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執手激情,搏出一線希望(2)
- 武則天2:從三歲到八十二歲
- 王曉磊
- 4978字
- 2016-05-12 11:40:37
長孫無忌轉身面朝群臣,邊踱步邊道:“我大唐天下得之不易,高祖皇帝憤隋煬之無道,舉義旗于太原,遽定長安為本;全賴先帝天睿神勇,以弱冠之年,懷慷慨之志,思靖大難,以濟蒼生,躬擐甲胄,親當矢石,披荊斬棘,歷經百戰,西滅薛舉、北抗劉武周、血戰武牢關、兩征河北地,降雷霆于東海,奮金戈于江南,總戎薄伐,戡翦無遺,掃滅群賊一統江山,此中艱辛非一言能盡!龜鼎既立,高祖禪位,先帝襲重光之永業,繼大寶之隆基,殫精竭慮明察秋毫,內安黎庶外揚兵威,平朔方、滅高昌,東突厥、吐谷渾,薛延陀、鐵勒、靺鞨等或定或降,建旌旄于安西,樹斧鉞于遼東,拓萬里疆土,被四夷尊為天可汗。上溯堯舜下至周隋,帝王數以百計,縱秦之嬴政、漢之光武,又怎堪與先帝比肩?何朝何代能與今日大唐媲美?”說到這里他突然提高聲音,“先帝夙興夜寐,至崩殂之際尚思社稷,遂命微臣擔當顧命輔佐今上。我本外戚,恐不能服眾,再三辭讓,然先帝執意如此,臣只得勉力為之。既在其位,便當竭力,凡事慎重三思……”話說到此處,他恰好走正到李道宗面前,“今新君方立,四方災異,人心浮動,多事之秋尤不該輕操兵戈。阿史那賀魯雖有貳意,但地處偏僻,距長安千里之遙,不過手足之疾,目下當嚴防者乃腹心之禍!倘朝中暗藏不逞之徒,陰懷奸謀、擅作威福、蠱惑圣意,以致動搖社稷危害圣駕,豈不葬送大唐萬里錦繡河山?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臣自當肝腦涂地、持正查奸、防微杜漸,不負先帝重托……”長篇大論至此戛然而止,長孫無忌轉身朝李治施以大禮,“還望陛下以社稷安定為重,用兵之事萬望三思。”
響徹朝堂的慷慨陳詞結束了,留下的卻是寂靜中的回味和深思。群臣思忖著無忌這番話,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表面上看出不出兵是策略問題,李道宗、執失思力是征戰多年的名將,曉于邊事洞悉時局,務在保衛疆土;而長孫無忌、褚遂良肩負國政,考慮的是民心和財力,欲休養生息穩固社稷。世上本無萬全之策,兩種方略各有道理,可在文武之爭的表皮下隱隱跳動的卻是權力的脈搏!
自長孫無忌秉政以來,大權獨攬說一不二。這不僅因為他一貫手段強硬,也因為他公忠體國辦事得當,更因為他的權力是李世民賦予的,合理合法。現在蹦出來個李道宗,不僅戰功赫赫頗具人望,而且是宗室王爵,執失思力等一群將領都甘愿附和。無論李道宗胸懷坦蕩就事論事,還是不安其位故意挑釁,已對顧命大臣的權力構成威脅。方才吐蕃遣使之事已賣給他個面子,凡事可一不可二,若不把他壓下去,如何鎮服百官令行禁止?眼看褚遂良撐不住局面,無忌只能親自登場,一再強調顧命大臣之權,甚至不惜危言聳聽、恫嚇脅迫,也要維護既定決議。
近乎窒息的氣氛中,李道宗默默低下了頭,執失思力也心有不甘地退回了朝班。沒人敢不屈從長孫無忌的權威……不,還有一個人,御座上的李治。
難道任憑良機流失?李治急出一身汗,又看薛元超、李義府等,都愁眉苦臉低著頭——仕途重要,身家性命更重要,江夏王都不敢惹元舅,我們這些芝麻官算什么?
