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漢字的由來

中國北方地區流傳著這么一則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也就是孔夫子還在華夏大地四處講學的時候,西洋人還沒有文字。他們非常羨慕能寫、能讀的中國人,于是就不遠萬里找到了發明漢字的孔夫子,請求他老人家也為自己創造一種文字。孔夫子不太愿意搭理這些“蠻夷生番”,便指著自己騎的那頭驢剛在地上撒的一泡尿說:“你們照著那個寫就行了。”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所以西方人的字母文字看起來總是彎彎曲曲、連成一片的。


傳說畢竟只能當作傳說來聽,其中不乏國人的盲目自信,不過這則傳說卻也透露出一條重要信息,那就是曾經有很多中國人相信孔夫子是漢字最早的創立者。事實上,時至今日,中國各地仍然流傳著各種版本的“孔子造字”的傳說。話雖如此,漢字的出現其實要遠遠早于孔子生活的年代。我們使用的漢字是世界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當今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

現在普遍公認的最早的成熟漢字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不過,既然甲骨文已經屬于一種相當發達成熟的文字,所以它不可能是漢字的最早起源。換句話說,在甲骨文出現前,漢字還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過程。那么漢字到底是如何起源的呢?除了“孔子造字”的傳說外,關于漢字的由來,還流傳著四種亦虛亦實的說法。

1.關于漢字起源的四種傳說及科學解釋

東漢年間的許慎是我國最早的字典辭書編纂者,他在其名著《說文解字·敘》中這樣論述漢字的由來:


古者皰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 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許慎的這段文字涉及漢字起源的四種傳說,也就是“八卦說”“結繩記事說”“刻契說”和“倉頡造字說”。


(1)漢字起源的“八卦說”

八卦是中國古代的卜筮符號,共有“乾、兌、離、震、巽、坎、艮、坤”8種。這8種符號兩兩任意組合,就衍生出了變化無窮的六十四卦。

篤信“八卦說”為漢字起源的人很多,不過其受到的批評也最集中、最尖銳,甚至被指責為“無稽之談”。盡管如此,從實際情況來看,漢字與八卦確有一些相似相通之處。二者不僅在構形筆畫的外部層面上,而且在深層的表意內涵上都有相通的地方。文字學家常秉義曾經說過:“漢字有陰陽五行之理存焉,語言有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等四聲變化關系。形有陰陽,音亦有陰陽。如元音和輔音即陰陽關系,平上去入,以平上為陽,去入為陰。字形之陰陽,一個字,以楷書為例,論其筆畫,左為陽畫,右為陰畫。”這樣的解釋雖然有其牽強之處,不過部分漢字的產生的確可能從陰陽八卦的抽象符號中得到了啟發。如果我們說漢字全部起源于八卦,那當然是不恰當的;但是如果因此斷言漢字與八卦完全無關,其實也是武斷的。在沒有更多、更確切的史料支持或者反對“八卦說”的前提下,我們寧可相信部分漢字的起源的確是和陰陽八卦相關的。

◎八卦符號


(2)漢字起源的“結繩說”

相比質疑聲不絕于耳的“八卦說”, “結繩說”幾乎得到了人們一致地支持和接受。口頭語言無可避免地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于這一點,原始社會的人們很早就感覺到了。話雖如此,類似文字這樣一種最有效的輔助語言工具,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的,而是經過了相當長時間的摸索,最后才創造出來的。在文字產生以前,原始人類經歷了一段用實物幫助記憶的漫長時期,這其中就包括作為漢字起源的“結繩法”。

結繩是原始人類普遍采用的一種記事法,中國古代文獻中有不少關于結繩記事的記載。例如《易經》中有“上古結繩而治”的語句。《莊子》中則有“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的說法。即便是在今天,仍有些邊遠地區的人,為了避免忘記某些重要事情,還習慣以“在褲腰帶上打個結”的辦法輔助記憶。事實上,結繩記事并非中國人的“專利”,古埃及人、古波斯人都曾有過結繩記事的歷史。

至于結繩記事的具體方法,東漢末年的鄭玄在《周易注》中這樣記載:“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這話說得其實很籠統,好在考古學和人類學的研究者從古代印第安人那里了解到了結繩記事的某些蛛絲馬跡。簡單地說,所謂“結繩記事”就是用一根木棒拴上長短不一,像纓絡一樣的繩子。這些繩子上面分別打著很多結。繩結距離木棒越近,意味著所指的事情越緊要。除此之外,為了表達更豐富的意思,繩結還被涂上了各種顏色,其中黑結表示死亡,白結象征銀子或和平,紅結指代戰爭,黃結是金子的隱喻,綠結則代表谷物。如果繩結上完全沒有染色,就只表示單純的數目,單結是“十”,雙結是“百”,三結是“千”。

