爾發現,過去我們只是建立起了大腦皮質與生理反應、心理活動之間分層、分區的對應關系(當然,這一研究也遠未達到完滿的地步),卻沒有很好地解釋這些生物信號、電信號是如何在層級模型的不同層級之間轉換的。這其實是腦神經科學中最奧妙無比的問題。分子細胞水平的微小生物化學變化,如何與痛心的眼淚、驚恐的眼神、抽搐的嘴角聯系起來?
庫茲韋爾的大膽預言是將大腦新皮質(他稱之為新腦)和大腦舊皮質(對應舊腦)區別開來。所謂舊腦,就是負責處理記憶、動作協調、嗅覺、視覺等感知系統,以及與新皮質保持聯系;所謂新腦,則是處理語言、運動、空間、推理、知覺等高級功能。
在訓練、學習和進化的過程中,新皮質無疑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識別模式、建立模式。庫茲韋爾認為,只有建立起這樣的模式識別機制,才能真正處理紛繁復雜的人類大腦所面對的各種問題,特別是意識、情感、想象和創造力的問題。
做好這些必要的鋪墊之后,庫茲韋爾的驚人預言開始有了一個大致的輪廓:將先進計算技術構筑而成的“非生物性大腦新皮質”,與人類的大腦新皮質“對接”起來,創造無可限量的人類智能大爆發的可能,迎接“奇點”的到來!這就是本書第7章和第8章的主題。
“蘇醒”:你準備好了嗎
當人造大腦新皮質可以制造出來的時候(庫茲韋爾堅信這一點),這一“仿生大腦新皮質”就具備了媲美人類大腦的全部功能,甚至比人腦更具可塑性。比如,你可以將其放置在云端,與遙遠的人類生物大腦遠程相連。
聯結人腦和智能仿生大腦的技術,已經有了很多雛形,比如新型的核磁共振技術、腦電波成像技術、彌散跟蹤技術等。這些非侵入的大腦掃瞄技術,都可以扮演大腦信息雙向交換的角色。
這一景象,其實已經在大量涌現的科幻作品中為人們所熟知。《黑客帝國》中的英雄Neo,他的軀體浸泡在生物營養液中,但大腦卻可以與一個叫作Matrix的超級電腦相連。人的意識、感知,都可以通過連線在人的肉身和超級大腦之間穿梭傳遞。很自然地,人們除了不斷追問“這是真的嗎”以外,更擔心這樣的問題:“我是誰?”
比2005年寫作《奇點臨近》時思想更加成熟的庫茲韋爾,在這部著作里用“信仰”來回應這一懸疑。他把這種對“人腦與電腦相對接”所產生的倫理學、哲學問題,最終歸之于“信仰的飛躍”。他在書中寫道:“我個人的信仰飛躍是這樣的:當機器說出它們的感受和感知經驗,而我們相信它們所說的是真的時,它們就真正成為有意識的人了?!被谶@樣的信仰飛躍,庫茲韋爾聲稱,“判斷一個實體是否有意識這一問題,本身就不科學”。
當然,為了應對來自四面八方的種種詰難,庫茲韋爾還是用最后兩章的篇幅,非常嚴肅、認真地回答了“意識問題”“自由意志問題”“身心問題”等非?!坝病钡恼軐W命題。他的回答,你未必完全同意,但這些睿智之思,卻在不停地刺激你的大腦皮質——這,正是這部著作難得的價值。
作為一個俗人,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總是忍不住想:庫茲韋爾的預言會是真的嗎?2029年,距離今天還有13年的光景。雖然我們還無法想象庫茲韋爾所說的13年后會怎么樣,但我們至少可以回憶18年前——1997年的時候,世界網民數量為7000萬,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了第一份《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統計報告》,中國網民為62萬。今天,全球網民達到了24億,而中國網民則接近6億。這一驚人的數字意味著什么呢?
按照文奇的說法,當你的智能手機或者你無法意識到的任何智能裝置“蘇醒”時,你——在哪里?在做什么?
現在,打開這本書,經受一次庫茲韋爾式的“信仰飛躍”,為這場注定來臨的智能風暴——雖然未必是庫茲韋爾預言的那樣,做好“解放思想”的預熱吧。我相信,你一定會同意這一點:庫茲韋爾語境下的“思想解放”,絕非是一句可以呼喊的口號,它扎扎實實地把你的大腦新皮質和超級電腦、云端、腦神經網絡、隱馬爾可夫模型、大腦,等等,聯系在了一起。
想到這里,我還真有點兒隱隱的腦仁兒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