不過李治還有希望:“英公,您是身經百戰之人,您以為如何?”李治不會忘記李世,這是父親寄予厚望的人,三大名將之冠,如今他是尚書左仆射,從二品宰相,地位僅次于長孫無忌。
李世聞聽皇帝詢問,一挽胸前長髯,挪熊軀邁虎步,出離朝班施以大禮:“臣……”
“如何?”李治全神貫注身子前傾,差點兒站起來。
“臣唯陛下之命是聽。”
“什么?!”李治懷疑自己聽錯了。
李世微抬眼皮,又重復一遍:“唯陛下之命是聽。”
李治身子一晃,跌坐龍位——這就是父皇秘密托孤之人?難道對朕的問題就這種態度?
不是這種態度,還會是何種態度呢?李治冷靜下來,這才想起李大胡子一貫如此,當他站在朝堂時幾乎從不發言,哪怕父皇問他話,他的回答也是這句話。眼前情景何其熟悉,七年前父皇廢李承乾,征詢改立誰為太子,李世同樣說“唯陛下之命是聽”。那語氣、表情、動作,和現在一模一樣。
看來想叫李世在朝堂上公開表態是不可能的,李治仍不死心,又把目光投向其他宰相。另一位中書令高季輔面沉似水,眉頭皺成個大疙瘩,面對皇帝的目光他欲言又止,嘴唇動了又動,雖然明顯心有不甘,最終還是保持沉默;侍中于志寧滿面惶恐,花白的胡須一直在顫抖,見皇帝望向自己,立刻把頭低下,都不敢看李治一眼;同中書門下三品宇文節、柳奭這兩位兼職宰相倒很干脆,一齊舉笏道:“當從太尉之意,請陛下三思。”
現今共八位宰相,四人同心,一個“唯命是聽”,一個沉默不言,竟還有一個嚇得不敢看皇帝的。就剩最后一位,李治的目光掃向尚書右仆射張行成——所有宰相中他最信賴的人。
李治當太子時,高士廉、房玄齡、岑文本、馬周等重臣都曾是他名義上的老師,他對這些重臣也都恭敬有加,但真正傾心相交的只有張行成,與之私下的謀劃罕為人知,堪稱心腹之臣。此公乃定州人士,隋孝廉,又在武德年間考中科舉,學識精湛人品端方,智謀也甚了得,更難得的是相貌出眾氣質超群,如今年近七旬,仍不失英俊瀟灑之態,無論何時都穩如泰山,長身偉岸銀髯飄逸,雖說朝服在身、烏紗在頂,竟頗有仙風古道的感覺。
果不其然,即便這個緊張時刻張行成依舊氣定神閑,見皇帝看著自己,他緩步出班,施禮道:“請陛下三思。”
李治徹底喪氣了……可一瞬間,他發現張公從袍袖中伸出一只手,微微向他搖動,做否定之狀。什么意思?不要出兵?
張行成見皇帝已注意到自己手勢,微微一笑,輕輕瞥了一眼長孫無忌,又對李治重復道:“三思啊三思……”
李治恍然大悟——此思非彼思,思的并非是該不該用兵,而是此時能不能與舅父對著干!
顧命大臣是父皇任命的,繼位伊始就吵吵嚷嚷對著干,豈非自壞根基授人以柄?今四民不安,流言蜚語甚囂塵上。魏晉以來民間流傳一句讖語:“真君者,木子弓厶,王治天下,天下大樂。”源自道教《神咒經》,是說未來某一天太上老君會降臨人世成為帝王營造盛世。木子為李,弓厶為弘,因而老君在人間的化身名叫李弘。若與舅父爭權鬧得朝廷紛亂,不怕勾出幾個李弘舉旗造反嗎?不能爭,至少現在還不能爭。張行成提醒得對,風險甚大得不償失。三思啊三思……
群臣默默觀察著皇帝,見這個年輕人搔著頭皮,做冥思苦想狀,隔了許久眉頭才漸漸舒展,慢悠悠道:“朕左思右想,似乎還是舅舅見地更高一籌。既然中書已有決斷,此事無需再議,舅舅派使者安撫賀魯便是。”
群臣或慶幸或無奈,齊聲回應:“皇上圣明。”
長孫無忌依舊蹙眉:“陛下,這里是朝堂,不能喚臣……”
“哦,太尉!”李治連忙改口,愧然一笑道,“朕自小叫舅舅,習慣了嘛!哈哈哈……”那一刻他笑得那么溫婉、那么由衷;群臣也跟著笑起來,也都那么自然、那么從容。
朝會在一團和氣中結束,李治由王伏勝攙扶回轉后宮,長孫無忌當先踏出太極殿,褚遂良緊隨其后,眾臣按品階魚貫而出。執失思力剛邁下殿階,就迫不及待地躥到江夏王身邊:“他們要派人安撫,怎么辦?”