結繩的用途雖然多種多樣,不過最基本的用途還是記數,例如要表示“5斗米”,就可以打5個結;要表示7尺布,就可以打7個結。為了進一步說明事物的性質,還可以對繩子的材質進行劃分,比如表示“米”,可以用禾莖制作的繩子;表示“布”,則可以用麻線制作的繩子。在遠古時代,無論酋長管理部落事務,還是普通人進行交易,都會發生很多和數字有關的事情,用結繩幫助記憶,可以避免造成錯誤或產生糾紛。

單就結繩記事的具體方法就可以發現,這種辦法只能起到幫助回憶的作用,它本身還無法獨立地完整記錄事情,更不可能表示語言中的讀音。因此,結繩法只能算是原始的記事法,而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文字性質。


(3)漢字起源的“刻契說”

和結繩記事一樣,刻契也是古人輔助記憶的一種方法。我國歷史上有許多相關記載,例如《釋名》中就曾經說過:“契,刻也,刻識其數也。”所謂刻契,就是在木版或竹片上刻些缺口或其他記號,用來記載財務的數量,或向別人傳達什么事情,留作記憶的憑借,或者也可以作為向有關人員作解釋的依據。刻契有一方獨存的,也有兩方共有的。兩方共有的,就是把竹木板劈成兩半,各拿一半,并以齒的互相吻合為依據。大家耳熟能詳的“信陵君竊符救趙”故事中提到的“虎符”,其實就屬于刻契的一種。

刻契為約的辦法產生于未有文字的原始時代。那時候,人們會在木塊上刻一些簡單的紋路或缺口以幫助記憶,其作用與結繩相似。這種辦法直到近現代還保存在一些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中。例如1949年前,云南紅河哈尼族農民給地主交租,按租金多少在木片或竹片上刻缺口,然后一剖為二,地主和農民各執其一。每個缺口的代表數不同,通常一個缺口可以代表“一秤”,也就是50斤谷子,不過有時也可以代表更大的數字。

木契上的簡單劃痕,只能起到幫助記憶的作用,當然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字,不過這種形式無疑是最早的文字書寫形式之一。古人利用這種形式把一些數字符號或象形符號刻在陶器或竹木片上,用以傳遞某種信息,就有可能逐漸演化成類似青銅器上的族徽或者竹簡之類的文書,文字和文獻也就逐漸形成了。從這點來說,刻契比八卦和結繩都更具備作為漢字起源的資格。


(4)漢字起源的“倉頡造字說”

世界各地都有很多關于本民族文字由來的傳說,例如西方有所謂“上帝造字”的說法,中國除了“孔子造字說”以外,獲得最普遍接受的就是“倉頡造字”。在傳說中,倉頡是黃帝的史官,因為擁有四只眼睛,所以看東西非常清楚。他抬頭看到天上的月亮有時圓有時彎,低頭看見地上鳥獸的腳印各式各樣,從中得到啟發,創造了漢字。

那么,“倉頡造字說”究竟有多少可信度呢?漢字真的是倉頡創造的嗎?在這方面,歷代研究文字的學者較為一致的看法是:漢字不可能是某一個人造出來的,而是古代先民集體創造的結果。我們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異體繁多的事實中,也可以看出文字絕不是一個人創造的。因為如果文字是一個人創造的,那么,一個字就不可能有許多不同的寫法。

此外,歷史上是否確有倉頡其人,也是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原始人并不像現代社會的人一樣有明確的私名,傳說中的上古人物名稱,大抵是后人根據某種特征另起的名字。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起名依據就是該人在發明創造方面的功績,例如“有巢氏”指發明建造房屋的最早祖先,“燧人氏”指鉆木取火的發明者,“烈山氏”(或寫作“厲山氏”“連山氏”)指最早發明烈山造田的先人,“神農氏”指最早開創農業的祖先。《周禮》中所謂“先牧”“先炊”“先卜”“先巫”“先音”“馬祖”“田祖”“先蠶”“先師”“先造食者”之類,也都是同樣性質的名稱。由此推測,“倉頡”很可能是同樣性質的名稱。有學者認為,由古音看,“頡”與“契”音近,“倉頡”也許就是“創契”的意思。如果這個推測不錯,那么,所謂“倉頡”應該也就是后人對創造文字的古代史官的追稱。當然,這樣說并不妨礙我們把最早的文字創造者當作倉頡。或者說,漢字是由千千萬萬個“倉頡”共同創造出來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揭东县| 电白县| 张家港市| 铜山县| 兴文县| 河间市| 龙川县| 和龙市| 广西| 商城县| 陆良县| 志丹县| 浦北县| 墨脱县| 青河县| 泌阳县| 河源市| 逊克县| 锡林浩特市| 西乡县| 礼泉县| 鄂州市| 襄汾县| 武定县| 安新县| 永吉县| 长乐市| 温宿县| 石阡县| 修水县| 邹城市| 永兴县| 鄂伦春自治旗| 庆安县| 博湖县| 新兴县| 米林县| 盐山县| 阿城市| 嘉鱼县| 东港市|