李道宗苦笑:“還能怎么辦?皇上都答應了。”
執失思力憤憤不平:“阿史那賀魯絕非善類,安撫只會長寇之志,一旦叛亂非但瑤池之地難保,整個西域皆有喪失之險。大唐國土尺寸不能與人!一城一地皆將士血汗,也有您一份力。那些文臣胡亂行事,難道您坐視不管?”
“唉!權柄盡在其手,隨他們處置好了。”李道宗心中充滿無奈——他雖南征北戰功勞赫赫,被李世民譽為三大名將之一,但也受到猜忌,未能躋身凌煙閣功臣。李世民晚年疑心甚重,先后誅殺張亮、劉蘭、李君羨等有功之將,李道宗心懷戒懼,以養病為由請求解除軍職,改任太常卿。太常卿雖是九卿之首,卻是主持祭祀的閑官,李治繼位后為表示尊重老臣,又加授特進,增實封至六百戶。李道宗蟄伏已久,感覺新天子仁厚,似乎可一展才干,故而知無不言、暢抒己見。可經過今日之事他意識到,形勢并不如意。
他和長孫無忌雖談不上仇怨,但關系也不好。只因李世民親征高麗,在安市出現戰略分歧。李道宗主張精兵奇襲,直搗平壤;無忌主張攻城奪寨,步步為營。結果李世民采納無忌建議,雖取得駐蹕山大捷,但安市城久攻不下,只得撤軍;因而將士對決策頗有微詞,是非之口甚多,搞得兩人有了芥蒂。李道宗深知無忌心胸不寬,昔日立儲之爭結怨者,岑文本死于憂懼,劉洎被誣陷而死,就是僥幸善終的房玄齡,其子房遺直、房遺愛至今還被無忌緊盯。這么一個睚眥必報之人豈能輕易得罪?連樣下去太危險啦!趕緊急流勇退吧。
執失思力不明白他苦衷,依舊嘟囔著:“無忌和褚遂良疏于邊事不曉軍情,皇上一味縱容毫無主見,長此以往必誤國家之事!”
“噓!”李道宗連忙制止——他看見民部尚書高履行和兵部侍郎韓瑗站在不遠處。高履行是高士廉之子,無忌的表弟,韓瑗之妻長孫氏是無忌的堂妹。這兩人若跑去傳閑話,豈不是火上澆油?
執失思力全然不悟,兀自抱怨不止:“你聽他剛才說的那些話,越想越生氣。先帝哪里三番兩次請他為顧命?他又哪里推辭過?為了爭權排擠這么多人,說這等話不臉紅嗎?咱們不過是想為國家做事,怎這么難哪……”
“少說兩句吧!”李道宗拉著他的手出了太極門,“朝廷用咱,咱就好好打仗;不用咱,就老老實實待著……走!”
“去哪兒?”
“回家。”李道宗抬頭望著熾熱的太陽,突然想起個春秋典故,“你讀過《左傳》嗎?知道趙盾的故事嗎?”
執失思力畢竟是突厥人,雖說十幾年來浸染了不少中土教化,仍一臉茫然:“什么左啊右啊箭啊盾啊的?”
“夏日之日,可畏也!”李道宗滿臉沉痛道,“走吧。回家讀書,關門閉戶。惹不起,咱還躲不起么?”
二、無處可逃
張行成的暗示引起李治的深思,看來有名無實的日子還要繼續。他當著群臣的面強作歡笑,可邁出太極殿便開始愁眉苦臉,連午膳都沒用,就去了立政殿。
立政殿在皇宮東部,是李世民當年居住的地方,李治也曾在這里陪伴父皇。但他登基后把寢宮設在甘露殿,現在仍居立政殿的只剩新城公主。長孫后共生七個子女,新城公主年紀最幼,也是李世民所有女兒中年紀最小的,光陰荏苒如今已十六歲,出落得窈窕動人,名花有主即將出降。
新城公主的婚事曾有波折,當年李世民預定將她嫁與魏徵之子魏叔玉。后來李承乾陰謀叛亂被廢,李世民遷怒曾任太子太師的魏徵,命人推倒魏徵的石碑,斷絕婚約;東征失敗李世民有所感悟,又懷念魏徵,重塑石碑,婚約之事卻無明確說法。至李治登基魏徵去世多年,早已人走茶涼,于是將公主許配給長孫詮。那長孫詮乃長孫無忌從父長孫操之子,結這門婚事可謂親上加親。
李氏當國文成武就,唯獨在親情方面屢屢有憾。且不論昔年玄武門之事,僅長孫皇后七個子女便連遭不幸:長子李承乾因陰謀篡位,被廢去太子身份,死于流放地黔州;次子李泰爭奪儲位失敗,被貶為濮王,放逐均州;長女長樂公主嫁與長孫無忌之子長孫沖,才二十三歲就病逝了;次女城陽公主嫁與杜如晦之子杜荷,后來杜荷卷入承乾謀反案,被處死,城陽又轉嫁衛尉卿薛懷昱之子薛瓘。長孫后去世時李治、晉陽公主、新城公主皆年幼,隨父皇一起生活,后來晉陽公主又早亡,死時還不滿十二歲,李治搬進東宮,李世民又長年巡游在外,只剩小小年紀的新城公主悶居在立政殿,甚是可憐,因此李治很疼愛這個小妹。先帝忌日后就要操辦新城婚事,李治竭盡所能置辦嫁妝,要搞一場風光的婚禮。
他慢慢踱著步,努力不去想朝堂上的事,欲把心思轉移到新城的婚事上;哪知剛走到立政殿院外就聽里面一陣喧鬧,側目一望,好幾位年輕公主正在樹下說笑。原來得知新城將出降,臨川、東陽、高陽等幾位姐妹都來湊趣。
一見此景李治連大門都沒敢進,轉身便走——別的姐妹倒猶可,高陽公主實在令他心煩!
這位妹妹因天生麗質活潑好動,被李世民過分溺愛,漸漸養成了驕縱橫蠻的性格。后來出降房玄齡次子房遺愛,到了婆家還不老實,竟與會昌寺的和尚辯機私通。此事敗露,不但把父皇氣得吐血,還成了皇家的笑話。李世民一氣之下腰斬辯機,將她狠狠訓斥了一通。沒老實幾日,父皇駕崩后又開始無法無天。這次倒沒出去胡搞,而是攛掇丈夫房遺愛與大哥房遺直分家;僅是分家也好辦,但房遺直世襲父親梁國公的爵位,高陽公主既要分家,又想把這爵位弄到他丈夫身上,向李治提過好幾次。遺直無罪何故以幼代長?這是破壞制度,李治不敢答應也不能答應。可他素無剛性,又與高陽年紀相仿,哪管得住?每次見面高陽都絮絮叨叨,李治不勝其煩。
今天緊躲慢躲還是遲了,高陽公主一溜煙跑出來:“九哥,怎不進來?”任何人見到皇帝都要呼“陛下”,唯獨她還叫兒時稱呼。
李治腳步連都沒停,敷衍道:“突然想起件要緊的事,辦妥當才放心,咱改日再會。”
“別走啊!我還有事跟你說……”高陽在后緊追。
李治煩得要命,忙朝王伏勝使個眼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